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士角色与心理护理
6136600000016

第16章 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康复是指对伤病及残疾者施用各种手段,尽最大可能减轻其残疾的影响,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心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能力,使其重返社会的过程。本节所讲的康复期是指综合医院中,患者急性疾病得到初步控制后、手术后恢复期、慢性疾病症状体征已得到改善的时期,为促进心身功能尽快恢复而施以治疗和护理的一段时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在追求机体机能康复的同时,更注重心理的康复,心理康复能促进、推动机能康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康复期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心理护理,使之愉快地接受治疗,调动机体主观能动性,是康复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特征

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特征与急性期是有差别的。

(一)急于出院心理

此组病人占调查病人的87.5%,其中以老年病人、低收入或无经济来源者、丧失劳动力者、自费病人居多,也见于一些重要工作岗位的管理者或事业心极强的科学工作者。他们认为只要疾病得到初步控制,已无生命危险,就可以出院,继续住院会牵涉他人精力,增加亲人经济负担,或者认为会影响工作。因而表现不安心休养治疗,考虑工作,思念家人,担心事业搁浅,整日找医生要求出院。那些为工作而要求出院的病人,更会将工作搬到病房来做,或是只有打针、输液时在病房,其他时间忙于工作、会议,经常请假外出,从心理上已忘记了自己的“病人角色”。

(二)“病人角色”习惯化

病情较重的病人,在急性期由于病情的需要,多要求患者卧床,医护人员和家人均给予多方照顾,生活上也很少自己动手,开始病人会觉得很不习惯,要求下床,要求出院。住院时间稍长,患者就会习惯于“病人角色”,自己不愿动手,依赖他人的照顾,不愿进行主动锻炼,害怕病情复发,担心出院后没人照料,也不愿出院。他们对某些护理措施有阻抗心理,对锻炼缺乏热情,只是要求打针、吃药,而不愿主动锻炼,为适应工作做准备,因为他们已习惯于“病人角色”。

(三)悲观消极心理

多见于年轻的患传染病的病人、截肢或毁容者、形体失常者、少数老年病人、恶性肿瘤病人。例如,在问卷调查中,一位年仅23岁的男性肝病患者这样写道:患传染病后,朋友们都疏远我,我的心情怎么能好呢?一位截肢后的青年说:我的生活从此将会是死水一潭,不会有任何意义。

(四)外向性投射心理

一个人在遭受到挫折和心理冲突后,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疏导,经常会使用一些不良适应的方法来保护和防御自己。在应付挫折时,为了减轻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内心不安,在心理上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称为“心理自卫机制”。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保护措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可以使人们暂时恢复情绪上的平衡和心理的安宁。

投射心理是心理自卫机制的一种,就是把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欲望、想法和行为转移到别人身上。

少数患者对疾病的恢复期望值过高,不能正视伤病带来的后果,不能面对现实,有严重伤病时,最早是要求能活下来,以后是要求功能部分恢复,再后则要求完全恢复到正常。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某些疾病中是不现实的,少数病人由此产生不满,并把这种不满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表现在接受治疗、护理时,百般挑剔,处处以抗拒的态度对待医护人员,总认为是医护质量不高而使自己不能痊愈。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事事要按自己的意图去办,甚至会提出找巫医或游医为自己看病,不同意时就大吵大闹,对医护人员抱有敌意。

二、心理护理措施

(一)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分别实施心理干预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急于出院的原因依次是经济上不能负担;有许多工作等着自己去做;家庭需要照顾;医院环境不适应等。所以,护士要多和康复期病人谈心,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原因,综合分析,依据其不同的承受能力、知识层次、文化背景、职业和经济状况,分别进行心理护理。检查和治疗的费用方面,应多从病人角度出发,设法减轻他们的负担。例如,有一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前正在讨论准备开发一重大项目,当急救告一段落,心绞痛稍有缓解时,便要求出院,医生不让出院,患者表现忧心忡忡,并让陪员带来了大量资料,在医院阅读、计算,仍像在工作岗位上一样忙碌,护士多次劝说,让他休息,他都听不进去。经护士多次与他谈心,才了解到,由于他所领导的部门,近期效益不佳,上级限期整改,如拿不出新的项目来,则可能停止其工作。仔细观察他的心电图,在心电监护仪上看到随着他劳累的增加,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护士记录下这段心电图,又在他睡眠时记录了一段接近正常的心电图,将两份心电图一起拿给他的领导看,向他们讲解两份心电图不同的原因。使他的领导明白了休息及稳定的情绪对疾病恢复的积极作用,并知道了患者住院期间,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领导当即表示,现在治疗是第一位的,其他事情都不要想,相信他有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只要身体好了以后一定会做出新的业绩。此后,他能积极配合治疗,很快痊愈出院,重返工作岗位。

(二)经常鼓励,重建信心

部分患者在疾病急性期饱尝病痛折磨,进入康复阶段后,仍恐惧疾病复发,因而不愿陪护者离开自己,抗拒锻炼,或终日愁眉苦脸,沉默不语,以示自己的病还没有好。这时护士为了解除患者的顾虑,可以将一些检查结果给他看,让他懂得此时疾病已到了需要锻炼的阶段,只有加强锻炼,才是促进疾病痊愈的重要手段。另外可以用成功的病例,说明疾病的转归,或请已康复者现身说法,增加说服力度。同时,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他们随时在帮助自己。康复锻炼有时是艰苦的,如一个瘫痪的病人,从瘫痪到自己能独立行走,只有循序渐进,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护士一方面要重建他们的信心,另一方面对他们每一点小的进步,都要予以肯定,以强化其信心。

(三)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问卷调查中,98%的患者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希望得到康复锻炼的指导,他们表现出心理要求的积极性与行为上的茫然性的矛盾。为此,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讲解有关疾病的预后、在医院如何锻炼、出院后如何继续锻炼。只有让病人对疾病有较全面的了解,最大限度地适应疾病所带来的心身变化,才能制定出明确的训练目标。

(四)帮助患者运用补偿心理

有些疾病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恢复到病前的状态,有些伤病者虽然生命存活,但留有容貌和功能不可恢复的残疾,造成体象失常,如肢体缺损、身体变形(颜面的伤疤)、失去身体的特殊部分(失去阴茎、外阴、女性乳房)等等。这类病人今后生活不便,工作受限制,家庭收入受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也会由此发生改变,其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心理上的打击远远超过肉体上的痛苦,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护士这时与患者交谈要特别注意言语的表达,可以讲: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但是,你必须正视现实,这样的天灾人祸,人生难免,重要的是“我们”以后怎么办?注意,在此处用“我们”而不用“你”,说明护士与患者同在,同样在感受痛苦,可以使患者得到无限的安慰。逐步让患者接受已经产生的现实。

与此同时,运用补偿作用的心理自卫机制来疏导患者,如虽然面部毁容,还可以努力学习某种专长,使自己在专长方面有所发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培养自己的内在美,同样可以使心理得到补偿。(马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