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歌舞“三位一体”,言语不能尽兴时便有歌咏产生,歌咏不能尽兴时便有舞蹈产生,而这些乐舞与先民们的狩猎、畜牧、耕种、战争等多方面的生活息息相关。
群体互动所产生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推而广之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戏剧表演,激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
这一章从周代正统乐舞到后来民乐的独奏合奏,从乐舞理论到公孙大娘的衣带飘飘,从远古戏曲源头到汤显祖的元杂剧,横贯千年穿越古今,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震撼灵魂,或激昂飞动、或低眉浅唱,中华各族同胞一路踏着歌声,就这么翩跹而来了。
古代乐舞是戏曲的源头吗
我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
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孕育中的我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因此,远古时代用于宗教祭祀仪式的乐舞,就孕育着戏曲的萌芽。
原始舞蹈与生活有什么联系
原始舞蹈是一种人类原始文化形态,它还不是有意识的娱乐或艺术创作。我国舞蹈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可分四类:
一是反映生产劳动或与此有关的祈祷活动。这类舞蹈多是对某些生产过程的摹拟。
二是反映性爱和与此有关的祈祷活动。在原始社会中,这类舞蹈含有对生殖器的崇拜和对氏族繁衍的愿望。
三是反映战争及与之有关的祈祷活动。这类舞蹈主要表现拼搏、伤痛、胜利、死亡,有时还有杀俘虏以祭祀祖先或战死的同胞,其基调亢奋、狞厉甚至恐怖。
四是反映对自然神灵崇拜,如对日、月、风、雨、山、河的祭祀仪式和丧葬等习俗活动中的舞蹈。
我国经夏商到周代,祭祀仪式逐渐与巫术分离。在宫廷形成了体现国家政治礼法并用于贵族教育的祭祀乐舞;在民间,对祖先、神衹的祭祀仪式也渐渐与巫术分离,形成节庆中的群众性歌舞活动。
古代的舞蹈种类有哪些
一是古代的交谊舞。从汉代到魏、晋期间,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官宦和贵族宴会盛行一种交谊性的邀请舞,名叫“以舞相属”。唐代还流行一种名叫“打令”的交谊舞,是在贵族宴会中行酒令时跳的习俗舞蹈。
二是宫廷舞蹈。如唐代的《秦王破阵乐》《七盘舞》《巴渝舞》《胡腾舞》《霓裳羽衣舞》等。
三是佛教舞蹈。在一些规模宏大的寺院中,有十分精妙的伎乐。如唐代佛事活动的舞祭《菩萨蛮舞》;隋唐时期著名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色彩;宋代《风迎仙乐队》《菩萨献香花队》;明清的《观音舞》等。
四是踩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高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少数民族的踩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
五是狮子舞。在我国,最大众化的民俗舞蹈,莫过于狮子舞了。唐朝狮子舞就已被引入宫中,成为“燕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秧歌。有记录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宫廷舞。
七是舞龙。汉代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
雅乐舞蹈是我国历史上正统乐舞吗
我国舞蹈在走出蛮荒,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很快就走向成熟。在西周的初年即制定了雅乐体系,这是我国乐舞文化的一个里程碑。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部分乐舞就是雅乐、雅舞,它们一直是我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
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也叫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C》、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这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关,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
民族民间音乐都有哪些种类
根据我国传统音乐理论,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
一是器乐音乐。我国的器乐音乐可以划分成独奏和合奏两个类别。独奏音乐中再次划分成弓弦、弹拨、吹管、打击等类别;合奏类音乐也可进一步划分成弦索乐、丝竹乐、吹管乐、鼓吹乐和吹打乐。这五种合奏乐构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二是戏曲音乐。我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这些剧种根据音乐的不同可划分成四个类别,即皮黄腔、梆子腔、昆腔、高腔。作为国粹的京剧属于皮黄腔。
三是说唱音乐。说唱就是指曲艺中所含的音乐成分。这类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在演唱中往往要叙述故事情节。根据初步的调查,全国有三百多种地方说唱曲种,它们可以划分成八个类别,即鼓词、琴书、弹词、渔鼓、牌子曲、走唱、杂曲、板咏。
四是民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我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即山歌、小调、劳动歌曲。
五是民间舞蹈音乐。我国的民间舞蹈也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中最流行的有秧歌、腰鼓、跑旱船、花灯、采茶等。
