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6149900000002

第2章 国学经典

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本章分别诠释了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进一步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家语家训及蒙学读物,并做到学以致用,引领读者将国学精髓用于处世之道。

经史子集是对经典的分类吗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

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以上分类依照清代《四库全书》。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种,7.9万卷、3.6万余册。

四库之名,源于唐初,唐初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经史子集包括哪些古代经典

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尔雅、孝经。

史:山海经、穆天子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贞观政要、史通、文史通义。

子:老子、庄子、公孙龙子、韩非子、淮南子、列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尹文子、新书、法言、鬼谷子、颜氏家训、素问、九章算术、近思录、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黄帝内景经、黄帝外景经、太上感应篇、金刚经、四十二章经、心经、六祖坛经、茶经、乐府杂录、洛阳牡丹经、棋经十三篇、林泉高致、搜神记、世说新语、游仙窟、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

集:楚辞、六朝文契、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古文观止、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人间词话、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

传统国学中辑注类典籍有哪些

我国传统国学的辑注类有:史记三家注、三字经、商君书、汉官六种、千字文、百家姓、明夷待访录、传习录、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金人铭、众家编年体晋史、庄子集解、孟子全译、九家旧晋书辑本、敦煌变文集新书、世说新语笺疏、太平经合校、幼学琼林、列子、新语校注、龙文鞭影、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孙子兵法论正、菜根谭、曾国藩文集、曾国藩家书、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注、裴注三国志。

传统国学中小说作品有哪些

我国传统国学中的小说分为世情小说、历史小说和志怪小说。

世情小说有: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老残游记续集、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孽海花。

历史小说作品有:狄公案、说唐、后宋慈云走国全传、五虎征西、万花楼、五虎平南、杨家将、说呼全传、说岳全传、水浒传、英烈传、李自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北洋军阀史话、民国春秋。

志怪小说作品有:西游记、东游记、济公全传、狐狸缘全传、绿野仙踪、镜花缘、聊斋志异。

历史演义作品有,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三国演义、两晋演义、五代史演义、南北史演义、隋唐演义、反唐演义全传、唐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

传统国学中专题作品有哪些

我国传统国学中有历史专题、军事专题、文化专题、诗词曲专题作品。

历史专题作品有:简明我国古代史、影响我国的一百次事件、太平天国史、历代职官沿革史、三国官职一览表、吕氏在秦楚之际的战绩、我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我国古代地缘政治论、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匈奴人西迁的故事、第一次东征、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宋太宗的登基是不解之谜、太平天国早衰早亡的教训、清代的边疆危机、明清到底孰强孰弱、大金帝国的覆亡、我国扩张史之汉与匈奴、明朝灭亡的真相、我国边疆史及建立的政权、赫逊河畔谈我国历史、三国杂谈、台湾通史、我国通史等军事专题作品有:历史军事、我国武举制度述略、我国古代骑兵历史、古代军事学术中机动战略、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巴蜀之剑、百越之剑、东北诸族剑、铜剑的滥觞、蒙古西征为何无敌、成吉思汗“大迂回”战略、我国古代军事乱谈、甲午战争、我国史百将传、我国史猛将传、长平之战、影响我国的一百次战争、论我国兵法谋略问题问策、康熙统一台湾的经过等。

文化专题作品有:我国小说史略、禅宗与道家、影响我国的一百本书、我国古代文化、楚文化志、我国书法发展史、古籍小常识等。

诗词曲专题作品有:千家诗、白居易诗集、李贺全集、曹操父子诗选、人间词话、诗律浅说、乐府古题要解、元人小令选、宋诗一百首、唐宁各家词选等。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在我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诗》《书》《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的易学传承的系统。

周易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它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周易与科学的差别可以用一句经典的话来定义和解释:行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周易讨论的是道,现代科学研究的是器。因此,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

《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

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左转》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吗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论语》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如何做人,一要正直磊落,二要重视“仁德”,三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关于任何学习,《论语》阐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目的。

关于教育,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思想、方法、内容,以及教育培养的目标。

关于务政,包括务政的对象、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以及要求从政者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眼光远大,依次而进。

关于治国与安邦,深刻地阐述了治国的根本、治国的前提、治国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孝经》所阐发的是人伦孝礼吗

《孝经》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我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史记》因何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记载历代帝王政绩的12本纪、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30世家、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的70列传,还有大事年表十表,以及记录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的八书,共130篇,52.6万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孙子兵法》何以被称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世界三大兵书的另外两部,一是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二是日本战国末期与德川幕府前期的剑术家、兵法家宫本武藏的《五轮书》。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我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作为华夏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中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法,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他更是华夏智慧的象征。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是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六韬》何以成为兵家权谋始祖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本。

《三略》都论述了什么内容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它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三略》分上中下略。上略通过对设礼赏详细说明,就是要以礼赏来招纳贤士,也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可以说是为王者书。并为王者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策略。

中略的主要特点是在用人上提到了“权变”,就是要以个人不同的特点而加以利用,虽然王者以德治人,但利用人时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一点,只要其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了。本篇提出了“谲奇”和“阴谋”这些用人的策略。

下略依旧强调德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指出为王者治理国家要尊于道,道与德两者相辅相成,只有这两者得到很好的统一,那国家的安危就可预知,只有道与德行于天下,那贼人贤士就会自动现其身,只要贤士皆能归附,则王者就无敌天下。

《孙膑兵法》的战争观和国防思想是什么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是战国中期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收入《孙膑兵法》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孙膑兵法》提出“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主张以道制胜,较之以诡、诈制胜体现了更为深刻的理性认知。强调必须遵循战争本身的规律去指导战争,夺取胜利,充分肯定统一战争的进步意义和作用。

《孙膑兵法》提出富国而强兵的国防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部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自古以来人们即把两孙子之说并称为“孙氏之道”。《汉书·艺文志》把《孙子兵法》列为所有兵书之首,而《孙膑兵法》则位居第二,远在吴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它所有兵法之上。

《三十六计》包括哪些妙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我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条妙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条计谋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梦溪笔谈》涉及哪些内容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至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代人誉为“我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

《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孔子家语》反映了儒家哪些思想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古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它陆续成书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是孔氏家学的产物。

《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为什么说《全唐诗》是鸿篇巨制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900卷。

这部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该书共收诗49403首,句1555条,作者共2873人。

《全宋词》哪个版本较好

宋词总集收集宋代词作,共一万余首。

《全宋词》自然是唐圭璋编的中华版的最好,而且经王仲闻和唐圭璋本人多次修订、增补,1999年新版又将孔凡礼的《全宋词补辑》附在后面,使之更加完善,因此这套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网络版收集了全宋21050首词,提供对词人、标题、词句的全文检索。还有其它版本可参阅。

《文心雕龙》总结论述了什么内容

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全书分50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文心雕龙》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文心雕龙》关于批评的论述,颇多精到的见解。其中《知音》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献。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

《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

关于各种文章体裁、源流的阐述,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其中不乏细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见解。

《诗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诗品》,钟嵘著。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钟嵘所在的时代,诗风的衰落已经相当严重。据《诗品序》描写,当时士族社会已经形成一种以写诗为时髦的风气,甚至那些“才能胜衣,甫就小学”的士族子弟也都在忙着写诗,因而造成了“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坛混乱情况。

王公搢绅之士谈论诗歌,更是“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并起,准的无依”。所以钟嵘就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想借此纠正当时诗坛的混乱局面。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计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

钟嵘《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唐司空图,宋严羽、敖陶孙,明胡应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三字经》的内涵是什么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儿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我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人,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不可避免的含有糟粕,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千字文》是小百科童蒙读物吗

《千字文》根据史书记载,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编成的。

据唐代李倬《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命大臣殷铁石模仿王羲之书碣碑石的字迹,又要求拓出一千字都不重复,以赐八王。殷铁石拓出后,此千余字互不联属。粱武帝又命令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结果周兴嗣竟写成了《千字文》,头发都白了。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它是四言长文,句句押韵,文笔优美,辞藻华丽,朗朗上口,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千字文》问世一千四五百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千字文》在我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不仅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更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这足以使它流传到久远的将来。《千字文》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

