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6159100000025

第25章 诚信——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年少时我们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读过《三十六计》的人都知道“瞒天过海”、“调虎离山”、“偷梁换柱”等计策,爱看“春节联欢晚会”的人都看过小品《卖拐》,这些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诚信。生活中我们时刻离不开诚信。孔子曾经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的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那究竟什么是诚信呢?如何培养诚信?怎样了解一个人的诚信品质?诚信的人心理是和谐的吗?本章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这就是刘延信,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因患产后风离开了人世。妻子去世前,刘延信答应她要好好照顾她的家人。从此以后刘延信果然一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像亲生儿子一般照顾岳父岳母,甚至改姓为谢。一句承诺,奉献一生。此后,他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2007年谢延信被推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在推荐谢延信的时候这样写道: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做到的不仅仅是孝,这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对谢延信这样评价: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摘自央视网)

一、什么是诚信

诚信是一个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诚信就是说老实话。

诚信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或客观地阐述事实,就是说老实话,说真话,不讲大话、空话。说老实话是诚信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在周围人的眼里,谢延信就是这样一个说老实话的老实人,在与他相处的几十年里,无论是亲戚邻里,还是普通小贩,都不记得他曾经说过假话、骗过人。憨厚老实的谢延信,是大家公认的“好人”,他用33年的实际行动在大家心中树立了诚信的丰碑。

说老实话不仅要求人们不说谎,讲真话,还表现为不讲大话、空话。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是要“慎言”、“贵言”,说话之前考虑清楚自己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够实现,避免失信于人。

其次,诚信就是办老实事。

诚信就是老老实实做事,对自己所说的话和许过的诺言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出尔反尔。谢延信就是这样,执著地做着自己答应过的事情,对自己的话负责任。妻子已经没了,在当地这种情况也有过,那就可以断亲了。他原来是准备伺候一段时间就回家去,但后来去了以后就一直没有走,他说他走后这个家庭就零散了,他要支撑起这个家。他要为自己的诺言负责,为这个破碎的家庭负责。为此,他付出了33年的艰辛。

内心真诚只有通过行为才能表现出来,这就要办老实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欺不诈,不投机取巧,待人坦诚,对每一件事情心怀责任感,保质保量完成。办老实事,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为自己赢得信誉。例如:西汉时,河东太守季布讲信用,凡是答应办的事情,都要尽量办到。众人评论道:“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典故“一诺千金”的来源(《史记·栾布列传》)。

最后,诚信就是做老实人。

做老实人是一个人诚信品质的综合体现。他不仅要求一个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而且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真诚守信,形成这样的行为习惯。

人们常用“憨厚”、“老实”、“厚道”、“好”等词来形容具有诚信品质的人。谢延信的岳母冯季花经常说:“谁都知道我遇到个好女婿,真是比亲生儿子都强!”谢延信对岳父岳母的照顾无微不至。他舍不得吃穿,一件衬衣整整穿了10年,一双解放鞋穿了12年。为了给岳父解闷儿,他花了大半个月的工资给岳父买了一台收音机,自己却舍不得给自己花3元钱的回家路费。有许多次,他硬是骑自行车从焦作回滑县的老家,而这一路170多公里骑下来,他几乎瘫倒在家门口。

诚信的人不说假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但不是不加思考地直白地说话做事,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社会道德标准灵活地讲诚信。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也就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比如,生活中有些善意的谎言是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中国自古就认同“孝子报喜不报忧”的做法。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自己有烦恼的事不向父母禀报,这被认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另外,在特殊场合如战争中可以采取一定的计谋,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声东击西”等作战策略也是被认可的。如果情景不同还固执地遵守“言必信,行必果”,就会像孔子所说的“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只是一个固守教条的普通人了。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所说的“惟义所在”,即当“信”、“行”与“义”相违背时,以“义”为首位。不损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是讲诚信的基本前提。

二、诚信的心理成分

具有诚信个性品质的人说话、做事、做人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通过上述人物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诚信这种品质主要包含两种心理成分:

