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信仰多属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同时又受其他教的影响,使多种信仰交融并存,并形成了独特的信仰风格。
比如道教,它是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道教奉祀老子,而老子的哲学思想早已灌注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我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章介绍了儒教、道教、佛教的教义教规、礼仪制度、教下诸宗别派,以及历史源流和发展演变,全面展示了三大宗教的风貌。对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将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提升作用。
《法华经》是佛教的经中之王吗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早年所传佛教称小乘佛教,晚年所传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兴盛于印度、缅甸、泰国等地,我国流传的是大乘佛教。《法华经》原名《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我国古代僧人十分重视这部佛经,先后汉译过六次,现存三种译本,一为西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共分十卷;一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七卷本,称作《妙法莲华经》;一为隋朝阇那崛多翻译的七卷本《添品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的译本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我国古代僧人很重视这部佛经,我国佛教各宗派都视之为经典,并成为天台宗主要尊奉的经典,被称作经中之王。
《法华经》是调和佛教派别矛盾的吗
《法华经》是如来开权显实的精深言谈,畅显佛法要义,为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方便品》《安乐行品》《如来寿量品》和《观世间菩萨普门品》等四品,是《法华经》中最为重要的四品,它们各自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意义。
《方便品》显示学佛行者正式开始发心,《安乐行品》显示学佛行者由发心而进入如法修行,《如来寿量品》显示出行者由实践佛法而证得至高无上的菩提,《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显示出行者所证得的无住大般涅槃,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地度济众生。
《法华经》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的时期,倡导“开权显实”,突出“会三归一”,以大乘的立场,去会融小乘,力图调和佛教派别的矛盾,这也就是它包摄并高于其它经典和教义之处。
《法华经》是鼓励人们洁净心灵的吗
《法华经》中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味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赞,供养礼拜。”“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能之男。”“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等。
《法华经》鼓励人们苦修行善,洁净自己的心灵、言行,出污泥而不染。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华严经》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因果缘起理实法界,该经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等四种法界来说明这一道理。
《华严经》认为宇宙万物互为因果:一物为因,万物为果;一物为果,万物为因。事物的相互关系是相互扶持、相入相即,无穷延展,圆融无碍的。
它用“海印三味”描绘了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即佛境形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像海水一样被显示出来,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每一滴海水都互相圆融,每一滴海水又都具备百川之味,代表和体现了海水的特征。
它由此说明,一切事物就其相互关系来讲,都是无尽圆融,构成一种范围无限广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贯通而无个体区别的大法界。由有为、无为诸般佛法都在对立统一中存在,从而说明佛与众生、净土与秽土,以及佛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交融统一。
《六祖坛经》是禅宗之宗经吗
慧能(638年~713年),俗姓卢,生于岭南新州,长于南海新兴。父亲宦途失意,忧愤而疾致死,由母亲抚养成人。由于家境贫困,长大后以卖柴为生,赡养老母。
有一天,慧能来到了集市上卖柴,忽听见有人诵读《金刚经》,便下定决心,千里迢迢赶往蕲州黄梅,向弘忍禅师学习佛法。弘忍禅师很欣赏慧能,为使慧能免遭佛教内部其他派别人士的陷害,暗中传法给慧能,并命他连夜赶回岭南。
后来慧能到曹溪“开山”传教,变“戒坛”为“法坛”,慧能的弟子们视慧能为佛,慧能法语,犹如佛经,于是把慧能在法坛上所说的法语记录下来,由法海加以整理,称《坛经》。
慧能最基本的修行思想是什么
法海本《坛经》为慧能法坛讲法及与弟子对话的记录,反映慧能对佛法的基本思想。
慧能佛法大致分两个方面,即世界观上的“真如缘起”论和解脱论上的佛性论。所谓“真如缘起”论,认为精神是本原,是第一性的,而客观存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基于本源的精神,不是指人的主体意识,而是超自然超时空的最高存在,是不可思议的精神实体,它的名称就叫作“真如”。
慧能认为佛性广大,无南北之分,解脱意味着成佛;只有成佛,才是真正的解脱。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慧能很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当然,慧能对于人的肯定,最后还是导向于佛教的彼岸世界,不是要人们面对现实,改造世界,而是要他们向往彼岸世界,追求出世解脱。
藏传佛教什么时候传入西藏的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8世纪中叶,古印度佛教后期变质过的坦特罗性力派的密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喇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
