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步步莲花
6158000000080

第80章 哭邓小平“体气不能不受影响”

邓小平去世后,赵朴初大哭了一场。

1972年年初,陈毅陈老总去世后,赵朴初哭了,哭得很伤心。1976年年初,周恩来去世时,赵朴初也哭了,那一次是痛哭。哭周恩来时,朴老只有70来岁,如今哭邓小平,朴老已过90岁了,哭得硬是受不了了。90多岁的人哭90多岁的人,这才真晓得什么是凄入肝脾了。

1997年2月25日,《人民政协报》发表了赵朴初《邓小平同志挽诗》:

泪作江河四海倾,神州忍见大星沉!

雄才远识无侍亚,盛德丰功孰比伦?

永忆十年遭丧乱,端凭巨手转乾坤。

哀思共魁遵遗教,待展宏图耀古今。

春天,赵朴初给东吴大学老同学张梦白写信道:“弟近以小平同志之丧,悲痛几不能支持,医嘱强迫休息,曩年哭周总理时,年才七十,今哭小平,年已九十,体气不能不受影响。”

幸好参加邓小平追悼会时,赵朴初感到步履还轻便。

5月15日,赵朴初给孔凡礼回了一封信。上月底,孔凡礼请人送一本自己点校的《郭祥正集》给朴老。郭祥正是安徽籍的北宋诗人。赵朴初写回信道:

承赠《郭祥正集》,拜读尊撰序文、点校凡例及郭集内容,具见博学明辨,光显前贤,嘉惠后学无任钦佩。弟病住医院逾年,渐见康复,但人事纷繁,甚难摆脱,自惭少暇寡闻,虽届耄年,于学问毫无进益,常思觅一机缘,得于诸乡贤请教耳。

信中,赵朴初附寄近日做的几首诗给孔凡礼。

接到赵朴老的信,孔凡礼大喜过望。想到朴老已经90岁高龄,还住在医院,心里感到惶恐不安起来。尤其是朴老说自己“博学明辨”,自己是万万不能接受的。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自己虽在宋诗、宋词、苏轼、陆游、范成大、汪元量的研究上,特别是在苏轼的研究上,多少有一些建树,但并不很深,距离“博学明辨”还遥远得很。朴老说自己是“博学明辨”,是对自己的鼓励。这是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家乡长辈、国家领导人之口,在自己70年的生涯中得到这样的关怀,这可是第一次啊!想到此,孔凡礼流下了热泪。

一个苦学的人,一个不谙人情世故的人,在这个世俗层层包围的社会里,名高遭忌,很难被人理解,更难有机缘得到像赵朴初这样令人尊敬的长者的褒扬。别的学者难遇到的,孔凡礼遇到了,他感到在自己半个世纪的苦行中,这是最可值得荣耀的。

隔年春天,孔凡礼给朴老写信说:“《苏轼年谱》出版后,反响很好,我现在正在撰写《苏辙年谱》,希望您给我题签。”3月4日,赵朴初给孔凡礼回了一封信,赞扬他经过20年的努力,写成99万字的《苏轼年谱》,“用力之精勤,为学之不苟”。并且,朴老按孔凡礼的要求,用毛笔工整地写了“苏辙年谱”四个字。信中,朴老写道:

尊嘱书就书签一纸奉上,不知合用否。弟病住医院三年,赖医护得宜,体气恢复良好。如医生许可,拟于今年四五月间出院。容出院后请教。

与瞿秋白是亲戚

1997年6月11日,赵朴初在中国佛学院的一次毕业典礼上,由自己刚担任西泠印社社长,谈到印章,谈到了瞿秋白。他说:“瞿秋白的图章刻得也特别好。今天我跟大家说,瞿秋白跟我是亲戚。他年轻时跟一个表兄,也是我的表兄,一起研究佛经,开始看不懂佛书,硬看下去,就看懂了。后来瞿秋白在自传里说:‘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瞿秋白在自传里说的话。”

