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经国传
6145600000028

第28章 一“十万青年十万军”

知识青年从军参战并不始于抗战后期的1943年。早在七七事变爆发,平津沦陷之际,当地就有不少大中学生投笔从戎。南开大学被日寇炮击纵火摧毁后,该校大部分地下中共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按中共北方局的指示,陆续离开天津,有的投奔延安,有的去了山西太行八路军总部,也有的去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当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之际,也有百余同学自愿参军,有的参加战地服务团,有的参加军政部学兵队,有的参加空军、十三军、十四军。但在抗战前期大中学校学生投笔从戎、参军参战,纯属学生个人自愿。因为在抗战前期的《兵役法》规定,学生和公务人员都是免役和缓役对象,不能征集。国民政府也一直没有大批征召知识青年尤其是大中学校学生从军。

这种情况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后发生了重大变化。1942年中国远征军10万余人入缅作战失利,大部分被迫翻越野人山和高黎贡山撤回滇西,一部分穿越缅甸西北密林退往印度,改称中国驻印军,在兰姆伽整训。但中国兵员的素质,为盟方所不满。盟方认为,国民政府征来的兵首先是肚皮吃不饱,有的人骨瘦如柴,素质不佳;一般下级军官又缺少文化,不能掌握新式武器。为此,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向中方建议,征调大量知识青年,空运印度,接受美国援华的现代化武器和科学化的训练,在短期内建立一支素质优于日军的部队,消灭侵占缅北之敌,迅速打通和修筑中印公路。

为了弥补兵源不足,改善兵源质量,迅速提高军队战斗力,国民政府不得不征召知识青年从军。1942年10月,为号召青年学生服役,蒋介石通电全国:“查征兵开始,六载于兹,所征壮丁,多系目不识丁之文盲,其知识分子之学生,多未予以征集,因之士兵素质低劣,影响抗战甚大。更以各地学校收容超过学龄之学生,几为壮丁避役之渊薮。役政推行,尤多滞碍。兹特通令各级学校之兵役适龄学生,自三十二年一月起,一律依法抽签,按序征召,依其程度,配服役务,不得予以缓役。”这一通令,可以视为是国民政府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先声。随后,兵役署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对《兵役法》提出了修改案。1943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公布新的《兵役法》,扩大了征兵范围,缩小了缓役者范围,鼓励青年学生参军,规定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

1943年10月中旬,蒋介石给军政部长何应钦下了一道紧急手令:为了早日组成青年远征军,立即在全国征集10万名知识青年,分批空运印度,接受美军现代化的训练。限三个月内征齐,必须如期如数完成。否则,各级役政负责人以失职论处。

1943年11月下旬,号召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首先在四川展开,结果川大、光华、华西、燕京、金陵等各大学学生纷纷响应,各中学学生也相率而从。据统计,在四川省的潼蓬、绵广、成茂、沧江、邛大、达梁、资简、乐安、隆富、绥武、嘉峨、永荣、剑平、泸永、顺营、万忠、广合、荣威、涪酉、叙南和夔巫共21个师管区中,志愿报名服役的学生及公教人员达27129名。

1944年1月11日,全国学生从军指导委员会宣告成立,蒋介石亲任委员长,张治中、陈立夫、梁寒操等17人任委员,张治中、陈立夫和军政部兵役署长程泽润三人为常务委员。3月,全国学生从军指导委员会通过了《各省学生从军指导委员会组织通则》,由军政部转电各省军管区,依照通则设立各省学生从军指导委员会,由各省政府主席为主任,军管区参谋长、教育厅长、三青团支团部干事长为常务委员。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丧师失地。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为此,国民政府于10月11日至14日召集中央有关部会、党部、团部及教育界人士150余人,在重庆举行“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会议”。10月12日,蒋介石在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发起从军运动的宗旨:“第一,是要使一般社会民众,改变其过去对于兵役的心理,从而踊跃应征,来充实我们作战的实力。第二,是要使社会民众改变对于本党的态度,认识本党革命牺牲的精神,因之接受本党的领导,共同一致,来完成革命的使命。”10月14日,会议正式宣布发起10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为鼓励学生从军,蒋介石在会议上还特令蒋经国和蒋纬国应征服役。

10月24日,蒋介石又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号召有志气、有血性的知识青年,一致奋起,志愿从军”,“效班超的投笔,学终军的请缨,走上前线,以军人的战斗精神在枪林弹雨之中开拓你们前途广阔的人生”,“互相督促,父谕其子,兄勉其弟,妻劝其夫,朋友相规,师生相勉,藉以志愿从军为光荣,以规避兵役为耻辱,恢复我们民族高尚的德性,改造我们社会颓靡的风气,整我军旅,灭彼倭寇”。此文发表的第二天,中央大学校长顾毓琇、交通大学校长吴保丰、复旦大学校长章益、重庆大学校长张洪宪、东北大学校长臧启芳、朝阳学院院长孙晓楼、乡村建设育才院院长晏阳初等24所大专院校的校长联名致电蒋介石,表示要恪尽职责,指导青年踊跃应征,以雪国耻。

在党政军团的大规模宣传下,知识青年纷纷响应。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属各院、部、会、厅等中央机关内的知识青年很多也都响应从军运动纷纷报名参军。各地方当局也纷纷仿效,从重庆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市,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知识青年报名参军热潮。“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响彻国统区。对此,楚崧秋先生说道:

知识青年投笔从戎这一决策,对于连年受困于抗日战争中的民心与兵源,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在当年“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的总目标下,青年军的及时投入,不论其在实践中究将负起何种作战任务,毕竟提升了士气,改变了“好男不当兵”的恶习,鼓励了全民的救国热忱,绝对是一件有利全局的好事。

1944年11月12日,青年军正式开始登记,至1945年1月1日,登记人数达到151516人。其成员多为在学青年,其中国民党党员及三青团团员约占总人数的80%。经过体检考核,应征入伍的青年共12万人。其中,有部分知识青年被编入远征军,其余的依国民政府军序列编成青年军,下设第201师至第209师。第201师,师长戴之奇,5180人,驻璧山;第202师,师长罗泽闿,7189人,驻綦江;第203师,师长钟彬,5863人,驻泸县;第204师,师长覃异之,7757人,驻万县;第205师,师长刘安祺(胡素继任),5492人,驻贵阳修文;第206师,师长杨彬(方先觉继任),7719人,驻汉中、天水;第207师,师长方先觉(罗友伦继任),7310人,驻昆明、曲靖;第208师,师长黄珍吾(吴啸亚继任),13000人,驻江西黎川;第209师,师长温鸣剑,11212人,驻江西铅坑,后改驻福建上杭。此九个师的编制是按照美械轻装师组成的。每师三个步兵团,两个炮兵营,工兵、辎重兵各一个营,搜索连、特务连、卫生队、军乐队、无线电队、军医院等各一个。每团三个步兵营,迫击炮、战防炮各一个连,特务排、卫生队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