(一)诚实

诚实就是言行跟思想一致,真诚不虚假。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南北朝时,有个贫寒的读书人明山宾有一次到集市上去卖牛,刚把牛卖出去不久,他忽然想到:这头牛以前害过蹄疾,如果不正确使唤,蹄疾就会复发。于是,他赶快追回买牛的人,把实情告诉了他。那个买牛的人却要明山宾退一部分钱,否则就不买。明山宾没有和他争执,退给了他一部分钱。他没有自卖自夸,而是诚实地告诉了买者牛的真实情况。

2005年4月6日,在温州打工的徐丽珍工作时发现一个装有巨款的皮包,她主动交给了办公室。当失主拿出1万元现金酬谢她时,徐丽珍婉言谢绝:“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朴实的一句话,折射出这位打工妹诚实纯朴的可贵品质。

诚实就是内心真诚,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二)守信用

守信就是履行自己的诺言,说到做到。“信”的本义是“从人”、“从言”,指言语真实不欺,引申为信用、守信。诚信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和许过的诺言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谢延信坚守的就是当初对妻子的一句承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细心照料岳父岳母和智障兄弟,没有一点怨言,用无私的爱支撑起这个不幸的家庭。辽宁省本溪市农民武秀君,在丈夫因车祸去世而承受巨大家庭痛苦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丈夫留下的几百万元债务,顶着家庭和债务的双重压力,走上了代夫还债的艰难之路。2007年,武秀君被推选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守信不光是履行书面和口头的承诺,一个人履行内心许下的承诺更是难能可贵。

心理承诺只有自己才知道,一个人履行自己的心理承诺完全没有外界因素的约束,是自觉的,心甘情愿的。1969年8月15日,位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别拉河突发洪水,当时正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和陈健奋力抢救国防物资。

在抢险过程中面对险情,年仅20岁的金训华在洪水中托了陈健一把,而自己却壮烈地牺牲了。因为感恩、内疚,也因为那份知青战友情,从那时起,陈健就在自己心里暗暗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在那片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在这之后,陈健每年都来到金训华的坟前,为他扫扫墓,说说心里话,这一守就是37年。

诚实源自内心,是诚信的基础,而守信是诚信的外在表现。具有诚信品质的人总是内诚于心、外信于行。

三、诚信的表现

(一)守约

诚信首先表现为守约。守约就是与别人约定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和别人签订的契约一定要按照要求来执行。一旦做出某种承诺,就一定要履行,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尽力完成。如果确实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无法履行自己的诺言,那么也要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如向当事人道歉或接受相应的惩罚。否则,失约将会使一个人失去信用,遭到他人唾弃,甚至失去立足之地。

战国时期的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镇守葵丘,临行时他们询问戍守的期限,齐襄公谎称:“明年吃瓜的时期,我派人去接替你们。”于是两位将军高高兴兴地走了。第二年吃瓜的时候,齐襄公却没有派人换防。两位将军派人送瓜给国君以提醒他。齐襄公把瓜摔在来人的脸上说:“明年吃瓜的时候再说吧!”后来两位将军带头包围了离宫,杀了国君,其中一条罪状就是“瓜期不代”。

要做到守约,首先要重视自己的言行,慎重承诺,因为“轻诺必寡信”(《老子·第六十三章》)。在做出承诺之前,要认清具体情况和自己履行诺言的能力,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努力减少失约的可能性。其次,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实现自己的诺言。

(二)守时

守时是诚信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表现。守时就是要按时完成规定的任务或参加某项活动,不拖沓。例如,上班不迟到,开会、赴约准时,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学习上表现为上课不迟到,按时交作业,等等。不守时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不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和信任。

联想集团把诚信纳入自己的企业文化,规定开会不许迟到,凡是迟到的人,如果事先没有请假,要先罚站一分钟。从当初的小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实力雄厚的联想集团,联想集团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着这项规定。

怎样克服不守时的毛病

一个人如果不守时,就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一个不守时的人,是无法被他人容忍和接受的。那么,如何做到守时呢?这就要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了。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井井有条。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1.合理制定目标

许多人感到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又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主要原因就是目标不明确。要合理利用时间,首先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制定目标时要注意:

①目标要合理,必须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如组织一场会议或通过3年的刻苦学习考上某所大学。

