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6159100000022

第22章 正直品格的养成

一个人要想具有正直的品格就必须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原则性以及铁一般的法制观,并且还要自觉讲究德行与修养。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一下如何养成正直的品格。

一、志当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当周围一片黑暗时,就会害怕、惊慌,心中顿觉无所适从。

但是只要有一盏灯照亮,我们的内心便会坚定,心中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这盏灯就是理想信念,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志向。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有了理想信念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才会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古往今来,正直之士都很重视从小立志。周恩来年轻时便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理想激励着他刻苦勤奋,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鞠躬尽瘁。

那么,要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应当立什么样的“志”呢?这是值得年轻朋友认真思考和抉择的。具体来说,应当树立3种崇高的理想信念:一是要忠于国家和民族,比如钱学森为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强大,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历尽艰辛回到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一生的心血诠释了什么叫“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二是以人民和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舍小我利大我,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救民于水火”等等;三是要忠于真理,即使受到各种打击,甚至因此而牺牲生命,也要维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方志敏、王若飞等革命先烈就是忠于真理的典范,他们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移,至死不渝。

崇高的理想信念听起来似乎很空,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可见崇高信念的影子,比如关紧水龙头,不浪费水资源;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为灾区奉献一份爱心等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从日常的点滴小事中慢慢树立起来的。那么,具体我们应该怎样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呢?不妨看一下以下的建议:

1.时刻反省自己

人的头脑就像一座花园,要想使自己的花园变得繁茂,你需要像园丁一样辛勤地照顾这片花园,不断地清除各种各样错误的、无用的以及不纯的思想,不断地培植崇高的思想。曾子曾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在一天中也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静思自己的行为,检阅自己的思想,一旦发现自己有私念浮起,就可以立刻将这种想法拉回正路,并且见到品德不端的人也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过错,这样才能恪守做人的良知,进而使自己养成正直的品格。

2.要有羞耻之心

“耻”就是耻感,指的是人在做了自己明知不应该去做或被人诱惑、威逼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时,心里就会涌起愧疚、自责之情,甚至感到无地自容,继而幡然改正。一些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甚至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知羞耻。如清朝末年的一些统治者为了个人的安危,竟然不惜割地赔款,厚颜无耻地向外国侵略者俯首称臣。

3.静以修身

“静”就是说要坦然地面对荣辱成败,看淡名利、得失,并且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这一点,凡事就要有不求回报的心态。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祖国科学的发展,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4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很难吃饱,而当时日本的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但是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打电报来,请他前去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4.树立民族荣誉感

我们要以生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无论何时,都要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在哪里。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

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了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道“我是中国人!”在祖国落后动荡的年代,革命前辈尚且如此,吾辈更要为祖国的强大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立大志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积聚自己理想信念的大厦。勿以善小而不为,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无形中却可以为这一信念添砖加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为我们行动做事提供坚强的精神内核。

二、立定脚跟做人:坚守原则

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还需要坚守原则来坚持理想信念,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忠于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并将其义无反顾地贯彻于行动之中。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人品与事业。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食品和水,企图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单于知道劝说苏武投降根本没有希望,就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苏武吞毡啮雪、历尽艰辛,19年后才返回祖国。人一生要经历无数的诱惑,有的人能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一时被认为是傻瓜,但最后才发觉这才是大智慧;有的人禁不住诱惑或打击而违背原则,到最后才知“咬了致命的香饵”。在前几年热播的励志类韩剧《大长今》中,主人公长今一直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和自己的理想,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让接触她的人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

而曾经的朋友今英却在诱惑面前放弃了自己原本善良的立场,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悔之莫及。

人的一生会犯很多错误,有些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还可以弥补;但是有些错误却不可原谅,因为无法弥补,它已越过了做人的底线。所有第一次越过做人底线的人,大多抱有这种思想:为了某个重要的目的,只做一次!就像人越过了吸毒的第一步,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坚持,从生理上根本动摇了自己人性的“堤坝”,行为自然失去了最起码的控制和约束,直至恶行变成了习惯,从此无法再回头。因此,既然坚守原则就要从一而终,不要给自己一次越轨的机会。

但是,坚持原则并不是说不知变通、不讲情面。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原则,但是要达到具体的目的就要讲求灵活的策略了。我们都知道朱镕基总理刚毅率直、疾恶如仇,但他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却相当灵活,在他访问美国时,一些外国记者提到中国窃取美国军事机密一事,朱镕基并没有一口否决,而是通过灵活的方式表达出来:“请不要低估美国的保密能力,也不要低估中国开发新武器的能力。”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正直人,凡事就不能硬碰硬,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说话做事要讲求灵活性。

