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步步莲花
6158000000007

第7章 太虚大师的临终嘱托

1947年3月7日,赵朴初接到太虚法师召唤,要他到玉佛寺去一趟。

觉园离玉佛寺路很近,赵朴初很快到了玉佛寺。太虚像平常一样表情自若,将自己写的《人生佛教》送给赵朴初,勉励他努力护法。

太虚晚年提出“议政而不干政”,受到非议。赵朴初为大师辩解说:“今日中国的佛教,是没有人权可言的。以一个没有人权保障的佛教,而求它担当起弘法利生,护国济民的事业,就是戏论。当前佛教徒的任务,应当是为佛教的人权而奋斗。太虚大师的一生的努力,正是如此。”太虚法师看出赵朴初是一个僧伽护法人才,所以临终前约见他,嘱咐后事。在佛教经典中,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

十天后的下午,太虚法师在玉佛寺圆寂。

赵朴初听到噩耗,立即赶到玉佛寺。

大师的徒弟说:“师数日前说,将往无锡、常州。初未知其暗示无常也。”

赵朴初听了,豁然觉悟。十天前,大师送书给自己,也是临终嘱托啊!自己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大师真是当今禅宗登峰造极之人,只因先机不可泄露,没有明说。这正是禅的要领:语忌十成,只能说九成,一成留给别人悟,若把话都说完了,别人就无悟的余地了。大师圆寂前的参语,分明作了暗示,但只讲了九成。

仰望乌云密布的天空,赵朴初心头涌起一阵不安。如今天下仍是战烟四起,正需要大师这样的人鼎力济穷救世,不料关絅之谢世几年后,现在大师又忽然辞世了。

在《太虚法师挽诗》中,赵朴初写道:

旬前召我何为者,付我新编意倍醰。

遗嘱分明今始悟,先机隐约话头参。

神州风雨沉千劫,旷世光华掩一龛。

火宅群儿应不舍,再来佇见雨優云。

“旬前召我何为者,付我新编意倍醰”是说,太虚十天前送给自己著作,实际是临终托付;“遗嘱分明今始悟,先机隐约话头参”是说,自己不知道当时太虚是临终遗言,今天才领悟;“神州风雨沉千劫,旷世光华掩一龛”是说,社会暗淡,而太虚这样有思想的旷世稀少的高僧,却撒手人寰了;“火宅群儿应不舍,再来佇见雨優云”是说,太虚的徒弟舍不得烧太虚的遗骨,赵朴初重新来祭奠时,正是春雨绵绵的阴雨天气,与其悲痛的心情相映衬。

此后,赵朴初以弘扬太虚法师的佛教思想为己任,努力发扬光大太虚大师的弘法利生的思想。

在重庆北碚缙云山,竖立着太虚大师塔,上刻朴老书写的挽联,云:

智通三藏,机应五乘,旷代高僧传千载;

学贯古今,名扬中外,四海弘法第一人。

“四海弘法第一人”,可见太虚大师在朴老心目中的地位。

1947年冬天,赵朴初太湖老家在土改中,出现了“左”的偏向,赵朴初的母亲陈仲瑄因“地主”成分,不幸遇难,年65岁。母亲蒙难后,二儿媳妇贺孟珍与宏昌师太等僧尼,将陈仲瑄的遗体厝放在太湖海会寺。

母亲的噩耗传来,赵朴初心手无措、泪雨滂沱。家中的突然变故,没有改变赵朴初的信仰。为了和平大愿,他继续战斗在第一线,继续去关心别人。他以超常的毅力,将这杯苦水悄悄地吞下。

母亲遇难后,赵朴初的父亲、弟弟等家人避难到上海。赵朴初不仅要克服自己的痛苦,还要安慰家人,并以佛陀的精神,去关心他人的痛苦。

43年后,赵朴初以异乎寻常的慈忍之心,回到了家乡,微笑地面对母亲曾经留连的“一丘一壑”。

1948年,国民党《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了“三查王芸生”后,《大公报》专栏主任编辑王芸生的家被特务盯梢了。妻子冯玉文因担惊受怕,患了精神失常症。

赵朴初知道后,对王芸生说:“夫人可以念念‘佛经’,或可暂时忘掉人世间的‘惊扰’。”平常,赵朴初每日都看《大公报》,称自己是《大公报》的一个学生。

佛门医术别具一格,其中治疗精神受刺激者一法,便是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几个字。这七个字是一个佛的名号,每天念这一佛名,可消灾延寿。家人也可以陪念,每天念108遍,渐渐增加到几百遍或几千遍。对于普通的人,集中思想重复念一句话,至少可以达到集中精力,转移注意力,达到忘我的境界。在佛教八大门派中,念经是其中最简易、便于普及的一派。

王芸生说:“上次周太玄先生也劝内人念佛。”

王芸生的妻子冯氏接受了赵朴初的建议,开始念经。一段时间后,冯氏心情逐渐安定下来,晚上可以正常睡觉,吃饭也增加了。

王芸生感激地对赵朴初说,“现在好多了,她自己念,还劝我念呢!”

赵朴初笑了,说:“叫她坚持下去。”

年底,王芸生经台湾、香港逃往华东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