《百家姓》为什么能广泛流传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我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我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我国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幼学琼林》讲述哪些了内容

《幼学琼林》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全书共分四卷。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属于封建时代的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四大名著是指哪四部作品

四大名著是指四部著名小说的统称。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另外还有欧洲的四大名著是《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浮士德》。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

我国的四大名著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我国四大名著,是浏览我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我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都是什么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运动后,国势衰微到了极点,民族危机愈加深重,广大群众对腐朽无能的清帝国已感到无望。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说家纷纷通过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国家的主张,人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称为“谴责小说”。

而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则代表了这类小说的最高成就,被后人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导,晚清的小说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小说,形成了晚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局面。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则是我国小说创作进入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

读《儒林外史》需要注意什么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我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读《儒林外史》需要注意什么呢?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三言和二拍分别指哪些作品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我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冯梦龙编的三言,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

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千家诗》实际选收多少家作品

康熙四十五年,曹寅,即曹雪芹祖父刊行的《楝亭十二种》中收有《分门篹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署作“后村先生编集”。“后村先生”即南宋刘克庄,字潜夫,自称后村居士。不过也有人认为诗集为房间选家假名而作。

后坊间又出现了两种千家诗,即署作宋谢枋得选、明王相注的《重定千家诗》和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后书坊将两者合刊,即通行版本的《千家诗》了。

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

虽然号称千家,《千家诗》实际只录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一家,明代两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两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两首七绝。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作品有《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作品有《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商鞅,作品有《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是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有《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纵横家创始人是鬼谷子,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作品有《吕氏春秋》;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是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兵家代表人物是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医家代表人物是扁鹊,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道德经》的成书背景是什么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其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代表了当时我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其思想内容却非常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

一是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幼聪颖,常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进取精神。他常常为此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如饥似渴地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史。他的学识已远近闻名。

二是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目睹了百姓所遭受的艰辛苦难,体察到民瘼深重与民怨沸腾,国脉民命皆濒于危机之中。

他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充分表现了伟大哲人旷达深邃,心系国脉民命的意志与智慧。

三是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据载,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见老子倒骑青牛而来,当即叩见并引至官舍,焚香而行弟子之礼。

他恳求老子著述所学,以造福万代。尹喜的举动和素养打动了老子。共同的语言和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道吗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分为上下篇,前37章为上篇,三十八章以后为下篇。全书的中心是论述老子的哲学思想,其思想之核心是道,道是对宇宙起源和其普遍规律的认识。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独立于一切而存在,同时又非不可触摸,乃至不可道其名称。同时,他又用这一精神来指导生产、科学、军事、政治及为人处世。春秋末期战乱之中,他提出“无为”的思想,企图逃避社会的动荡,或者说在动荡中寻求安稳。他又提出“致虚”“守静”的人生哲学,提倡人在生活中应当以静为主、以静制动。

老子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他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有人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但从当时历史情况来看确有其合理性。

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时代,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而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人人丰衣足食,“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的确让人羡慕、让人向往。同时,老子也提出“反者道之动”,他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发现矛盾转化和往相反方向发展的规律,也认识到质变与量变的初步关系。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什么意义

从老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他的无为思想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由于春秋时期,各国争霸,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和霸主地位,而让千百万百姓陷入民不聊生、无立锥之地的境地。这一切,在老子看来,就是“有为”的结果。因此,他主张“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给老百姓安静、平稳的生活,而放弃对人民的残酷压榨。

但在另一层面,无为又有愚民、出世之嫌。比如他说“虚其心,实其腹”“使夫智者不敢为”,的确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聪明的治民方法。给老百姓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但却不准他们思考,即“虚其心”,让他们毫无反抗精神,只作为统治者的顺民。

对于统治者而言,这种无为是再有利不过,让他们像对待绵羊一样来管一群毫无反抗精神的愚民。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无为又是一种消极思想。

怎样辩证看待老子的思想

对老子的思想,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其“致虚”“守静”,“洁静”“无为”。作为人生哲学,它可以使人珍爱生命、修身养性,在纷争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是富有人性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现出它人性的光辉;作为政治哲学,它要统治者不要扰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仍然是一种民本思想。

老子的文章多用比喻,含义比较隐晦,而且语言精炼,字字珠玑。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阅读时要从认真体会其隐藏的深意。

《论语》传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常于只字词组中,传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人生感悟以及对于教育的见解。

《论语》所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仁的概念是从家庭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之间有差距的爱而出发,这种爱体现为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秩序。

在政治上,孔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先要让人民富足,取得人民的信任。他还强调行事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也记载孔子对于教育及学习的态度、方法,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据《论语》记载:“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这些话反映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孔子非常推崇仁,认为仁是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法则,是立身行事的标准,人人都必须遵奉仁的精神,甚至不惜为仁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仁的面前,人人平等。遇到需要发扬仁的精神的时候,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师生小节,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论语》比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春秋时候,社会和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等级和名分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孔子的正名学说,主要目的是要恢复原有的秩序和制度,重新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中去。推而广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合法的名分,这样事情才能成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被尊立为经,其作表述的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其记录有关孔子之政治、伦理、教育、学习的见解,有许多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孟子》成书主要是为述孔子之意吗

《孟子》一书,是孟子与门人万章等人述孔子之意而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是继孔子以后最具权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他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不得重用。

他到梁国,游说惠王,惠王并不相信他的主张;又到齐国,齐宣王封他为密卿,起初很尊敬他,但最终也不愿重用他。于是孟子回乡广收门徒,推广发扬孔子的学说,与弟子万章著书,述孔子之意,著《孟子》七篇。

《孟子》的哲学思想是施行仁政吗

《孟子》一书,中心思想是仁义,时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具体内容就是减省刑罚、降低赋税,使百姓有比较固定的产业。

他主张恢复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实际上是要实行小农经济,使每个人都有田耕种。以民为本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认为只要是真正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将可战胜一切。

因此,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们热爱人民、争取民心,在具体措施上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响亮口号,像警钟的长鸣一样久久回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

但是《孟子》书中也有不正确的地方,他将劳心和劳力对立起来,轻视劳力者,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说对后世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孟子》中最精彩的章节是什么

《孟子·梁惠王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上面两段话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君王应该施行仁政,只要能够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归附,王霸事业就很容易成功,真正是“仁者无敌”。

因此君王必须热爱人民,关心人民,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君王可以分给人民田地耕种,如果人人有田,人人就有了固定的资产。人民不同于圣贤之士,贤士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名节。

而人民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他们就无法赡养父母,无法娶妻生子,碰上饥饿的年份甚至被饿死。如果如此,他们就可能不守法度。因此,仁君必须预先对此加以防范,让人民生活富足,这样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庄子》是道家的经典学说之一吗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我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我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包含着怎样的辩证法因素

《庄子》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庄子》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使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庄子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的道是老子的道吗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我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

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庄子》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庄子的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这部文献,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吗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余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称得上是道德真君吗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宠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列子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轶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

列子有哪些高贵的品质

列子死后,葬在了家乡郑州。在郑州市东十多公里的莆田村,村东南有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传为列子墓。列子墓前有潮列子墓河,后有丘陵,四周枣林丛丛,附近有列子祠。

后人来瞻列子祠,佩服先贤的高风亮节,羡慕列子的御风而行,不由慷慨赞叹,吟诗题咏。

宋皇佑年间郑州知州宋痒的《过列子观》:“两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宫。故墟墙舍坏,尘案酎杯空。款户殊无屦,乘衣尚有风。轩游曾驻跸,高意掩崆峒。”歌颂了列子的高贵品质。

清代郑州人侯尔梅的《登御风台》:“昔读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阆风春草绿,姑射野花开。仙子何时返,牧童去复来。乘风素有志,恨朱徒崔嵬。”

清光绪二十年郑州学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矫矫仙才总自豪,御风一去其徒劳。先天卦向龟文衍,拔地台因鹤驾高。粤想羲陵云黯黯,远临汴水影滔滔。著书艳说虚荒事,应与漆园史共褒。”写景言情,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礼记》的作者是谁