1.直话绕个弯子,追求曲径通幽

从中国到美国,打通地心下去,直线是最快的,但是往往走不通,所以必须得坐飞机绕个曲线才能到达美国。曲线告诉我们:两点之间线段不一定要最短,说话做事也是这样,直截了当有时未必是捷径,绕个圈子反而会事半功倍。明初谋臣刘伯温就非常讲求曲径通幽。朱元璋称帝后,要册封百官,可当他看完花名册时,心里又犯起愁。因为功臣有数,但亲朋不少。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吧,面子上又过不去。军师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难处,但又不敢直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来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想出一个办法,画了一个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发上都顶着一顶乌纱帽。朱元璋看过画后,细细品味,忽然哈哈大笑:“军师画中有话,乃苦口良药。”刘伯温此举既未伤到朱元璋的面子,还道出了谏言:官多发必乱。平时我们在说话做事时,要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像拧螺丝钉一样婉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为人处世多替他人考虑,做有人情味的正直人

在大事上一定要坚持原则,但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可以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在一家公司,一个部门的正、副经理都是博士毕业生,年龄相仿,经历差不多,都可谓极富才华。不同的是,一位经理为人和善,善于和员工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对下属恩威并重,分寸得当。在业务上严格要求,从不放松,但偶尔出了什么差错,他却总能为下属着想,为下属承担责任。出差回来,总是不忘带点小礼物、小玩意,给每个下属一份爱心。而另一位经理则对下属严厉有余,温和不足,有时甚至很不通情达理,缺少人情味。例如一位平时从不误时的下属因为父亲疾病而迟到了15分钟,这位经理还是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扣了他的工资。后来,公司内部人事调整,前者不但工作颇有业绩,而且口碑很好,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后者尽管工作干得也不错,但领导认为他有失人情味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笼络人心,取消了打算提携他的意图。因此在日常的交往中不要板着面孔讲原则,而是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相互理解,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如何做到有人情味

(1)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像你的一面镜子,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

(2)站在别人的角度,体验别人的内心感受,理解别人的所作所为。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纷争都是因为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冲突,父母总是认为“我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了让孩子学好知识,现在孩子却不领情”,孩子们却认为“读书这么枯燥,他们还老逼我读书”。当父母与孩子的意见相左时,双方只知道表述自己的观点,致使他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如果他们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一下对方的感受,那么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3)认真倾听别人的倾诉,给予别人情感上的支持。当你心里难过时,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呢?是不是认真地听你诉说,理解你,安慰你?如果你想一下自己希望别人怎样的话,当别人发生类似的事情时,你也应该做到。

(4)与他人达到情感共鸣。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如果你喜欢某部电视剧,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主角的情绪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与别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演讲者在台上讲到动情之处时,我们内心也会涌起一阵感动。

(5)改变自己适应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习惯,有些习惯并不一定为别人所接受,具有同理心的人应该尊重别人的个性习惯,当你想影响或改变他人,而他人又无法接受时,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改变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

(6)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风靡世界的魔术大师华哲斯顿从未上过一天学,从小靠从铁路旁的标牌上学会识字。但他前后40年在世界各地为6000万名观众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公认是魔术师中的魔术师。有人请教华哲斯顿先生成功的秘诀。他说,他懂得的魔术手法跟其他同行一样多,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他有两样东西却是别人所没有的:一是他能在舞台上把自己的个性显示出来;二是他了解人类的天性:喜欢别人对自己感兴趣。他说:“许多魔术师会看着观众对自己说,‘瞧,台下一群傻子,略施小技就可以把他们骗得晕头转向’。而我上台前总对自己这么说:‘我很感激,这么多人来看我的表演,是他们给我提供了一种我所喜欢的生活。我要用最大的热情和最高明的手法来满足他们的期望。’”

3.以柔克刚,不逞匹夫之勇

遇到不利环境时,逞血气之勇或许可以争一时之气,但从长远来看却未必是明智的做法。汉朝开国名将韩信就是以柔克刚的典型例子,乡里恶少让韩信爬过他的胯下,如果不爬,那就得拿刀捅了恶少来证明自己的胆量。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可想而知韩信早已杀人偿命了,哪有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

因此,遇事不要意气用事,也不要一概地“士可杀不可辱”,柔弱居下为的是以退为进,甘心退才会领天下先。

在平常的为人处世中,我们要学一点以柔克刚、不与人争的本事。平时与人发生冲突时,对方言辞激昂地为自己争辩,并不断地往你身上推卸责任,试想这时如果你也跟他一样,你俩就会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有什么用呢?这时,如果你面带微笑地听着他慷慨陈词,在他说完后你不妨再奉上一句“你说得真有道理”,然后等对方冷静下来之后再平心静气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会化干戈为玉帛,也可显示出你的气度和涵养,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4.韬光养晦,不露锋芒