可以把音乐理解为声音吗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而非视觉或其它什么感觉的艺术。把乐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这种艺术就叫音乐。广义来讲,音乐就是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它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
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歌的唱法都有哪些
一是美声唱法。原意为“美丽的歌唱”。它源于意大利民歌唱法,传入我国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特点是气息宽广,声音洪大,共鸣完善。要求发出悦耳、圆润的声音,要求声区统一,唱音阶时匀称地从低音到高音的连贯,音准完美。
二是民族唱法。源于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和戏曲唱法。它寻求有力的呼吸支持点;声区统一,声区变换的地方不留痕迹。要求头腔共鸣,语音清晰、表情合乐、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
三是通俗唱法。是以唱情为核心、为歌唱观念之首位的唱法。它注重歌唱的自然化、生活化、大众化。选唱的作品旋律流畅简朴,有鲜明的舞蹈节奏。歌唱时,追求歌者与听者面对面的倾诉,以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同唱共舞的效果。
四是齐唱。是指两名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曲调。要求演唱整齐统一,咬字清楚,唱出精神,唱出力量。齐唱歌曲一般形式短小,词曲简单、易唱,且富有鼓舞作用,易被职工群众掌握,适合职工群众集体演唱。一般采用钢琴、手风琴或多只手风琴伴奏。
五是轮唱。要求所选曲目音域适中,男声部和女声部均衡搭配,强调指挥在齐唱和轮唱中的重要作用。
六是合唱。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参与合唱要注意吐字清楚,注意聆听整体和声效果,从而充分展示合唱效果。合唱,一般也采用钢琴、手风琴或组织乐队伴奏。
七是连唱。是一种活泼又有新鲜感的职工群众歌唱形式。连唱要求选好适合于高音部或低音部的人选,这样有利于各自音色的发挥;每个声部要训练到不受干扰的程度,以免出现整体的不和谐;在演唱训练达到熟练程度时再与乐队进行配合演练;重视演员演出的排列阵营,做到高低有序、错落有致。
八是独唱。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也有用人声伴唱的。在适合职工群众的歌唱艺术中,独唱是最简便、是易于抒发感情的歌唱形式,分为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两大类。在各类演唱中,独唱具有较高的演唱技巧。
我国传统伴奏乐器主要有哪些
一是吹管乐器。我国吹管乐器起源甚古,相传在四千年前夏禹时期,就有一种用芦苇编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叫作“钥”。
我国吹管乐器根据发音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气息经由吹孔,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笛子、箫、埙、排箫等。一类是气息经过哨子,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唢呐、管等。第三类是气息经由簧片,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笙、芦笙、把乌等。
二是弹拨乐器。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乐器,随后陆续产生了或输入了周末战国时的筑、筝、秦代的弦豉、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杨琴等。
弹拨乐器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别,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七弦琴为代表,包括琴、筝等乐器。一类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第三类是琵琶、柳琴、杨琴、和筝、阮、三弦。
三是擦弦乐器。它是用装在细竹弓上的马尾磨擦琴弦,使之振动发音的一类乐器。我国常见擦弦乐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板胡、四胡等。
四是打击乐器。在我国乐器中,打击乐器历史最悠久,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上,分为鼓、锣、钹、板和钟五类,若依制造材料来分,又可分为金属、竹木和皮革等三类。
它们的演奏技能和表现力极为丰富,音响具有特色,不仅使乐器的节奏鲜明强烈,且具有极深刻的感染力,尤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民间音乐中十番锣鼓、潮州锣鼓、苏南吹打、河北吹歌和辽宁鼓吹等,俱是以打击乐器见长。
鼓类乐器出现最早,殷墟甲骨文自己有鼓字。鼓类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大鼓、定音缸鼓等。
锣类乐器是我国使用得最广泛的打击乐器之一。锣的种类很多,有的锣具固定音高,有的锣击后音升高,有的锣击后音降低。
板类乐器使用在乐队中有响板、梆子、木鱼等。
我国传统戏曲剧种有哪些
我国传统戏曲剧种有数十种之多,它们包括:京剧、昆曲、高腔、梆子腔、评剧、河北梆子、晋剧、蒲剧、上党梆子、雁剧、秦腔、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吕剧、淮剧、沪剧、滑稽戏、越剧、婺剧、绍剧、徽剧、黄梅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赣剧、采茶戏、汉剧、湘剧、祁剧、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皮影戏。
其中,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被称为“国粹”;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其它如评剧、河北梆子、二人台、吉剧、秦腔、豫剧等,也是很有影响的剧种。
