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20世纪大揭谜
6158100000017

第17章 揭开水门事件之秘(1972)

1974年8月9日,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门丑闻”被迫辞去美国总统的职务,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美国朝野、民众以及全世界都引起了极为深刻的震动。此后10多年中,水门事件的阴影严重地笼罩在美国政坛上,迟迟不能消除。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像魔鬼一样重新浮现。然而,“水门事件”一直众说纷纭,疑云重重,直到尼克松谢世后,其真相才逐渐揭开。

沸沸扬扬的水门丑闻

水门大楼是美国民主党总部所在地,1969年,美国共和党领导人尼克松击败了民主党竞争对手,登上了美国第37任总统宝座。根据美国宪法,总统任期4年。1973年任期结束。尼克松很早就步入美国政坛。50年代,美国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期间,尼克松担任过副总统。尼克松上台后,一手处理美国内部事务,一手展开大胆的外交攻势。他的几个大手笔令全世界震惊:与苏联签订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秘密谈判,从而体面地结束令美国头疼万分的越南战争,秘密访问中国,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的声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

1972年,他开始着手准备连任竞选。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却突然爆出了水门丑闻。

1972年6月,白宫工作人员麦科德等人悄悄潜入水门大楼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安装了窃听器,为民主党人发现。这公然违背宪法的粗暴行为,引起了以民主精神治国的美国社会的愤怒和震动,全国上下一片嘘声。民主党通过法律程序,要求美国国会弹劾总统,这在美国近200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就是喧嚣一时的水门事件。

然而,尼克松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指出,在水门事件这场悲剧里,有两个主要的谜:首先是谁、为什么下令破门而入?其次———这更为重要,这个微不足道的破门偷窃事件,或者按尼克松的说法,这个“三流企图盗窃案”,怎么会发展成为美国政治史上一次最大的丑闻,并最终迫使尼克松辞职?

1972年6月,“水门闯入事件”发生时,尼克松的政治声望奇迹般地达到了最高峰,为了击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治·麦戈文,尼克松已不需要什么有用或无用的政治情报。此外,华盛顿任何一个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有用的政治情报可到总统候选人办事处去寻找。既然如此,麦科德等人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闯入水门大楼民主党总部去安装窃听器呢?

“水门闯入事件”到底是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一手策划的,还是像霍尔德曼所说那样,是理查德·尼克松自己叫那些人去撬奥布赖恩办公室的门偷装窃听器的?这个问题至今很难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水门闯入事件”决非什么偶然事件,毫无疑问,尼克松在白宫制造的气氛鼓励他周围的人搞非法活动,他视人生为战场,确信美国到处都有执意要毁掉他政治前途的仇敌。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尼克松把每一重大事件都视为一场危机(尼克松曾撰书,名曰《六次危机》)。他认为,在这些危机中,他总是处在敌人包围之中。尼克松生性多疑,连他最信任的基辛格博士也说:“我们都深知尼克松生来不会完全信任别人的。”为了对付他的政敌,尼克松可以无视法律,为所欲为。

1969年上台以后,尼克松雇佣了一帮特工人员,专门搜集爱德华·肯尼迫等人的情报,极力诋毁他们的声誉。他视他们为自己最强劲的政治对手。

1971年,尼克松在堵塞泄密漏洞的幌子下,在白宫内部组建了一个被称为“管子工”的秘密调查小组,闯入曾经泄露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埃尔斯伯格早先的精神病医生的办公室,窃取病历档案,企图从中寻找证据,用来审判被控犯有偷盗和间谍罪的埃尔斯伯格。

总之,尼克松入主白宫后所采取的种种非法和不道德的行为,不能不影响白宫内外人员的行为。而且,正如比尔·加利指出的,“尼克松是一个有强烈竞争精神的人”。尽管却此,他对击败麦戈文已经十拿九稳。但是,在他看来,除非能赛过他所嫉恨、畏惧同时又钦佩的肯尼迪兄弟,否则,这种胜利就不算彻底”。对此,尼克松的部下也是一清二楚的。在此背景下,尼克松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和白宫官员制订了一项破坏民主党竞选的全面计划,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肯尼迪家族的亲信奥布赖恩的办公室,安装窃听器,这就决非是偶然的了。

在美国历届总统竞选中,安装窃听器之类的非法动作已屡见不鲜,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水门闯入事件”这样一个“三流盗窃案”,在几乎平息之后,怎么又会被揭露出来,闹得沸沸扬扬呢?而且,最终还导致了尼克松的蒙羞下台!

