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董家太极
6148600000021

第21章 香江拳魂

在董虎岭将太极拳传播到泰国、马来西亚的同时,董英杰一直在港澳两地授拳。他常对学生说:“练太极拳要做到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果身法正确,又做到神到、意到,那你每天练拳都会有不同的感觉,进步自然就会快。你们要静下心来练习,在练习中细心体味。”

董英杰要求学生练拳一次至少要三趟,第一趟开展筋骨,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入意、形。熟练之后,一出手便有意有形,进步就更快了。如果你每次只练一趟,每一次都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的体味过程,那就算你一天练十几趟,无非也就是活动筋骨的作用。

学生们最爱和老师学推手的功夫。

董英杰很注意教学安全,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劲力,又要保证学生不受伤,于是他便想出了个法子,用藤做的垫子镶在一边的墙上,这样,推手的时候把人放在墙上就不会太硬。即使有了这样的安全措施,董英杰推手依然是点到为止。做示范时,只要学生行将倒下不能动弹,他便笑一笑,将手收回来。

董英杰还经常对他的学生说:“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要把将对方推出作为目的。关键是让对方无法捉摸自己的重心,而对方的重心却时时掌握在我手中。”至于如何掌握对方的重心,董英杰说:需要一种特殊的“灵感”。拳家要经常把三字放在嘴边——稳、准、狠。意思是我不发劲则已,一发就一定要所向披靡。但是,如何才能够做到稳、准、狠呢?还是要先拥有“灵感”。

至于什么是灵感,答案就在王宗岳先生的《行功论》中。他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未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得这个先机,就可以所向披靡。

董英杰嘱咐他的学生们,应该注意理论研究,目的是把理论用活。由于一直在实践当中,董英杰的见解很有针对性,他也被人们评价为是20世纪太极拳大家中对太极拳理法总结比较系统的实践家。

“董老师,要想达到您一样的推手功夫,如何做到懂劲呢?”

董英杰说:“要想达到懂劲,唯一的途径就是多推手。推手多了自然可以体会到黏、连、贴、随的妙处。如果没有对手,那就勤练架子,用两臂摸劲,假想敌人进攻,时间长了,也是可以达到懂劲的目的的。”

董英杰说,现在的人说得多,练得少。和做人的道理一样,练拳也要踏踏实实。

一位学生兴高采烈地迎了上来:“董老师,我回去好好练了您教的剑,我打给您看。”

董英杰站在一旁,默默看着这位学生练剑。见学生在动作中加入了很多花样,董英杰原本温和的脸色铁青起来,说:“停,不要再练了。”

学生不知老师为何生气,呆呆地站在原地。

“你这个不是练剑,是跳舞,以后别再在我面前练剑。乱改拳套,就是对太极拳不尊敬,对我这个老师不尊重。”

说罢结束了当天的课程,拂袖而去。

董英杰是在跟随李香远习练武式太极后才拜在杨澄甫门下习杨式太极拳的,并且在跟随杨澄甫习拳期间,他对杨少侯演练的杨家小架太极拳也有过研究。他经常会将不同流派的太极拳进行对比,仔细研究它们在拳套、动作、架势以及技击内涵方面的不同。

武式太极拳理法缜密、简洁紧凑,身法起承开合,步法灵活多变;

杨式小架太极拳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螺旋缠绕,往复回环;

杨式大架太极拳姿势开展、舒展大方、平正朴实、身法中正……

走南闯北的见多识广,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使得多种流派的太极拳风格在董英杰身上融合交汇,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董氏风格”。

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融合武式太极及杨家太极小架的一些特点和动作,董英杰创编出一套太极快拳套路——“英杰快拳”。此拳快慢相间,节奏鲜明,进步必跟,且不时有发劲和震足等动作。

董氏快拳在结构的安排上有别于其他杨式套路,风格比较接近杨家小架。董英杰曾经这样解释他的快拳:“快拳是一种上乘的太极功夫,是为了技击实用而发明编订的。动作有慢有快,动作慢的时候是在以静待动,快则是要求发劲神速。这套拳身法巧妙,姿式精彩,讲究阴阳、虚实、内外的对立统一,没有三年以上的太极功夫,不容易掌握。”

当董英杰将一套快拳酣畅淋漓地表演完后,他对学生补充说:“快拳并非全程快打,通常是招式在攻防理念下到了需要发劲的段落时,才突然加快,劲力冷脆,因此,快拳也得是快慢相间的。”

有学生问:“董老师,太极拳不原本就应该是慢练慢打的吗?”

