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士角色与心理护理
6136600000018

第18章 尊重少数民族病人的特殊习俗

成人社会化的重点在于习得与角色有关的各种行为。当人们工作后,成为职工,在单位中有一定地位,应有一定的行为,这就是各自的工作角色。成人在不同的工作阶段,面对不同个性心理的人,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适应与角色有关的事件要求,同样是每个护士必要的基本准则。

来医院门诊和住院的病人,除了身患不同的疾病,需要接受不同的检查和治疗外,他们还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年龄、性别和性格,有着不同的文化、职业和经历。护士的工作对象是病人,病人患病前人格特征各异,患病后其心理活动更是千差万别。护士必须探索并掌握不同社会人患病后的不同心理规律,才能在护理过程中,依不同病人的心理特征,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变构型角色,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实施心理护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各民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在共同建设我们美好家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要想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程优质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同样要面向各族人民,还必须做好为少数民族病人服务的工作。为少数民族服务,既要执行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又要按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使少数民族病人同样享受到优质的医护服务。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使许多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一时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变化,产生适应困难,心理健康问题较一般人群要多。

一、少数民族病人的心理特征

(一)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

中国有56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尤其是少数民族一般都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例如,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藏族信奉佛教;苗族和彝族崇拜的是自然神灵,其宗教属原始宗教;傈傈族、佤族信仰的是多神教等。

(二)对患病、死亡有各自的观点

各民族对待患病和死亡有各自的观点,例如,回族患者一般认为,一个人患病、死亡都是由真主主宰的,生死由主定夺,如果要是死亡了,那是主在召唤自己,治不治关系不大,有时会由此而放弃治疗。

(三)不同的生活习俗

各民族之间生活习俗差异很大,不同民族的服饰、头饰、发式都有明确的规约,代表了不同的身份。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也是各具特色的,回族的饮食崇尚洁净,不吃某些动物肉,就是喜吃的牛羊肉和一般的主食,也只吃同民族人宰杀和烹制的食品。彝族以荞子、玉米、土豆等为主食,伴饮油茶,好喝酒;白族喜食酸、冷、辣味;傣族爱吃糯米、鱼、鸡等。

(四)对疾病的不同感觉和知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病人,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对疾病的感觉和知觉反应是不相同的。

生活在山区或半山区的民族,如彝族、苗族、景颇族、藏族、佤族等,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比较艰苦,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对病痛的耐受性强,患病后常常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反应,有可能延误诊治。生活在亚热带、川地的回族、傣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较优越,交通较发达,文化素质较高,患病后,对病情的轻重、预后都很关心,叙述病情准确,病情变化时能及时反应。

二、心理护理措施

(一)满足其生活习俗要求

各少数民族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在生活上有不同的习俗,住院后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诸如饮食起居、家庭生活关系、婚丧、节庆、禁忌等社会习尚。在和病人接触过程中,不能以这些特殊习俗作为笑料来谈论,更不能违背他们的习俗。如信仰伊斯兰教的病人,禁食猪肉、狗肉、驴肉、马肉、一切自死的动物和动物的血液,就是能吃的牛羊肉和家禽,也要是以阿訇或有一定伊斯兰教知识的满拉奉安拉之名宰杀的才能吃。所以,在较大的综合医院,应根据当地的民情,专门设立当地最多的少数民族食堂。不要在病人面前谈论他们禁忌的东西,能分病房居住的,最好将同一民族的病人住在同一房间。

例如,有一回族病人住院后,虽然已告知他医院有清真食堂,但他一连两天只吃自带的干粮,不到食堂吃饭,护士发现后立即很关心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清真食堂吃饭,只吃干粮,这样营养不够,会影响疾病的康复。开始低头不语,经反复询问,他才说:虽然你们说有清真食堂,但不知是否真的是由回民所做,如果虽然叫清真食堂,是非回民做的饭菜,回民也还是不能吃的。护士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将病人带到清真食堂,让他亲自看,并让他与做饭的师傅直接交谈,当他相信这个清真食堂确实是由回民主厨,以后就一直在清真食堂进餐。

(二)尊重临终前的仪式

有的少数民族病人,呼吸还没有停止前,要请有关人员来病房,给病人念经或洁身。有的少数民族认为,病人不能在外面停止呼吸,所以要求医生在明确病情已无法挽救时告知家人,以便在呼吸停止前抬回家中,让其在家人的簇拥下,安详地离开人世。这些都应视为正当的要求,应给予满足。

(三)耐心引导他们配合检查和治疗

对恐惧抽血、输血、输液、手术的病人,在做各种操作前要比别的病人做更多、更细致的解释工作。讲解治疗或手术的科学道理,讲解这一切都是挽救生命的必需,让他们相信,医护人员既尊重他们的信仰,但也要相信当代科学的进步,医学界对多数疾病的病因、病理已有足够的认识,疾病能否治愈并不是由“神”决定的,而是要靠先进的治疗手段才能解决。现在的少数民族,虽然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多数是受过教育,有一定知识的,只要解释得详尽,多数是能够接受的。

(四)有效地控制和表达情感

在我国,有的少数民族在解放前处于最底层,文化程度较低,所以他们有自卑感。有的少数民族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男女交往较随意。护士在与病人交往中,要有效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方面指不论自己有什么痛苦和烦恼,进入工作角色后,都应以平稳的心境、良好的情绪和应变性投入到工作中去,对病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对那些男女交往较随意的少数民族病人,关怀情感的表达要适当,以免引起误会。曾有一维族病人,因病情较重,护士在生活护理、技术操作和心理护理各方面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他按本民族的习惯来理解,误认为这是在向他表达超出护患关系的情感。有一天,护士进病房后,他突然紧紧地将护士拥抱,表达他的爱情。所以,对少数民族病人情感的表达既要热情,又要有效控制。(张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