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怎样理解和运用财务数据
6158400000027

第27章 为什么要编制利润表?

在第四章中,我们讨论了资产负债表是如何随着交易事项而发生变化的。资产负债表是某一会计期间结束时公司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汇总表,它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虽然涵盖了企业发生的全部交易事项,但资产负债表并没有反映企业发生的全部交易事项引起的所有财务效应,而是只记录了一部分效应。因此,仅有资产负债表是不够的,它不能反映企业的全部经济信息,没能体现管理者获取收入和控制费用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另外的报表来揭示资产负债表所不能反映的情况。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汇总企业收入、费用等利润形成过程的报表——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特定期间利润实现情况的报表,表明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揭示了企业的竞争力强弱。

管理者需要了解以下问题时需要阅读企业的利润表。

这一期间内企业的盈利状况如何?

这一期间内企业的营业收入是多少?

这一期间内企业的税费支出是多少?

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多少?

企业在销售方面的费用是多少?

企业的管理费用是多少?

企业利润的来源结构是怎样的?

需要说明的是,要真正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仅仅阅读利润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利润表和其他的财务报表以及报表附注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我们再回到第四章中大丰公司3月5日至3月12日的交易活动中去。假如大丰公司把3月5日至3月12日作为一个会计期间,那么在3月12日经营结束时,除了编制一张截止日期为3月12日的资产负债表外,我们还要为大丰公司编制一张反映3月5日至3月12日这一期间经营成果的利润表。汇总了3月5日至3月12日大丰公司发生的收入和费用。3月5日至3月12日大丰公司的利润表。

利润表是汇总某一阶段的收入、利得、费用、损失以计算出净利润的报表。利润表总结了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在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除股东交易以外的变化。也就是说,利润表反映的是前后两份资产负债表之间这段时期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利润表告诉人们“公司赚了多少钱”,“公司是怎样来赚钱的?”,公司赚取的利润应归股东所有,因此,在利润表中计算出的净利润要转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去。大丰公司3月5日至3月12日实现利润4000元,从大丰公司3月12日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3月5日至3月12日大丰公司所有者权益也相应增加了4000元。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出现了4000元的变化,在利润表上则体现为实现的利润。

我们可以把两张财务报表比作一个水库中流出来的水。一张报表可以反映一段时间流入水库多少水;另一张报表则反映某一阶段结束时水库中还有多少水。也就是说,利润表反映的是一段时间的水库中水流动的情况,而资产负债表则反映的是水库中的水在某一个时间点的状况。

所以说,利润表反映的是资金的动态情况,而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资金的静态情况。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发生的全部交易事项,而利润表只反映能够产生(影响)利润的交易事项,也就是说引发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交易事项。

上面的利润表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上企业的业务要复杂得多,收入和费用的种类有好多种,利润表是按收入和费用的类别列示的,我们下面还要详细地讨论收入和费用的种类。

下面我们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一下利润表的主要内容。

营业收入利润表中的第一个项目是营业收入。长期稳定的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的增长,是企业竞争力的最具体表现。营业收入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它反映的是某个会计期间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的收入。经营活动之外的其他经济活动形成的收入不属于营业收入范畴。例如,销售闲置多余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属于投资活动,因此其产生的收入不属于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在主营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属于主营业务收入;在主营业务活动外的其他非主营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属于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在工业企业是指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是实现资金增值的重要一环。工业企业的销售指的是销售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自己生产的用于销售的产品。这意味着该种销售不包括销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业务。

其他业务收入在工业企业是指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和商品、销售多余材料等交易中实现的收入。

如果一家制药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销售10件、实际结算单价为每件5000元的药品销售合同时,企业需要向客户收取50000元的账款。

当这些账款拿到公司之后,公司财务部门是如何处理的呢?

如果企业发生因为货物不合格或发货有误而给予价格折让以及客户购货累计达到一定数量给予价格优惠等销售意义的折让,这部分折让通常会在销售收入中予以扣除,而利润表中所列示的应该是扣除折让后的销售净额。这些折让都是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属于销售额的实际减少,应在销售收入中予以扣除。

营业成本利润表上的第二项是营业成本,报告的是所售货物或劳务的成本。

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差便是毛利。与营业收入相对应,营业成本也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在大多数企业里,营业成本是费用中最大的一项。在利润很高的大卖场,营业成本常常占销售收入的80%以上。

主营业务成本在工业企业就是与产品销售收入直接相关的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习惯上大家称其为销售成本。销售成本的大小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其他业务成本是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等。

