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古代发明与发现
6142200000057

第57章 脉诊

生病,是我们常遇到的事,如果生了病,就要去医院诊治。现代的医院利用高科技技术,诊断各种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但在古代,医生诊治疾病时,就只能够靠眼看、鼻闻、耳听、口问、手摸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在古代,世界上要数中国的医学经验最为丰富,如用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病。其中,中国古代诊断疾病用的最多的是脉诊。脉诊又叫“切诊”,是当时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脉诊在中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史记》中记载的名医扁鹊,就是因为精于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因而名扬各地。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中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脉诊的技术已经相当完善。那时,中国出现了有关脉诊的《黄帝内经》、《难经》等书,这些书中都对当时的脉诊技术有许多详细的论述。

197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中国2000多年前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以及其他一些当时用脉诊判断疾病的材料。这说明,在那时候,脉诊就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汉朝时期,中国的脉诊非常普遍。《史记》中记载的另一位中国古代的名医淳于意,就曾向他的老师学习脉诊技术达3年之久。从记载来看,他治病时,必先诊脉。在东汉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脉诊已经普遍用于临床诊断,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出了《脉经》一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脉学专著。此书把脉学分为24种,并对每种脉象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叙述了各种切脉的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而且还把脉诊和病症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一门学问。从此以后,中国的脉学专著逐渐增多。脉诊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学科。清朝时期,中国已有关于脉学的专著100余种,反映出中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民发明了脉诊,为全世界医学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至今,脉诊仍是中医诊断病情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