京剧有什么艺术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淳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在表演上,京剧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为什么京剧被称为国粹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已有二百年历史。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我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如马连良、程砚秋、袁世海、梅葆玖、周信芳、梅兰芳等。并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谭鑫培谭派、高庆奎高派、马连良马派等。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流传较广的有《霸王别姬》《群英会》《三打祝家庄》《三岔口》等剧目。
为什么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孔尚任、等都是我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
周代舞蹈是舞蹈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吗
公元前1058年,周一举灭商。为宣扬自己受命于天,巩固其统治,统治者着力对前代的乐舞加以整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汉民族乐舞为主体,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乐舞的我国乐舞传统,并制定了较系统的乐舞制度。为了保证乐舞制度的实施,周代建立了乐舞机构,制定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如对参加祭祀乐舞的人数,也明确规定了各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西周强化乐舞的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把传统乐舞和当时新创制的乐舞加工整理,名为“六舞”或“六代之乐”,其中有:《云门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因此,周代雅乐舞蹈确是舞蹈史上文化的高峰,以至于《周礼》《仪礼》和《礼记》都把周代乐舞当作理想化的体现。
周代大司乐是最早的音乐机构吗
西周时期的“大司乐”,它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统治阶级很重视音乐,把音乐看作是统治国家的重要工具。
大司乐作为周朝的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音乐人才。
学习内容主要为音乐美学、演唱和舞蹈;学时为七年,从13岁开始学习,20岁毕业;学生人数达一千四百余人,其中音乐教师,即乐工有六百多人,可称得上是一所师资雄厚、机构完备的音乐学校。
后来到了隋代,建立了宫廷宴饮、娱乐用的“七部乐”“九部乐”,标志了燕乐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唐代有专门管理雅乐和燕乐的“大乐署”、专门管理音乐艺人的“教坊”和专门管理仪仗鼓吹音乐的“鼓吹署”、专门学习《法曲》的“梨园”;这些音乐机构的建立,为唐代的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时尚的引导,提供了先决条件。
周代六乐中最著名的乐舞是什么
周代六乐中最著名的乐舞是《大韶》。作为雅乐舞蹈主要内容的六大舞之一的舜乐《大韶》,简称《韶》,亦作《韶箫》《箫韶》《韶虞》《昭虞》或《招》。
内容是歌颂舜帝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尧的功德,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击石拊石”,是“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吴季札在鲁国曾见《大韶》演出盛况,叹为观止;孔子也称《大韶》为尽善尽美的乐舞节目,他因闻听《大韶》而“三月不知肉味”。
秦汉百戏是我国杂技的源头吗
所谓百戏,是指古代散乐杂技,包括扛鼎、吞刀、爬杆、角抵等。百戏作为一种娱乐表演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秦汉。就表演项目而言,扛鼎是最刺激的节目。所谓扛鼎,即举鼎,比谁力气大。
百戏起自军中的讲武活动,到战国末期和秦汉时代也只是宫廷中的娱乐表演节目。据说在汉武帝时,专门在长安举办了一次大型的百戏演出,允许官员和长安的市民前往观看。这样,百戏逐渐向民间发展。
秦之后,百戏杂技节目不断发展变化,形式日益丰富,吸引力越来越大,最终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即杂技。
赵飞燕是汉代著名舞蹈家吗
赵飞燕是我国汉代宫廷女舞蹈家,原名冯宜主。她自幼聪明伶俐,能歌舞,善行气术。其父为音乐家,能作“凡靡之乐”。父亡,家境破败,流落长安街头,后被咸阳侯赵临收养,教习歌舞,送给阳阿公主做贴身侍女。因其“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人称赵飞燕。成帝刘鹜悦其舞姿,召入宫,封为婕妤。
永始元年,即公元前16年,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一次,赵飞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舞兴正酣,忽然大风骤起,赵飞燕扬袖纵身飘舞,好似将乘风飞去。成帝急呼左右拉住赵飞燕。
风停舞罢,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此后宫中流行一种有皱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成帝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盘,让飞燕在盘上起舞,倍增飘逸轻盈之美。赵飞燕还擅走一种特别的舞步踽步,走起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由于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舞步,故此流传不广。
