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许家印:缔造地产与足球的双料
6146000000006

第6章 炼钢厂里苦练“管理基本功”

舞钢不仅是许家印展示自己交游能力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他还练就了一身“管理基本功”。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理念,简单说就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人际关系。在300多人的钢厂里,许家印在忙碌工作的同时,还不忘随时强化自己的管理基本功,那时候的许家印工作节奏就好比是一台永不停止的“机器”,在舞钢的十年中,他从未休息过一天,每天都是7点出门,半个小时候到车间,在车间将全部的生产工艺都巡视一遍后,8点主持参加安全会,下午也不闲着,除了参加各种会议外,还要监督生产流程,为了安全生产,许家印周末也不休息,即便是春节也照样值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心心智,饿其体肤,进而增益其所不能。是的,许家印比其他人付出的更多,收获和付出总是呈正比的,而他所收获的就是“管理”方面的功力。管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上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光有理论,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过的管理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许家印在管理中不断摸索,于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时至今日,恒大的管理模式被众人以及媒体等津津乐道,作为武汉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许家印甚至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搬到了大学的讲堂,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管理的学问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只有经历过实践考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才是有生命力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舞钢赐予许家印的是无穷的宝藏,也许当时的许家印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舞钢的日子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管理意识。许家印在舞钢的管理模式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外紧内松”。舞钢的制度很全,规定也很精细,光管理规范都有300多条,表面看来颇有些吓人,但实际上在舞钢工作过的人却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许家印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主权,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大展拳脚,这种“外紧内松”的管理使得舞钢的管理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许家印荣升车间副主任之后,便主动请缨,申请调到第一线的热处理车间去。许家印喜欢接收挑战,喜欢走在工作的最前沿,从在生产队时,他就带头干最脏最累的掏大粪工作,上大学了又担任了四年卫生委员的“苦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许家印就是敢于走在人前,拥有领导气质的一类人,他总是能够在自己的圈子中掀起不小的风波,从大家围观高中生挑大粪,到点燃扫把和同学们一起狂欢,许家印从来都是人群中最为耀眼的人物,正是这种特质将他推向了领导的位置。在舞钢也不例外,许家印用自己的行动作为通行证,从一个技术员,成长为车间副主任,然后又荣升为车间主任,华丽的三级跳与许家印的管理才能是绝对分不开的。

在车间主任位置上,许家印一干就是七年。直到今天,许家印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仍然颇为值得称道,对于许家印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许家印虽然也会高谈阔论,但是绝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车间里300多人,实际管理起来也并不容易,但是所有的人都觉着许家印管得最好,他管人靠的是制度,奖罚都占一个“理”字,所以即使是受了罚的人也不会有怨言。恒大后来的创立和迅速壮大与其管理模式也是分不开的,而恒大的管理模式与舞钢如出一辙,管理恒大的经验确确实实是来自许家印在舞钢的磨练和积累。

因为许家印技术硬,管理好,所以常常有其他车间的人过来专门向许家印讨教,许家印渐渐发现,自己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都被这个原因而消耗掉了,更为关键的是,自己每次说教的东西都差不多,可是却要一遍遍的说,一遍遍的和不同的人讲,于是他索性拍摄了一个《热处理在前进》的专题片,专题片的内容主要是展示热处理车间工人的高效生产状态,专题片拍摄完成后,在舞钢电视台反复播放,当时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不得不说许家印的传播和包装意识还是很强的,这也成为日后恒大的品牌推广的思想雏形。

在舞钢的所有车间,许家印的热处理车间的管理是最规范的,生产效率也是最高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秘诀,让许家印将乱哄哄的300多人的车间管理的井井有条呢?在许家印自己看来无外乎三点:规范制度、从严要求、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如果说,前两点很容易做到的话,那么最后一点对于许家印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要知道舞钢是一个国有企业,所有的员工待遇都是由上级领导统一制定的,许家印只是一个车间的主任而已,从实际权力来看,是没有权力给大家提升待遇的。然而就是这在他人看来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许家印却让它变成了摆在每一个面前的事实。

由于管理规范、业绩突出,许家印领导的热处理车间成为了业界的“明星车间”,所以,有时候兄弟工厂中的热切割等常常会交到许家印这里来,许家印爱交朋友不好拒绝,事后,对方总是会给些报酬,但是这些报酬,许家印从没有往自己的兜里装过一分,更不用说是私吞了,他将这些钱全部都用于了大家的福利上。比如过年过节的时候,给大家发些大米等作为奖励。