我们注意到,很多人将销售成本理解为生产成本加销售费用。这是错误的。

为制造(取得)已经销售的产品的所有支出称为销售成本。作为制造业,制造产品所付出的成本(生产成本)实际上是资产形态间的转换,产品生产过程本质上是现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形式的资产转换为在产品和产成品形式的资产的过程。生产成本的构成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包装材料时支付的货款;二是支付给生产工人生产这些产品的薪酬;三是为制造这些产品而发生在生产车间的各种间接费用,包括机器设备和生产厂房的折旧费、车间管理人员的薪酬、维修费、检测费、水电费等。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等叫作直接材料;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薪酬支出叫作直接人工;为制造产品而发生在生产车间的各种间接支出叫作间接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这三种成本相加便是产品的总成本。

企业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支出称为销售费用,主营业务成本不包括这部分费用,仅包括为取得已售产品的成本,即,销售成本。

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的关系我们经常所说的“生产成本”这个词语,在利润表上是不会找到的,生产成本对应的产品或在产品属于资产。生产成本是在生产阶段使用的会计术语。生产过程中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存货改变形态,价值一次转入到产品中去;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价值(分期摊销的折旧费用)也转化到产品价值之中;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人工成本和各种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水、电、汽、维修费、办公费、检测费等间接开支也都包含在产品价值之中。为了记录和计算生产过程中这?种资金形态的转换过程及产品的全部资源耗费金额,会计上使用“生产成本”科目来进行生产成本的归集。确定产品生产成本的会计叫做成本会计。

例:生产部门从仓库领料3000元投入生产。

这项交易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原材料减少3000元,生产成本增加3000元。生产成本实际上就是“在产品”的成本。这项交易是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只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完工入库的产品,其生产成本要结转到“产成品”或“库存商品”科目。

例:完工入库产品一批,其生产成本为10000元。

这项交易也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产成品增加10000元,生产成本减少10000元。

因此,存货中产成品的金额就是该产成品对应的生产成本的金额。

尚未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在产品”中。

产品的生产成本支出,在其未售出前是不能使企业受益的,一旦产品被卖出,使企业产生收入时,产品存货的成本就由资产转化为费用(销售成本)。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单位产品成本是由当期完工产品的总成本除以当期完工产品数量而得出的。由于在生产成本中不仅含有随产量变动的变动成本(如原材料),还含有像固定资产折旧、按月支付的固定工资以及厂房的保险费等不随产量而变的固定成本,在每月一次的计算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时,由于各月的产品生产数量不同和各月的固定成本相同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各月单位产品成本的差异,即便是物价没有发生变化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各月间不同的产品数量去分摊相同的固定成本的缘故。由此可见,当企业的生产量比销售量高的时候,应当保持警惕,过度生产可以带来利润数字的膨胀,而并非实际上的业绩提升。管理者需要判断存货的增加是否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增加可能是操纵利润或管理失败的标志。单位产品成本是个平均值,每天、每周、每月的生产成本和产量也许不同,单位成本通常会随期间的变动而异。但是,从上面单位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单位产品成本是一特定时期内的平均数。另外,生产成本只包含制造产品过程中发生的与产品制造直接相关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间接支出。企业经营中与制造无关的费用,例如营销、促销、广告、利息以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费用等均不计算在生产成本之内。制造产品相关的支出与其他不是制造产品的支?出之间应该构筑一道万里长城。如果将二者混淆,将会对利润、资产、所有者权益、企业所得税等产生影响。一些企业往往通过故意混淆二者的界限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销售成本是在销售阶段使用的术语。上述的完工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存货的形式等待销售。产品成本在产品售出前不影响利润。一旦这些产品存货售出,则售出存货的成本就结转到“销售成本”,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就变成了销售成本,在企业利润表中体现为主营业务成本。销售成本(营业成本)与已售产品成本的意思是一样的,它是费用的一种形式。

例:售出产品一批,其成本为40000元。

这项交易可产生以下两方面的效应:资产负债表中存货(产成品)项目减少40000元,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销售成本)项目增加40000元。通过销售,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成本结转到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销售成本)。

还记得我们曾经讨论过的存货价格结转的方法吗?那些计价方法同样适用于将售出的存货成本结转到销售成本的情况。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某企业在月初为防止断货,存有100件产品准备这个月销售,它的生产成本是每件500元,共计成本50000元。