此后的三百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喇嘛教法中的密宗。随着喇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四大派别是哪几派
藏传佛教的四大派别包括: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14世纪时,宁玛派就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近代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
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萨迦寺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在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
格鲁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
南传佛教是流传在我国南方的吗
南传佛教是流传在我国南方。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一些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持戒严谨只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传承着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照止观禅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培育定力之后再修观,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
佛教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一是入寺礼仪。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千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二是拜佛礼仪。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三是阅经礼仪。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四是拜僧礼仪。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五是法器礼仪。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六是听经礼仪。随众礼拜入座,如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汉传佛教的禁忌有哪些
一是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
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
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
二是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
三是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要求不结婚,不蓄私财等。除此以外,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做买卖,不看相算命等。
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它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四是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佛教有哪些主要节日。
佛教节日中包括:正月初一日弥勒菩萨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出家、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槃、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圣诞,又名浴佛节和佛诞节、四月二十八日药王菩萨圣诞、五月十二日迦蓝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又名盂兰盆节、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萨圣诞、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九月三十日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本土宗教吗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数千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植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我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是我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聃的《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有哪些主要经典
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我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道教的主要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我国最早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也是道家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家经典除了《道德经》外,还有《南华真经》《文始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度人妙经》《阴符经》《清静经》《西升经》《心印经》《黄庭外景经》《黄庭内景经》《玉皇经》《玉枢经》《三官经》《北斗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太上老君内观经》《洞玄灵宝定观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坐忘论》《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龙门心法》。
