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6147000000036

第36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及战略意义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

(1)东北地区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50年来,东北地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东北地区各类资源的无偿开发,使大部分资源基本上已经到了枯竭的临界线而无法再生,再加上东北地区对“三线建设”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助,使之在经济上作出了超负荷的贡献,更加上对东北地区长期投入不足,致使设备老化、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了“东北现象”的出现。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把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

(2)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战略部署。温家宝总理2003年8月4日在长春市专门主持召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强调“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同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至此,“振兴东北”战略宣告正式全面启动。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意义

(1)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优化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一是东北经济区再度崛起,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需要。二是东北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可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有利于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3)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作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4)有利于国家平衡发展,实现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协调发展。

二、东北地区新世纪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亟须重工业装备的支持,东北是装备制造业及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基地,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并进行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

(二)对外开放的机遇

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进一步积极推进跨国合作,加大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力度,促进以中、俄、朝为内圈,以韩、日、蒙为外圈的东北经济圈;加大中俄能源与原材料合作开发及劳务合作力度;加大中俄对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力度等。

(三)国家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支持的机遇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十七大报告又再次强调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思考

(一)理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思路

第一,调整、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既要解决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发展国有与非国有相互融合的混合经济。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有必要投入,但主要用于转换机制、改善环境,而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要靠市场。政府的钱主要要花在解除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支付改革成本,为企业改制创造条件上。第三,既要重视发展装备制造业,也要通过市场选择发展其他优势产业。第四,发挥老工业基地的现实和潜在优势,引入外部可移动要素,促进区域经济上新台阶。第五,抓住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机遇期,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进程。

总之,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充分利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处在上升期,特别是装备工业与重要原材料工业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乘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以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转轨,转变政府职能,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以有规划地支付改革成本,推动国有企业重组转制,分离企业办社会和产业退出为依托;以大幅度放宽投资进入限制,吸引新的投资者,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战场;充分认识、动员和发挥东北地区的现实和潜在优势,促进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形成,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以建立内在经济增长机制为重点

一要培养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企业的动力、活力、创新精神、制约机制和由此形成的市场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内在增长机制的核心。要鼓励民营资本、外资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构造多元投资主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建立有效公司合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途径;要发挥民营企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对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作用并构筑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二要加强诚信与社会信用建设。要针对老工业基地一些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资产质量低、销售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较高的问题,以及企业间担保难执行而产生的金融风险大、融资环境恶化的问题,大力增强诚信意识,积极稳妥地处理不良债务,使失信者付出高昂代价,增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安全感和信心。在处理不良债务中,要确保防止不良债务不再发生,形成不再发生的新机制。三要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共同努力,下大工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形成人员可流动机制,是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条件。四要发挥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企业改制创造条件;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特别是企业办社会的问题,深化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用贴息支持重点企业改造;支持铁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建设,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振兴的辩证关系

(一)正确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辩证关系

(1)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能只靠向中央要政策、要资金,关键要建立造血机制,实现机制与体制的转换与创新。(2)不能只重视引进设备技术,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力优势,形成人力资本。(3)不能简单学“长三角”、“珠三角”模式,要走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以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为龙头产业,形成分工细化、专业配套能力强、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企业集群,强化东北工业的产业优势。(4)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能只强调发展高科技产业,还应强化装备制造业和石油重化工业的传统优势产业。(5)不能只强调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关键在于怎样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6)不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要利用区位优势,实现产业互补,共同繁荣。(7)不仅要引进外资或大资本,也要加快发展中小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8)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等同于产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而是振兴整个东北经济,关系国家安全利益。

(二)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国有与民营的关系。既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又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活东北地区经济的积极作用。(2)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的关系。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要发展某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也要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放在突出地位。(3)各类型开发区与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关系。(4)主要工业企业部门与配套产业的关系。既要不断提高大企业的主机装配水平和研发能力,又要就近发展零部件与配套产业,提高其标准化与国际化水平。(5)装备制造业与其他工业的关系。既要发挥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工业体系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又要重视发展粮食与食品加工业、石油化工业、医药工业、林产加工业、能源产业与钢铁原材料业,还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机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产业。(6)民用生产与军工生产的关系。要军民结合,相互促进,军工生产要与高新技术企业相结合,与大型装备制造业相结合,与研发机构相结合,使用军用品生产高新化、现代化民用产品。(7)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必须把东北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规划,既要发挥行政区划的作用,发挥各省的行政调控作用,又要按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积极促进各省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

