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北欧现代经典作品赏析
6155500000084

第84章 尼克索曲

《尼克索三部曲》是丹麦著名作家尼克索创作的。

尼克索自1893年左右开始写作,在60余年内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演说、诗歌、剧本和小说。他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是批判和暴露现实的,并带有悲观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尼克索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征服者贝莱》、《蒂特——人的女儿》和《红色的莫尔顿》。这三部曲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者莫尔顿和机会主义者贝莱这两个中心人物的活动展开。第1部《征服者贝莱》包括4卷,第1卷《童年》和第2卷《学徒生活》以贝莱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为线索,描写丹麦城乡劳动者在70、80年代的贫困生活;第3卷《伟大的斗争》和第4卷《黎明》以贝莱成为工人领袖并蜕化为机会主义者的过程作线索,描写丹麦无产阶级在90年代的英勇的罢工斗争和此后机会主义思潮在丹麦的泛滥。

贝莱是农场雇工的儿子,父子同在偏远的半宗法式的小岛上给农场主放牛,生活艰难。以后,贝莱雄心勃勃地去到一个小城,幻想“征服世界”,做了鞋匠学徒。他在这里看到更多的穷人的悲惨遭遇,并结识了石匠的儿子莫尔顿。年少的莫尔顿严肃地思考穷人为什么会受苦的问题,使贝莱受到很大影响。成人以后,贝莱抱着新的希望前往首都哥本哈根做鞋匠,遭到把头的剥削,在莫尔顿的启发下,他开始认识到工人必须团结起来,于是重新整顿了瘫痪的鞋匠工会,和把头进行斗争,经过几次失败,终于打破了把头的控制。从此,贝莱在工人中有了威望,进而领导了首都5万工人的大罢工,迫使资产阶级让步,并承认工会的合法性。罢工胜利后,贝莱思想里固有的个人野心大大地滋长了。他得到了高官厚禄,害怕触怒资产阶级,主张通过建立合作社和争取议会多数等“合法途径”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在整个过程中,莫尔顿支持罢工,但是怀疑“合法”的途径,他继续寻找革命真理。

第3部《红色的莫尔顿》的情节紧接第一部,描写20世纪初年的丹麦社会状况。贝莱这时已成为社会民主党的领袖、内阁部长,生活舒适。他宣称,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丹麦立即可以和平进入社会主义。但是,他所创立的合作社运动彻底失败,工人中已经有一部分认清了贝莱的面目,开始探索革命的道路,也有一部分走上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邪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第二国际完全瓦解。贝莱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勾结,用欺骗手段把丹麦工人送到德国军火工厂做工,为帝国主义效劳。莫尔顿这时已成为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他坚决反对阶级合作,主张发动革命的内战,以夺取政权。他进行宣传活动,在演讲中说:“用饥饿来杀人,由于肺结核而造成慢性的死亡,千百万人做着资本主义利润的牺牲品,所有这一切难道比战争好吗?”但是,由于丹麦还没有成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的工人也没有组织起来,莫尔顿的革命主张不可能变成现实,他陷入深刻的苦闷。有一年莫尔顿在瑞典听说,列宁在齐美尔瓦尔德会议上把老资格的修正主义者驳得体无完肤。他庆幸俄国工人“撕掉了眼罩”,抛弃了欺骗他们的人。不久,十月革命成功,莫尔顿访问苏联,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成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战士。

第2部《蒂特——人的女儿》,是第1部和第3部中间的独立的插曲。莫尔顿和贝莱的活动在这一部中退居为背景。尼克索通过穷苦的农妇蒂特从生到死的遭遇,广泛地描写了丹麦城乡劳动人民在所谓和平条件下的悲惨处境,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叙述了蒂特的勤劳善良的品德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尼克索的三部曲回顾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丹麦历史,生动地揭露了丹麦工人运动领导集团背叛工农群众,投靠资产阶级的丑恶面目,歌颂了丹麦无产阶级的优秀分子所代表的革命道路。