在这些产品尚未发出前,仓库又入库一批100件同样的产品,这次生产成本为每件450元,共计45000元。这时,接到某客户一次要货50件的合同,那么,这次销售的产品单价应该是多少呢?其销售成本又是多少呢?采用不同的结转计价方法,其销售成本就会不同。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那么,其销售成本应该是月初库存的100件的成本,即每件500元,50件为25000元;如果采用加权平均法,结转的成本应为每件475元((50000+45000)÷(100+100)),50件为23750元。采用两种不同的结转方法,销售50件产品,销售成本相差1250元。由此可见,利润表上的销售成本金额既不同于月初的库存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不是后来入库的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是采用某种存货结转计价方法计算确认的成本。如果本月企业只发生这一次销售业务的话,剩下的150件产品将作为期末存货。这些期末存货的库存成本在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的情况下也是不同的。销售成本越高,利润就会越低,企业需要缴纳的所得税就会越少。企业常常希望少付一些所得税,因此更乐意选择计算出较高销售成本的方法。请问: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时期,先进先出法与加权平均法哪一个可以计?算出较高的销售成本呢?

如果你是企业的总经理,你会怎样选择计价方法呢?如果你不想亲自做出决定,可以让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来做。在一些企业里,经理们只是坐在那里随声附和其财务经理推荐的方法,但在更多的企业里是经理们根本不管不问,任凭财务经理的做法。但我们认为,你还是应当亲自分析形势,决定符合企业的最好方法。

企业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结转计价方法。但是,企业不可以在各种方法中换来换去。如果需要更换,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当然,这种理由不能是为了避税。

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金及附加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附加等相关税费。在投资活动等其他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上述税费不再单列,也包括其中。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只要实现营业收入就应该根据营业收入和规定的税率向政府计算交纳的税费。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等工业性劳务向税务部门交纳的增值税不包括在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个项目之内。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我们在上面曾经提到过,销项税额是企业从客户那里收到的在销售价款之外的税款,这是为税务部门代收的款项。企业在购买材料等业务中,除了向供应商支付材料价款之外,还要向供应商支付一笔税款,这笔税款叫作进项税额。从上面的应纳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企业向税务部门交纳的增值税税额是用从客户那里收到的销项税额减去自己向供应商支付的进项税额之后的余额,企业实际交纳的增值税是由自己的客户间接支付的,企业实际上并没有为增值税发生支出,企业所有者权益也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企业交纳增值税的交易事项不产生费用,并不影响利润,也就不可能列示在利润表中。

营业税则不同。从事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娱乐业、服务业等劳务的企业以及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等业务所取得的收入不征收增值税,而是征收营业税。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营业额,营业额是企业从事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娱乐业、服务业等劳务以及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因此,企业交纳营业税将导致企业资产流出企业,所有者权益也会减少,因此,它是影响利润的交易事项,交纳的营业税属于企业的费用,应该列示在利润表中。

工业企业各种出租业务取得的收入按服务业征收营业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国家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简称“三税”)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缴纳的“三税”税额为计算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它具有附加性质,附加于“三税”税额。

销售费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这个问题。销售费用是企业在销售产品和材料以及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这一费用涵盖的范围包括营销队伍的成本,营销场地和设施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和促销、获取订单、处理订单、发运产品直至企业提供的售后服务的开支等。其具体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等经营费用。

企业发生销售费用的交易事项将会使企业资产减少,所有者权益减少,因此属于影响利润的交易,应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同时反映。

例:企业支付广告费50000元。

这项交易会引起以下效应:资产减少50000元;所有者权益减少50000元;销售费用增加50000元;利润减少50000元。前两个效应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后两个效应列示在利润表中。

销售费用跟整个行业经营形态有关。来料加工的企业销售费用很少,而营销型企业的销售费用则很高。销售费用大多是可控费用,因此需要强化管理,甚至要强化到业务单位和个人身上。

注意,为销售业务的需要,企业购买固定资产这种交易事项是资产项目间的转换(货币资金转换为固定资产),并不影响所有者权益,因此不影响利润,不应作为销售费用在利润表中反映。

以上我们分别探讨了发生在生产部门和发生在销售部门的费用。销售部门发生在某个会计期间的费用,全部减少某个会计期末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在负债项目中过渡)和所有者权益,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列入当期利润表。所以,我们常把这种费用叫作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已售商品(或劳务)成本的费用。

生产部门发生的费用性支出则与此不同。某个会计期间发生在生产部门的费用性支出,一部分以在产品的形式存在,还有一部分是未售出的产成品。这两部分存货内含的成本仍为资产,并没有减少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也没有减少所有者权益,只是资产项目之间的转换,使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直到它们被卖出去时才能减少资产。