政治杀手尼克松

1913年,尼克松出生于加利福尼亚的约巴·林达,他家境贫困,父母不和,自幼就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但他头脑敏锐,生性好强。1946年,他在美国西部的美洲银行财团的扶植下,由一个无名的律师跨入政界。作为共和党保守派的代表,他先后当选为众议员和参议员。1952年起,他又在艾森豪威尔任上连任两届副总统,但是,1960年,当他竞选美国总统时,却败在了得到洛克菲勒等东部财团支持的约翰·肯尼迪的手下。尼克松悲愤之余,深知要入主白宫,必须获得东部财团的垂青和支持。1963年,他把全家搬到纽约,与洛克菲勒和摩根财团搭上关系。1968年,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他终于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实现了自己政治上的野心和美梦。1972年,在水门事件暂时被压下去后,他又以521票对17票的压倒优势,击败了民主党的竞争对手麦戈文,连任美国总统。

然而,长期以来,尼克松作为由西部财团扶植起来的共和党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同以东部财团为靠山的受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官僚机构和舆论界等自由派权势集团之间,一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现在,尼克松在大选获胜后,决心在第二届任期内,在三大领域里推行他的重大改革,即改革预算,停止那些浪费而且无效的计划,改组和精简联邦政府的官僚机构,按照“新多数”的方针重振共和党。尼克松的这些改革措施,严重触犯了各大权势集团的利益,促使他们联合起来,联手向白宫宣战。

美国联邦政府的官僚机构极为庞大。尽管总统有权任命各部、局、署的主管,但联邦政府官员约有90%是按文官制的规定录用的,总统无权任意解雇、降职或调动。而从杜鲁门(民主党人)政府以来,这些职业官员大部分都是民主党人。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总统上台后,倾向民主党政策的官僚机构深感为难,但艾森豪威尔想改变这种状况,又遇到传统文官制的巨大障碍,无能为力。

据乔治·阿伯巴赫等人称,1970年,在行政部门的高级职业官员中,只有17%是共和党人,而43%则是民主党人,36%是无党派人士,而这些无党派人士常常是倾向民主党而不是共和党的。特别是由总统任命的部、局、署的主管到职后,很快即被由职业官僚、国会常设委员会和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铁三角”所包围,他们往往成为这种“铁三角”的代言人,使总统更加难于推行保守主义的政策。因此,尼克松决心利用这次大选中选民的信任,改组和精简官僚机构。

1972年11月5日,就在大选后的第2天,尼克松向白宫和内阁官员们郑重宣布,他们必须辞职。同时,他还决定大规模改组政府机构,除保留原有的国务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司法部长等4个内阁职位外,把内阁的其他部和上百个联邦机构中的一部分机构并入经济事务、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等4个总管理口之下,分别由4名总统顾问或“超级内阁成员”主管。尼克松企图通过改组内阁和其他官僚机构,用忠于他及他的政策的人代替那些不完全忠实的人,也就是要把自由派权势集团的代表从政府各部的关键职位上撤换下来,或者按尼克松的说法,各个单位的混蛋班子必须统统砍掉。只有这样。才能贯彻以尼克松为代表的西部、南部财团的保守主义的政策纲领,尼克松的这个雄心勃勃的改革措施必然遭到官僚机构的强烈反对。

倒尼克松运动:新闻界群起而攻之

美国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钱袋的权力”是国会最重要的权力。在美国,只有国会有权征税,而且,也只有国会有权通过各种拨款法案。这对总统来说,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制约。1964年,约翰逊总统曾发起“向贫穷开战”,他说服国会为各种计划拨款,制订了一系列立法。尼克松对此早就深为不满。