《礼记》的作者是戴圣。戴圣,字次君,梁国人,礼学博士,西汉文经学家,曾任九江太守。

西汉初,河间献王得到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关于礼学的著作共131篇。西汉晚期,刘向考校整理经籍,于上述书中检得130篇,又检得《明堂阴阳记》33篇,《孔子三朝记》7篇,《王史代记》21篇,《乐记》23篇,共214篇。

戴德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合而辑之为85篇,这就是《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大戴礼记》加以删节整理为49篇,这就是《小戴礼记》,便是今天所看到的《礼记》。

关于《礼记》中各篇的作者,现在所能知道的是,《中庸》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缁衣》为公孙尼子所作;《月令》为吕不韦所作,《王制》为汉文帝时的博士所作。其它各篇的作者和时代已不可考。

礼就是各种规范和仪式吗

礼的产生非常早,夏商两代都已有了各自的礼。到了周代,为了限制诸侯僭越,更制定了详尽的礼法,上自典章制度,家教仪式,下至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无不包罗。所以,后世所说的礼,指的是周代的礼。

礼可以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之五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包括对上帝、日月星辰、社稷、五岳、山林川泽以及西方百物的祀典,都属于吉礼。

凶礼,一般指丧葬,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

军礼,主要指战事,包括校阅、出师、乞帅、致师、献捷、献俘等项。

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礼、立储等。

礼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定和仪式,更主要的还是政治法律制度。

《墨子》是墨家经典著作吗

墨子名翟,相传宋国人,生逢战国初期。墨子及其门人创立了墨家,这一派是战国的显学之一。他和许多门徒都来自平民社会,墨家主要代表这一阶层人民的意愿。

由于战国时期长年征战,造成民不聊生,因此墨家一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他认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而在统治者的非正义战争中,受苦受难的主要还是老百姓。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墨子及其门人写下《墨子》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很有影响的思想流派。

《墨子》现存53篇,各篇大多又分上中下三篇,书中详细记录墨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思想、主张。《墨子》中最主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主张所有的人,不论地位、亲疏、贫富的差异,都应该无差别地、同等地相互爱护。

他认为一切祸乱的根源起于不相爱,归因于人类有差别的爱,所以兼爱成为学说的中心内容。另外,由于各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为人民带来巨大苦难,因此墨子也反对战争,但他所反对的主要是不义之战,而赞成正义的“诛”之战。

在他的主张中,“尚用”也是重要的一条,这是他对治理国家的政治观点。由于统治阶级对中下层人民的层层盘剥,造成了人民的苦难,出身下层的墨子对此体会极深,因此他主张选举天下最贤能的人为天子,再依次选出各级官员,而由天子起从上而下统一天下的意见。

《墨子·耕柱》表现了墨子什么思想

《墨子·耕柱》:墨子谓鲁阳文君曰:“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童子之为马,足用为劳。今大国之攻小国也,守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

此段文字反映墨子“非攻”的思想。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征战的毫无益处。他把大国攻小国比作小孩子学作马一样,虽然能够做到,但除了劳累之外,什么也得不到,不仅害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墨子的文章爱用比喻,文字浅显,清晰地说明深刻的道理。非攻是他的基本主张之一,由于战乱是造成一切苦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墨子积极宣传反战思想,并在实际行动中阻止战争的发生。

他曾经与鲁班舌战,通过自己有力的辩论说服对方,在唇舌之间就化解了一场血光之灾。而这一主张实际上还是源于他兼爱的中心议题,只要所有的人都能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像爱自己国家一样爱别国,那么社会上一切的混乱都将消失。

盗窃、攻战、不忠不孝这些不义的事也就不会发生了。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渴望和平、厌恶战争,以及实现世界和平的美好的愿望,因此从者甚多,成为战国时期与儒家相并列的两大显学之一。

《荀子》是对当时学术思想的总结吗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子“天人相分”的观点。

在《非相》篇中,荀子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

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荀子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二意则必然迷惑。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在《劝学》篇中,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性恶》主要反映了什么思想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

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子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

荀子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

《荀子·王制》主要反映了什么思想

荀子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

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彻底否定了孔孟赞扬的封建世袭制。

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荀子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

荀子认为,只有赏罚严明,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这样国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荀子》的经济思想主要是什么

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子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

荀子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荀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他在《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子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吗

《大学》是先秦儒家重要典籍《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相传为曾子所作,主要记录曾子转述孔子语录以及自己的言谈。

《大学》一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善为纲,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内容,阐述治理国家和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

该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认为要明德于天下,必须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国家,就要先齐自家;要使家齐,必先修身;要修其身,先得使心端正;要端正内心,必须使其意忠诚;欲诚其意,先须致知;致知在于格物。

全书总共分为十章,前四章类似总纲,后六章分条细陈。其中第五章讲述明善的重要,第六章讲述诚身之根本,这两章对于初学者极为重要。因为自身修养尚且不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所以人们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

《大学》的思想哪些文字表现最精彩

第六章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此篇强调了诚意的重要性,为《大学》中极其精彩的段落。

总纲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行事,不能自欺欺人。小人暗中作恶,天理昭彰,终不可藏。

因为一个人是处在众多人的监视之下,别人对你的缺点、错误看得清清楚楚。即使身处幽独之处,也不要弃善从恶,否则最终难逃人们雪亮的眼睛。末句重申诚意的重要性,就像一个人富足了,可以使他的屋子很光彩,道德修养提高了,则可以使其身体很光彩,心无愧怍,广大宽平,安适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诚其意。

《淮南子》是一部杂家学术著作吗

《淮南子》是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及其手下门客所作。刘安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召集天下才能出众之士,相聚讨论天下兴亡、学术方技,搜罗古史佚闻。这些讨论的结果,便汇成了《淮南子》一书。

战国时期社会纷乱,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期,但西汉以来的统一局面却使这一活跃局面消失,政治观念和学术思想的大一统代之而起。但是战国诸子们留下的精神并未因此消失,反而随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融入当代学术之中,使其空前繁荣。刘安的功绩,就在于搜集、整理并发展了汉代的学术成果,而写成《淮南子》一书。该书对总结、保存汉代学术成果有重要作用。

《淮南子》的主要思想取自道家吗

现存的《淮南子》共20卷,包括《原道训》《淑真训》《天文训》《地形训》等。该书是汉代一次思想大一统的成果,为适应汉初一统的需要,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之长,名法之差。

本书的主要思想取自道家,引用《老子》共16条,其中提到“无为”,并进一步阐释,认为无为应当按照自然与社会发展之规律而行,从而为原有的道家思想充入新的现实内容与科学观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在政治观念上,《淮南子》则吸收儒家的重民思想,认为百姓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君民关系的和谐与否。换言之,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只有这一基础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因此,他十分痛恨暴君的残酷统治,并在书中加以批判。

《淮南子》博采众家之长,融合百家,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为汉初的一统提出一套治国的理论。

《淮南子》的思想哪些文字表现最精彩

《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里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

这段文字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

《淮南子》产生之前,经过东周、秦汉之际数百年的战乱,人民深受战火的侵扰,因此渴望安定的生活。汉初统治者吸纳黄老无为之治的思想,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从战乱和凋敝中恢复过来,逐步走向繁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淮南子》的作者们也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因而在作品中流露出而出。

《淮南子》虽然博采众家所长,但独以道家为主。《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是他对宇宙自然的看法。《淮南子》也继承这一观点,专门辟出《原道》《道应》两篇对此进行专章论述,另外在其它各篇中也有所阐述。

《淮南子》中道的思想继承自《老子》中道之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特点。而这种顺乎自然,应乎时运的自然天道观也的确适应汉初休息养民的政策。《淮南子》所提出的治国之策是与历史潮流相一致的。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汇集吗

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为适应新的阶级统治,法家提出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并有商鞅、申不害等人在各国实践理论。在此情况之下,韩非总结法家的思想,写就《韩非子》一书。

