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6158200000010

第10章 一个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人类确立新的生态文明观,构建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

探索发展路径,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需要诉诸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贵阳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历史由来

贵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着这样一个路径:20世纪90年代末,贵阳市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提出了城市要进行可持续发展。

2000年,贵阳就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开始探索循环经济发展。2001年,贵阳提出“环境立市”战略。

2002年3月,结合贵阳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贵阳市做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市的决定。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恶性循环怪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以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生态城市”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大规模实施“南明河三年变清”工程,先后对南明河沿线207家单位采取改造、搬迁、关闭措施,严格控制沿线污染源。在城区范围内全面取缔经营性燃煤炉灶、小吨位燃煤锅炉,实施机动车尾气治理,着力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2002年,贵阳市成功摘掉戴了多年的“酸雨城市”帽子。

2003年5月,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首个试点城市,并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2003年8月,贵阳市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04年年初,贵阳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为全球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4年11月,贵阳颁布施行了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原则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以及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2004年,贵阳市在全国600多个城市综合环境评比中,排名上升到第28位。

2005年1月,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以建设大贵阳为目标,以生态经济市为定位,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以森林城市为特点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把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整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战略。通过调整城市布局,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最佳结果,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制订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的决定〉工作方案》,全面启动生态经济市建设,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

2006年,贵阳市编制完成《贵阳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编制完成《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出台了《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贵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关于构建贵阳市再生资源绿色回收利用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2006年,贵阳市成为全国26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建设生态经济市的城市定位,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形象,而且有助于吸引大批人才、资金、技术和项目向贵阳聚集,提高贵阳的城市运行效率和经济活力。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及升华

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和解决办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同时,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又提出要实施“环境立省”战略,并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新的执政理念。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的部署,2007年12月29日,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做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谱写生态文明的“贵阳版本”: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决定》明确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切入点,作为贵阳市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施政纲领,明确了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

此后,生态文明理念成了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一个以凸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底色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市的共识。

2008年,贵阳市委八届六次全会通过《关于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应挑战、保增长、重民生、推改革、促开放、善领导”的要求,认为“金融危机暴露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危’,也凸显了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机’”。

2009年,贵阳市委八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升生态经济发展质量等措施。

2010年,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召开,提出要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努力使“十二五”时期成为市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的五年;要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进一步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

2011年,贵阳市第九次党代会做出了“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决策,并明确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着力构建绿色的经济生态、宜居的城镇生态、和谐的社会生态、自强的文化生态、友好的自然生态、协调的政治生态六大体系。

2012年,贵阳市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要运用科学方法推动贵阳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3年,贵阳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强调要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大力实施“碧水治理”计划、“蓝天守护”计划、“绿地保卫”计划等生态建设工程,推行生态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生态文明制度。2013年5月,《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当将生态文明理念、原则、目标、方法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贵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生态文明理念是否可行的唯一尺度。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一个尽可能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

贵阳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确立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的新理念,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整合优化资源,构建新型生态文明城市,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发展道路,也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贵阳样本”。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扩容提升

在总体规划中,贵阳市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通过绿地、森林、公园、湿地、湖泊等连接各片区,彰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

在城镇布局上,贵阳市将通过区域统筹卫星城改变城市空间。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具备条件的地区,逐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以老城区和新城区为核心、按照“中心放射型”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沿贵黄、贵遵、贵毕、贵开、贵惠、城际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形成市域城镇放射状发展走廊。在产业布局上,中心城区东北部、西部、南部为城市旅游发展主区域,西北及北部为城市工业发展主区域。

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包括三环十六射城市骨干路网,二环四路城市带,畅通工程二期1.5环快速路等。同时,进一步实施“疏老城、建新城”战略。2014年3月,贵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原则通过《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规划及五年分期工作实施方案》。在老城区重点调整用地结构、疏解传统功能、推动产业转型、保护历史文化,在新城区重点优化功能布局、完善配套服务、发展实体经济,以“蒸小笼取代摊大饼”,实现组团式发展。要通过调整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开发模式、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打造城市绿地景观、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等措施,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老城区建筑密度降至25.3%,疏解人口20万人,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开敞空间230公顷的目标。

