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6158200000024

第24章 顶层设计与百姓需求相结合

改革要有顶层设计,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也要有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就是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着力保障民生,加快转型创新步伐,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

科技引领发展

贵阳发展滞后根本是改革开放滞后,贵阳发展的差距最主要是改革开放的差距,必须准确把握贵阳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省会意识、机遇意识、担当意识,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火车头”和“发动机”。肩负“火车头”、“发动机”重任,仅靠传统产业难以支撑贵阳跨越发展的要求;迈步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施创新驱动成为贵阳的必然选择。

确立创新驱动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贵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全省科技创新在做大做强企业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发展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贵阳市委积极落实中央、省委精神,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明确指出,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转向要素驱动、创新驱动并行的“双轮驱动”新阶段,并逐步向创新驱动为主导的阶段迈进。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贵阳成功举办“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与北京中关村深度合作,规划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统筹推进全市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研究制定了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产业指导目录以及相关配套文件,规划了“一城两带六核”的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总布局。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入选并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建成并运行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挂牌成立,培育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个,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发展科技服务机构42家。全面对接北京资源,分别与北京朝阳区、海淀区建立友好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着力建设以高端加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保税区。2013年,贵阳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75.96%,上升2.8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4%。

构建创新产业体系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贵阳市做出了跨越式发展的科学抉择,坚持产业发展“快转高”并举,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都市农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现代工业,以金融业为龙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2013年10月29日,贵阳市召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大会,提出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的“三年翻番”目标。奇瑞汽车、中航发动机、中铝铝板带、燕京啤酒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首钢贵钢特殊钢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贵州轮胎异地技术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建成,朗玛科技等一批技术优势企业发展良好,京东集团、国机集团等一批知名高端企业成功落地。加快对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促进煤电磷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煤电化一体化开发,开磷集团煤电磷一体化、开阳化工50万吨合成氨等重大资源性产业项目进展顺利,磷矿石、铝矾土矿等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80%。

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贵阳市研究提出建设中国西部科技金融创新城市的目标,筹备设立市级融资工作管理委员会,加快建设贵阳国际金融中心项目。2013年,贵阳新增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业全省首家科技银行,驻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融资约2030亿元,金融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13.8%。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会展、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态。旅游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成功举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荣获“2013最受欢迎国际会奖旅游目的地”称号。会展经济效益明显,举(协)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等各类会展活动490个(次),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05亿元。物流业发展迅速,西南国际商贸城、石板农产品物流园二期、贵阳国际汽贸城二期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顺利。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电商交易额占全省交易额的三分之二左右。

大力发展以都市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贵阳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粮经比调整到3:7,“蔬果茶药畜禽蛋奶”八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建设“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2013年加快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新增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种植规模35万亩,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载体,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拓展延伸农业功能,建设乌当区全国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美丽乡村整乡推进示范点、白云“蓬莱仙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开阳“十里画廊”美丽乡村示范带。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减贫摘帽”工作,到2013年,在全省率先6年实现整市脱贫,荣获“整市脱贫特别奖”。

打造创新人才特区

贵阳市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先行先试,建设人才特区,打造跨越发展大平台,摸索出一条聚才、用才、励才的人才工作新道路。

完善人才政策。先后出台了《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层次人才认定暂行办法》、《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引进紧缺急需和高层次人才的实施细则(试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紧缺急需和高层次人才办法(试行)》、《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公寓管理细则(试行)》。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人才交流合作机制。2013年9月以来,贵阳市借助与北京开展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契机,组织开展北京·贵阳百名干部经济金融双向挂职工作,从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北京有关部门引进25名干部到贵阳挂职,选派77名干部赴京挂职,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光大证券等金融机构互派44名干部挂职,培养储备一批熟悉经济、懂产业、会招商的发展型干部队伍。二是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政策,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短期服务等形式,千方百计吸引高端人才来筑创新创业。目前高新区高新技术从业人员5万余名,其中院士1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名,博士240余名,硕士430余名,中高级职称3000余名,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最集中的区域。

搭建支撑平台。“中国海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贵阳)基地”由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筹备委员会,以及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共同支持建设,旨在加速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和高科技项目入驻贵阳。建成运营贵阳国际人才城,贵阳国际人才城是继上海浦东国际人才城后的全国第二个国际人才城,将成为贵阳市集人才交流、公共服务、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人才支撑平台。

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建设高级人才公寓。采取建、购并举的做法,首批建设700套高级人才公寓(其中高新区建设300套),计划在2014年6月前全部建成。二是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针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需要,积极发展全链条式创业服务业,成立专门服务机构,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高新区人才特区探索建立一站式服务的人才工作站。

