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步步莲花
6158000000012

第12章 寻找父亲的墓

1960年初夏,父亲赵炜如在安庆去世了,享年76岁。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产量锐减。一亿城里人拿走了1/3的粮食,将不足2/3的粮食留给了六亿乡下人。据《历史不再徘徊》一书记载,三年内,因营养不良而死的,全国达4000万人。在这些人中,就有赵朴初的父亲赵恩彤。1958年起,安庆的市民每人供应25斤半粮食,但实际供应不足,且主要是山芋干、糠饼。一般老百姓以树皮、草皮、猪草、刺槐花等充饥。

自然灾害在许多地方蔓延,赵朴初在北京的生活同样艰苦,民进中央秘书长毛之芬将自己的麻油节省下来,送给赵朴初。三十多年后,毛之芬去世了,赵朴初在民进中央座谈会上,还满怀感激之情,谈到此事。

当时,赵朴初担心生活在家乡的父亲,省了几瓶罐头,寄到安庆,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父亲和弟弟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出差在外的赵朴初给弟弟赵旭初写信,嘱家人先办丧事,不要等自己了。弟弟原打算按哥哥的意见,火化父亲的遗体。当时,居士的遗体火化,一般在迎江寺火化缸里进行,焚烧的木炭,需家属自备。因生活困难,赵旭初没有钱买木炭,加上天气炎热,只得在西门二里半,棺葬了父亲。

忙完公事,赵朴初回安庆祭祀父亲。这天上午,赵朴初拿钱买了爆竹、表纸等祭品,和赵旭初夫妇,以及侄女太平一起,到二里半坟场扫墓。

赵朴初是反对请和尚敲法器、做道场的。解放前在上海,他见僧人走在出殡的队伍里,跟在吹鼓手后面,地位最低,曾写文章叹息僧宝的尊严扫地,并在舅舅关絅之面前,替僧人的做法叹息。现在是困难时期,即便有的人家想请人做法事,也请不起了。

二里半在安庆西北郊,地属丘林地带。大热天,坟山到处飘着白幡和烧纸钱的烟灰,四处爆竹连天,不时传来凄婉的哭声。原来,当时饿死的人很多,每天都有许多人上坟。在山上,几个人在坟包中间转了半天,到处是新坟,父亲坟的标记已被后来的新坟淹没了。

天很热,赵朴初在山上到处寻找,早已出了一身汗。弟弟、弟媳妇更着急,他安慰弟弟说:“不要急,好好想想在哪里。”

“明明在就好了,她记得。”赵旭初着急地说。妹妹明明1941年出生,这一年19岁。

“明明呢?”赵朴初问。

“她在中学读书,下去劳动了。”赵旭初说。

后来,赵旭初到公墓办事处查了登记册,才找到了父亲坟墓的位置。

临走前,安庆地委书记等当地领导,在迎江寺设素宴招待赵朴初和赵旭初一家。说是素宴,也就是萝卜汤和白菜两样菜。对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有吃过饱饭的赵旭初夫妇,以及太平、黄立言夫妇来说,这可是一顿美味佳肴。

许多年后,太平的丈夫黄立言和笔者谈起这顿饭,还说:“吃得真香。”

9月2日,赵朴初代表世界和平理事会应邀出席越南民主共和国十五周年国庆宴会。头一夜,越南政府举行歌舞晚会欢度国庆并欢迎贵宾。晚会上,胡志明主席亲自指挥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在过去的年代,不少越南志士参加了中国的革命运动,中国侨民也有不少人参加了越南的革命斗争。两国志士,称得上红河碧血同流!站在英雄的金瓯前,赵朴初吟出了“万里香花俎豆,英雄姊妹千秋”的诗句。

河内的孔庙,教赵朴初浮想联翩。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何等凄惨,自称“如丧家之犬”。如今,经过几千年的变迁,他的神位仍然立在于今已是友好邻邦越南的首都。

赵朴初不同意郭沫若关于《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所写的观点,并不影响他对郭沫若的尊重。

1960年11月,赵朴初参观都江堰,吟诗《登离堆,观都江堰分江处,遂游青城山,有作寄呈郭沫若院长》,诗末提到郭沫若曰:

适见郭公书,未游颇致慨。

寄语重来时,交臂失毋再。

“适见郭公书,未游颇致慨”是说,李冰庙里有一间陈列室,墙壁上悬挂了郭老来参观时写的横幅。郭老诗中的意思是说自己以青城山近在眉睫而未及一游为憾。

青城山在都江堰西南15公里,这里虽然是道家的道山,但也供奉着观音菩萨塑像,体现了佛道融合。由山下到峰顶5公里,林茂涧幽、石径回旋。赵朴初游览后,大饱眼福,吟诗送郭沫若,既与郭老分享喜悦,也见两位文友之间交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