以生态文明引领贵阳绿色崛起

贵阳曾经也是一个重度污染的资源型城市,一度面临难以为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仅仅数年前,“遍地黑烟四起,空气污浊呛人,不见蓝天白云,雨水可以制酸”曾是贵阳的环境写照。10年前,贵阳在“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和“中国三个酸雨污染最严重城市”榜上有名。长期以来产业层次较低,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产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追求经济增长,产业高耗能、污染高排放、经济低效益,不但浪费了资源,还损害了生态。如何扬长避短,在经济“洼地”上奋力崛起?党的十七大以后,贵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决策,这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市委、市政府以生态文明为统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绿色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增长,让绿色经济在西部崛起。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做加法”

2007年年底,贵阳市委出台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几年来,贵阳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全市在推进产业生态化方面,从宏观经济结构上,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从微观经济结构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升产业层次。

2008年,贵阳市制定生态功能区划,确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2009年,贵阳市在振兴工业经济大会上,又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生态产业的思路,要求集中精力发展装备制造、铝及铝加工、磷煤化工、现代医药、特色食品、烟草制品六大特色产业。

2012年,贵阳市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五大生态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的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城市矿产、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淘汰落后产业——“做减法”

“十一五”以来,贵阳市按照国家、省的部署,积极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截至2014年年初已淘汰落后产能887.78万吨,涉及企业125家。2013年,市生态文明委组织各区(市、县)清查辖区落后企业产能,清理出落后产能78.63万吨,初步确定涉及12家企业,已被全部纳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出台的《贵阳市蓝天守护计划初稿》指出,贵阳市将制定发布严于国家要求的高污染行业调整、生产工艺和设备退出指导目录,对水泥、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施产能总量控制,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压缩产能,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科技创新引领——“做乘法”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在科技,科学发展关键在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强劲发动机。

2013年9月8日,贵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科委和贵阳市政府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贵阳正式签订;同时,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区揭牌,中关村企业家贵阳峰会在贵阳举行。在北京—贵阳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系列活动中,贵阳与北京中关村有关企业签约项目106个,总投资465.66亿元。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设统筹带动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成为贵阳实现后发赶超的新支点。

2013年11月5日,贵阳市科技局组织14家企业,携22个技术需求赴北京中关村对接项目和技术。期间,贵阳新天光电科技公司与北京中星微电子公司达成工业机器视觉系统软硬件结合的关键技术合作研发协议。据介绍,该技术一旦取得突破,新天光电公司将建立起工业机器视觉系统的设计优化平台,产品性能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后,工业机器视觉系统年产值将达到1亿元。

严把项目引进关——“做除法”

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贵阳没有饥不择食,而是敢于说“不”。近年来,贵阳按照“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的思路,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既大力招商又严格选商,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引进上严格把关,严格监管,宁缺毋滥。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资项目涉及金额都在300亿元以上。通过“项目审批”守住第一道防线,所有项目需通过专家库评审投票。

以生态文明引领贵阳实现跨越式发展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引领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是自身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直接关系贵阳市在“十二五”期间能否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以生态文明理念系统构建“六大生态体系”,是推进贵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路径。

构建绿色经济生态体系。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以生态从严保护、资源深度开发、生产清洁低碳、产业升级高效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构建宜居城镇生态体系。按照“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和“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进一步“疏老城、建新城”,加快构建空间优化、要素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人文和谐的宜居城镇体系,增强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的功能,努力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幸福。

构建自强文化生态体系。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加快构建以多样性文化和谐共生、原生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特色,以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核心,以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友好自然生态体系。加快构建以水生态、林业生态、气候生态、土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系统为支撑,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可持续自然生态体系,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新家园。

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体系。以创建全面小康为载体,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着力构建与发展相适应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其岗、保障完善、管理有序的和谐社会体系,努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构建清明政治生态体系。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目标,着力构建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勤政廉洁的政治生态体系,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