历史上有一些正直的人之所以会受到排挤,与他们那种雷厉风行、头角峥嵘的风格不无关系,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你做得出头了,就会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嘲讽、指责。屈原心性清高,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也就遭到了他人诽谤陷害。

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如果过于彰显自己,难免会招来别人的嫉妒,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因此为人处世中要暂避锋芒、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成熟再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唐顺宗在做太子时,好作壮语,慨然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王叔文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罪及于你,你又何以自明?”太子听后醍醐灌顶,于是立刻缄口不语。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才有了唐朝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因此,在日常的交往中,有才能不要过分炫耀,而是要审时度势,不露锋芒,甚至甘于示弱,以寻找最恰当的时机实践自己的原则。

三、树立铁一般的法制观

正直这种品格要求人们要公正地思考并处理问题,而公正又是法律的最高价值,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等,因此这就要求正直的人要具有法制观念。正直的人往往也都具有铁一般的法制观念,比如包青天秉公办事,不徇私,不舞弊,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不包庇亲党,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执法如山。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树立怎样的一种法制观念呢?换句话说,也就是法制观要求我们怎样做呢?具体来说,要从3个方面入手:其一,自己要严格遵守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比如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廉洁自守,任职期间谨遵为官的本分,严格依照规定办事,从不收受贿赂,在他去世前三天,兵部为他送来柴金费,他发现里面多了七钱银子,便立即让人退回去;其二,敢于伸张正义,见义勇为,明朝嘉靖皇帝热衷炼丹求长生不死,不理朝政,海瑞忧国忧民,明知奏疏皇帝会触怒龙颜,必死无疑,但他还是冒死直谏而遭下诏狱;其三,处理问题公平合理,不徇私情,对人、对事一视同仁。

法制是硬性的,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并不一定能适用于所有的人和情境,心理学中有一个道德两难问题是这样的,海因茨为了救妻子的生命而去偷药,依照法律要予以严惩,但是这似乎又不符合常人的认可。由此看来,人们对事情的判断仅仅依靠法制观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公正地评价人和事。“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一方面就是说绝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要因为众人的是非标准影响自己的判断,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断,然后做出结论;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好与坏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人心目中,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偏听则信,一定要对他人作出客观的评价,看到他不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

其次,遇事要冷静对待,切不可感情用事。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情绪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也就是说对某件事情的评价和解释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比如你的朋友被打了,如果你认为这是对你朋友的蔑视,甚至是对你的一种极大不尊重,那么你可能会纠集一伙人对打你朋友的人进行报复。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朋友为什么会被打,他可能也有不对的地方,或许你是那个人你也会打他,这样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换个角度来讲,即使自己暴跳如雷,为小事大动干戈,对问题的解决也于事无补,甚至会得不偿失,很多少年犯都是为一件小事一时冲动而铸成终身大错。

最后,还要能忍一时之气。生活中我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可否认,有些人的性格带有攻击性,这就意味着另一些人往往无端地遭到挑衅,如果我们对所有的“攻击”都施之以“反击”的话,那我们的生活岂不是充满了火药味。因此在社交中采取忍让的态度,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谓的纠缠与纷争。

四、自觉实践德行修养

正直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定之规,这一定之规就是道德。因此,要想具有正直的品格,就要自觉地实践自己的德行修养,以自己内心的道德律来恪守为人的本分。

(一)关爱他人,与人为善

做一个正直的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多为别人着想。为人处世持的是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而待人接物则以宽容慈悲为怀。

1.学会宽容,为对方留余地

宽容就是要在平时的说话做事中考虑他人的感受,为他人留有余地,原谅他人的过错。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所以不要刻意苛责别人的过错,并且人是可以改变的,宽容有时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下面这则故事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良宽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得知外甥不务正业,整日吃喝嫖赌后,他不辞辛劳,走了3天的路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见到了不务正业的外甥,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坐禅坐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即将离去时,他对外甥说:“你能帮我系上鞋带吗?我年纪大了,手一直哆嗦,不太方便。”外甥很敬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舅舅,便高兴地替良宽禅师系上鞋带。系好后,良宽禅师慈祥地说:“我年纪大了,人到了老年,就一天比一天衰弱,做什么事都不像年轻的时候了,所以好好保重你自己吧。趁着年轻,好好做人,打好事业的基础,不然年老的时候会后悔的。”说完后,良宽禅师转身离去,对于外甥的种种劣迹提都没提。望着年老的良宽禅师离去的身影,外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从那天以后,外甥像换了个人一样,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但是,宽容并不是一味地容忍,而是要讲究原则,否则很容易发展成老好人,对什么事都唯唯诺诺。俗话说“对待无产阶级的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于那些蛮横无理和屡教不改的人,则绝不能姑息。所谓“大事讲原则”,就是这个道理。

