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6145200000037

第37章 十、至德之世

先秦道家主要是从精神独立和自然的角度去设定理想的社会模式,而忽略了人的物质需求,将其回复到原始社会简单的生活状态,这是其不足之处。

《?真训》有两种对至德之世的描述,一是如庄子的所谓超世的幻境,二是理想的现实。“至德之世,甘瞑于溷?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蒙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然,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莫之领理,决离隐密而自成,浑浑苍苍,纯朴未散,旁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在至德之世里,人们自由于宇宙之中,不为万物所役,但天地却为人所制,虽无任何的主宰者,但无人离去。宇宙万物自生自成,虽混沌纯朴却混而未分,因此,即使有后羿之智却无处使用。在这一幻想的世界里,人的身心都获得了最大最充分的满足。“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当此之时,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珠玉润泽,洛出丹书,河出绿图,故许由、方回、善卷、披衣得达其道。何则?世之主有欲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四子之才,非能尽善,盖今之世也,然莫能与之同光者,遇唐、虞之时。逮至夏桀、殷纣,燔生人,辜谏者,为炮烙,铸金柱,剖贤人之心,析才士之胫,醢鬼侯之女,菹梅伯之骸。当此之时,?山崩,三川涸,飞鸟铩翼,走兽挤脚。当此之时,岂独无圣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夫鸟飞千仞之上,兽走丛薄之中,祸犹及之,又况编户齐民乎?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在这里,《淮南子》所设想描绘的至德之世大异于《庄子》所称道的脱离世俗生活的虚境,在《淮南子》所设定的至德之世里,人们在各行各业中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且自然灾异不会发生,君主以利天下为己任,因此,人们没有生存的外在压迫,人之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在这样和谐自得的社会中,许由之类人物自然较为容易达道。即使在当今之世也无人能超过他们,这归功于他们赶上了唐虞盛世。作者又与桀纣之世对比,以说明得道并非是全凭个人的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境界,而是与其所处的世道紧密相连,这样就赋予了君主和体道者以济世的责任,是《淮南子》面向现实所设计的较为合理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庄子》的至德之世和体道者的丰富和改造。

总之,从以上两种至德之世的差异可以看出,《淮南子》对庄子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改造,是道家思想面向现实的一种反映。先秦道家对现实社会是持基本否定的态度,由此形成其反叛现实的独特的思想特质。而经过百家争鸣和战乱的洗礼,道家学者逐步意识到一味否定并不能对社会有深刻的影响与改变,体道只是少数志士才能达到的。学说要于现实有益,必须有合理而现实的治世主张。《淮南子》一方面追求着庄子式的精神逍遥,但同时又积极展开了对治国治世之道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先秦道家一味地遗世独立、自事其心和高尚其志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