针对省际行政体制和旧的经济体制及地方利益导向出现的重复投资导致的产业结构问题,有必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一)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设想

(1)市场一体化。包括消费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产权市场、文化市场、旅游市场、设备市场等的一体化。

(2)产业一体化。按中央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定为建设六大基地形成垂直和水平一体化,即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大型石化生产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船舶生产基地、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产业纵向一体化和产业横向一体化。

(3)交通网络一体化。以哈尔滨—沈阳的铁路、高速公路及其他快速干道建设为纽带,加快东北三省城市快速干道的配套与衔接,完善交通、物流网络。

(4)信息一体化。一要建设覆盖东北地区的信息网络平台及区域一体化的企业信息台。二要建立区域信息交互网,完善信息传输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东北区域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对策的建议

(1)建立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机制。一是协调运作机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一体化直辖市委员会;二是东北三省政府的联席会制度,以协调政府间利益及公共服务问题,统一行使跨界职能;三是创建制度化的经济一体化协调组织——区域经济共同体,承担起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振兴发展的大业。

(2)启动民间组织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一是建立不同层次的机制,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促进会”等。二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组成跨省的行业联盟,共同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划。三是组建跨省际的股份制区域集团公司。

(3)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4)打破省际界限,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市场。

(5)思想先行,树立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观。

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一)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成更高水平、更高层次重化工业的火车头(1)我国新型工业化需要有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群。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发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重化工业的主导产业群的基础。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电、油资源和加工能力,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技术力量。

(2)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丰富和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技术力量,具有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重化工业相结合的良好条件和基础,有利于把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把信息化与现代化相结合、把科学管理与现代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二)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

(1)重化工业必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蓬勃发展的产业领域,成为拉动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和主导产业群,包括能源工业(煤、电、石油)、冶金工业(主要是钢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及机械、汽车、造船业)、化工工业、电子工业、材料工业等。

(2)东北老工业基地是由一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大型企业所支撑的,如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电站设备、机床、专用设备制造、机车、有轨车辆制造等等。要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基础机械、重型装备、发动机、船舶、机车、石化通用机械的现代化。要加大重加工业、重型装备的投资力度,提高增长水平,改进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发展重工业化、高加工化和技术集约化,加快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东北工业

(1)加快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2)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将生产制造的全过程从机械化提升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从而大大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4)要依靠市场经济来确保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

(四)重视发展接续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发展接续产业主要是指工矿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和资源保护而发展后续产业的问题。产业部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部门由少到多,产业由低级不断走向高级,产业的联系不断加强与密切;在丰富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地域,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必然由资源型走向资源—加工混合型,进而演变为加工型的产业模式。遵循上述规律,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需考虑产业的不断升级,用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带动传统产业;要不断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更要未雨绸缪,不断考虑后续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对于工矿型地区更要如此。可见,东北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任务更为艰巨和复杂。

七、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

(一)商品粮基地建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区域概念,而不是产业概念,因此,就区域经济而论,商品粮基地理所当然是涵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范围之内。在中央的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商品粮基地建设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应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谋划中把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内容进行通盘的考虑。

(1)商品粮基地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基础。构建东北重加工业的新优势,要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注重发展吸收剩余劳动力功能较强的轻型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2)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

(二)建设商品粮基地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粮食生产是东北农业的核心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要解决东北的农业发展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粮食生产是东北农业的核心和主体,发展东北农业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东北的粮食问题。

2.对东北商品粮基地进行工业化设计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工业的发展拉动粮食生产的发展,以工业化构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内在机制。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实施工业化设计,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以丰富的商品粮资源为基础,发展以粮食为初始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其二,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粮食资源的转化增值,把粮食生产的低值效应转化为高值效应;其三,以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工业的发展为依托,大量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推动土地的相对集中,扩大土地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其四,围绕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加快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为商品粮生产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要素,降低粮食生产的物质成本,最终达到提高粮食生产竞争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