韩非在韩国时就曾多次上书韩王,要求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却一直未能得到采纳。后来韩非出使秦国,又游说秦王嬴政,他的才能得到了秦王赏识,但同窗李斯嫉妒他的才能,便向秦王诬陷他,韩非因此被捕入狱,又被迫服毒自杀,死时年仅40岁,只留一部光辉灿烂的《韩非子》。

《韩非子》对先秦法家思想有何贡献

今本《韩非子》存20卷55篇,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一次大总结,阐述法家要求建立统一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政治主张与理论,韩非最重要的观点是提出“法、术、势”理论。法指法令,术指策略、手段,势是权势,他主张结合三者以构成君主集权的根本措施。

韩非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他总结历史上以法治国而强兵富国的经验,提出必须走上“法治”的道路。韩非提出在统治中应当赏罚并用,而赏罚依据是否遵守法,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君主在施行赏罚时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论,必须循名责实,以减少赏罚的错误,由此可知法治观念在韩非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性。

韩非政治策略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奖励耕战。他认为重农尚武是富国强兵之本,因此主张让百姓积极发展生产,建立战功,以保障国家的物源、兵源,为国家统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韩非的理论由前法家学说来发展,而更彻底、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将法家思想发展到极端,也产生了诸多片面性的偏激观点。

《吕氏春秋》综合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吗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手下门客编纂而成。由于众门客分属不同的思想流派而各有千秋,因此该书成为杂家代表之一,其综合战国各家之思想,如有抵触之处,也不足为奇。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指日可待。作为秦相的吕不韦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形势,并考虑到统一天下后秦国长治久安的问题。他认为必须从古代及当世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因此汇集门客及天下有才之士编成《吕氏春秋》,期望秦王能从中吸取统治之道。

《吕氏春秋》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吗

《吕氏春秋》共分为八览、六纪、十二纪,共二十余万言。其中八览包括有始览、孝行览、慎行览、先识览、申分览、审应览、离俗览、恃君览。此八览是书中主要思想所在,因此《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吕览》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括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杂家。与所有先秦哲学著作一样,该书也提出宇宙发展的规律问题,例如“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这与后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是一致的。

同时,他也认识到宇宙、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互补、相生相克的变化运动中保持着平衡,这种思想在先秦时代无疑是先进的,而将此应用于国家治理上,便产生了不泥古、求新、求变的思想。另外,儒家“民贵君轻”思想在此也得到进一步发挥,除此也涉及墨、道诸家的思想。此书杂融先秦各派,可谓包罗万象。

《吕氏春秋》反映的是法家法治思想吗

法家思想是《吕氏春秋》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纳,成为秦的治国之方。此段文字反映法家的法治思想,认为对国人的奖惩不能按照统治者个人的好恶来决定,而应该取决于办事者所做事情的结果好还是不好。这充分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统治者不应该以亲疏来行赏罚,而应当看实际效果。

在战国时代,能提出法治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政治实践中,的确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它让人民中有贤能的人能进入上层。同时,法治也有助于培养一视同仁的思想,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毫无特权可言。这也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法治思想一致,其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春秋繁露》是春秋一统思想的发挥吗

《春秋繁露》17卷82篇,哲学著作。作者董仲舒,河北广川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此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旨在发挥春秋大一统思想。

在宇宙观上,董仲舒把天当作至高无上的神,建立“天人感应”论。在人性论上,董仲舒根据神学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在历史观上,董仲舒提出“三流”“三正”的历史循环思想,他将儒家哲学神学化,用以顺应巩固统一的封建制度。

董仲舒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春秋繁露》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吗

《春秋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所谓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春秋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判断,认为这个道是永恒的、绝对的。

它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

这里,它承认对立面的普遍存在,具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但它认为这些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协调服从的关系,否定矛盾双方的斗争。虽然它承认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性质、地位不同,但阳和阴双方,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地位是永不可改变的,更不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王朝更替时有发生,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董仲舒提出了三统、三正的历史发展观。我国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可以作为正月,每月初一日为朔日,朔日有从平旦、鸡鸣、夜半为开头的三种算法。

每一个新王朝上台后,都要改变前一个王朝的正、朔时间,这叫改正朔。如果新王朝选择农历正月为岁首,则尚黑色;如选择十二月为岁首,则尚白;如选择十一月为岁首,则尚赤色,这就是所谓正三统。

每个正朝都应按照自己的选择改换新的服色,这叫“易服色”。不管如何循环变化,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和天一样,是永远不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改道之实”。所以,三统、三正也是董仲舒借天意之名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武器,目的是长期维护封建统治。

董仲舒的神学体系包括什么思想内容

董仲舒的神学体系包括三纲、五常、三统、三正、性三品诸说。在《基义》篇里,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综合前论,即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把“仁义礼智信”五种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相比附,则为五常。三统与三正实际上是仲舒的历史观。

《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的合法性制造舆论。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后来韩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为三纲划出了一个明晰的轮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董仲舒对此加以继承和神化,第一次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虽然尚未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正式条文,但其意思已很明确了,待西汉末成书的《礼纬》就把三纲的条文具体化了。三纲以君为臣纲为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君权的统治。

董仲舒在本质上是否认历史发展的吗

秦汉以前古书记载有夏商周三代,董仲舒遂认为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三统”的依次循环,只是“改正朔,易服色”,在历法和礼仪上作形式上的改换。

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为正月,三代的正月在历法上规定不同,故被其称作三正。在董仲舒看来,一个新王朝出现,无非在历法上有所改变,衣服旗号有所变化,此即为“新王必改制”,表示一个新王朝重新享有天命。

从三统、三正论中不难看出,董仲舒否认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实质上却是绝对不变的。

《春秋繁露》中所谓的性三品,即是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则可善可恶,性善圣人则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之性则可以教化,逐渐变善,至于小人则是“斗筲之性”,只能接受圣人的统治。

总之,此书内容反映了作者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这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

董仲舒的神学蒙昧主义制约着皇权吗

《春秋繁露》以哲学上的神学蒙昧主义,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尽管以后各个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这一思想一直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书中将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进行无类比附,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影响恶劣。

当然,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正是董仲舒的“神学蒙昧主义”在制约着皇权,在皇权具有绝对权威、社会又还没有出现可以与皇权抗衡的时代。

恰恰是董仲舒的系统的天人感应论在制约着皇权,使皇上不敢为所欲为,正是这一思想文化的因素在维系和制衡着社会力量,这对家天下时代有效防止天子滥用权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说,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所以,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笑话古人的愚昧,其实在那个时代,他们看得比我们要深刻和长远得多。

《象山集》是关于心学的理论吗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他曾在贵溪山书象院讲学,人称象山先生,是宋代心学的鼻祖。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入仕,当过荆门的地方官,有颇佳的政绩。他生活在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时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陆九渊一方面想维护南宋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又面临社会的动荡与对治邦安民的渴望,于是在自己的哲学中开辟了心学这一块天地,既论及主观的“心”,并兼及客观的事。他的哲学著作被门人及其子结集成《象山集》。

《象山集》是陆九渊哲学的全部精华,是心学的开山之作,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首先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自然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反映自然的理论也是发展、变化的,其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人只能认识、把握它,这无疑是深刻而正确的见解。

陆九渊将心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主张“心即理”,从理学走到心学,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依其学说,则吾心是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客观物质世界也为人心所固有,是人心的体现。

如果没有吾心,宇宙便会失去其本体,因此吾心就是世界的本体。陆九渊又提出自觉本心的认识论,认为人都有羞恶之心,这是与生俱来的,是永恒不变的,是人的本心。

只有具羞恶之感,心才是存在的,否则,心就已经死了。而保有这颗本心,能让人成为圣贤,能够为公而不为私。如何保有本心?陆九渊认为应当不自暴自弃,要安于命运,反对世俗的诱惑。他的主张为杨简、王阳明所发扬,成为我国哲学上颇有影响的一派,即心学。