②目标要具体,而且规定完成目标需要的具体时间。

③把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工作或几个阶段,例如,要想组织好一场会议,就要做好各项准备。如布置会议场所,准备会议材料,邀请入会人员等。

④及时评估制定的目标,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目标。比如,组织会议时如果收集材料遇到困难就可以在这项工作上适当增加一些时间,在其他方面如布置会场上压缩时间,确保按时开会。

2.先做重要的事

虽然一个人每天在生活或工作中的事情很多,但有很多是无关紧要的,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少数几件。因此,要选择那些对实现自己的目标比较重要的事情先做,并且把这些事情放在一天中自己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时间段来做。例如,想要去拜访一位重要的客户,路途中碰到一件好看的衣服,不必去购买,遇到一位好友,也不必和他/她长聊,可以择日再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当前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3.立刻行动,不拖沓

一旦制定好目标后,就要立刻行动,不要犹豫不决,不要拖沓。永远不要说“待会再去做”或是“明天再说吧”,否则事情老是做不完。可以把这一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一张清单,并在旁边制订一个时间表,规定完成的时间,督促自己按时完成任务。在制作时间表的时候要适当腾出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灵活安排。比如说,如果有一项任务实际做起来比预期的难度要大,那么就可以用这些时间来继续做这些事;如果前面的任务都按期完成了,那么就可以好好奖励一下自己,用这些时间来休闲娱乐。

4.集中精力

精力集中才能够高效地完成既定的任务。不要试图去做超出需要甚至超出可能的过多的事情,这样会分散自己的精力。要把宝贵的时间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直到最终完成任务。如果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中间安排适当休息,缓解疲劳,保持大脑的高效率。

5.学会挤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有了。生活中我们浪费的许多时间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起来。比如,排队、等车、走路时,甚至是刷牙、洗脸这些小事情中我们都可以好好利用一些时间,或是思考一些问题,或是为下一步工作作好安排。时间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去“挤”,就一定可以很好地利用时间,为自己创造最大的价值。

(三)守法

诚信的基本表现就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不坑蒙拐骗,不撕毁契约,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法律规定了每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行使的权利,保障了每个人的公平性。不管是在经济活动还是人际交往中,任何不诚信的行为如欺骗、失约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和制裁。那些抱着侥幸心理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人也许可以为自己赢得一时的蝇头小利,但最终还是要为自己的不诚信付出代价的。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信公司(世通),2002年资产总值为1038亿美元。从2001年到2002年上半年,世通为欺瞒投资者,把大约38亿美元经营开支记录到资本开支账目上,以做“假账”的方式取得公司业绩扭亏为盈的假象。2002年6月,财政欺诈丑闻被曝光,世通随即宣告破产。只有内心真诚,自觉去维护法律,明法守法,才能从行为上约束自己,取信于人。

(四)不欺人

诚信还表现为不欺人,包括不自欺欺人和不欺骗他人。自欺欺人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所处的环境,而是以某种虚构的事实或理由来说服自己,让自己的心理达到平衡状态。

《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述说,春秋时晋国贵族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巨大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后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掩耳盗铃’的人是一样的么?”

不自欺欺人就是要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取信于自己。只有做到不欺己,才会不欺人,才能取信于人。不欺人,就是待人真诚,不说谎,不提供虚假信息。例如,厂家的产品包装要真实可靠,包装的物品应和外表标示的相一致,做广告时应该提供产品的真实信息,商家也不能借打折、“大甩卖”、“跳楼价”等幌子来欺骗顾客。工作中不欺骗同事和上司,不伪造数据和文件。学习中不剽窃他人的观点和劳动成果,等等。不欺人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五)知行一致

知行一致就是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要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行为结合起来,不口是心非、出尔反尔。诚信最终还是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就是要看个人的实际行动是否诚信,而不是光停留在口头表述或承诺上。《新民晚报》曾经报道过一个下岗女工的真实故事。上海市有一位下岗女工,在南京路上找到了一份卖鞋的工作,工资比较高,但老板要她卖假货。她干了几天,心里十分不安。她想自己是一个母亲,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要撒谎,自己却天天在撒谎。经过思想斗争,她毅然辞去了这份工作。知与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