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前145—约前86),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10岁时,跟随当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到京都长安,开始诵读古文。20岁开始漫游,几乎走遍全国各地。考查了一些名山大川、历史古迹,访问了一些遗闻旧事,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广泛地接触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丰富了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38岁时,继承父业,被任为太史令。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秘籍、档案及各种史料。42岁时,开始撰写《史记》。47岁时,李陵深入匈奴,因众寡悬殊,后继无援,兵败被俘,投降匈奴。他为李陵辩护,说了几句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第二年被处宫刑,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他忍受了这奇耻大辱。两年后出狱,被任为本来由宦官充当的中书令,他更加发愤著书,55岁时,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划时代的巨著。
司马迁写《史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朋友前来探望,两人寒喧了几句后,司马迁便又伏案书写,手不停挥。朋友就拿起司马迁写好放在一旁的书稿,读了起来……
那位朋友读着《李广列传》,见司马迁在传记里描写李广退敌、脱险、射虎,件件写得神采飞扬,维妙维肖……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佩之情。
朋友读完后,说:“你那么爱戴李广,为什么还写这个呢?”司马迁停住笔,凑过来一看,原来朋友是指他在文中写了李广官报私仇等缺点,司马迁还没回答,朋友又开口了,他说:“这样写将军的缺点,流传后世,岂不有损将军的形象吗?”
“我写的是历史,信,是第一条,怎能以个人爱憎去歪曲历史真相呢?”司马迁反问道。
“啊,原来如此!”朋友明白了。果然,司马迁同情项羽,却也详细地写出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司马迁厌恶刘邦,但也写出了他必然成功的条件。朋友点点头,望着正在写作的司马迁,暗暗称赞:“他真是一个忠实的人啊!”
诚实的人从不为自己的诚实而感到后悔。
——托·富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