《朱子语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吗

朱熹,一字仲晦,号晦庵,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是当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自幼聪明过人,19岁中进士。从当时名师学习,对经学、哲学、史学、文学、佛学乃至天文、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堪称全才,但他的主要致力于儒学经典的注释上。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人,使众多文人从衣食之忧中解脱出来,专心学术研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学也得到空前发展。

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朱熹也对经学发生浓厚兴趣,他不仅注释古代经书,而且还著书立说宣扬儒学观念及封建伦理纲常。当时的学术十分活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又会形成一些对异己观念的批判,而这成为《朱子语类》的主要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门人对其语言、论说的记录。现存140卷,内容囊括四书、五经、哲学、历史等各个门类,主要是朱熹晚年思想的精华。他在晚年对自己的早期思想所做的修正,在书中也得到反映。《朱子语类》包括朱熹理学思想的精华,朱熹哲学的基本课题是理,他的理就是道、太极,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学识广博的朱熹还把自然科学知识融入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天地生成说,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的是三纲五常。朱熹当然也是三纲五常的坚决维护者,但他的三纲五常与明清人所提倡之压抑人性的哲学不同,而是把三纲五常当作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武器,并以此批判昏君、奸臣,竖立自己的高尚节操。

他还认为抗金御侮就是天理,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坚守君臣之义、夫妇之伦就是守礼。而针对当时佛教泛滥的情况,他提出“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理不可废”。朱熹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纲五常和气理之说是朱熹思想核心吗

《朱子语类》是朱熹思想之精华,他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虽被后世统治者作为欺压人民的工具,但其思想本身及其爱国主义精神仍是值得后人研究学习的。阅读时要拋弃陈旧,从原著中吸吮其思想之精髓,当然也要注意其思想糟粕之处。

朱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气与理的问题。他认为理与气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但又密不可分。理是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但却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它一方面是阴阳五行之极,另一方面又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

而气则是有形的,气凝聚以成万物。他并提出“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意谓抽象的理若离开有形的物体,则无法依存。

在自然之中,理是太极,万物统一于太极,但太极的理又具体体现在万物之中。朱熹从佛教中吸取了一句话来比喻这种道理,这就是他常说的“月印万川”。

这是宋代理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是理学家对宇宙的解释。而理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宋明理学宣讲的重要内容,也是朱熹的主要精华。他从自然之“理”的论证中得出理的永恒绝对性,也同时论证了三纲五常的永恒绝对性。而这一点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认同,将三纲五常作为他们统治的工具。

《论衡》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抗衡吗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人,是东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谶纬儒家思想相抗衡的哲学家。王充先祖曾因军功封爵,但在豪门仕族的逼迫之下,家道中落。

家族的历史,加上本人在政治中的不得志,使王充转而用笔来讨伐时代。王充生活的时代,社会相当稳定,但因西汉末年的政治危机与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使皇帝不得不依靠豪门贵族的支持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从而形成了豪门贵族对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把持。

他们在思想上的统治工具就是谶纬哲学,而迷信鬼神对国家统治及思想带来许多不健康影响,也使人民生活受到影响。

因此,王充勇敢地站出来反对它,写出《论衡》一书与之抗衡。他期望得到王朝的重视,把自己的思想作为国家指导思想,但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成功。

《论衡》最初大约有一百篇左右,但在上千年的流传中几经遗落与补救,现存30卷85篇。该书主要是针对东汉流行之谶纬儒家而作,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天道观是我国古代哲学基本命题之一,王充也论及此问题,并在当时哲学上处于领先地位。

他认为天地是含气的自然体,此说从根本上否定了汉儒的天人感应说。王充在文章中对汉儒的理论进行无情批判,是汉代唯一与天人感应论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此外,王充还论及对人的性命、生死的看法。他认为人性的善恶决定于所禀的元气,表示人之命有寿命、禄命两种。人和万物都有寿命,寿命的长短由所禀之气决定,而后天的积善行德并不能延长寿命。

禄命包括死亡与祸福,而诸多社会因素,例如朝政的失误等,都会对人的禄命产生作用。王充思想的另一个重点是无神论,他在文章中批判修道成仙与死而为鬼的谬论,从而否定世俗的鬼神论。他认为人是“精神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精神与形体是相依而存的,这从哲学观点否定了鬼神论。

《论衡》反映的是唯物主义思想吗

天人感应是自建汉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思想,成为封建皇帝维护自身绝对权威的一种手段。作为天之子的皇帝,自能与天对话,知吉凶祸福,而王充则剥下其虚伪的外衣。

他认为天地是含气的自然体,“气凝而成体”。万物生成,四时寒暑,雷雨暑风电等,都各有其气,不是皇帝或其他人能决定的。而所谓靠人皇的言行感应上天,以使之感而降福、降祸的说法,是极荒谬的。

《论衡》的唯物主义思想与无神论,是我国封建社会里的一道异彩,同时对破除近年来某些人的迷信、算命、邪教等有神论看法,也是极有意义的。但本书也宣扬诸如自然天命说、适遇之数一类的错误看法,在阅读时应当摒弃此类说法,而取其精华。

二程理学是后来的官方哲学吗

二程是指程颢和程颐兄弟。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二程集》为程颢、程颐兄弟的主要学术著作,其反映了二程的理学思想。

二程生于世家,幼年受到周敦颐的影响,对道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创立二程理学。二程兄弟重视授徒讲学,弟子众多,程学因而得以广泛传播,终成官方哲学,影响了几个朝代。

北宋时期,一方面生产技术日益提高,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相对繁荣,学术和人才较受尊重。但另一方面,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也逐渐加深。二程兄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气和危机的时代里。

二程理学是理论性和思辩性俱强的新儒学,它以复兴先秦孔孟之道为宗旨。此外并融会、综合了佛、道的不少观点,认为客观自然的天理是宇宙的唯一本体,而天理既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的先验的道德本性和社会的纲常伦理。

二程之术宗旨基本相同,都把理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理为最高范畴。二程学说最显著的差异在于:程颢宣称“只心便是天”,而程颐则认为“吾儒本天,释氏本必”,将心与天对立起来。二程之学兼具人伦和物理,但人伦是重点,伦理思想处于主导地位,而天道观为从属。

他们主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要进行道德涵养和道德实践,以便恢复和保存心中固有的天理。同时主张通过学习成为圣贤,修复完善的人格。在伦理观上,他们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在政治观上,他们崇尚仁义道德而避谈功利。

《二程集》是讲公私关系的哲学吗

二程兄弟把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人与人关系和谐化、稳定化的行为准则称作天理;把破坏这种规范和准则的个人的过度欲望称为人欲、私欲。天理和人欲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并非完全脱离人的感情欲望。

他们认为,人们正当而本然的感情欲望是天理的体现,只有那种过分的、损害他人正当利益的欲望才是人欲。正当的欲望,比如人们的饮食、居室等奉养要求以及国家的刑罚、征讨的欲望是符合天理的,是维持人们生命和国家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这种正当的欲望是本,但由这种本而产生的末,就会远离先前正当欲望的界限,而产生峻宇雕墙、肉林酒池、淫酷残忍、穷兵黩武等各种欲望,这就是人欲。

应当减损这种不正当的人欲而复归本来的天理,这实际是讲如何处理公欲与私欲的关系。本然的、合理的私欲是允许的;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当以公欲为先,减省私欲,不使私欲过度膨胀。

《二程集》是新儒学的重要著作,其所阐述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但它也包含了一些陈腐的伦理纲常,空洞的道德说教,这些是应该舍弃的东西。

《传习录》是心学派重要代表作品吗

《传习录》是我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传习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汉族,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是发挥心即理哲学命题吗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熹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他看来,朱熹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治国之策吗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早期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生活在明王朝灭亡和清王朝入主中原这样一个巨大转型期。作为由明入清的遗民,保持着自己的风节和民族的尊严。

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认识到旧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极端腐朽,已经不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种因素影响下,黄宗羲一面批判君主专制的黑暗,一面又构想新的制度,为未来描绘一幅蓝图,从而写成了《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带有浓厚的民主启蒙思想,是我国启蒙思想的早期著作之一。首先,他从明王朝的覆亡中看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和不合时宜,因而在书中给予其无情的批判。同时,他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社会的蓝图。

