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6159100000033

第33章 乐观——幸福进取者的品质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想:嗨,只剩下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则会说:还好,还有半杯水呢!世界上并不缺少使人快乐的东西,缺乏的是你有什么样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是幸福生活的重要营养品,乐观情绪是我们行动的强大动力。那么,究竟什么是乐观呢?

一、什么是乐观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mil Frankl 1905—1997),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是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始人。二战期间他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他辗转于4个集中营之间,每天都可能失去生命,尝尽了各种苦难。战争结束后,他回到维也纳才发现他的家人都在纳粹集中营中死去,唯有他因为医生身份而被认为有用才幸免于难。如果我们处在维克多·弗兰克的立场上,极有可能因此而痛不欲生,但是这些经历却并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集中营中的悲痛经验,使他发展出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他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是打不垮我的,而且还将使我更加坚强”。出生入死后的他,更加乐观坚强、积极向上,他后半生也活得更加健康快乐。他67岁时领取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时仍能攀登阿尔卑斯山,并到世界各地演讲以推广意义治疗法。

可见,乐观向上是一个幸福进取者的必要品质。我们不妨为乐观下这样一个定义:乐观,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目标和状态所持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态度。它饱含着愉悦与自信,表现在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有生活的顺境与逆境。

乐观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一)乐观是一种超越的心态

也许你身边会有一些人整天嘻嘻哈哈地傻乐着,日子过得很是开心。也许你会忍不住问他们:“难道说你就没有一点点烦心的事?”他们可能会回答:“非也,只是心态好而已。”

上面提到的弗兰克,本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理学派影响颇深的持决定论的心理学家,但是,在纳粹集中营里所经历的一段凄惨岁月,使他从此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之中,突然意识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也许,正是集中营里的恶劣环境让他猛然警醒:“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一个人即使在极端痛苦无助的时候,依然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态度。弗兰克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反而在脑海中设想,自己获释以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经历介绍给自己的学生。正是凭着这种积极而乐观的思维方式,他在狱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的确,乐观是一种心态。一个人从小到大,无疑会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遇到顺境与逆境,尝到快乐与悲伤,经受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而乐观的人总是可以从逆境与痛苦中看到希望。

(二)乐观是一种坚强的信念

不论在多么痛苦的困境中,弗兰克的心中都珍藏着一颗信念的火种,那就是“人类终极的自由”。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和独立意志的力量,换句话说,身体可以被摧残或控制,但心灵却可以由自己把握而免受摧毁和束缚。

将乐观看做一种坚强的信念,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原来比较迷茫或者无法理解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共产党人在牢狱中遭受非人折磨和面对死亡威胁,却仍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什么身患绝症、遭受旁人无法想象的病魔蹂躏的人却仍然谈笑风生,潇洒从容?

(三)乐观是一种精神境界

我们或许有过或者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上司或同事怎么老是给我穿小鞋;家里小吵不停大吵不断真是烦人;孩子学习生活处处让人操心……面对这么多的烦心事,让人怎么乐观得起来?

其实乐观,是一种精神境界,正如“乱云飞渡仍从容”——把生活、事业、工作、交友、旅行中种种沉浮,都可以视为一种丰富、充实、全方位的体验;把大自然、各类人、各色物种、各种事件都可作为审视的对象,视为人生的大舞台,从而得以获取一种开阔感、自由感、超越感。

弗兰克从集中营侥幸生还之后,基于自身体验和顿悟创立了意义治疗心理学。所谓意义治疗,是指帮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是站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基于人性问题,深入探讨人生问题,使治疗对象获得人生的意义。意义治疗的理论基础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告诉人们,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够不为身边纷繁复杂的小事所困扰而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乐观的两种形态

根据乐观与人们对自己未来生活态度的关系,可以把乐观分为两类,即气质性乐观和解释性乐观。

(一)气质性乐观

气质性乐观,是指人们天生的一种乐观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典型的心理特征很早就表露在儿童的游戏、作业和交际活动中。比如,有些婴儿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见人就笑,对人友好,主动大方,情绪多为积极的,适应较快,较易抚养,将来也不易出现严重心理行为问题;而另一些儿童则看见生人就害怕,适应较慢,较难抚养,情绪多为消极的,好哭,好动,遇到困难则大声哭叫。气质类型的很早表露,说明气质较多地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气质性乐观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虽然也有所改变,但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变化速度更缓慢、程度更少,因而比较稳定。

或许有家长或老师会担心:既然气质型乐观是先天的,那么孩子或学生并非天生乐观,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呢?实际上,他们不用过分担心,乐观固然有气质或先天性的一面,但一个人长大后究竟是不是乐观,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这就是解释性乐观。

(二)解释性乐观

解释性乐观,是指人们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对待生活的积极认知风格。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不同、结果有异、观察角度不一,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解释和看法。比如,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很会玩而我却学不会?为什么别人没花什么力气功课也很好而我用了很大劲还是学不好?朋友为什么要离开我?为什么他得到了那份工作而我没有?为什么父母在一起那么多年了最后还是离婚……人们就像喝茶、听音乐、欣赏油画一样,慢慢学会了解释“生活为什么会如此”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做一个解释性乐观的人,在预测将来的行为、事件和结果时,将渐渐习得用积极的信念和愉悦的眼睛去看待世界。