瞿秋白自传里的话,朴老1986年春也说过,但那次,赵朴初没有说瞿秋白是自己的亲戚。此外,赵朴初两次谈话,都没有说瞿秋白和自己共同的这个表兄是谁。《赵朴初文集》的编辑,也没有作任何注解。

那么,瞿秋白和赵朴初共同的这个表兄是谁呢?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四)中,说:“菩萨行的人生观,无常的社会观渐渐指导我一光明的路。”这段话,和赵朴初的引文大致一样,略有区别。

在这段话前面,瞿秋白谈到了自己1916年到湖北黄陂的二姑妈家,与表兄周均量在一起,研究了佛学。周均量1893年出生,又叫周君亮。他的父亲周世鼎(字福孙),是瞿秋白的二姑夫。所以,瞿秋白叫他表兄。

瞿秋白谈到表兄周君亮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同时却又到黄陂会见表兄周均量,诗词的研究更深入一层;他能辅助我的,不但在此,政治问题也渐渐由他而入我们的谈资。然而他一方面引起我旧时的研究佛学的兴趣,又把那社会问题的政治解决那一点萌芽折了。”

这段话说明,表兄周君亮不仅和年轻的表弟谈了诗词、佛学问题,也谈了政治问题。瞿秋白写“周均量”,不写“周君亮”,估计后来写传记时,记住了表兄名字的读音,而不清楚哪几个字。

除了周君亮,瞿秋白没有提到其他表兄和他一起研究佛学。因此,周均量即周君亮,也就是赵朴初说的瞿秋白的表兄,是可以确定了。

那么,周君亮同时也是赵朴初的表兄吗?

赵朴初的姐夫周君简,字圣华,1905年旧历八月十五日生,1924年与赵朴初的大姐赵鸣初结婚。安庆人喊姐夫,一般喊哥哥,喊姐夫的哥哥,即喊表兄。这个周君亮,会不会是周君简的哥哥呢?或者,他们是堂兄弟呢?

一向文风严谨的赵朴初明确地说,瞿秋白的表兄,就是自己的表兄,这就说明,周君亮和周君简两人,是同胞兄弟。也就是说,不仅周君亮是瞿秋白的表兄,周君简也是瞿秋白的表兄,才符合赵朴初的话“他年轻时跟一个表兄,也是我的表兄,一起研究佛经”。

周君亮是黄陂人,周君简也是黄陂人吗?在赵朴初的其他史料中,连周君简的籍贯还没有着落呢!因为没有直接的依据,瞿秋白和赵朴初的亲戚关系,总觉得没有彻底弄清楚,因此。

14年后,2010年10月25日下午,笔者打通了周君简的小儿子、住在上海的周以丰先生的电话。七八年前,笔者因为写《赵朴初传》,在电话里采访过他,这是笔者和他第二次通话。他71岁了,耳朵不太好,腿刚弄得有点儿不方便。下面是笔者和周恩来先生在电话里的对话。

问:你父亲的老家在哪里?

答:在湖北。

问:在湖北哪里?

答:在黄陂。(笔者心里有底了)

问:你父亲兄弟几个?都叫什么?

答:父亲兄弟四个,老大叫周君亮,老二叫周君适;我的父亲是老三,叫周君简;老四叫周君颖。因为时间久了,想到四叔父时的名字时,他想了很长时间。到此时,问题已经水落石出了。

问:老大周君亮什么时候去世的?

答:不记得了,他后来在香港生活,95岁才去世,活了很大岁数。

问:你父亲和瞿秋白有没有交往?

答:他们都有交往,那当然了。后面一句话,似乎对于笔者的问话,有些莫名其妙。表兄弟之间,怎么不来往呢?

