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
613800000122

第122章 楚王被贬(12)

太公一听,吃惊不小,忙问:“哎呀,你要不提醒我,我倒是大意了,不过,这父子血统总也该有个什么礼节吧?你说,该怎样做才算彼此都妥当呢?”

“不如我先教你这样做,你每次见到皇帝要来,就先拿把笤帚到门口去迎接,这就合乎礼仪啦!”

“这样行吗?”太公用狐疑的口气问道。

“唉,您就别问那么多了,这个办法准行。”家奴胸有成竹地回答。

第二天,高祖按常理又是五天上朝一次,早早地太公就在门外等着,手中拿着把笤帚,等高祖一上朝便急忙拿着笤帚迎上前去。

高祖正想先去拜见父亲,忽见老父持帚入朝,慌忙从车上下来,上前扶住太公,惊诧地问道:

“太公大人,不知您是何意呀?”

太公说:“皇帝是当今天子,万民的君主,百姓仰慕,怎么能因为我是你父亲,就总要拜跪于我,这不是乱了天下的法度了吗?”

“噢,原来如此,那太公大人先请平身吧,我自会处理好这起礼节之事的。”

高祖恍然醒悟,也明白自己平日对礼仪方面注意的太少,还多亏父亲及时提示,他忙扶太公入朝中,赐座。然后又对太公说:

“父亲,这礼仪之事,您又是如何晓得的?”

“唉,我也是平民百姓,怎会懂这些礼节之事呢。只是前日我的一位贴身家奴提醒我说的,他说万岁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怎能总是拜我这平民百姓呢,虽说我是你父亲,那也没有名分呀,这样我才依了他的主意,在门外拥帚而立呀!”

高祖心想,这家奴可是位不俗之人呀。于是召来谋臣,商议私朝礼仪,并拟旨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总算太公也有了名分了。

从此刘太公便坐享尊荣,不用再搞拥帚迎门的仪式了。

汉朝虽说已建立一年多了,可因为高祖没读过多少书,对那些斯文的礼节也很厌烦,所以朝中一直没什么成文的礼法。结果,每次上朝议事,文武百官,你吵我叫,有时为了急功邀赏,还要武刀弄剑,这朝廷就像个没有规矩的闹市,常常使高祖不知如何才好。

这次尊太公为太上皇后,高祖便有心整治一下礼仪制度,于是传出圣旨,召贤士定朝议。

圣旨传下去没多久,便有一人自告奋勇地前来拜见高祖,这人身材不高,白净面孔,一副书生打扮,被召入朝中后,便对高祖说:

“万岁,臣是薛地人氏,名叔孙通,原是秦朝博士出身,现在一心归汉,也身置博士之痊,被定封号为稷嗣君,平时比较喜欢研究礼仪制度,前日见您有圣旨传出,叫人入朝定礼仪,我便潜心研读了更多的关于礼制的书,又仔细考察了我们汉室的实际情况,也认为很有必要制定一套适合我们的礼法。一个朝廷无礼法必会大乱,自我们兴汉室以来,因为没有礼法一班功臣,举止粗莽,放荡不羁。有的大臣自以为自己在建国中立下功劳便目中无主,与人争功争利,有时还自作主张,任意行动,乱入宫殿朝廷等场合,也不知严肃行动,而总是喧哗吵闹,乱乱哄哄,不成体统。有的在宴会上喝醉了酒,出言不逊,动手伤人,大呼小叫,甚至拔剑击柱,闹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虽说秦时的朝中礼制繁杂严苛,但总是在起一定的作用,能维护天子和朝廷的尊严,依我之意,应制定宽的礼仪,既适合朝廷的口味,又能体现一朝之尊,不知万岁意下如何?”

“先生所言极是。我也正是这么想的。既然今日先生与我有共同的想法,那这制礼定仪之事就交付给你去做吧!但千万要改变秦朝礼仪繁琐的弊端,我最怕那些麻麻烦烦,啰啰嗦嗦的礼节,我想大臣们也不喜欢那种没完没了的礼节,请你在定礼仪时时千万注意。别太难为大家了。”

叔孙通忙说:

“万岁放心,虽说我们这些儒生在战争年代难以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功业,但在这种和平年代,我们一定会全心为您治理好国家的,我久读古书,对礼仪之事更是颇为重视,古书上曾写道:朝仪的制定,不应求同无异。五帝不同乐,三王不同礼,但他们都能使自己的礼仪为百姓所接受,为众臣所遵守,这也成了他们为后人所学的榜样。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适时而定,现在主上让我略采古礼,再同前秦之礼相折中,并将我们汉室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那样做出的礼法就一定会被大家接受的。现在我就请求您下旨派我到鲁地这个礼仪之圣地,征召一些儒生前来商议定朝仪的大事,另外还有我的一些门徒也一起召入宫来演习礼仪,您看如何?”

“好吧,这事全委托给先生,望您勿负圣望,早日成功。”

叔孙通很高兴地领旨出宫,当天就带着随从数人,收拾行装,前往鲁地,求贤纳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