道教是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道教经过分化与改革,使道教从早期道教那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发展为有相对完整的经典、教义、戒律、科仪和教会组织的成熟宗教,并由早期民间宗教团体逐渐转变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
在这一时期,道教北传并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道教发展到西晋,葛洪金丹道神仙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上层神仙道教勃兴的开始。正是由于葛洪的倡导和影响,在东晋哀帝年间江东天师道盛行,出现了以撰和道书、传播经法为首务的道教经箓派。
这是天师道向义理化演变的一次重大发展,其具体体现便是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南北朝时期是道教进一步充实完善的时代,是道教走上成熟的时代,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他们的活动对后世道教有着重要的影响。
代表人物是北魏的著名道士寇谦之。经过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其传播广泛,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
继寇谦之之后,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以及道教学者陶弘景对以前流行南方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又进一步总结、充实和改革,开创了茅山宗。他所开创的茅山宗,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最鼎盛的时期是何时
唐宋时期便成了道家、特别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由于统治阶层的尊崇,这个时期道教极为兴盛。闽北道教与全国一样得到迅速发展。
唐开国不久,长安三位姓孔、叶、李三女子仰慕名山,来到武夷山桃源洞。她们信奉太上老君,诵经参道,遁迹山林,武夷道教从此开始传播。
唐贞观十五年,有钱郁霄、刘永志、李氏三女子到建阳西北的白塔山修炼,后人号其为三皇元君,并建龙济道院祀之,建阳还于唐贞观年间在考亭建造万寿宫,在水吉建东山观,在水南建宝山庵,在徐市建黄阳庵等十余座。
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兴道,在此时期道教大盛,邵武道教宫观已增至近百座,较有名的有紫霄观、玉隆宫、丹台道院等。延平、顺昌、光泽等地的宫观建造年代也均始于唐。
丘处机在道教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丘处机(1147年~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山东栖霞人。19岁出家入道,20岁拜王重阳为师。金大定十四年穴居陕西磻溪六载,又至龙门山潜心修炼,开创全真龙门派。全真教虽由王重阳创立,而真正发扬光大其教者,实属丘处机。
全真教由一个有民族意识的宗教而兴起,援入儒、佛,吸收两教思想,形成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三教合一的新道教派别。
丘处机为了招纳三方面的群众,全真教把《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孝经》列为信徒必读经典,并教人“孝谨纯一”“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教活动。同时,广为结交中层士大夫阶级,谋求上层达官贵族、皇家宗室的支持。因此,教派基础深厚,思想意识渗透进各阶层中,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太一教、大道教不可比拟的。
全真教后期受到官方的崇信,逐渐由一个“勤做俭食”“求返真朴”的民众教团,变成了出入公门,煊赫一时的官方宗教。这是道教从民间走向上层的转折点,其本身也就走向了背叛原教旨的反面。明太祖推翻元朝统治后,全真教受到了冷遇。其后,代之而起、统一诸路道教的便是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正一教派。
道教是何时走向衰落的
自明朝开国后,太祖朱元璋为完成其君主独尊的政治体制,对宗教采取了利用政策,不崇尚某一宗教,对教团严加检束,防止教团势力的发展,造成政治、经济上的损失。
首先,不准正一天师品位超越帝王之上。另外,禁止40岁以下男子、50岁以下女子出家入道。明太祖还设立道录司,掌管天下道士,在外府州县,则设立道纪司分管道士事。终明一世,均遵循太祖遗训,虽然出现过东派、西派的复兴,南方武当道的兴起,但道教的教团势力已如强弩之末,江河日下了。
道教传至清代,清政府对其更加严峻、冷淡。
由于新文化思想的兴起,西欧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基督教教会的侵入,争夺了大批的信徒,古老的宗教意识受到了冲击,道教终于呈现出不可挽回的衰落景象。
道教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道教礼仪的礼仪包括:吃住礼仪、宫观礼仪、穿戴礼仪、科斋礼仪、出入礼仪、言语礼仪、作务礼仪、沐浴礼仪、盥栉礼仪、供养礼仪。
吃住礼仪:在过去,道教的丛林宫观对吃住有严格的仪范。道士吃饭要依仪范进斋堂吃饭,名过堂。常住在斋堂吃饭的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不讲礼仪,随便用斋,但必须食素,且不能说狂语;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过堂吃饭叫过斋堂,要衣冠整齐,在斋堂门外排班,进斋堂用斋。
宫观礼仪: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宫观,正一派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长一般称某爷。道人宿舍中必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荤洒、神侃。
穿戴礼仪:服饰是道教宗教形态上的一个突出标志,人们可以从服饰上清楚地辨认出道教徒。道士在宫观都必须头上戴巾,身穿道服、白袜、覆鞋。
科斋礼仪:科斋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课。科斋的礼仪很复杂,如敬香、礼叩、做道场等。敬香时,还应上供敬神。
出入礼仪:不得无故进入其它宫观,也不得无故去俗人家。有事去俗人家,办完事即返回,不得久留。远近出入不应失礼。同事或失礼不可讽笑。
言语礼仪:进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应高声言语,也不应大声咳嗽。不得多言,也不得与师辈争话,不言人过失。不说俗人家务。不言为媒保事。不与妇人低声密语。质疑询道当礼拜致敬。如问家常事,不必礼拜。不与人说符咒幻术及一切旁门小术。道教称以上这些为“净口”。
作务礼仪:凡是作务不应称劳苦。平常时应爱惜宫观中一切事物。洗菜、做饭及做其它事,应三次洗手,洗去一切污垢。
沐浴礼仪:道教对沐浴的礼仪比较复杂。如不应与俗人同浴。沐浴微咒曰:天地开朗,四大为常,玄水解秽,辟除不祥,双童守护,七灵安房,云津炼濯,万气混康,内外利贞,保兹黄裳。
盥栉礼仪:漱吐水应当慢慢引下。不应高声呕吐唾涕。不应把脏水泼溅到别人衣服上。不得在法堂中神像前刺齿唾涕。