三个工人正在砌一堵墙。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边干边哼着歌儿,带着灿烂的笑容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

几年后,他们还在同一家公司。当公司面临危机,第一个人认为公司做不下去了,马上向公司递了辞呈;第二个人不抱什么希望,但也没有离开,只是做事效率降低了一半;而第三个人比平常还努力,他每天都是笑嘻嘻的。最后,公司在大家的努力下,变得比以前更加繁荣,成为行业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第一个人在离职后就失业了,正因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失业使他又有了自杀的念头;第二个人和以前一样,还是做个普通工人;第三个人升职了。

二、乐观的远亲与近邻

乐观的远亲与近邻是指与乐观相关的心理因素,如快乐、悲观、幽默等。

(一)快乐

法国作家乔治·桑说:“心情愉快是洗礼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办法。”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感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其实,快乐就是人们对自己、他人以及生活环境的一种满足感与愉悦感,既表现在对过去的快乐记忆中,又表现在当下的快乐体验和对将来的快乐憧憬里。

一个乐观的人,往往对过去的日子非常怀念,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对将来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和积极的期待,所以,他们生活的主色调是明快的,他们的生活是快乐的。可见,快乐是乐观品质的一种情感组成部分。但是,快乐却又不能等同为乐观,主要区别在于,快乐更加依赖于外界的环境,而乐观则侧重于自己内心的态度。我们可能因为刚和别人开的一个玩笑或者说的一个幽默,玩的一个游戏而感到快乐,也可能因为接下来的某些纠纷或争吵而大动肝火,备感痛苦。而乐观的品质则会使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更多更久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所以乐观者的快乐情感拥有一个更长的“保质期”!

快乐就像潮水一样,有涨有落。当人们遇到了值得高兴的事情时,会经历一个愉悦的高潮期,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恢复到平常的快乐水平。比如,20世纪70年代,对美国“乐透”中奖者的跟踪研究发现,在中奖一年之后,中奖者和普通人的快乐程度几乎相同了。

许多研究也表明,乐观者对成功的美好记忆,往往拥有一个较长的快乐期;而乐观的人在经历或即将经历升学、生育孩子、亲友死亡、离婚、换工作、搬家等重大生活转折的时候,依然会满足地享受(憧憬)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因而相对于悲观者而言,他们的生活中永远充满着快乐。

(二)悲观

悲观,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目标和状态所持有的一种消极颓丧,对事物发展缺乏信心的生活态度。它会在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有生活的顺境与逆境中表现出来。

悲观,作为与乐观相反的一种人生态度,也可分为气质性悲观和解释性悲观两类。其中,气质性悲观的人与天生乐观的人相比,他们天生悲观,更多地预期自己的付出会以失败告终,并不断搜寻自己或他人的失败经验和可能隐藏着于当前的危机,来证明自己的前景是糟糕的,他们总是忧心忡忡、高兴不起来的样子。当然,尽管调查发现,世界上有超过半数的人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悲观阴影中,但是天生悲观的人只是极少数,更多的悲观者是因为受到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消极的认知风格,即解释性悲观。这种解释性悲观的个体,习惯于用消极的思维方式来解读生活,他们更相信生活中的坏事情都是由于自己的错造成的,而厄运会经常降临在自己的头上,或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希望了。

一位企图自杀的少妇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这位少妇说:“都是我不好,丈夫一声不吭地走了,到现在一点音信也没有……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让女儿得了白血病,治不好了”“我的世界天昏地暗,没法活下去了……”可见,少妇把丈夫的出走、孩子的生病归咎于自己,她似乎已经被生活中接连的不幸打倒了,竟有了轻生的危险念头(消极认知)。而在对销售员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消极思维方式——悲观认知风格的销售员习惯把成功的销售业绩解释为“自己的走运”“幸亏朋友帮忙”等外在因素,而把糟糕的业绩归咎于“我做销售太笨了”“我付出得不够”等自身原因。

显然,悲观与乐观是一对相反的特质,其根本差别在于看待世界的一贯方式。正如乐观者与悲观者争论的下面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希望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地平线,就算看得到,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是启明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第二个问题:风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第三个问题:生命是不是美丽的可爱花?

悲观者说:是又怎样,开败了也就没了。

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的果实。

(三)幽默

幽默,是人们通过某种语言、动作、表情的协调配合,实现开心、活跃气氛、解除尴尬等个人或社会功能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机智和有情趣的表现。

朋友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聊天、逛街、打球的时候,彼此就很容易爆出一些玩笑话、俏皮的表情或动作,也会心领神会其中诙谐的意味,从而产生快乐、同情、微笑、大笑、手舞足蹈等情感和表情——这种时机恰当,并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共鸣的幽默,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智慧和能力。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既需要一种幽默创造能力,更需要一种幽默欣赏能力。

幽默是在乐观的人中更为普遍的行为方式,换句话说,幽默是实现或表达乐观的一种重要手段。研究发现,带有亲和力和自强意味的幽默,对减少工作和学习中的不良情绪和压力,比如抑郁、焦虑、恐怖、身体反应等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有这样一个幽默故事:在一次晚会上,有一位旅行家挑衅身为犹太人的诗人海涅:“我发现了一个小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不但没有火冒三丈,反而冷静而又幽默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吧!”顿时,海涅诙谐而又睿智的语言赢得了在场的所有人的喝彩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