其他车间都没有大米,只有许家印的车间工人有,不用说,大家对许家印的管理便更加配合了。车间工人们高兴,许家印也高兴,然而有人却不高兴了,很快厂里就有领导把许家印请过去批评道:“你怎么老给员工发大米?”这时候的许家印才明白,虽然自己出发点没错,是为了给大家点福利,可是只有自己的小团体福利好,其他车间怎么办,领导的面子又往哪里放?此时的许家印才开始明白,管理不仅好处理好内部矛盾,管好自己车间的300多人,还要兼顾外部矛盾,比如自己给大家发大米,领导就会不高兴,只有将两方面的矛盾都处理好了,才是成功的管理者。

通过这件事情,许家印渐渐开始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锋芒毕露,舞钢毕竟是一个国有单位,走在前头,领导是高兴,但是如果你走的太靠前了,比领导还靠前,那就不好说了。骨子里的许家印是一个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人,这时候的许家印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正在一点点缩小,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许家印在舞钢呆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他在大学当卫生委员练就的人情处理能力变得更加的如鱼得水,在这十年当中,他将自己从一个管理的门外汉锻造成一个全厂管理精英,在这十年当中,他将从学校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对于许家印来说,这是播种的十年,更是收获的十年,收获的是思想,是日后令恒大红极一时的管理模式。

在舞钢的十年,许家印从未忘记过自己曾经的梦想,离开农村到城里去,虽然走出了家乡的小山沟,然而舞钢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山沟,许家印离开去闯荡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他人看来,这时的许家印已经是舞钢的车间主任,又是领导面前的红人,更是颇受大家的爱戴,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不满足呢?然而在许家印看来,这所有的一切不过是枷锁而已,要想取得更高的成绩,更大的成功,就要敢于打破枷锁,重新归零,继续去奋斗。

纵观和许家印同时代的富豪,他们都善于冲破体制的束缚,并有勇气去重新开辟自己的天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巧妙的抓住了一闪即逝的机会,从体制中挣脱出来,如鱼得水般融入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洪流,在经济大浪中冲锋陷阵,最终打下自己的一片阵地。许家印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个性,再加上他从小到大的进城理想,加入舞钢已经十年之久的许家印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要知道,此时的许家印已经不再是大学时候的毛头小伙,而是有家有室的三十四岁中年人。

如果说许家印年轻的时候喜欢闯荡是源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那么三十四岁时选择离开舞钢则充分说明许家印这种闯荡的因子跟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不安于现状,只要有目标,就一定要达成,这就是埋藏在许家印骨子里的倔强。于是,他带着在舞钢积累十年的管理经验和善于交际的本领,告别了这个见证自己成长的大山沟,大踏步的朝着深圳开始自己的新征程。

安于现状的人只会留在原地踏步,然而勇于进取的人也不一定会人人成功,像许家印一样挣脱开体制束缚的人并不在少数,然而许家印只有一个,恒大也只有一个,首富更是只有一个,为什么?所谓厚积薄发,成功的爆发力重要的是积累,倘若没有许家印在舞钢十年的播种,又怎么会有他在深圳出人意料的收获呢?

“行动风向标”

无论是在大学当卫生委员,还是在舞钢荣升车间主任,环境地位的变化并没有让许家印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在许家印心目中,自己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是一块海绵,哪怕是在沙漠里,也要吸点水出来,就是这股子学习的劲头,许家印一直都在不断武装着自己,并时刻准备着朝更高的目标进发。

不管是商界还是在普通人中,能够像许家印一样充满激情去坚持做一件事的人并不多,这样坚韧的毅力,以及对目标的追求是值得敬佩的,永远都不满足,永远都要朝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行,或许这就是许家印身上的个人魅力所在,或许正是这种永不止步的信念塑造了一个恒大和足球的神话。作为一个生意人,许家印身上最为耀眼的光恐怕就是其带有鲜明许氏风格的管理方式,这正是舞钢十年赐予他的珍贵礼物。

虽然许家印的管理思维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但照搬其管理思想其模式并不明智。管理涉及到的问题方方面面,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只是因为看邯郸人走路好看,就去学,结果不但没学会,反倒连自己的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了,这反而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不过话说回来,许家印的管理思维以及模式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只是在学习的同时别失去了自己。

恒大的成立以及辉煌对于许家印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地产的世界里,许家印从初次涉水到跻身地产头狼,沉沉浮浮之中,许家印以自己的智慧以及商业头脑越挫越勇,最终成为地产江湖中的东方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