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6158200000006

第6章 导论

提升生态自觉增强生态自信实现生态自强

中国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已经深入人心。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世界公民的一分子,中国正在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的基本理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美国世界观察所莱思特·布朗曾说:“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迄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目前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正围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朝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奋力向前。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正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是我们的愿景,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生态自觉、生态自信和生态自强。

生态自觉与治理能力

生态文明是属于21世纪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如果说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中包含着某些生态文明的元素,那只是自发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则是自觉的生态文明。认识、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随着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一度也步入“先污染、再治理”的误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水、土和大气的严重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当生态环境频频亮起红灯,我们切身体会到,经济的发展,不能提前透支环境红利,不能以牺牲立身之本为代价。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构筑“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扬弃陈旧工业文明理念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从战略高度被推上国家建设的主战场。这是一种生态自觉。这种自觉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任务复杂而艰巨。而作为中西部的一个欠发达城市,贵阳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进行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殊为不易。

生态自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阶梯和桥梁,通过对生态问题的反省,对生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正确的认识和估价,达到对生态与人类发展关系的深刻领悟与把握,并由此内化为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习惯。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是贵阳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要以生态自觉为核心,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正确把握生态自觉与城市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和党的治理的关系,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治理的全过程。

生态自觉与城市治理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已成为城市治理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也成为城市治理的先导工程,引导城市朝着经济高效、生态环保、集约节约、传承文化、智慧创新、综合协调的健康道路发展。现代城市治理必须树立生态城市理念,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结合起来,既满足人的需要,又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注重当前的利益,又注重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重建设、轻保护,重开发、轻治理,重眼前增长、轻长远发展,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城市治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引领作用,真正做到学规划、懂规划、用规划、守规划。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充分发挥自然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水调节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注意保留存在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同时,城市治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理“城市病”的钥匙,破解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建筑盲目超高等“城市病”。要从发展定位、功能分区、城市布局和专项规划四个方面,深入探索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一般规律,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要扮靓人人都感受到的生态景观,又要增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

生态自觉与社会治理

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而且是社会治理的一种形式,不仅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更意味着全社会文明形态的提高和完善,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场宏大的保护自然的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深刻和重大的社会文明再造。

“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和投诉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将生态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代际、群体之间的环境公平与正义,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采取多元共治的办法,转变惯性决策方式,赋予公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及时公开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违法案件及查处等方面的环境信息,主动向社会通报环境状况、重要政策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应急处置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培育社会中间层主体,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政府应在积极为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要对环保民间组织予以引导鼓励,并引导环保民间组织迈入自律的良性循环中。

生态自觉与政府治理

现代政府治理必然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治理,必然要求强化生态责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政府建设,使政府自觉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治理全过程。生态型政府是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创新的高级形态,要求政府既要实现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生态化,又要实现价值导向的生态化,以及政府的行为准则的生态化。

构建生态型政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从理念、主体、制度、职能等多方面着手,确立整体性思维和生态优先理念,构建生态善治的治理网络,推动生态制度的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把强化责任意识作为建设生态型政府的根本前提。面对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新形势,政府要加深对“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创造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深刻理解,以生态利益为指针,努力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作为建设生态政府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干部政绩,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绿色GDP指标体系。同时,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把优化政府治理模式作为建设生态政府的重要途径。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调整相关利益者因提供生态环境效益所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注重完善环境风险机制建设。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打破资源领域的垄断格局,实现市场的公平竞争,坚持市场取向和政府调控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水、电、煤、气、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全社会节约资源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自信与创新活力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之一,是人类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萌发于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及其恶果的积极反思,起源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深刻领悟,是一种推崇、倡导绿色感召的探索与实践,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和外延。

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各级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政治担当,体现的是我们坚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自信。

生态自信与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和路径。绿色发展具有多维价值载荷,既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具有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的收获是最直接的,减量使用资源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并采用循环模式,可以使生态有机体重回其再生能力范围,使自然与人类重获和解,不给后代人留下一个赤字的生态环境;同时,绿色发展的生态价值中还蕴含着“类价值”因子,它将为人类寻找、合成维系自己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物质与能量赢得宝贵的世界。

生态自信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确立生态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道路,切实采取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全局循环、高端循环为着力点,通过促进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循环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发展。使过“重”的产业结构“轻”起来,让偏“黑”的产业形态“绿”起来,让城市在转型中变美,产业在转型中向好。

要树立牢固的生态自信,紧紧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集中处理。坚持控新治旧,分两步走,加快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着力打造集研发、集成应用、成果产业化、产品商业化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循环科技产业链。

生态自信与核心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囿于局部的具有强烈技术性、专业性的科技问题,而且是关系全局的具有深刻社会性、战略性的问题,需要全方位的包容和融合。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是现实运行中的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这个系统,不是简单叠加,也不是以一个独立的外在因素“输入”或“植入”,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目标和内容等要素,体现和融合在现实系统的目标、任务与部署之中,使之成为现实经济社会运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合二为一”,是“知行合一”。

