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
613800000048

第48章 谁主咸阳(3)

樊哙毕竟是个性急的粗人,在刘邦兴头正旺时而扫其兴致,引起刘邦的愤怒。

“还军灞上,要去你尽管去,我要从此住在这里。”

刘邦的情绪中夹带着赌气的成份。

樊哙还想说些什么,刘邦已起身拂袖走进了内室。樊哙一跺脚,急急忙忙去找张良。

张良的心情跟樊哙一样焦急。张良深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度过安乐关甚至比度过生死关更难。“英雄难过美人关”,刘邦真得要在石榴裙下败北吗?

当张良拜见刘邦时,刘邦显然余怒未息。张良佯装不知,满脸赔笑,问道:“沛公何以不快?”

刘邦闷声不答。

张良避实就虚,一边在屋内踱着方步,一边若无其事地轻轻地自言自语:“这皇宫可真是个好地方啊!亭台楼阁、金银财宝、山珍海味、美酒佳人,好地方呢!唉!只可惜始皇、二世、子婴没福啊!”

“先生恐怕不单是来赞赏阿房宫的吧?”刘邦听出了张良的弦外之音。

“沛公您有福啊!”张良转过身来,但对刘邦的问话不做正面回答。

“先生有话明讲无妨。”刘邦有些沉不住气了,脸色也舒展了许多。

火候到了。

张良的表情严肃起来,但语气仍十分平和:

“先秦无道,我们才得以至此,沛公倘欲为天下除残去暴,就理应布衣素食。现今刚入秦地,就要坐享安乐,岂不是助纣为虐。”

讲到这里,张良故意停顿下来察看刘邦的反应。刘邦听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厌烦的神情。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将军犯颜强谏,话虽刺耳,但忠心可鉴,实是为沛公您的前途大业着想啊!”

张良面似心平气和,但话中对古今成败兴衰的揭示,特别是‘秦无道”、“助纣为虐”等近乎苛刻的字眼,深深刺疼了刘邦几乎沉醉的心。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刘邦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语着。

张良在一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刘邦。他知道,刘邦听从了他的劝谏,这一点可以从刘邦的表情上看出。

果然,刘邦在沉思少倾后,快步主动走上前来,紧紧地抓住了张良的双手,激动地说:“先生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季一时昏噩,幸得先生指点,实在惭愧。”

“沛公,我向您请罪来了。”粗壮的声音刚落,樊哙已大步迈进室内。原来他一直在门外听着刘邦和张良的对话,刚才还焦急地扒着门缝偷看刘邦的反应。这会儿见刘邦已幡然醒悟,便急不可待闯了进来。

“将军何罪之有呢!”刘邦用调侃的语气说道,说完哈哈大笑。

张良与樊哙对视了一下,也哈哈大笑。

“传令封存府库、宫宝,还军灞上。”刘邦果断发布了命令。宏亮的声音在殿宇间回荡。

刘邦的军队撤出了咸阳,回到灞上驻扎下来,可萦绕在关中百姓心头的疑虑和恐惧仍然没有消失,市井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谣言,部分兵卒偶然的扰民事件便为谣言的流传提供了口实,人心活动,惶惶不安,有人在做举家搬迁的准备,有人暗里招兵买马,要成立武装以求自保。

刘邦在关中人心目中仍然是个谜,只有通过刘邦的实际行动才能破解。

回军灞上以来,刘邦一直在思索破解之法。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刘邦向关中诸县的父老豪杰和部分原秦朝的地方官发出了请帖,邀请他们到灞上军营中“议事”。

何为“议事”。按照这些父老豪杰和官员们的理解,“议事”就是征粮索财的代称。他们不知道刘邦的胃口有多大,一路上,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像是赴法场似的。

走进大营,远远的就望见有一排人在等候。

走到近前,他们仔细向对面观望:大约十几个人,有文有武,个个精神抖擞。中间一人,面色白里透红,浓眉大眼,密黑的胡须显然经过了精心的梳理,通顺干净,身着黄袍,腰系一条绿丝带,精干利落,身材虽不高,却显得威风凛凛。

就在这些父老豪杰和官员们迟疑观望的时候,中间那个人却先说话了:

“各位父老,一路辛苦,刘邦这厢有礼了。”说着抱拳拱手,深施了一礼。

这就是刘邦。这些人吃惊了。

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刘邦会亲自出帐迎接他们,并且还表现得彬彬有礼。

“大王辛苦,大王辛苦。”“大王”是对当时拥兵自成一体的人的最高称呼。父老豪杰和官员们忙不迭地用“大王”称呼刘邦,还礼致谢,不知是受宠若惊,还是恐惧,他们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对“大王”的称呼,刘邦听了当然十分愉悦。

“诸位请!”

刘邦身体一转,左手指路,很优雅地做了一个“请”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