供养礼仪: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因道教敬神礼仪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
道教有哪些主要禁忌
道教禁忌有七条,即勿饮酒;勿食五辛;勿与别人同坐;勿视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见血。此外,尤应忌食牛肉。
道士沐浴时忌俗人见浴。所以沐浴须在密室中进行,而且忌用不洁之水。
道教烧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烧香;忌双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炷香为准;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忌以口啮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教服饰禁忌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秽亵法服;忌法服不洁、形仪慢黩;忌衣服杂色;忌衣饰华美、与俗无别;忌法服借人等。
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
参访宫观时也有一些礼仪应该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二是见了道士不得问寿。即不得问道士的年龄。三是烧香的礼仪。四是叩首的礼仪。
道教有哪些主要节日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此道教节日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而是一脉相承。逢道教节日,广大香客进道观敬香,一念虔诚,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消灾延寿。在财源、运气、家庭、身体、工作、前程等所祈所愿,默念在香上,香通天界,福临人间,随心如意,平安吉祥。
道教节日有正月初一的春节,初三的太古郝真人圣诞,初九的玉皇上帝圣诞,正月十五的上元天官圣诞,二月十五日的太上老君圣诞等。
儒教是在汉代被奉为官学吗
儒教或称孔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个主要朝代,或者主要历史时期,儒教都是官方指导思想。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此时,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儒家主要经典是什么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经学是我国文化信仰吗
经学,是指关于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等的学问,其思想成果是我国文化最灿烂的瑰宝。西汉武帝时遂罢黜百家,儒家经学成为唯一正统官学,亦成为两汉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术形态。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我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1773部、20427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汉朝是经学最为昌盛的时代,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韦贤传》引民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汉朝的“以经义决狱”是汉朝经学与王朝政治相结合的一大特色,也是汉朝经学繁盛的一大标志。儒生通过司法实践并官学私学教育,移风易俗,把经学思想深深的植入了普通民众之中。
隋唐宋各朝经学状况怎样
唐代则基于取士的需要,以国家的力量来推行经学,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这时代的代表著作,同时也是郑玄以来汉学的总结与高峰,影响了后来明代《五经大全》《永乐大典》以及清代《四库全书》等政府主导下的经典编辑,至唐后五代之世,宋代晁迥之前,无人异词。
宋代理学兴起,自晁迥之后,理学家们以重新诠释古代经典的方式,以疑经、改经、删经来进行回归先秦经典的活动,阐发他们的主张,或保守、或激进。此时期,出现以《论语》《孟子》加上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合称的“四书”,因为被界定为还原圣人思想的需要而被重新定位,成为超越五经的思想著作。
明清经学的发展变化怎样
明代延续了宋代的理学路线,一方面政府编纂官方版经典文本,另一方面南方的经学力量逐渐抬头,例如王阳明即是最为重要的明代理学家。明末经学家几乎都带有王阳明式的豪气,纷纷组织学社,发动朝野清议、舆论、弹劾,与腐败的政府、宦官对抗,形成激烈的流血党争,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内部因子。
清代初期受到明朝灭亡的影响,士人开始思考王阳明路线的弊病。另一方面,因为清朝皇帝实施文字狱、编纂《四库全书》《明史》等思想控制手段,经学中较不介入政治的实学与考据路线,遂特别发达。
尤其重视以大量的古代典籍以及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方式来研究经书,甚至进一步考证某些经书的真伪、划分学术流派。可以说,清代初期的经学思想是被明朝遗老们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所影响主导的。清末基于时代需求,主张激进改革的公羊家大盛,其中又以常州学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最为有力活跃的人物。
到民国时代以后,由于大量的西学、政治运动取代了原来的经学思想,两者的冲击之中,产生了诸多主张。
宋明理学是怎么形成的
自汉代儒学复兴以来,大体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义理之学,另一个是考据之学。前者由今文经学开启,后者由古文经学肇端。
今文经学讲究“微言大义”,比较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它虽开展了义理之学,但因其喜欢借天的名义立说,终于流为谶纬神学。粗俗的说教代替了哲理的论证,浓重的神学氛围窒息了义理之学。
东汉末年经学衰落后,魏晋玄学援道入儒使义理之学得以抬头;隋唐思想家援佛入儒也为它注入活力。在此基础上,从宋代迨至明末,义理之学终于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一种与汉代经学风格迥异的新的儒学形态,即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家讲究理欲之辩,维护三纲五常,以继承孔孟道统相标榜,所以理学又称为道学。宋明理学一反汉唐的义疏传统,抛开传注,直接从经典中寻绎义理。它以儒为主,兼采佛、道,以三教合流为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