赵飞燕天生丽质,舞艺超群,因而得到皇帝的宠爱,以至被封为皇后,但由于出身微贱,在统治集团中,势单力薄。成帝一死,哀帝即位,不久哀帝死,平帝即位,即废赵飞燕为庶人,逼其自杀身死。赵飞燕的舞蹈技艺久久被人传颂,后世有许多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等,这并非因为她曾当过皇后,而是因为她是个杰出的古代舞蹈家。
我国十大古曲指哪些
我国十大古典名曲包括:《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我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俞伯牙在江边抚琴,一曲《高山流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梅花三弄》中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汉宫秋月》中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十面埋伏》中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
《高山流水》说的是什么故事
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乐谱最早见于明朝《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广陵散》说的是什么故事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
《落雁平沙》是写雁群降落前的情景吗
《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十面埋伏》是写项羽乌江自刎吗
《十面埋伏》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最后决战的情景。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垓下之战的情景描写,故事性极强。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渔樵问答》表现了什么主题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
刻画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三弹等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一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夕阳箫鼓》是抒情写意的乐曲吗
《夕阳箫鼓》是抒情写意的乐曲,后被人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
《汉宫秋月》是表现古代宫女悲情的吗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
《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梅花三弄》是专门表现梅花的吗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我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相传晋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阳春白雪》是琵琶套曲吗
《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胡笳十八拍》是表现离子思乡吗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作,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
东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我国十大民乐指哪些
我国十大民乐包括:小提琴协奏《梁祝》、民乐合奏交响诗《流水操》、二胡与乐队合奏《二泉映月》、琵琶与乐队合奏《塞上曲》、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民乐合奏《月儿高》、编钟与乐队合奏《梅花三弄》、民乐合奏幻想曲《秦兵马俑》、民乐合奏《彩云追月》。
《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三弄”就是演奏三遍的意思,是我国传统乐曲的一种曲体,旋律优美刚劲,清秀高雅。
《月儿高》原为一首琵琶曲,乐曲描述了祖国山河美丽壮阔的夜色,借以抒发热爱祖国的激情。
《塞上曲》原为清末李芳园根据华秋萍《琵琶谱》中五首小曲加以发展组合而成,现用琵琶与乐队演奏的《塞上曲》是依据传谱,拔引“文姬归汉”的故事。
《春江花月夜》原名《浔江琵琶》,最早是一首琵琶古曲,后为丝竹乐俣奏而广泛流行。十段音乐均以渔舟为主线,通过不同侧面刻画出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
《二泉映月》为我国民间艺人阿炳的代表作。乐曲不仅将人引人夜深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更使人体会到一个盲人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和对幸福的向往。
《彩云追月》集中了广东音乐特色,以富于我国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南国景色和皓空的迷人景色。
《不屈的苏武》选自我国古代历史故事,乐曲以二胡协奏的形式通过风雪孤忠,思汉怀乡,执节荣归三个乐章表现了苏武热爱祖国的坚贞诚挚的情怀。
《流水操》以古琴曲《流水》为素材,构思成篇,乐曲生动地描写了长江大河从源头的满水汇集成河不断壮大,终成滔滔之势,向着东洋大海,万里奔流不息。
《秦兵马俑》以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史实为背景,塑造了出土的秦兵马俑的音乐形象。乐曲通过三段展示了秦兵一天的征伐。
《梁祝》是以我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事故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