董英杰说,慢练只是练习过程中的一种方法,不是目的,太极拳应该是能快能慢的。慢练是为了练习肢体运动时的最佳配合比,是为了将来更快速地出击。因为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比越准确,精密度越高,在快速出击时才能稳、准、狠地打击敌人,达到拳论所说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低,或快或慢,随心所欲。

董英杰虽然创编了风格鲜明的董氏快拳,但是他时常教育儿子和弟子:“我们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思,我们练习和传播的是杨澄甫传授的杨式太极拳。”

董英杰从不执拗于某些虚名中,他的眼光始终朝向远方,而不是停留在过往或者只关注脚下。一代代宗师前辈已经了无踪影,繁华落尽,如梦无痕。他深知,任何人都将如此。

无论是旷日持久的渊源之争,还是经年累月的蜚短流长;无论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转瞬即逝的一生……都会成为历史的尘埃。只有冲出所有可能禁锢自己的囚牢,置身广阔天地之间,才能漫溢出笑看兴衰、风光阅尽、云淡风轻的大幸福。

董英杰在香港日子过得很恬淡,有小女儿董茉莉陪在身边,平常除了教拳,就是写写字,或者去欣赏画展。

董茉莉是董英杰最疼爱的小女儿,1940年出生于香港,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拳,15岁便开始协助父亲教拳。她从小就住在董英杰太极拳健身院里边,从早到晚,耳濡目染。

和父亲、哥哥的性格不同,董茉莉开朗活泼。

“父亲,我想学弹钢琴。”

“不可以。”

“那我想学画画儿。”

董英杰还是摇头,对女儿说:“多少大音乐家、画家都饿着肚子,你把太极拳练好就成了。”

见女儿撅着嘴很生气,董英杰轻轻将女儿揽进怀中,说:“你现在还小,不懂,太极拳是最大的一笔财富,好好练拳,身心都健康。学一辈子,便会受益一辈子。”

他将刚刚写好的一幅字“健康是幸福”送给了董茉莉,话语直白,落到纸上的字力道充沛,透彻入骨,又温和而不张扬,正如他的人和拳一样。

等董茉莉稍微大了些,董英杰便开始给她详细地讲解太极拳健身的道理。

董英杰垂手自然直立,对女儿说:“告诉父亲,这是哪个式子呀?”

“预备式。”董茉莉回答。

“这个式子是太极拳架子之首,全身放松,将脑海里所有的事情都丢开。工作呀学习呀烦恼呀……统统忘掉,就好像你将肩头的重担卸了下来,心中安静,脑部也就获得了休息。这是一个最好的开始,之后再提手举足开始练拳,就会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节自然舒畅,全身筋络自然贯通。”

……就这样,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地教,董英杰把全部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给董茉莉,告诉她每个动作的健身意义和技击内涵。

董茉莉上初中后,父亲的身体便不如从前硬朗了。

但是他越发地喜欢拉着董茉莉聊天,给她讲小时候拜师学艺的艰辛,讲打败外国拳击手的辉煌……董茉莉喜欢坐在父亲身边,听他说话。父亲娓娓道来的那些往事、那些人物,尘是尘,烟是烟,会令人生出“历史近在眼前”的恍惚之感。面对人事时进退得体,举止有度,淡定却不失进取,洒脱又极富创意,大胸怀兼大气魄,董英杰从未脱去天生的那股书香气质。董茉莉想,父亲真是一位太极绅士。

1961年的一天,不知为什么,这一天,董英杰的精神格外好。一大早,他便自己去里屋翻箱倒柜。家里人问他:“您要找什么呀?”他不理人,自顾自地继续翻,最后翻出一把沾满了尘土的京胡。他一面擦拭着胡琴上厚厚的灰,一面说这京胡跟他到了广州,到了澳门,最后又来了香港,也老了。他像是在和谁念叨着,又像是自顾自地低语:“这钢丝怎能跟上好的马鬃比?没办法,东搬西走的,断了就再也配不上了。”说完便咿咿呀呀地拉了起来,声音有些尖利。在这咿咿呀呀里,窗外暮色也低沉下去。

院落里灯影阑珊,夜已微凉。董英杰身上盖着厚厚的毯子,坐在藤椅上打瞌睡,从此再没有醒来。

1961年董英杰逝世,董茉莉开始接管香港董英杰太极拳健身院教务。这一年,董茉莉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