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功保
董英杰为杨澄甫重要弟子,是杨式太极拳的正宗嫡脉,所以董家太极的核心,还是杨式太极拳的理法贯穿其中。但杨澄甫的很多弟子后来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董英杰也在很多方面,展现了他独特的武学天赋和个性。
太极拳是需要个性的,拳性即人性,拳风中展现出的状态,就是拳家内心修为与领悟的境界。有的拳家严守规范,中规中矩;有的拳家恣肆纵横,挥洒不羁。被规矩束缚一生的为“拳奴”;不守规矩而随意为之的为“拳票”;能谨守规矩并能出得规矩的可称“明家”,即所谓“明白的拳家”。董家太极自董英杰始,以扎实的太极基本理法修养为基础,以一种近乎传统太极拳“卫道士”的立场,在精深修炼过程中积淀出灵性的光芒,衍化生成了个性化的太极风范,是为太极大家。这是我们研究董家太极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超前的意识和有利的条件,使得董家太极重要的三个人物董英杰、董虎岭和董茉莉均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图片和文字资料,使我们研究董家太极具有权威的依据。
一、董家太极武学思想
董英杰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但他不是一个拘泥的人。从少年时期练拳开始,就在激情中保持着理性和思辨,以激情激发理性,以理性催生更大的激情。特别是后来深修杨式太极拳后,几十年中保持着对太极拳的用心、用情,不断感悟中国太极拳的新境界,因此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太极武学思想。
董英杰的太极武学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传统武术家的鲜活生命力。
(一)德养为先
德是中国哲学中十分注重的一个概念,《易经·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无德则无业。董英杰认为,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德”,是德的具体化的一种形态。德,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前提。他在《太极拳释义》自序中开篇就重点强调:“习拳同志,当以礼让、道德、忍耐、涵养为先。”
他把“德”与“养”合在一起,就显出了他独特的认知。德为容器,有德太极拳才能容物,有养所容之物才能有“生气”,无“火气”。
董英杰进一步对“德养”进行了具体解释,还专门列出了教拳中“十不传”、“四忌”等禁训,可见其在德养上的重视程度。
董英杰对“德养”的重视不仅是在书本上,在他一生的太极拳实践中都始终贯彻这个主旨,从后来董虎岭、董茉莉等人的拳学修养与行为规范中,更突出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传统为根
传统性是董英杰董英杰拳照传统风范最鲜明的一个特征。他拳架风范、传拳方式是传统的,行为规范、言谈举止也是传统的,连服装都比较传统,不练拳时经常长衫及身。
董英杰始终强调自己研习、传授的是杨式传统太极拳,要坚持传统杨式的要领、风格、基本主旨不能改变,所以也将董家太极定性为杨式董传太极。他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是以杨式太极拳核心要领为基础的。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董英杰所传太极拳是比较精纯的杨式太极拳。
董英杰在对于传统的坚持上有时甚至是很固执的。董茉莉女士曾回忆父亲讲过的一件小事:一位学生学了太极剑以后,自己回去练习,加了一些小的花招,在董英杰面前演示给他看,董英杰看了这些小零碎非常不悦,严厉批评了这位学生,告诫他以后不要再练这些花招。
对董英杰来说,传统是一种纯净的生命状态,离开传统,太极拳就会混浊。
(三)实用为上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流传千年而习者众多,实用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太极拳的实用性主要是两个方面,技击和健身。
董英杰以及董虎岭在技击上是极负盛名的:董英杰曾多次打擂获胜,是杨式太极的“技击圣手”;董虎岭在东南亚一带也遇多种挑战,打出虎虎威风。所以董家太极在技击上是有独特体会的。
在一些地方,许多时候董家太极是以技击功夫站稳脚跟,发展起来的。曾经跟随董虎岭学拳的刘松泉先生回忆起董虎岭以技击功夫名震泰国的一些往事,十分敬佩。他说,董虎岭和泰国顶级泰拳高手曾经进行过比武交流,比武是由董虎岭的学生、盘谷银行的创始人陈弼臣的夫人安排的,对手是当时泰国最有实力的泰拳拳王加了恩,比手时双方没有戴拳套,地点是在野虎路的一家银行。比斗的过程毫无悬念,董虎岭占尽优势,泰人输得心服口服,称赞董虎岭出手如电。之后董虎岭又同另一名泰拳顶级拳手比斗,结果相同。泰人说董虎岭手上确实带电。