因此,这部分以在产品和产成品形式体现的当期生产成本,不影响当期利润,不能形成当期费用而列入当期利润表。只有已经销售的产品内含的生产成本才能列作费用。

企业必须能够区分期间费用和产品生产成本。例如,销售部门的冬季取暖费应该是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生产车间本身的取暖费应该是产品生产成本,不能直接计入利润表,这是因为产品成本在售出前属于企业的资产,不影响利润,产品被售出之后,产品成本才变成了销售成本。

有些企业出于减少纳税、增加经营者业绩等目的,故意混淆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把本应被记录为生产成本的特定金额,故意归为期间费用,其目的在于使立即可以承认的费用极大化,减少当期利润总额,延迟支付所得税。

下面我们再探讨另外一种期间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

管理费用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都设有决策机构、行政管理机构和各种职能部门。比如,董事会、总经理室、人事部、财务部、研发部、信息技术部等机构。这些机构自身要发生一些支出,他们在为生产经营部门服务中也要发生一些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开支等,这些支出就属于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具体包括:企业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

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也属于管理费用。

商品流通企业管理费用不多的,可以将管理费用并入销售费用。

企业发生管理费用的交易事项主要是经营活动引起的,个别的管理费用可能是由其他类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比如,企业在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这些筹资活动中直接支付的审计费、咨询费。

管理费用如同销售费用那样,当期发生的全部费用全额使资产减少(或在负债项目中过渡),全部列作当期费用,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

例:在饭店招待客户就餐发生费用100元,已用现金支付。

这笔交易事项如不考虑所得税的话,可以有以下效应:资产减少100元,管理费用增加100元,所有者权益减少100元,利润减少100元。这4种效应分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

上例如果没有付款,采用赊账的方式的话,其效应仍为4个:负债增加100元,管理费用增加100元,所有者权益减少100元,利润减少100元。增加的负债只是一个过渡,最终还要通过减少资产来偿还。

财务费用企业在资金运作中可能要发生筹资、融资业务。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是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公司债券、发行股票等。企业还可以通过租赁设备等进行融资业务。

融资租赁的主要特征是转移资产的使用权,而不是转移资产的所有权,这种转移是有偿的,企业取得设备的使用权以支付租金为代价,从而使资产租赁有别于资产购置。企业把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实际上相当于从出租人那里借入了一笔资金,而每期支付的租金相当于对设备分期付款。

财务费用就是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企业投资债券所收取的债券利息收入不包括在内,它属于投资收益)、汇兑损益(人民币等货币与其他货币间兑换时所产生的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融资租赁每期支付的租金、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公司债券的利息支出以及手续费等应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的借款利息支出、因发行股票所发生的股利或利润分配支出等,不是财务费用。

企业在产品销售之后,为了加速资金的回笼,往往鼓励客户早日付款而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客户回款奖励(现金折扣);企业往往也从供应商那里收到由于早日付款而给予的奖励(现金折扣)。这种为鼓励早日?付款而从结算款中扣除的部分并不减少销售收入,只是收款的减少,减少的原因是为了加速货款的回笼,对销售量的增加并没有直接的好处。

因此这部分折扣应属于财务费用。它不同于销售过程中的销售折让,销售折让是为了增加销量,二者发生的时间不同。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企业支付给客户的回款奖励并没有计入财务费用而是计入销售费用,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没有意识到这种费用可以计入财务费用;二是因支付时的操作难度无法获得国家认可的支付凭证而不能计入财务费用。

企业应要求客户在收到回款奖励后,开具合法收款凭证,并计入财务费用。

引发财务费用的经济活动类型比较复杂,既有筹资活动,又有经营活动等。

资产减值损失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各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对发生减值的资产应按照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为当期损失。对于减值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要按减去估计的减值部分后的金额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一方面表现为资产的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这种同时引起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事项必然会影响利润,因此,期末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列示在当期利润表中。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属于边缘性交易活动。

投资收益投资收益也可以叫做投资利润。企业除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外,有些企业还将资金对企业外部进行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等业务。对外投资是以让渡一项资产给其他企业而换取另一项资产(债权或股权投资等)的业务,属于投资活动。对外投资交易事项本身并不使企业资产减少,也不减少所有者权益,因此不会影响企业利润,不需要在利润表中反映,只需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即可。对外投资这项资产也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但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同于企业其他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除投资以外的其他资产,通常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如商业企业的库存商品是为转售而储备的,对这些存货的出售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使所有者权益增加。又如,工业企业所拥有的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为企业带来的直接的经济利益不很直观,需通过其生产的产品所创造的利润得到体现,但这种利润是企业本身经营所产生的,因此,固定资产也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对外?投资通常是将企业的部分资产转让给其他单位使用,通过其他企业使用投入的资产所创造的利润后分配取得的。