生态保障发展

2007年12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的部署,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做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决定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系统部署。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该《规划》将贵阳市定位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贵阳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贵阳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主要目标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经济实力强,二是生态环境好,三是幸福指数高。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于全面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刻植入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之中,着力构建“生态经济、生态城镇、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六大体系,实现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发展。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以生态从严保护、资源深度开发、生产清洁低碳、产业升级高效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经过六年的努力,2013年贵阳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2085.42亿元、563.7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54.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4%;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加值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占到了36.6%、35.5%;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4%。

构建生态城镇体系

按照“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和“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进一步“疏老城、建新城”,加快构建空间优化、要素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生活舒适、文明安全、人文和谐的宜居城镇体系,增强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的功能,努力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幸福。通过六年努力,2013年贵阳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达到380平方千米,新增城镇人口1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镇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90%;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5%以上;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率达到80%以上,中心村村庄整治覆盖率达到60%以上;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45%,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0%。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发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加快构建以多样性文化和谐共生、原生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特色,以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核心,以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六年努力,市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化业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100%行政村、数字农家书屋覆盖100%行政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覆盖100%乡镇,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

构建生态自然体系

加快构建以水生态、林业生态、气候生态、土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系统为支撑,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可持续自然生态体系,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新家园。通过六年努力,2013年全市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5.8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4.2%、43.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6.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

构建生态社会体系

以创建全面小康为载体,着力构建与发展适应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其岗、保障完善、管理有序的和谐社会体系,努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通过六年的努力,2013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6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92元,农村贫困群众全面脱贫;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为2.96%;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8%以上,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2%,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群众安全感超过94.2%,市民幸福指数提升到93左右。

构建生态政治体系

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目标,着力构建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公正透明、诚实守信、清明廉洁、勤政为民的政治生态体系,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近年来,贵阳“一报告两评议”群众测评满意率逐年提高;破坏投资环境案件和公务员队伍违纪违法案件逐年下降;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民生彰显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顶层设计最终是要为民生幸福服务的。一座城市的顶层设计是否科学关键要看是否能满足百姓对宜居、宜学、宜业、宜商、宜游的需要。贵阳在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通过打造“五宜”城市来彰显生态文明发展成果。

打造宜居城市

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爽爽的贵阳”已经成为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上一座美丽的生态之城。一是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贵阳市海拔适宜、纬度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5.3℃,紫外线辐射少,自然生态良好,处处绿意盎然,森林覆盖率44.2%,享有“中国避暑之都”、“国家森林城市”之美誉。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已建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银行、中介机构、商场等设施配套完善。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贵阳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截至2013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3035个,学校1516所,体育场馆2266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站168个,公共图书馆10个。

打造宜学城市

贵阳提出实施“教育立市”战略,奋力打造教育发展升级版。一是实现教育均衡化。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地区倾斜、向基础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出台《关于贵阳市依法推进教育立市战略实施的决定》,明确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在9年义务教育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加3年学前教育。二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确保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以上,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优质发展。2014年4月北京西城区5所优质品牌学校在贵阳开展合作办学,为贵阳教育注入优质资源。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贵阳教育全面发展,搭建学习平台,开展学习活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贵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打造宜业城市

发展带动就业,就业维系治安。贵阳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创业政策、提升失业保障水平,使贵阳逐渐成为就业创业的乐土。一是拓宽就业渠道。整合全市资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定期开展大型招聘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工作,促进充分就业、就近就业,2013年城乡统筹就业人数达24.82万人。二是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对创业企业的服务和支持,以创业促就业。实施包含财政补助、税收奖励和融资担保在内的“3个20万元”政策,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累计扶持发展微型企业7943户,投资资金达到8.16亿元,带动就业4.05万人。三是提升失业保障水平。编制《贵阳市失业应急预案(试行)》,有效防范和应对因严重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和冲击,缓解失业矛盾,维护就业局势稳定。201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6%。

打造宜商城市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贵阳市着力在完善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一方面,着力完善城市建设硬环境。贵阳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位置优越,矿产丰富,交通便利、物流便捷。近年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全面建成了“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加快推进省际高铁、市域快铁和跨区域高速公路建设,龙洞堡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同时切实完善教育、金融、医疗、司法、工程建设等配套设施,城市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要素逐步集聚,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政府服务软环境。出台《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出台《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和规范行政审批实施的通知》,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政府服务大厅、中小企业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变管理为服务,当好企业发展好伙伴。

打造宜游城市

依托“爽爽的贵阳”城市品牌,贵阳奋力发展服务业,被列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7%。旅游业快速发展,总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会展业发展迅猛,建成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以来,共举办中国旅交会、中国科协年会、酒博会、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会展2000余场,综合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优质的服务,繁荣的市场,让人们在专属的悠然闲适中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顺心、购得欢心、游得开心、娱得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