他在书中提到了“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的观点,这一观点的产生与市民阶层的崛起是分不开的。而他的这种私利愿望,也不排斥除公害、兴公利,这种思想明显地体现出新时代的烙印。黄宗羲还认为对国家法制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变革,应进行大的变化,为国家立大法,这代表立宪思想的萌芽。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反对独裁建立国家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及经济、法律、政治的措施,对于今天从事国家建设也有相当借鉴作用。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吗

《尚书》,最早称《书》,汉代始称《尚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后又称《书经》,其中《尚书》一名是现今通用的正式名称。

相传原来有关上古历史的简册很多,到了孔子删选为百篇,并按时代次序加以排列,编成了《尚书》的第一个选本。

秦末汉初,战乱频繁,《尚书》的先秦完本便彻底失传了。《尚书》版本有三种: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前两种版本在唐朝时已失传,伪古文《尚书》至此成为唯一传本。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它是部分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上古史之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殷周时代的原始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上古历史的最重要的必读书。同时,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尚书》对我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大。

《山海经》是神话资料最多的奇书吗

《山海经》,大禹、伯益所著,但经后人多次增补之后,已看不出大禹、伯益所著的迹象。《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奇书。该书分《山经》《海经》两个部分。现存《山海经》共收18篇,分《山经》5卷,《海经》13卷。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5部分;《海经》包括《海内经》4篇、《海外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一篇。书中记载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离奇的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思想状况。

全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天文、地理、气象、历法、医学、动物、植物、矿产、水利、民俗、宗教、神话等。千百年来,它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的读者。

《山海经》是我国古籍珍藏之最吗

说起《山海经》,国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实为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宝贵资料。

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无经,所以,《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之于《史记》,但司马迁观之却叹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

《春秋》是古代编年体史书吗

《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原为先秦各国史书的通称,又是鲁国史书的专称。今传《春秋》相传为孔子在鲁国史书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唐宋以后的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此书是大事记式的编年史,书中以鲁国的12位国君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祭曲、灾异等事,均有所记载,其内容证实可信。

此书记事极为简略,但体例严谨,文字省净,被后人推崇为“简而有法”的典范。甚至有人认为它在遣词造句中都寓有褒贬,并大力宣扬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对后人的写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春秋》三传是儒家解经之作吗

在历史上《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是孔子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的。

《春秋》最初原文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五家:《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毂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毂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

《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公羊传》和《毂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

《公羊传》和《毂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但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毂梁传》。

《左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的编年史吗

《春秋》一书以鲁国为记事中心,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而多方面地展示了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春秋》一书产生后,相继出现了许多解释《春秋》的书,最著名的是“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

《左传》最为著名。《左传》全书共30卷,计二十多万字,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间之春秋列国史。全书取材广,内容详实,叙事生动,不但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为深刻的描述,且对那个时代的几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着形象的刻画。

《左传》虽为史学著作,但其文学价值也不菲,曾有部分文艺理论家将其与《国语》《战国策》并称为先秦散文的三大典范。

《左传》比《春秋》记史详尽吗

与《春秋》相比,《左传》更君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活跃在春秋历史舞台上的诸多重要人物,而较有系统地勾勒出周朝王室与诸侯列国兴亡盛衰的总体轮廓,同时还大量地载录了当时在我国所发生或观察到的重要的自然现象。

《左传》一书在内容安排上有主次分别,从记事篇幅来看,前期较为简略,后期较为详富。后期尤以襄、昭二公为最,其在位的时间跨度约为整个春秋的四分之一,但内容却占全书之半。从记事对象来看,则以晋、楚、鲁诸国撰述较多,齐、郑、宋、卫、周、吴等国较略。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而且也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它以详实珍贵的史料、严谨有致的笔法和优美流畅的语言,奠定了其在我国古代学术领域的独特地位,为我们全方位地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蕴质,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

《国语》是一部先秦历史的百科全书吗

左丘明,相传他是位盲人,曾出任过鲁国“太史”一职,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国语》出自左丘明之手的说法约始于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多变的时代。当时,齐、晋、楚、秦、吴、越等大国争霸,弱小诸侯受到欺凌与征伐,社会处于剧烈的变动和转型之中,留下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国语》的作者“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采录自周穆王以来到智伯灭亡这一时期的各种重大事件,将各种历史人物的言辞、议论和对话汇集起来,其目的就在于警醒当世、启发后人。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吗

《战国策》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它是战国至秦、汉间的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

战国时代,有人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讲究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与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史称纵横家。

他们对谈说之术非常重视,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就不断地收集资料,储以备用,有时并自行拟作,以兹练习,《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到西汉末年,刘向进行全面校订和整理,因为全书主要记录“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了策谋”的活动,所以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文学价值相当高的重要史籍,它上承《左传》《国语》,下开汉代的《史记》,在史传文学的发展史上起了桥梁作用,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文学作品,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之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书》是语录体儒学经典吗

《汉书》又名《前汉书》。作者是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他出生在一个充满学术气氛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其父班彪一生从事续补《史记》的工作,共写出《后传》六十五篇。父亲死后,他着手整理《后传》,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汉书》的编写。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班固精思熟虑,专心写作。永元四年,窦宪图谋叛乱,事情败露而自杀。班固因受牵连,死在狱中。

班固的《汉书》原为100卷,今本依唐人颜师古注本,又折出若干子目,共计120卷,八十多万言。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记述西汉王朝230年历史。

《汉书》内容极其丰富,以类目计,可分四类:

第一类是“帝纪”共12卷。因为汉高祖刘邦是汉王朝开国之君,所以《高帝纪》置于诸“帝纪”之首。此外,分记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等各为“帝纪”一卷。

第二类是史“表”,共8卷。分记诸侯王、异姓诸侯王、外戚、各朝显臣及百官公卿大事。

第三类是“志”,共10卷,分记礼乐、刑法、社会经济、水利建设、重要文化以及天文、地理等情况。

第四类是人物传记,共70卷,反映西汉各种代表人物。他们之中有战功赫赫的将军,有威武不屈的使节,有极力维护皇权的大臣,有权术圆通的野心家,有草菅人命的酷吏,有重义轻生的游侠,有皓首穷经的学者,有腰缠万贯的巨商,还有争宠的后妃,厚颜的佞幸等。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活动,可以了解西汉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后汉书》是一部优秀的史学名著吗

《后汉书》也称《前汉书》,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史学名著,它详尽地记述了西汉王朝230年间的历史,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以至中西交通,文化交流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西汉社会的一部主要著作。

《后汉书》是一部文采横溢的史书吗

《后汉书》是一部优秀的史学名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在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汉书》叙东汉一代史事,精炼周密,颇有创新,文采横溢,议论横生。自《后汉书》问世,前此诸家关于后汉的史书便逐渐被淘汰,独范书历一千五百余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东汉历史最宝贵、最主要的资料。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制,基本上按照已有的传目去述事和写人,但又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一代特有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点,适时制宜地创设一些新的传目去反映之,例如增加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等传。每个类传都集中反映一组性质相近的历史人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现象。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吗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生于三国末西晋初,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少受学于散骑常待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

陈寿能编撰出《三国志》这样一部史学名著,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的主客观条件是分不开的。从主观方面看,他从小对学习历史就有兴趣。从客观环境看,陈寿的历官行事,也有助于他研究历史,从事著述。在仕蜀期间,曾任东观秘书郎,入晋以后,历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等职。

陈寿生活在三国后期和西晋前期,由他来写三国史,是有其便利条件的。由于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对不少史事,可以说是耳闻目睹,闻见真切,纪录下来自然是可信的。

由于陈寿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决定了《三国志》这部书能成传世之作。其书问世以后,即得到当时人的称赞。