2.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舍己勿疑,施恩勿报”(《菜根谭》),就是说既然要作出牺牲,就不要过多地计较得失而犹豫不决;既然要施恩于人,就不要希望得到回报。朱镕基总理在改革困难重重时走马上任,虽然举步维艰,但他仍果断地解决了“国企改革”“市场规范”“官僚腐败”等一个个难题,有人说仅下调汇率一项他就足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朱总理在卸任前却仅仅只是希望全国人民说他是一个清官。其实,当你抛开杂念真诚地帮助别人时,回报也往往会与你不期而遇。很多正直人物不畏权贵为民请命,求的只是对得起天地良心,但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万世的敬仰。林则徐每到一处任职,老百姓都夹道欢迎;海瑞去世时南京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停止营业,长长的送葬队伍延伸50余公里。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勇敢地走过去,伸出你的手。但是我们在伸手之前也要分清善恶、是非,不能无原则地施以帮助,对于那些想走后门的人、罪大恶极而又不知悔改的人则不能一味地提供帮助,否则就会像东郭先生一样不分善恶、滥施仁慈。

3.知恩图报

古语中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饭之恩终生不忘”等等,我们帮助别人时不要想着别人回报,但是受了别人恩惠,一定要知恩必报。“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黄舸7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在他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儿子黄舸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000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汇款的恩人当面道了谢。黄舸自己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黄舸希望离开人世后,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一个人在世上要回报很多恩情,比如养育之恩、师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等等,别人有恩于己一定要牢记在心。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但是知恩图报并不是不辨是非地盲目感恩。比如电视剧中常有这样的情节,一个良心未泯的人为了报答一个罪大恶极的人的养育之恩而替他做坏事,那么这种报恩就不可取了。

(二)持正重义,敢于担当

持正重义就是为人刚强,坚持真理和正义,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不仅能够持正重义,而且还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

一方面,为人处世一身正气,坚持公道正派的作风,按照原则作出判断或承诺,不避艰难险阻,决不阿谀奉承,以巍然的正气挺起做人的脊梁。

另一方面,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民族气节,舍生取义,决不奴颜婢膝、卖国求荣。

人不能为了苟且偷生而置义于不顾,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将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中丞与许远“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他们义重如山、满腔忠义,不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当然,持正重义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否则就只是一种出于个人或团体私利的哥们儿义气或江湖侠义。比如武侠小说中的一些侠士,他们济贫扶难、勇敢、公正等等,但是他们往往将这种正义直接付诸行动,敢于用武力解决问题,而不在乎是否合法。他们的这种行为虽是正义之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

谦虚就是要把自己放低,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即使自己能力非凡也不要自我夸耀。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像大海一样广纳百川。

不恃才傲物,不居功自傲。人要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把自己看得太重往往会轻视别人。西楚霸王项羽总是自高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在“鸿门宴”上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结果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而且,即使自己有功,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人为好。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徐达曾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为明朝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称为“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每年挂帅出征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自我吹嘘。2004年10月,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丁肇中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回答:“不知道。”丁肇中的这份坦诚正反映了他为学的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处世过谦就变成了卑躬屈膝、虚假的客气,这样反而会让人感觉心机太重。所谓“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因此,谦虚礼让要有一个度,谦虚基础上要多一点坦率才真实。

从小培养正直的品格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正直这种品质,并且要以身作则。《论语》中有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孩子正直,父母首先得是品德高尚的人。如果父母身不正,那么无论在孩子面前装得多了不起,孩子都不会从内心尊重父母,又何谈教育。人的变化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父母还要重视在生活琐事中为孩子树立榜样。胡雪岩是历史上相对比较完美的人,他的很多品格就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他的母亲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她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并且能够按照一般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去教育胡雪岩,要他宽容、诚实、不计较、讲原则等等。胡雪岩一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都与他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父母要对孩子的品质及其所做的事情给予公正的评价,而不能一味地夸奖或是批评。儿童的各方面还没有发展成熟,难免会犯错误,有的父母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批评甚至是责骂孩子,这都是不恰当的做法。父母应该从发展的观点来公正地看孩子所做的事情,宽容孩子能力之外的过错。

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坚持原则,对孩子的限制必须以清楚的、肯定的语气表达,而且一旦制定,就必须执行。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母亲告诫儿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不能看电视!同时她拿走了遥控器;你现在不能玩电子游戏!同时她关掉了游戏机……整个广告就是由一连串这样类似的场景组成。每一次,母亲都严格地维护了规则。最后,当这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玩,有人给他一根烟时,他坚决地摇头:不!我不喜欢抽烟。这时画外音响起:说一不二,孩子会听从。很显然,这则广告想告诉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坚持原则,说一不二,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忠于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受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