投资收益一方面来源于企业持有对外投资期间形成的债券利息、分配的股利或利润等,以及期末计算的升值收益或贬值损失等,另一方面是收回或处置这些投资时而取得的投资升值收益或贬值损失。

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企业不能主要依靠投资收益创造利润,而应突出主要的经营活动,也就是说突出主营业务,依靠主营业务创造利润。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上市公司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这是很不正常的经营模式,这样的公司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反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以外的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事项的结果。它一般不需要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例如,无形资产转让、固定资产出售等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接受政府补助、接受捐赠、收取违约金等收益。这种收益在会计术语中被称为利得。

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是在投资活动中产生的;接受政府补助、接受捐赠利得是边缘性活动中产生的。

利得在利润表中通常以净额反映。

目前有很多上市公司都是通过调节利润表的营业外收入,来修饰报表的净利润,假装自己赚到了钱,真是有点自欺欺人。有这样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当年度利润不高,于是就到各地圈地,通过土地评估,获取额外收益。再不够,再评估一下,利润就靠评估给估出来了。

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主要反映企业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除对外投资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以外的其他各项损失,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等。

利润总额利润总额习惯上被称为税前利润,也就是尚未扣除所得税费用的利润。利润总额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凭自己的经营能力赚来的钱,即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另一部分则不是靠自己的经营能力赚来的钱,如投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和债务重组中获得的收益等。利润总额的金额还不是股东可以分配的数字。在这个利润的基础上,国家还要拿走一部分,叫作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获得应税利润(应税所得)的企业征收的一个税种。

所得税费用在一个没有所得税的社会中,企业的税前利润一般只会分配给股东。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国家也要参与盈利分配,所得税就是国家参与分配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在企业取得应税利润的基础上,国家按规定的所得税税率强制向企业收取。也许你会问,国家没有向企业投资,为什么也要参与分配呢?国家虽不是股东,然而,你是否意识到企业从政府那里得到一些好处呢?比如,企业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公路、学校等),政府还是稳定的社会体系、市场秩序、货币系统、法律系统和警察保护以及国防安全的提供者。总之,政府投资为企业提供了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建设。另外,国家还允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等。因此,国家参与企业盈利分配是合理的。

需要提醒的是,计算所得税所使用的利润与利润表中的利润并不一定相同。习惯上,利润表中所列示的利润被称为“会计利润”,而计算所得税的利润被称为“税务利润”,税法上叫作“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的差别主要是会计计算方法与税法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比如,会计上将企业发生的全部业务招待费列入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而税法只允许按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列示,从而使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产生差异。如果会计上列示的业务招待费超过税法规定的金额,那么会计利润就会小于税务利润,企业则必须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加上超过的部分作为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调整事项主要是指税法对一些费用项目的支出标准或范围进行了规定,企业超出规定标准或范围的就要进行纳税调整。需要纳税调整的事项很多,比如,向非金融机构的借款利息支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部分、工资薪金支出、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公益救济性捐赠、业务招待费、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费用、固定资产租赁费、坏账损失、企业财产损失、支付给总机构的管理费、会员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费、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佣金、支付给职工的一次性补偿金等。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费用越多,税前利润就越少,需要交纳的所得税也就越少。企业常常希望少付一些所得税,即合法避税。他们往往选择计算出较低利润的方法来降低纳税金额。

净利润通常,每个人在脑子里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企业是否盈利,如果盈利,那么盈利多少?

从利润总额中扣除所得税费用就是净利润。净利润才是企业所报告的这段会计期间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等于在报告期内,从股东交易(股东投资、分配利润)以外的交易事项中所发生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化额。它全部都属于股东所有。净利润在年度结束后可进行分配,可能一部分让股东拿走,资金流出企业,一部分留在企业用于周转,或待以后分配给股东。留在企业的部分增加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大家需要切记,按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的收入减去费用后得到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不一定是实实在在收到钱的利润,也许一分钱也没有收到,利润数却很大。这样就给人一种错觉,就是这家公司很赚钱,其实穷得叮当响,银行里一分钱也没有。

净利润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边缘性活动等各类经济活动过程,但主要来源是日常的经营活动。因此,经营活动利润是企业净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利润只是经营活动利润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