《三国志》只有纪、传二体吗

《三国志》共65卷,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

三国详略不同,《魏志》《吴志》记载较详,《蜀志》较简。魏国和吴国曾经有史书。

陈寿写《三国志》分魏、蜀、吴三志,并且用“三国”名书,表现出三国鼎立的历史实境。《三国志》无表无志,只有纪、传二体。关于帝纪,只有《魏志》数帝立纪,其他蜀帝、吴帝统统立传。陈寿不能不这样处理,因为他是晋朝的史官,“晋承魏统”,他也得尊魏为正统。然而,他处理得十分巧妙,他写蜀、吴的传、年经事纬、记事方法与本纪毫无区别。他实际上是把三国放在同等地位,由此足见其卓识和创见。

流行本《三国志》都附有南北朝时刘宋裴松之的注文,裴注征引了大量的史料,可以补《三国志》本文之不足,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国志》是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尽地记述三国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情况,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全文文笔简洁。记人述事生动传神,在传记文学方面,亦有较大的贡献。

《晋书》是记载两晋历史的断代史书吗

《晋书》的修撰,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诏令,于贞观二十年开始,至二十二年完成,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者如下: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三人为监修;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雀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等十四人负责分功撰录;令孤德、敬播、李安期、李怀严、赵弘智等五人负责考证类例。作者22人,若将唐太宗计入,则为23人。

唐太宗重视修史,目的是藉总结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来巩固唐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李世民亲自为《宣帝纪》、《武帝纪》以及《陆机传》《王羲之传》撰写了四篇史记,因此曾有《晋书》为太宗皇帝御撰之说。

《宋书》是记述刘宋兴亡的断代史吗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人,是南朝著名的文坛领袖和历史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卒谥隐,后世称沈隐侯。

南齐永明五年春,沈约奉命撰《宋书》,他以何承天、徐爰等人陆续修撰的国史底稿为基础,略事修订,删去属于晋代的13人传记,续撰永光以后十余年的史事,第二年二月即将纪传部分撰成奏上。因为大部分是利用徐爰等人的旧稿,自撰不多,所以成书如此之快。志的部分是以后续撰的,何时完工,史无明文。但从它避齐明帝萧鸾和梁武帝衍以及父萧顺之的讳来分析,大约可以推定,是从齐末到梁天监初陆续完成的。

《宋书》记史是一帝一卷吗

《宋书》包括本纪10卷、列传60卷、志30卷,合计100卷。

晋安帝元兴二年荆州刺史桓玄代晋称帝,翌年刘裕推翻桓玄,随后北灭南燕、后秦,系威权于一身,终于夺取帝位,建立刘宋。刘宋永初元年是南朝的开始,也是南北朝对峙的起点。《宋书》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迄于宋顺帝升明三年,主要记载刘宋政权六十年的史事。

本纪十卷记刘宋王朝的八个皇帝。武帝本纪占三卷,虽然刘裕在位三年,但记事从东晋隆安年间他参与镇压孙恩、卢循起义开始,到他逐步控制东晋朝政、登基称帝、改革朝政。所记史事时间跨度达20个春秋。其余皆一帝一卷。

宋志30卷,凡八目:《律历志》三卷、《礼志》五卷、《乐志》四卷、《天文志》四卷、《符瑞志》三卷、《五行志》五卷、《州郡志》四卷、《百官志》四卷。号称宋书八志是精华所在,份量几占全书一半,不但记述刘宋代的典章制度,还上溯三代,尤详于魏晋,明于典章制度的源流始方,足补前史之遗缺。

《宋书》列传传目标明传主姓名者,凡二百三十余人。《宋书》列传中,高门士族人物几占一半,仅凭血统,不问有无才德,王、谢世族立有专传的都在十人上下,空泛罗列其官衔美称,且必于其传首载明其祖辈官阶、履历,遂成定制。

《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是唐初一位杰出政治家,也是当时一位重要的史学家。

《隋书》是唐初设立史馆后成于官方的一部官修史书。唐太宗于贞观三年命魏征等修隋史,参加编撰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李延寿、赵宏智等人。《隋书》由魏征负责主编。至贞观七年修成。《隋书》修成后,魏征加位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

《隋书》是唐初史馆编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纪传和十志又是由史官分两次修成的。全书述事简练,文笔严谨。书中虽有隐讳之处,但从总体看,基本上能做到据事直书。特别是史论部分,还具有一定的特色和独到见解。

《资治通鉴》是我国首部编年体通史吗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做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他在晋呈《通鉴》的表文中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生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

可见,他编书的目的,是为给当时的帝王“周览”,以从中鉴戒得失。司马光的用心也为宋朝皇帝所欣赏,宋神宗便认为这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著作。在司马光领导的书局里,有主编,有协修,有书吏。主编就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颁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则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资治通鉴》专详重大政治事件吗

《资治通鉴》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整理了1362年的史实,按照时代顺序,编成一部294卷的编年史。

《资治通鉴》专详治乱兴衰,着重记述各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并突出记载历代战争的谋略及经过,也记载一些重要人物的事件和言行。不仅如此,更适当记载有关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以及礼乐兵刑、民族关系、社会风俗等。可以这样说,《资治通鉴》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比较全面反映历史内容的通史。

《资治通鉴》写战争是很有名的,不仅写得多而且写得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等,都写得很成功。拿赤壁之战来说,魏、蜀、吴三国包括曹操、刘备、孙权以及诸葛亮、周瑜、黄盖等文臣武将,先后有几十个人物登场。但《资治通鉴》不仅把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而且把许多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我国文化的宝库中,司马光编着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特别值得重视的古典历史名著,因为它是一部贯通古今、熔铸百家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问世,使编年体史书又重整旗鼓,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后代许多史书不仅沿用《资治通鉴》的体例,而且直接以《续通鉴》为名。

《明史纪事本末》是明朝的断代史吗

谷应泰(1620年~1690年),字庚虞,号霖仓,直隶顺天府丰润县人。顺治四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十三年五月,以户部郎中出任浙江提督学政。他雅好经史,博闻强记,“夙有网罗百代之志。”

即任之后,即设书舍于西湖畔,署称“谷霖仓著书处”,邀集江浙名士,着手编纂明代史书。对于我国古代史籍的三种主要编写形式,即《左传》所创之编年体,《史记》所创之纪传体和《通鉴纪事本末》所创之纪事本末体,谷应泰尤为推重纪事本末体。于是,他所主持编纂的这部明代史书,就继袁枢和明代史家冯琦等人之后,采用了纪事本末体的形式。

本书于顺治十三年开始编撰,顺治十五年冬,书成。参加编作者有陆圻、徐倬、张坛等人。

《明史纪事本末》以简明的文笔,概括了有明一代的史实,是一部自成一家的明朝断代史。80卷,一卷一个专题,提纲挈领,较完整地记述了明代从开国到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自成一家的明朝断代史。明代近三百余年间,史事千头万绪,然而作者却能提纲挈领,从中选取80个专题,对一代重大史事进行记载。因此,要研究明史,本书不失为一部入门史籍。

《廿二史札记》是清朝的著名史书吗

赵翼(1727年~1814年)字去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乾隆二十六年考进士,得探花,后涉足仕途。乾隆三十八年春,回到家中,以读书赋诗为乐,此后开始其著述生活。

《廿二史札记》是以纪传体编写的一套史书,记录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事件,是了解我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的资料宝库。这一套史书包括子卷在内,共有3296卷,如果一天读一卷,要九年的时间才能读完。读这一套史书,好比深山探宝,其中蕴藏的宝物十分丰富,但是范围太大,头绪太多,需有引路说明。

《圣武记》是记述清代历史的专著吗

魏源(1794年~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29岁中举人,52岁中进士。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不为掌权的保守派官僚所喜,故一生仕途不得志,大部分时间是做地方督抚的幕僚和从事学术著述。

魏源进行清史研究的准备工作,大约始于道光九年左右。这一年他应考清廷礼部考试未中,于是按惯例纳赀任内阁中书。内阁是清廷掌管政令草拟和颁布的机构,故对清政府历代政令、典章制度和文献资料收藏极为丰富。魏源遂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进行有关清史资料的搜集。