1973年1月,即尼克松当选连任总统登台发表就职演说之后,就直言不讳地说:“我们这里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国会要抓权。”他公开斥责“这届国会在花钱的问题上是不负责的”。尼克松不顾国会的反对,决心控制联邦预算,取消约翰逊政府为实现所谓的“伟大的社会”而制定的各项庞大计划,甚至借口1964年的《就业法》在他提出要求以前拒绝联邦官僚机构使用国会已经通过的拨款,公开向国会挑战。这就侵犯了宪法授予国会的财政特权,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依靠国会拨款取得选区支持的国会议员再次当选的前景,因此,尼克松的改革预算计划不能不引起国会的震惊、畏惧和愤怒。

美国新闻界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对塑造总统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美国新闻界的两大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三大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和三大广播电视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都直接或间接地被东部财团所操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他们的主要倾向转为支持自由派,他们自封为“无冕之王”,对共和党保守派人士极为厌恶,特别是尼克松,自1962年以来就是他们的攻击对象,尼克松也把新闻界视为仇敌。1962年,他竞选加利福里亚州州长失败后,对新闻界进行了刻薄的斥责。他说:“你们再也不会有机会把尼克松踢来踢去了。”1969年,尼克松担任总统后,围绕五角大楼文件等问题,多次与新闻界发生激烈冲突。1971年6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五角大楼秘密文件”,使尼克松政府深为恼怒,他们指控《纽约时报》严重危害了国家利益。然而,最高法院根据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关于对言论和出版不得实行“事先限制”的规定,以6票对3票的多数,裁决《纽约时报》可以继续刊登这份报告。尼克松还公开谴责新闻界进行了“无法无天的恶毒的和歪曲事实的报道”,引起了全国众多报纸和电台负责人的愤怒。尼克松说,“在我的第一届任期内,我还得同越来越抱敌意的舆论界作斗争……不过,在我的第二届任期内,我打算让他们知道,我不会再毫无怨言地洗耳恭听他们带刺的话,或让他们的不负责任的权力不受到挑战。”

总之,尼克松连任总统后,力图按照保守主义的价值准则改组官僚机构,限制联邦预算,公开向舆论界挑战,较多地照顾了扶植他上台的西部、南部财团的利益,这就引起了东部财团的极大不满。受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官僚机构、舆论界等自由派权势集团,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权力,决心联合起来,煽起水门事件这把火,紧紧抓住不放,终于迫使尼克松辞职,这就是一桩“三流盗窃案”发展为美国政治史上最大丑闻的主要原因。

美国总统败走麦城

“水门事件”前后持续了两年多,对美国国内外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难怪合众国际社把水门丑闻列为1973年美国的头号新闻,而共同社则将此作为该年10大国际新闻的第3条。尽管杰拉尔德·福特接任美国总统时声称:“一场长期的民族恶梦已经过去。”然而,时至今日,其后遗症仍远未消除。

西方国家自认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可以制约专制独裁,保障民主和自由。根据这一原则,美利坚合众国诉理查德·尼克松一案,是国会参议院水门事件特别调查委员会与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和法院(华盛顿地区法院与最高法院)同总统的对抗,这证明了美国最古老的宪法原则———三权分立的确有它的合理之处。国会,特别是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是反对总统独断专行的堡垒,而法院则维护任何人,尤其是总统的权利,但它们不能置身于法律之上。但是,水门事件为美国敲响了警钟,新闻界推波助澜,将这一“三流盗窃案”放到了自由民主原则的祭坛上。

在水门事件的调查过程中,揭露出大量的违反法律的事实,彻底暴露了尼克松政府破坏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肮脏做法。为了击败政治对手,求得总统选举的胜利,他们毫无顾忌地使用诽谤、闯入、窃听等种种手段。正如联邦调查人员阿瑟·林克和威廉·凯顿所指出的,在调查水门事件过程中逐渐揭露出来的所有这些活动,或者是完全非法的,或者是极不道德的,或者是既非法又不道德的,尤其是这些活动都是在总统的主要助手的默认、批准,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他们直接下令进行的。尽管这类肮脏做法过去历届政府都用,但尼克松政府在破坏法律和道德准则方面确实是骇人听闻的。尼克松政府的副总统阿格纽和司法部长米切尔为首的40多名政府官员受到了刑事起诉,一位副总统、两名内阁部长、10余名白宫官员和分布在行政部门的其他近15名官员表示服罪,或经审判后宣布有罪。凡此种种,使美国人民陷入了一片“沮丧、幻灭和失望”的情绪之中。他们认为,共和党和民主党都滥用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有人认为,美国官员没有一个是好的。佐治亚州议会前议长老弗雷德·汉德说:“任何一个在州一级搞过竞选活动的人都明白,如果他干的事全部公开出来,他就得作为罪犯被抓起来。”总之,水门丑闻使美国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美国的所谓民主制度的虚伪性。