董虎岭在曼谷经常迎接各式各样的挑战,一名外家拳的高手曾偷袭董虎岭,被董虎岭折断了胳膊。从香港来的一个练八卦掌的师傅,在同董虎岭的推手中变推手为散手,直击董虎岭的下巴,董虎岭在防卫中也将他击倒。
董虎岭不仅全面继承了董英杰的技击功夫,更是将全部体会整理成书,他唯一一本太极拳著作即是阐述太极拳技击精义的《太极拳使用法》。他在书中对太极十三势的使用法进行了详细图解,还对传统拳论《打手歌》进行了细致解说。
董家太极超卓的技击功夫是董英杰长期一贯倡导“实用为上”武学思想的结果,这一思想贯彻在日常的训练及每一招式的学习中。
在太极拳技击奥妙上,董英杰有着透彻的阐述,他说:“人乃动物,具灵感。譬如我拳击一人,彼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绝不能静立待打。抵抗乃人之本能也……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稳、准、狠三字。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此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未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着,所向披靡矣。”
他还进一步揭示了太极拳技击的关窍与练习方法,关键在于心之运用,他说:“初学对敌用心之专,恐不能胜,练成之后,毋须有心之变化,身躯受击,自能随机应敌,心中不知敌已跌出矣,即为不知手之舞之。初学在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而后手操之,熟用后心虽不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对于太极拳技击中的劲力,董英杰也有详细介绍,他说:“太极拳有粘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摔动劲、挂劲、摇动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蓄劲、放箭劲、等劲。等等以上诸劲,仅述大概,领略各种劲,在知觉中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董英杰把太极拳的技击功用一直放在核心地位,在《太极拳释义》中,专门写有“四正推手法”和“四隅推手法”的讲解,并配以详细图示说明。
董英杰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尤其大加突出,他认为,太极拳发展到现在,健身性应该是首要的普遍性实用价值,所以他将自己的太极拳学院取名为“太极健身院”。这是他顺应社会对太极拳的需求而做出的重要判断,这在20世纪40、50年代显得十分可贵。
(四)破除藩篱
与董英杰十分传统的个性与拳学思想相对应的,是他开放式的拳学思维。这也是他武学思想一阴一阳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
他的习武过程就没有任何思想障碍,以求真为目的,先从刘瀛洲习拳,后随李香远学武式太极,再随杨澄甫学杨式太极,他认为武术不同流派只是表现形态不同,真正的有价值的基本原则是互通的。通过不同老师不同拳法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更完整地探视到中国功夫的真髓。在他长期的武术实践中,也的确将这些所学融会贯通。
他在教学上也采取了很多革新的手法,打破传统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的旧说,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体会到太极拳的功夫魅力与作用,对太极拳的海外推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比如他在练拳程序上不搞一刀切,针对不同人就有不同的要求,因人施教,科学施教:“欲锻炼身体者,无论老少皆可学习。小儿八岁以上,老者六十以外,与乎体弱者皆可学习。习之数月,即渐觉强壮矣。小孩正当发育期间,练拳宜开展(即伸手蹬脚以伸展较长为善)。惟二十岁以下青年,练拳不必涵胸,因二十岁前,骨骼尚未长成,正当变体时候,以直身为宜。过二十岁以后,方可再加涵胸。”
“破除藩篱”这一思想的一个代表性成果就是“董家快拳”的问世。英杰快拳是董英杰结合了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杨式长拳、武式太极拳等功夫,甚至是一些其他流派的武术创编而成的,成为董家太极拳的核心技术之一。
作为最早将太极拳传播到海外的太极拳家,大规模向国外传拳,让众多的各国人民能够习练、体会太极拳,这也是董家太极破除藩篱的一大贡献。
(五)理法为纲