尼克索采用对比手法,深刻地揭示出机会主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尖锐对立。全书通过上百个人物的遭遇,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忧患。例如,贝莱的父亲,老一代的农民拉赛幻想凭着辛勤的劳动创立家业,但他的劳动果实被地主所剥夺。这个一向安分守己的农民忍无可忍,愤怒地表示要把压迫穷人的官吏全部扼死。他晚年投靠自己的儿子贝莱,仍然没有着落,只好上街行乞,最后悲惨地饿死在一个阴暗的地下室里。人民的苦难历历在目,但机会主义者视而不见,竟然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吹嘘丹麦是一个“富人不多,穷人更少”的幸福国家。广大的工农群众开始懂得,穷人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只有依靠自己的拳头”,而机会主义者却说,应该放弃阶级斗争,和有钱人合作,以便“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后来劳动人民逐步摆脱掉宿命论思想的束缚,忍受着巨大的牺牲,坚持长时期的罢工,在斗争中认识到自己的伟大力量。但是机会主义者却瓦解并出卖了工人运动,他们公然吸收资本家加入社会民主党,开除并迫害参加过斗争的老战士,把人民更深地投入帝国主义战争的灾难。三部曲清楚地表明,机会主义者的背叛使丹麦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条历史教训是不能忘记的。

尼克索描写丹麦工人运动的挫折,突出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宝贵和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必要性。在当时,革命的客观条件接近成熟,无产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已经识破机会主义者的本质,但苦于没有革命政党来加以领导。莫尔顿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直到十月革命以后,才找到了3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革命真理。

三部曲在社会运动的广阔背景上突出了莫尔顿和贝莱这两个代表不同路线的人物。莫尔顿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泛滥期间的革命者的面貌。他年轻时就决定:他的理想不是要爬到上层阶级,而是永远站在劳动者的队伍中,争取本阶级的解放。他宁可遭到暂时的孤立,也不肯和机会主义者同流合污。德国社会民主党所派的代表,自称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诱骗他放弃阶级斗争。他立即认出这个“兄弟党”的代表实际上是军事投机家和德国资本家的混合物。他坚定地站在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认为有剥削就有反对剥削的斗争,谁要是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谁就是和剥削者站在一起。在莫尔顿活动的大部分时期内,丹麦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还没有成立,人们也还不知道列宁高举革命旗帜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在这困难的年代,莫尔顿逆流而进,坚持无产阶级的原则性,是一个光辉感人的革命者的形象。

贝莱从小抱着往上爬的野心,贪图眼前利益,每当面临重要的抉择,总是自然而然地倾向机会主义。莫尔顿揭露有钱人剥夺了穷人创造的财富,他却认为如果穷人“动手去夺回来,准不会有好处。”莫尔顿指出无产者应该团结,他却以为团结只是为了争取较好的劳动条件。在罢工处于僵持阶段,工人们饥寒交迫的时刻,他接受资产阶级的引诱,做了资本家的职员。后来他又骗取工人的信任,走上为资本家和军国主义者效劳的机会主义道路。

小说通过这两个人物发展道路的对比,为丹麦无产阶级指出了革命的方向。

围绕着莫尔顿的光辉形象,尼克索广泛展示了工农群众的劳动和斗争。他对群众中的小康思想和宿命论思想提出善意的批评,同时又描写了郁积在他们心头的愤怒和他们日益觉醒的革命愿望。第一部所写的罢工斗争是一曲宏伟的赞歌。罢工如燎原的烈火,各个行业的工人团结成为一股力量,高举共产国际的红旗向警察展开搏斗,使资产阶级心惊胆战。作者相信工人阶级一定能使自己得到解放。

尼克索在三部曲中还提出无产阶级应该对资产阶级文学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要受到它的腐蚀。他指明,当无产阶级没有力量为自己饥饿的孩子购买面包时,为什么要去欣赏把渺小的“自我”吹嘘为“辽阔的精神世界”的个人主义,欣赏那些描写烦恼苦闷的寄生虫或者宣扬“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的作品?尼克索正是以自己的创作为工农群众提供了新的精神食粮。

三部曲在思想上还存在一些缺点。作者虽然正确地指出机会主义者由于阶级意识不纯而背叛工农群众,但又否认他们是被资产阶级收买的走狗和代理人;他对贝莱早期组织合作社的活动也缺少有力的批判。关于莫尔顿早年空谈“人的神圣”、幻想把“仁爱之心重新扶上宝座”等等的描述,虽然客观上是反映了革命者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但作者自己并没有完全和这些思想划清界限。在《蒂特——人的女儿》中,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影响还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