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一)
6142700000010

第10章 主席台上不能没有宋庆龄

新政权经过紧锣密鼓的筹措,各项准备都已就绪,只是有一件事令毛泽东和周恩来颇感不安,那就是宋庆龄女士至今仍在上海,也没函告何时能够北上,参加新政府。

众所周知,宋庆龄是中国共产党之外的最富代表性的杰出女性,也是国内外最关注的特殊人物。她的地位和名望无人可以取代;如果在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主席台上,没有她的身影,无疑是一种深深的缺憾,并会导致国内外舆论的猜测……

毛泽东、周恩来与宋庆龄的关系一直不错。而且宋庆龄对毛泽东早就十分推崇,早年她曾同毛泽东等人一起联名发表过讨蒋通电;斯诺要去红区,就是受了宋庆龄的影响,是她告诉斯诺,毛泽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至于周恩来,早在黄埔时期,她就从孙中山那里知道周恩来的为人与才华,后来又毅然支持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抗战时期,她与周恩来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了,她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为解放区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援……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共和国的检阅台上不能没有宋庆龄。

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多次交换过意见,一定要请宋庆龄北上。

1949年1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就联名发电报邀请宋庆龄参加新政协会议,电文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至于如何由沪北上已告梦醒和汉年、仲华切商,总期以安全第一,谨电致意,伫盼回音。”

这时候的上海尚未解放,蒋介石集团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加紧了对革命势力的迫害。电报无法直接到达宋庆龄本人,只好通过地下电台转交。所以在发出电文时,周恩来特给地下电台工作人员写了几句话:

“要派孙夫人最信任而又最可靠的人送去,并当面致意。要注意:第一必须要秘密,不能冒失;第二必须要孙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强。如有危险,宁可不动。”

电报是到达了宋庆龄手中,可是这个电台却遭到破坏,人员被捕杀,即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描绘的情景。廖梦醒将电文告知宋庆龄时,宋庆龄很警惕,她告诉廖梦醒:“你也上了黑名单了,赶快走吧。”廖梦醒密电请示周恩来,周恩来指示她立即转移,宋庆龄让一位外国朋友为廖买了船票,把她送到香港,自己仍然住在上海。

5月27日,上海解放后,毛泽东又委派陈毅和其他领导人前往公馆看望宋庆龄,并派出警卫部队为她站岗放哨,以保证安全。眼见建国的日子临近,却未见宋庆龄成行,周恩来与毛泽东不免有些着急。

“我很想亲自去上海将孙夫人接来,可是哪里离得开呀。”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完与首都文化界人士交谈情况,又谈起宋庆龄的北上。

“还是派一位女同志去接,可能更有共同语言。”毛泽东说着自己的意见。

“那就派邓颖超去吧。”

“她不是身体不好吗?”

“等做完这件事后再让她休养。”

“我看可以。如顺利成行,将来孙夫人离开时,可以让江青送行。”

“请主席写一封亲笔信,让邓颖超带给孙夫人,这样可能更好些。”

毛泽东果然写了信: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

专此。敬颂

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出发了。临行前,周恩来也写了一信,让邓颖超带上。信中写道:

庆龄先生: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借颖超专诚迎迓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专上。敬颂

大安!

周恩来

一九四九、六、二十一

此次与邓颖超同行的还有已从香港返回北平的廖梦醒。她曾在宋庆龄身边工作多年,又是廖仲恺、何香凝之女,有许多便利。到达上海后,邓颖超让廖梦醒先去宋庆龄处说明来意。宋庆龄感叹一声:“北平是我最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因为孙中山正是在北平逝世的,当时的种种悲情历历在目。

廖梦醒说:“北平将成为红色中国的首都。邓颖超代表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特来迎你,你打算什么时候见她?”

宋庆龄拍拍廖梦醒的手:“让我想想好吗?”

过了两天,邓颖超接到了宋庆龄宴请她的请柬。几次交谈之后,邓颖超把宋庆龄说服了,并着手准备北上之行。

8月26日,周恩来将这一消息告诉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异常:“邓颖超这次上海之行,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她的任务。”并翻看日历,计算由上海到达北平的火车时间。

周恩来建议:“主席,孙夫人这次能来参加新政协,很不容易。主席能否亲去车站迎接?”

不论是在延安,还是初到北平,毛泽东还没有亲到机场或车站去迎接过客人。他想了一下:“宋庆龄是一位杰出人物,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她能与蒋介石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实属不易。我去车站迎接,也是应该,应该的。”

过了两天,即28日下午,毛泽东早早地就向工作人员打了招呼,他要去车站迎接孙夫人。吃过午饭,他就换上皮鞋,穿上那套平日很少穿的浅色衣服,3点多钟就催着大家出发。

宋庆龄乘坐的专列,下午4时15分才进站。车刚刚停稳,毛泽东便走上车厢,迎接孙夫人下车,与之握手:“欢迎你,欢迎你,一路上辛苦了!”

在毛泽东的陪伴下,宋庆龄走下车来。她比实际年龄要显得年轻许多,一身黑色栲绸旗袍,配上一条白色纱巾,加之宋家三女都遵从母亲嘱愿留着的盘发,愈加显得丰采灼人。

周恩来迎上前来问好握手,宋庆龄高兴地说:“谢谢派你的夫人来接我。”周恩来说:“欢迎你来和我们一起领导新中国的建设。”蔡畅向她献上一束花。

由周恩来陪同,向站在月台上的欢迎者作介绍,与他们一一相见。随后,宋庆龄与何香凝、邓颖超、周恩来同车前往寓所休息。毛泽东等才乘车相继离去。

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再一次亲临车站,迎来了原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和平起义将领程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