太极拳是一种文化性、理论性很强的运动形态,不明理难以深修。董英杰不仅明理,更善于归纳总结理法,感悟理法。他早年帮助杨澄甫撰写《太极拳使用法》是他第一次的理法总结活动,从中也获得了很大收益和帮助。到后来董英杰撰写《太极拳释义》,董虎岭出版《太极拳使用法》,使董家太极理法体系核心部分形成。
在《太极拳释义》中,理法部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传统拳论的深刻准确把握,是太极拳理法的重要方面。对此,董英杰做出了许多独特的贡献。比如他对被称为太极拳习练总纲的古典拳论代表作王宗岳《太极拳论》,以及其他一些经典拳论就进行了全文细致解析。这些解析虽然是对前人拳论而发,但一切从实践出发,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处处体现出董英杰太极拳的观点与认知,是研究董英杰太极武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对于练拳者有实际指导作用。
(六)文武并彰
太极拳是一种文化拳,必要的文化修养对练拳大有裨益。董英杰说:“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文以养身,武以御敌。”董英杰认为,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不仅仅是看书识字,更主要的是素质修养。他本人就十分注重文化的修为,练拳之余还进行书法的习练,从书法中领悟拳法。董英杰虽不是专业书法家,但他的书法作品透露着拳学的古朴与沉着。
董茉莉自幼喜爱艺术,对于音乐、话剧、戏曲等都有涉猎,还专门学习中国画,参与戏剧的排演等。这些艺术上的实践,成为温养武术的“文火”。
董英杰、董虎岭、董茉莉等人的行拳浑厚威宏中具有中定从容的大度,就是文武并修的效果。我们从董家几代人的气质与行拳,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修养的境界。
(七)养生为本
太极拳是一种养生拳,在当今社会,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强身健体。董英杰从20世纪40年代在广州教拳开始,就牢牢树立起了太极拳以养生为本的理念,使太极拳在香港、东南亚、美国等地迅速推广开来,这一理念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他说:“人为动物,必须运动。太极拳运动,顺自然、合生理,最宜于养身。”指出太极拳养生关键是顺自然,合生理。
他以几个典型太极拳势为例子,生动讲解了太极拳练习的健身作用:“太极拳架子之首,有预备式,此式垂手自然直立,全身放松,将思虑狂想丢开,将工作劳碌忘却,如将千般重担放下。心中安静,脑部亦获休息,其益为何如耶!及乎提手举足,开始练拳,则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节无有不舒畅者,全身筋络无有运动不到者。首式揽雀尾,内包含掤、捋、挤、按四法,转身上右步,伸右手至前方时,为揽雀尾,不离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上数句字面易懂,功夫实难。同志中不鲜能将字面解说明白,惟其功夫未必能与字面相符。尤恐拘泥不化,致以辞害意也。若言实地功夫,譬如站定揽雀尾式,上步时间,腿分虚实,步法为丁八步;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非向下用力压,只肘尖处略转下而已;气沉丹田,非小腹鼓劲呼吸,惟于腹脐下稍加注意而已。又恐不明白涵胸拔背之真理,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又有尾闾中正原则以校正之。本来涵胸即是胸部微微松动,后背自然稍为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寓有开合之意。练太极拳能医疗肺病胃病者,要领在此而已。练拳本来须慢须匀,恐因此无精彩,故又有虚灵顶劲,提起精神以辅助之,使练太极拳者,样样完善,全无缺点。张三丰祖师为人类身体健康谋幸福,可谓尽心竭力,蔑以复加矣。”
对于太极拳的独特健身功效,他曾经解析道:“人之思虑多者,每易患血压高或失眠症(即中医谓之操劳过度),思想即是意,血随意行。时时刻刻,思想用脑,血随意存留在头上,即兴头痛头晕,犹如胶管装水过多,即生危险。血既偏聚头上而心血少,心即跳动不安,遂致晚上失眠。患此症者,宜用轻松方法练习。气沉丹田,意注下行。将头上存留过多之血,布散于四肢,下行于心。心得血养,头上轻松。谓之轻清上浮为天,重浊下降为地。阴阳既分,全身无偏,各得其养,身体康泰矣。故每日练三套太极拳,所有失眠、血压高、肺弱、胃病、腰病、贫血等一扫而空,驼背弯腰、手足不灵、腰腿不随诸般症候,皆有特效。人人皆可练太极拳,获不可思议之益处。”