笔者的一切疑问,都解决了。

周以丰先生的话,还说明,当初瞿秋白在黄陂,不仅与周君亮一起研究佛经、诗词,谈政治,和他们在一起的,或许还包括周君简在内的其他表兄。

赵朴初曾写了一首诗《君适寄示〈苍虬阁诗选注〉稿,奉题》,提到了“周君适”的名字,为周以丰的话,作了注解。

为什么请老凤祥选3500尊金佛像

1997年11月上旬,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新的中央委员会。会前,许嘉璐、楚庄等人去过北京医院,征求赵朴初的意见。赵朴初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新老交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同志应热心扶植和培养中青年干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他坚决支持雷洁琼扶携后人的举措,和她一起主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担任名誉职务。最后大会选举雷洁琼、谢冰心、赵朴初任名誉主席,许嘉璐任主席。

雷洁琼1997年92岁,1995年6月,雷洁琼90岁时,赵朴初曾吟诗“羡君九十不云老,耳目聪明意兴高”,为她祝寿。

赵朴初尽管住院,但并还比平常上班的人闲。因为每天到医院来访的人,至少五六批。每天送来文件也不少,人多事多,应接不暇。好在身体能够应付,每天能睡眠七八个小时,胃口不错。遗憾的是,由于人事纷繁,心神不定,他去年到西山就下决心整理的诗稿,到现在尚未开始呢!

11月14日,九十高龄的赵朴初于亲临无锡小灵山,视察灵山开光盛典准备情况。

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祥符寺并建造大佛像于小灵山后,中佛协等单位发出通告,按灵山大佛原样,缩微创作金佛3500尊,每尊高8.8厘米,净重130克,用99.99%金打造。有小凤祥等三家投标单位送来样品均符合要求,哪个企业中标呢?

研究的会议上,大家犹豫不决,赵朴初说:“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抗战时期,新四军在皖南坚持抗日,由于缺医少药,伤病员得不到及时医治而致残、牺牲。于是,新四军派人潜入上海,设法采购医疗器械和药材。这在当时阴雨如磐的上海,谈何容易?几经周折,军方代表来到南京路上的老凤祥银楼。那时候的老板,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甘冒巨大的风险收下新四军带来的黄金和白银,张罗了大批在当时很紧缺的手术器械和药材,然后把这些东西及时交到新四军代表手中。后来,辗转运送到了浴血奋战的新四军部队……”

赵朴老话音未落,评委们异口同声地说:“功法无量,善哉,善哉,打造小佛像非老凤祥莫属!”赵朴初考虑将这样大的经济项目给谁家时,从佛教报恩出发,想到的是这家单位在战争年代对人民的贡献。

次日,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铜佛像——灵山大佛开光典礼在无锡符禅寺举行。灵山大佛在祥符寺后山峰上,高88米,加上3层裙楼基座,总高达101.5米。大佛的建成,结束了我国华东无大佛像的历史。这尊佛像比耸立于纽约赫德森河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被誉为“全世界独一无双的巨像”还高42米,用铜量是自由女神的3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乐山大佛——“世界第一佛”高17米。

瞻拜大佛时,赵朴初凝视良久,说:“如法如律,庄严圆满。真好。”

萧国兴说:“您当初的要求是大佛立像天衣无缝,无可挑剔。”

朴老说:“立像形神兼备,大慈大悲,太好了!”

赵朴初很在意塑像的造型,造型传神,这对于一般信徒有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通过直观佛的大慈大悲面容和艺术美,可以引起信徒产生欢喜和向上的心理,进而帮助信徒去理解佛慈悲面容后面的行善积德等佛教内容。

在重建的祥符寺方丈室,茗山法师拿出纪念册,请赵朴老留名。赵朴初当即赋诗道:“昔来叹坏空,今来喜成住。欲招唐宋贤……”书到第三句后,他对茗山长老说:“请下一转语。”茗山长老笑不答,他知道朴老一定成竹在胸。果然,赵朴初见茗山客气,便自己续成第四句:“来此吃茶去。”

落笔罢,茗山法师和萧国兴等人齐声叫好!这四句诗,表达了朴老瞻仰佛像后的欢喜心情。“昔来叹坏空”,指上次来,叹息“文革”的破坏。“今来喜成住”,是因为久废的祥符寺已重建;“欲招唐宋贤”,是因为唐宋诗中,就提到小灵山祥符寺。“来此吃茶去”,更令人叫绝。别人高兴,往往举杯畅饮,朴老则喝茶助兴。

千古人物,恒河沙数。赵朴老的浪漫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大家带到了千年前古意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