要围绕生态自信,不断挖掘传统生态文化思想,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要培育生态文化载体,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倡导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核心价值,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生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首先,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重视发掘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用于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其次,要深化环境科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公民的环保素质,使公众从中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环境教育要强化相关机制和约束性指标,保障环境教育全面有序深入开展。再次,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创造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形式,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等。

生态自信与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背景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沃土之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和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积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它强调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互惠共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种对自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的自然观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建设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质性转变。以生态理性的整体性思维为根基,超越经济理性的自私和偏狭,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模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自然和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守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改革开放以前,对于生态环境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简单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层面上,但更多时候强调的是“人定胜天”,在大炼钢铁、农业学大寨等屡次运动中,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随着“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日常过程所做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走出人与自然对立的误区,树立珍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我们生态自信的力量源泉。

生态文明是实现和谐发展的战略依托。它不但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解状态。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和谐发展也应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解为目标,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框架中跳出来,着眼于转变人的发展方式。通过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成果共享,让人们公平平等享受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带来的生态产品。面对公众环境敏感增强、环境风险压力加大的新形势,在向公众充分提供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的同时,我们要更加着力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让民众普惠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全体国民的发展权利、发展责任、发展机会和发展利益,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均等、规则透明、分配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各种文明兼容并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自信与安全发展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当前,中国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缓和、向好的基本态势,但同时,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因素亦日渐增多、日趋复杂,必须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生态安全同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地、海洋、生物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增强生态自信,强化生态安全,推进安全发展,就是要使生态环境能够有利于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活动中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人民健康状况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避免因自然资源衰竭、资源生产率下降、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的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围绕生态文明城市的示范建设,大力推动区域生态安全战略,加快建立区域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护体系,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监测,建立区域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区域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生态自信与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最能体现贵阳生态自信的一个战略举措。而作为生态文明和创新驱动的结合点,大数据产业落地贵阳,也让这个曾经偏居西南一隅的欠发达城市实现了最为靓丽的转身,并迅速跻身全国创新驱动领先城市之列。从贵州省到贵阳市,决策者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发展大数据产业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现实选择。贵阳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具有生态、资源、区位、政策、产业等多重优势,有条件有可能实现后发先行。而良好的自然环境更决定了贵阳是发展大数据产业首选地区。空气不需要一层一层过滤就可以进机房,温度不需要空调就可以保运行。同时,贵州还有电的优势,这里的电价比别的地方便宜,而且来的稳定。这是发展大数据产业、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最大的自信之所在。基于这样的优势,贵阳市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把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绕开产业逐步升级、逐步发展的旧路,从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规律认识自我,培育发展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围绕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区等开启了一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实现了从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的转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14年以来,随着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等一系列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的成功举办,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随着一批引领性项目的先后引进,大数据产业在贵州全省上下凝成共识、形成合力,开局良好、势头看好。接下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发扬钉钉子的精神,群策群力、精准发力,坚持不懈地把大数据产业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围绕数据放在哪里、数据从哪里来、数据谁来使用三个基本问题,结合打造基础设施、系统平台、云应用平台、增值服务、配套端产品五个产业链层级,不断吸收先进理念和智慧,进一步深化对产业链、产业模式、产业层级等方面的研究,牢牢把握市场规律和新生事物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大数据商业价值和管理价值,努力在大数据领域实现后发先行。

大数据、云计算,核心是人才,高端人才缺失是创新驱动的短板。有鉴于此,要加快组建大数据产业领导、组织和管理机构,要落下身段“出去请”,“三顾茅庐”,不断优化软环境,沉下去聚集金融、核心技术、技术交易等各种要素,让更多创新创业资源竞相迸发、创新创业人才充分涌流。同时,要继续完善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创新框架,做好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这篇大文章,使之成为一个全面整合贵阳资源,注入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发展要素,全面提升内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活力的创新高地。

生态自强与战略定力

生态文明建设,天然地与科技创新相协调,相统一。不断激发创新动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普遍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的战略部署,创新“生态 科技”的贵阳模式,是贵阳生态自强的战略定力之所在,要长期坚持并持之以恒加以推进。

把生态文明示范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一个总抓手,抓紧抓好

经济升级版,是创新的经济版,同时也是绿色的经济版。经济升级,环境必须升级,生态文明必须升级。环境升级和生态文明升级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标志。发展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代价大,不是真正的经济升级版。英国学者理查德·杜恩韦特的《增长的困惑》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人们享有的环境质量。因此,打造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推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让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有新的大幅度提升。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抓手,加快产业升级,改变实体经济面貌,进而为我国实业发展增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元素,走出一条生态自强之路。