长期以来,美国白宫和国会之间的争权斗争持续不断。二次大战后,总统的权力膨胀,特别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了所谓的“一致意见”,即共和党和保守派同意把国家的经济福利,尤其是维持充分就业作为总统的责任,而民主党和自由派则赞同总统应该负责维持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和平和自由”,推行全球遏制政策。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总统的权力,以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施莱辛格把合众国总统称之为“帝王式总统”。特别是尼克松担任总统后,向国会隐瞒对柬埔寨的秘密轰炸,大砍“伟大的社会”的有关计划,禁止联邦官僚机构使用国会已经通过的拨款等等,这就促使民主党自由派控制的国会于70年代通过了大量立法,企图扭转“行政部门篡权日甚”的趋势,夺回宪法授予国会的权力。水门事件把国会向白宫的争权斗争推向了新的高潮。

1973年4月。尼克松宣布放弃某些行政特权,允许白宫官员出席国会的委员会作证,随后又于10月被迫答应交出水门事件的录音带和秘密文件,这都大大削弱了总统的特权。1973年11月,国会两院又以2/3的多数推翻了尼克松的否决,确认了战争权力法,规定未经国会通过宣战或立法的授权,总统所进行的作战行动不得超过60天。这项法律是美国国会有史以来第一次限制总统在战争问题上的权力,被称为70年代国会“复活”的最重要标志。1974年,国会又通过了预算和扣款控制法,规定参、众两院任何一院的决议都可否决总统拒绝使用国会拨款的决定,剥夺了从杰佛逊总统以来历届总统拥有的特权。

联邦法院系统,特别是最高法院对总统有重要的影响。组成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对一位现任总统来说,犹如宗教对中世纪的君主一样,总统的就职仪式是由首席法官主持的。因此,可以说是他赋予新总统以合法地位和宪法权力。尽管最高法院可以运用司法审查权,宣布总统的行动违宪无效,但一般说来,最高法院经常维护总统的权力,很少直接与总统发生对抗。在审理“美国诉尼克松”一案中,以沃伦·伯格为首席法官的最高法院为了争取公众的最大支持,并对总统施加最大的压力,以8票对零票裁决:尼克松必须向华盛顿地区法院赛里卡法官交出64次白宫谈话的录音带。这项裁决不仅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辞职的直接原因,而且就总统是否有权阻挠司法程序、三权分立原则是否授予总统保护秘密通讯的绝对权力、特别就总统是否能宣称他自己是总统的宪法权力和特权的惟一裁判人等问题作出了不利于总统的裁决,从而削弱了总统作为行政首脑的权力,提高了最高法院的权威。

“新闻自由”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新闻界竭力标榜“新闻自由”,声称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来源的消息和评论,对政府,包括行政首脑总统,进行揭露和监督。《纽约时报》副社长赖斯顿曾大言不惭他说,美国是记者们“创造”的。美国总统对新闻界热衷于揭露政府的隐私深为恼火。华盛顿总统就曾抱怨美国政府及其官员经常成为报纸咒骂的对象。但是,美国总统也都极为重视新闻这一工作,千方百计地加以控制,以便操纵舆论,宣扬他的内外政策,树立他的个人形象。尽管新闻界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这个根本利益上是与总统完全一致的。但长期以来,美国总统和新闻界的关系一直较为紧张。特别是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他与新闻界多次发生冲突。1973年3月,《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波·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首先揭露了水门事件,掀起了美国历史上新闻界与总统之间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最尖锐的冲突,把尼克松及其政府搞得焦头烂额、声名狼藉。资产阶级学者强调,水门事件再次证明了新闻自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74年7月,国会通过对总统的弹劾调查,终于迫使尼克松宣布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