《圣武记》凡14卷,为纪事本末体裁。前十卷叙事,分别叙述清初建国、平定三藩、“绥服”蒙古、“戡定”回疆、“抚绥”西藏、“戡定”金川等,对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都叙述得非常清楚。后四卷是作者的议论,对于练兵之方、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以及掌故考证、事功杂述等,论述尤其详细。

《圣武记》是一部研究满族入关前和在全国建立封建统治政权后,所谓“盛清武功”的重要历史著作,是研究清史的开创性著作。

《文史通义》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吗

章学诚(1783年~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人。清代史学家。他一生中编修的方志很多,主要有《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等。一生著述丰富,《文史通义》是他的最主要的著作。

《文史通义》是作者研究文史著作的汇编,分内、外两篇,内篇六卷,外篇三卷,共九卷。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在清干嘉时期,有许多不同流俗的杰出思想,是惊世骇俗的。他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反对专务考察和空读义理两种倾向。提出“六经皆史说”,提高了史学的地位,扩大了史学的范围。

章学诚对两千年来的历史典籍作了纵横分析,而提出史书编撰的改革方向。他认为,史书可以分为记注和撰述两大类。记注要求体例明确恰当,可以包容很多材料和知识,撰述要求别出心裁,灵活运用,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他认为代表史学发展水平的,是撰述而不是记注。他还力主通史,对于断代史则多所贬抑。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并结合自己的修志实践,创立了一整套修志的理论。他论证志属史体,提出方志分立三书,即志、掌故、文征。为积累修志的资料,他还建议州县应建立志料。章学诚提出较系统的方志理论,解决了方志的性质、任务、体例和内容等方面的理论原则问题,亦提高方志在史学领域的地位,使方志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世哲学的内涵是什么

处世哲学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以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指导人们认识和处理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我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资本主义社会信奉金钱就是一切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正确的处世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德和规范作为行为的准则,并以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处世哲学可概括为:儒家的仁义、忠恕、中庸思想;道家的清净无为、乐天知命思想和佛教的禅定、超脱思想的融合体。它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乃至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我国人的做人态度和处事方式,是我国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人生智慧。

处世哲学带着强烈的我国古文化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特性,对于世代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国人来说,它是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类间相互关系的一条千年颠覆不破的准则,其蕴意博大精深,哲理深邃,意味深长。

精于为人处世就能成就智慧人生吗

做人是需要智慧,人生有了智慧光芒的照耀,才会集采百家,融会贯通,才会丰富精彩。当然,还要努力去把握智慧和圆滑的界限,智慧令人神清气爽,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圆滑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做人处事上我们也要对这种传统哲学有所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成就智慧人生。

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个人涵养素质,是很难把握这些的,在现实生活中,正因为许多人无法准确地把握这些,从而走向极端,有的人圆滑有余,自私虚伪,阳奉阴违,妄自尊大、傲慢偏执;有的人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妄自菲薄、自卑委琐、奴颜媚骨,丧失了人格自尊。

历史上的确有人把我国传统的做人处世方式发挥到极致的,清朝的纪晓岚、曾国藩等皆可谓例证,人的确是需要有精神的,这不是故作姿态,也不是复古,一个人只有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才会成为智慧的人、有人性光辉照耀的人才是具有强大内在魅力的人。其实对于经典文化的不屑只能证明自己的粗卑和无知。

儒家的处世哲学观是什么

儒家的处世哲学讲究仁义、忠恕、中庸,它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父亲做了坏事,儿子要隐瞒;儿子做了坏事,父亲要隐瞒。

二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如果在小的问题上不忍受,就会破坏了大的计划。

三是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出自《论语·微子》。意思是说,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

四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说不看脸色就冒然说话,叫作瞎子。

五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原话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出自《孟子·离娄》意思是说,大人物说的话不一定兑现,行动不一定做到。

六是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三个月没有机会侍奉君主,心中就惶恐不安。

七是待人接物。“待人接物”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二十七卷。待人,与人打交道;接物,同事物相接触。

八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论语·乡党》。意思是说,粮食要越精越好,肉要切得越细越好。

道家处世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道家的处世哲学讲究的清净无为、乐天知命。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老子处世哲学的基本思想集中表现为柔弱胜刚强。老子对柔弱胜刚强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水”的阐释中。柔弱胜刚强是老子依据人生真实复杂的情况所提出的处世原则,极具现代价值。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第三十六章的观点,原文是:“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于人”。

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前句视为后句的比喻,即以自然现象比喻社会现象,说明“国之利器”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不可炫耀于人;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语义环境,我们可以视该例为一个整体,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阐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一旦奋力跃出水面,“脱于渊”则看似“刚强”,却走向死亡,不如处于水中之柔弱;“国之利器”,深藏不露,一旦拿出来威吓人民,制裁人民,则貌似刚强,但暴政却不会持久。

怎样辩证理解老子的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是的,柔弱胜刚强。既然“强梁者不得其死”“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那么“柔弱”也就是最佳的处世姿态。

既然柔弱胜刚强,最好的制胜之道便是,守住柔弱,而不要追求极盛。月圆而亏,日中而倾,物方生方死。世界万物都处在一种循环之中,所以,守住弱,便是守住了发展的生机,而走向鼎盛,则是走向衰败的转捩。所以一旦强大,万不可轻傲,而更要谦恭自守,甚至自损,以保持持续的生机。

老子认为:将要压缩它,必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一定要先强化它;想要废弃它,一定要先推行它;想要取消它,一定要先支持它。这是最普遍的道理。这样做了,就可以柔胜刚,弱胜强。

守柔、处弱是《老子》中的决胜之道。在老子看来,柔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不是虚弱,不是脆弱,而是柔韧,生命的底蕴深厚,坚忍不拔,对外力的作用有较大的弹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强,正是这种柔弱之道却是天下事物生生不息之源,有一种不断发展、成长的生机,必定能战胜强大。

因为强大也就意味着已在走向死亡,即物壮则老。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趋下,那样平而后止;像水那样深沉平静,那样不求报答,那样洗涤污秽,正是为了“胜刚”“胜强”。要保持住刚强,不是立足于正面,而是立足于反面;不是运用刚强,而是保持阴、柔、弱、雌、厚。

佛家处世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佛教道家的处世哲学讲究禅定和超脱。佛陀的处世态度集中体现在八正道和四圣谛中。

偈中说:“所有境界中不执著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净知见的正道了,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证悟圣果时所宣说的正道。”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这是佛陀的修行哲学。也是佛陀的人生态度。对此,佛陀有如下的教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佛说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是诸佛教。”

这是佛陀的处世态度。

怎样实际运用儒家处世哲学

一是在社会交往中“淡”字当头,“俭以养德”。为人处世,交朋待友,对势利纷华,似乎不必太过于苛求,当以“淡”字当头。看淡些,看开些,人生也就豁然开朗,有滋有味了。正如“平平淡淡才是真”。

二是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做人要低调,不要光耍嘴皮子,不要好逸恶劳;做事要勤奋,勤字当头,苍天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

三是在自我提升中拯救命运。提升自我,就要有胆有识去超越自我。何谓超越?超越就是创新。同时创新就意味着冒险,所谓富贵险中求。想人家想不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敢为天下先,在于思维的转换。

四是在互动中赢得朋友。人际互动,应着眼于未来,不念旧恶。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信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超越金钱的友情,是了解、是欣赏、是覆水,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言必行,行必果,能帮的忙则帮,但不可轻易许诺!

五是调节心态,做到轻松快乐。凡遇大事需静气,平心静气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一种修养。冷静之中的决定往往是摆脱困境的最佳方案,同时冷静也是一种智慧,以静待变,乱中取胜!

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记住,成功是从微笑开始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乐观点,自己营造快乐,学会轻松解决难题。

真的英雄,何必气短,善始善终,方为不败!忍能保身,忍能成事,忍是大智,大勇,更是大福!忍是厚,忍是黑,忍小人,忍豪强,忍天下难忍之事,不做性情中人,成常人难成之事。哲人说的好:“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来井边喝水的。”

《朱子家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作者朱柏庐(1617年~1688年)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五百多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我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颜氏家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不失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种,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