南戏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我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世纪至14世纪二百年间在我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巅峰时代吗
在我国三千余年的戏曲史上,凡举作家之盛,作品之多,最能发泄民众的精神,描写社会的状况的,却是没有一个时代的戏曲艺术能与元曲抗衡。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也只有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在元大都的戏剧舞台上最盛行的是北曲杂剧即元杂剧。北曲杂剧为主,院本诸戏为辅,构成了元大都戏剧舞台上的基本面貌。民间演剧场所和宫廷演剧活动是大都戏剧文化存在的两个不同空间。
勾栏或歌台酒楼,这是大都城内民间演剧的两个主要场所,城外的杂剧演出场所遍布乡村。教坊或行院艺人也经常进宫演出。杂剧家、艺人的结社和剧本的刊刻,是大都戏剧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元朝戏剧文化的盛况。
汤显祖是元代最重要的剧作家吗
汤显祖(1550年~1616年),我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等。
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晚于汤显祖二十多年的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时的戏曲家吕天成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
王骥德甚至说,如果汤显祖没有“当置法字无论”和其它弱点,“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
《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明清传奇是南戏的总称吗
明清传奇指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等声腔及由它们流变的诸腔演出的剧本。它是南戏系统各剧种剧本的总称。
14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从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发展与丰富起来的我国戏曲艺术。剧本体制有许多新的创造,表演艺术在明代中叶以后达到了高峰,从而构成了我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也有部分较好的作品,如《寻亲记》对豪绅暴虐行为的抨击,《金印记》对世态炎凉的讽刺,《跃鲤记》对封建宗法制度支配下婆媳关系、家庭矛盾的揭露,《绣襦记》对真挚爱情的歌颂,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从艺术形式看,这些作品虽然保持着南戏的传统特征,但也通过某些改革逐步确立了传奇的剧本体制。
各类传奇可考者不下七百种,内容广泛,风格多样。《鸣凤记》《磨忠记》《焚香记》《织锦记》《牡丹亭》《玉簪记》《红梅记》都是其中的优秀剧目。
明末清初的大动荡,使传奇创作又有新的发展。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地区作家,写出了《清忠谱》《万民安》《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千钟禄》等昆曲作品。
洪踦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不仅以主题的深刻和强烈的现实感震动了剧坛,而且以精巧的结构、妥贴的宫调与曲牌,优美的文辞,形成了传奇创作的又一高峰。清初的传奇作品,还有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万树的《风流棒》、方成培改前人的《雷峰塔》等。
清代地方戏包括哪些剧种
是我国清代多种民族、民间戏曲艺术的统称。继昆曲兴盛之后,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地方戏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剧种众多,各具特色,为古老的我国戏曲注入了新鲜血液,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清代地方戏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乾隆年间被称为花部乱弹戏的梆子、弦索、皮簧等新兴剧种和以藏剧、白族吹吹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戏曲。其次,也包括了由前代延续下来而又有新的变化的昆、弋腔戏和其它古老剧种。
清代地方戏在戏曲艺术形式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在梆子、皮簧剧种中创造了一种以板式变化为特征的音乐结构形式,并由此引起了戏曲文学、舞台艺术以及整个演出形式的一系列变革。从而将戏曲艺术的综合性、戏剧化和表现力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后来的京剧在表演艺术和戏曲文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渔是清代戏曲理论的重要代表吗
李渔(1610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江苏雉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十九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
《闲情偶寄》是他李渔主要的对自己的生活所得所闻见的事物的总结性的书。包含有对戏曲的看法,批评。从舞台的实际出发,注重戏曲的结构、中心事件的选择安排等,是我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还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饮食、坐卧等方面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