把生态文明示范作为后发赶超的一个新导向,抓深抓实

贵阳市作为欠发达的省会城市,人均收入低、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后发赶超,必须走生态文明的道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生态自强。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实现发展项目的绿色化,才能保障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保障新型发展方式的高收益和低成本,从而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后发赶超,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支撑生态工业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科技创新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利用本地生态资源优势,走出欠发达城市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把生态文明示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落实到位

生态文明建设已从理念理论阶段发展到制度建设的阶段,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示范制度体系,实现生态自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保证把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发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职能,强化宏观战略、改革路径、规划计划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建立“源头严控”的体制机制,实施最严格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保护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空间管制制度,划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等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和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制度,实行节能减排总量管制。构建“过程严管”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推进环境监管制度改革,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健全“恶果严惩”的体制机制,建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环境损害惩治制度。

把生态文明示范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个具体表现,共建共享

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体现了生态自强。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切实负起政府责任,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发展经济是为了让群众生活富裕起来,环境保护则是让群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

人类文明演进的主体始终是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也是人。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人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贵阳的生态文明之所以在全国率先取得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和坚持了以人为本,尊重人在生态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分享到了生态文明的成果。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离开了人的发展,生态文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把生态文明示范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全面推进

贵阳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要充分考虑到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情况,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与全国扶贫开发的一个主战场有机统一起来。必须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一定要把贫困问题的解决放在一起,统筹推进,真正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为贫困地区的百姓办实事、解难题、送实惠。只有这样才是扶真贫、真扶贫。

更加重视生态扶贫。要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中体现感情,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突出连片特困地区,重视片区外“插花”贫困户,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格局。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防止和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用手榴弹炸跳蚤”,钱花了不少,却没有见到应有效果。

更加做好精准扶贫。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中不断得到真实惠。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实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内生动力,确保如期实现到2020年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即“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目标。

把生态文明示范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创新机制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要围绕环境利益在区域各方之间实现最大限度的普惠性与共享性,有效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克服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惰性,加强制度补给。建立不同层次的区域协同发展议事和决策机构,严格执行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协议,建立区域统一的污染防治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应急联动预案,制定统一、严格的排放标准。对于上下游城市产业发展及污染的问题,要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强化协调力度,深化大气污染防治、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把生态文明示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强考核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不仅是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路径保障,而且是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定位、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维度和指标。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从谈起,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无从实现。

在人们不断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现实语境下,小康社会已经不再仅仅是对GDP的单纯追求,对生态文明的期冀正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时代内涵的新注脚。目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环境问题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中来看,创新和优化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增加生态文明考核考评权重,让干净水、新鲜空气、放心安全食物也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积极实施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防灾减灾工程,不断提高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节能减排实现控制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确立,早日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让我们的生态自强早日得到验证。

把生态文明示范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战略支点,增强定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涉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其中生态文明是其重要的一个支点。关键是要提高国家生态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国家制度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包括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预防和应对生态突发事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高人民生态幸福指数等各方面。

建立健全生态治理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包括覆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密不可分的系列制度以及保证制度实施的体制机制等。它是生态治理理念能否有效贯彻、治理行为能否规范实施、治理绩效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决定着生态治理的方向、进程和质态。生态制度体系建设的途径是坚持和完善根本和基本制度,修订和改革具体制度、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调适治理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功能。重点是构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共生互补、相互支撑的联动机制和耦合机制,协调好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以及具体制度之间的关系,使得各项制度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把生态文明示范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核心理念,贯穿始终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最为宏大的叙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为提升发展质量和空间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是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必须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新期待,贯穿着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客观要求。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其中,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新的竞争制高点。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美丽中国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把生态文明的旗帜举得更稳、举得更高

从2007年年底到今天,贵阳市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思路,转眼七年过去了。

七年来,贵阳市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孕育产生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展示我国生态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动我省对外开放的高端平台,让贵阳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七年后的今天,贵阳市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清醒地认识到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是落实上级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取得既往成绩的基本经验,是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心之所向,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这面旗帜举得更稳、举得更高。

七年后的今天,贵阳市将坚持高举“一面旗帜”、牢牢守住“两条底线”、强力推进“四大升级”、全面实现“五美融合”。“一面旗帜”就是继续高举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旗帜”。“两条底线”就是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生态,找准发展路径,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握发展节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四大升级”就是要推进产业发展升级,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主要抓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升级,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把贵阳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宜居城市;推进生态保护升级,以更严格的制度、更严密的法治、更严厉的惩处,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推进民生改善升级,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生态产品。“五美融合”就是要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让生态贵阳展现出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完美融合。

贵阳,正在引领一个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爽爽的贵阳”已经成为闻名世界的品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也已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展示生态话语权的“中国窗口”。放眼未来,贵阳市将举全市之力,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承担起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责任和使命,擘画生态自觉、生态自信和生态自强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