董英杰所倡导的是全面的太极养生观,他认为太极拳的养生健体是多方面的,也包括健美身形的作用。他说:“肥胖腹大之人,皆因欠缺运动,或纯靠服食补品,以致脂肪积聚。肌肉内含水分过多,若每日练三套太极拳,即能将身上脂肪水分,连带风湿,由毛管排泄而出,故肥者可以练瘦。瘦弱者或面色萎黄之人,虽食补品而不能肥者,亦因欠缺运动,滋养身体不能吸收,随肠走出,故虽食补品而无效。若能每日练三次太极拳,可使血脉流通,以心行气,无微不至,犹如树木将枯,每日用水滋润之,即能渐复青葱。练拳能悦颜色,助精神,减少疾病,增寿数十载。如此幸福,千金难买也。”
“人既运动,肌肉发展,血气和缓,食品能滋润身体,故瘦能变肥,肥瘦之功,运动可以左右之。孟夫子云:苗之将枯(即如人枯瘦),天油然作云,沛然而雨(即如气血润身)。苗勃然而兴矣(即如人瘦将变肥矣)”。
他不仅在理念上倡导,在拳架特点、练习要领与方法上也体现出养生的作用。比如他所要求的练拳程序:“初学拳时,少理论,但听先生所教,首须不用力,全身放松软。每日学一两式,不可过多。三个月后,可以学完全套。再三个月,练习与校正姿势。姿势正确八九成时,可作为个人健身运动,如怀健身之实。如愿再进一步,再学三个月,学转动路线及太极之意义。再三个月,学太极拳之劲气,开始窥视太极拳门径,期约一年,然非高明老师教授,不能达到目的。学拳六个月后就可学推手初步练习。第一个月亦是不用力,先学两人粘黏打圈。第二个月学掤、捋、挤、按四个方法。第三个月学化劲。先学肘化,次学腰化,再学两肩化,更要有柔软圆滑。然后学随机应变全身化。后再三个月,学掤、捋、挤、按之用法,然后再学连化劲带打法。以上为期一年。以后有暇可并学太极剑。如肯用功,再加半年,共为期年半,拳剑推手三样皆熟,略有本领,身体健康矣,此算一小乘。再续用功一年半,在此期内,可学太极枪,学推手以外各种手法,此期间内加紧实地练习,为期共约三年。拳、剑、枪各用法皆熟,健身防身自卫皆可。本身有拳,兵刃短有剑、长有枪,其功夫足供一生练习矣,此可称为中乘。三年后,练拳法又不同,要聚精会神,苦心求高明老师传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升入上乘门径。太极拳分三乘,推手大圈为初乘,学化小圈为中乘,连化带打无圈为上乘。无圈之中有圈,专打不化,打中又有化。就是大圈套小圈,小圈变无圈,此即无极生太极,阴阳八卦五行,千变万化而归一。得上乘之功,天下无敌矣。为期若干年,则不能预定,须视个人天分聪明与用功程度矣。本来学艺无止境,然肯下功夫者,无论如何,必一日技精一日。学者须耐心练拳,达到神化境界,非难事也。”
(八)内功为根
太极拳为内家功夫,练内是特色。练拳无内功,拳架就是无源之水。但太极内功说者多,知者少。董家太极在实践和理法上都以内功为招式的根本,形成了董家太极的内练特色。
董茉莉曾于20世纪90年代后广泛行走中国内地多省,遍访各流派内功名家,深入交流研究内功,对道家、佛家修持术,以及传统的导引、吐纳、静功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太极拳练习方法相融合,发展丰富了董家太极的内功体系。
练拳时调节好呼吸是内功的重要环节,董英杰强调呼吸要遵循自然的原则。他说:“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勿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练太极内功的原则就是依照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来进行锻炼,所以他特别指出:“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之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九)神意为上
神意是太极内修的核心元素。有神意才能饱满,技击、养生上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太极拳功效。
在董英杰的教学和著作中,对神意是经常提到、重点强调的。他在谈到太极拳神意和身法外形的关系时说:“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神意俱到,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即没有神意,练拳就没有实质内容,多练也不会有太大收获。
对神意的重视,在董家太极要领中列在首位。董英杰行拳,太极虽柔和轻灵,但龙行虎步,神全意足。
(十)虚实为体
太极就是一种平衡,平衡的思想,平衡的技术,平衡的状态。平衡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动态和谐。董英杰认为,虚实是太极拳中最能体现阴阳具体表现的核心所在。虚实构成太极拳动态的浑圆整体,处理好、掌握好虚实的关系、要则,才能准确把握太极拳的精妙。董英杰说:“举手投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阴阳蕴含在虚实之中,虚实是练拳和应用的精妙之处。董英杰指出:“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从练拳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亦含虚实,处处分清,自然运用自如。”
他强调,能分清虚实,虚中有实,实中寓虚,就能抓住太极拳练法的关键。这些还需要通过长期锻炼才能悟得真功。
关于太极拳的虚实练法,董英杰进行了特别的具体解析:“虚实二字,按前人指示其意义,非如字面之简单,兹再阐释之:如欲上右脚,则用意将身躯重心微移至左腿立实,右腿重力既移去后变为虚,即能轻便活动,提起迈步,步之大小随各人而定;如两脚站稳,则两脚皆为实,若左足想上步,右足尖向外转移,将身重心移至右腿,此时始分虚实,右腿立实,左足轻便。总而言之,如站定方式后,足不可虚;须分虚实时,多数前足可虚,后足为实,盖力从根起(即足后跟也)。如运用进步变步,两腿虚实变换,比穿梭更快,两足可虚可实,虚者为五分力,亦有二三分者,实者为八九分力。如丝毫不着力,足部即不听自己指挥;如实十分用力,则转动不灵矣。”
二、董家太极功夫风格与特点
董英杰先生从青年时期的博学,到中年的专学,再到晚年的归真合道,逐渐奠定杨式董传太极的风貌。到董虎岭先生、董茉莉女士以及众多董家传人那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董家风格的完整形成与传承。这种风格是一种整体上的太极操守与规范,它在技术上也表现为一种独有的韵味与风骨。
(一)宏大
杨式太极拳本身就具有架式开展的特点。这一特点到董家太极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看董英杰、董虎岭等人的拳照,会很自然地忽略了他们架式上的开展,因为完全被他们内在的宏大所震撼。
在董英杰成熟后的拳架中,动作已经十分的淡定自然了,随意挥洒间已是气象万千。
宏大是以浑厚的功力为基础的,有底气才能洋溢宏大。展得开还要收得住,开了收不住就是“小”。
要实现宏大,在练拳程序上也有一定规律。董英杰指出:“开展,大也。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以松筋肉,所谓舒筋活血也能转弱为强。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气神相聚,谓之紧凑。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化,自开展而及紧凑,由健体而及实用,乃臻密之境。如说拳大练小练则误矣。”
(二)端正
太极拳外练形态的中正安舒,内练中气的堂堂正正。
董家太极行拳强调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拳架八方饱满,周身一家。
端正中又不僵直,这种端正是内气的正。端正不是“端架子”,端架子是呆板的,端正是灵活的。
要想拳势端正,心气必须首先端正。端正与速度无关,有时甚至和外形脱离。英杰快拳速度有快有慢,还有些较大的身形变化,空间感很强,但端正始终不变。董虎岭在泰国、美国等地表演快拳时,气通八面、堂堂正正,凛然之风惊服四座。
董茉莉演练的太极剑,秀外慧中,在端正中展现端庄,把太极剑的“君子之风”诠释得淋漓尽致。
(三)生动
太极拳容易练死。无规矩会死,没有生气;拘泥规矩也会死,因为受到规矩的束缚,始终在牢笼中练拳。只有把规矩融掉、化掉,举手投足我即规矩,才能获得拳术境界上的自由,如此练拳就会生动起来。
从董英杰、董虎岭、董茉莉等人练拳中,我们很愉悦地感受到生动。即使在静态拳式中,我们也会强烈感受到那种飞扬与律动。
(四)顺达
太极拳练的是气,气遍周身不稍滞。气滞则淤,内不能养生,外不可制敌。
顺达是董家太极的一大特点。顺为架势顺,气势顺,心意顺;达为气达四梢,通达全身。董家太极拳架周身无死角,松顺圆活。看董英杰等人拳照,即使外张性很强的动作,也能有回转性的变化承接,处处皆顺达。
顺达是气在周身的顺遂。要顺达必须要领准确。董英杰说:“欲使气浑身流通,必须将十三势校正无错。姿势上下顺遂,劲不逆扭,方能使气流通。如姿势顺遂,手脚运用从心所欲矣。”
(五)畅快
太极拳大多时间在慢练,但慢不是萎靡,拳练到深处就有一种轻灵、轻快、舒畅。
慢的表现形式是速度,核心实则是思维,“慢”下来能体悟到很多在躁动中无法体会的妙处。
慢能产生快,这样产生的快就是顺畅、流畅的快。看董英杰练拳就有一种“畅快”的享受,是“欲速则达”的松畅。
董家太极提倡的是给人精神、形体的轻松和放松。董茉莉说,练我们的太极拳不会产生紧张。所以,董茉莉虽然是一位很静的人,但看她练拳,却有一种十分畅快的流动感。
(六)神全
董家太极松展而不散,流畅而不躁,盖因其神全意足。
神全之妙,在于以心行气,气脉贯通。董英杰论道:“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丹田为气之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便不可限量,功效昭著矣。”
拳论说,“无使有凹凸处”,就是神全之意。它是一种浑圆的状态,处处照顾到,养生上、技击上不能有缺陷处。
神全首先神意要饱满,其次要涵住,不能外泄。外泄神意就有损耗。看董英杰练拳,神采飞扬,意气泰和,深得“中和”真髓。神全的本质就是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