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士角色与心理护理
6136600000012

第12章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之日起到本项手术结束,病人基本康复的一段时间,一般包括术前检查、手术、术后监护和康复四个阶段。现实生活中,手术被视为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因此,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它可以通过心理上的疑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当人们面临这种医疗手段时会感到担心、恐惧及焦虑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如果过于强烈,不仅会给病人造成痛苦,还会干扰手术与麻醉等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消极地影响病人的心身健康与治疗效果。当前,心理护理还没有被看作是一种操作性护理工作,在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人们更注重的是完成操作性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工作,对心理护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在某种程度上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病人在围手术期的心理特征,为手术前病人做好心理护理,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能会减轻病人的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一、围手术期病人心理特征

手术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去除疾病或修复损伤,但不论大小手术,其本身仍然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术对病人是一种应激,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严重大事,致使许多患者存在着猜疑、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可降低细胞因子和抗体的产生,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功能。而手术的心理应激反应,可以通过心理护理来缓和。

(一)手术分类

现在外科手术,依手术的轻重缓急可分为以下三种。

1.择期手术

病人已确定所患疾病,需要手术治疗,但需根据身体情况、年龄大小、合适的时机,限定日期内做手术。

2.急诊手术

病人突发疾病或外伤,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此时以救治生命为第一位。

3.整形和美容手术

一般是病人主动提出手术要求,这类病人心理准备较充分。

(二)心理特征

1.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或者要做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主观上出现的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情绪。术前病人的焦虑状态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它受疾病种类、手术种类、伤痛程度、手术及麻醉过程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国外从40年代起,就系统地研究与手术相关的焦虑问题。解放军总医院对心脏手术前后患者,进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术前得分为29分~64分(47.22.17),其中85%的患者有焦虑。女性、以往无手术史者,焦虑情绪重。我们的调查也发现术前焦虑心理,是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手术前病人的焦虑反应,随着手术时间的逼近而逐渐加剧,手术前一天下午焦虑最明显,术后焦虑状态明显下降。主动选择手术者在表达伤口疼痛、治疗痛苦诸方面,均甚于不主动者,要求镇痛药的行为亦更强。这些均显示除焦虑特质外,尚有其他人格因素,影响患者的感受,与就医行为和植物神经功能可能都有关。

2.惊恐不幸预感

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一提手术就会联想到疼痛、出血、留下疤痕、发生意外而死亡等不幸的预感,以至惊恐不安。如果以前自己或看到过其他人的不成功手术经历,这种惊恐不安会更加强烈。调查155例手术病人,其产生惊恐不幸预感的原因,分别如下:担心手术失败27例(17.4%);怕术后疼痛109例(72.6%);怕术后致残或发生意外15例(9.6%);其他原因4例(2.7%)。惊恐不安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3.睡眠障碍

病人术前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是很大的,只是轻重程度不同。有一例直肠癌的病人,入院前已做肠镜检查,对检查结果还不甚了解,抱着入院进一步检查的心情入院的,但入院第一天,主管医生告知要做手术,且由于病灶离肛门较近,同时要做病灶切除和人工肛门,患者想:“今后如何生活?如何出入于社交场合?”因而从当晚起就整夜不能入睡,此后全靠安眠药才保证其睡眠。

4.对护士的期望

要做手术的病人,对护士的期望,特别是在术后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我们也进行了抽样调查。

二、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有条件的医院,最好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再依据评估结果,分别实施心理护理。心理评估是心理护理程序的重要步骤,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对病人异常心理过程的分析,确定其心理异常程度、特点和原因,为心理护理提供依据。心理评估可采用临床观察和心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用主客观两方面的指标为依据,力求从多水平、多层次、多方面,对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综合的、恰当的分析,为心理护理目标的建立,心理护理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一)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

病人入院后,医护要热情接待,主动而详细的介绍病区环境,谁是主管医生,谁是责任护士等有关问题,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一进病区就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介绍病人与同病室、同病种、同手术方式的病人认识,会使病人立即产生寻到知音的感受。

(二)心理辅导

手术前要和患者多交谈,每日访视病人1次~2次,了解每个病人对手术的具体心理问题,直到术后康复。有针对性地向他们宣讲手术的性质、手术方法、手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术前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如何做好有关的物质准备,术后可能发生的不适和应对方法。还可以让他们看一看已经做过手术病人的良好结果,看录像片或幻灯,或医护人员详细介绍有关手术过程。使病人了解自己的手术过程及预后,并清楚自己应如何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及康复活动。通过心理辅导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谓心理准备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使病人在手术情境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即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使之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付策略的抉择和应付能力的发挥,以便克服消极的心理反应,平稳安全地度过手术期。

(三)术前适应性行为训练

不同的手术,在术后对患者有不同的要求,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这些是在术前就要进行的适应能力训练。如心脏手术病人,术后要做深呼吸、努力咳痰,防止并发肺部感染;矫形手术病人,术后要求躯体与肢体保持有利于恢复的位置和角度,避免畸形愈合。有的病人术后要用人工呼吸机,上呼吸机后患者不能说话,要在术前教给患者一些简单的表达自己心理需求的非语言动作。对手术后需较长时间带有管道(如气管切开、不同部位的造瘘)的病人,更应向病人详细讲解自我护理知识,告知如何保持管道通畅和不被污染,如何观察并发症,使其在手术后顺利康复。要充分调动患者和家属来共同参与,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不同手术类型、不同心理状况、不同社会适应能力,护士与患者共同制定适宜的护理目标。

(四)音乐疗法及放松训练

每日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轻音乐,对因应激造成高度紧张、失眠的患者,可有效地使全身放松。还可用肌电生物反馈仪或神经调节治疗磁带,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以有效对抗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如原来血压升高,可使之降低。闭目静卧,跟随录音带做全身各部位肌肉的放松训练,每日3次,每次30min。放松训练组术后疼痛程度及镇静药实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五)合理安排病房

病人住院后基本是过集体生活,一入院就成为病房这个小群体中的一员,老病人的经验之谈,很快会被新病人接受,从而影响新病人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将新病人安排与已手术,且术后恢复较快的病人同住,会使新病人术前焦虑减轻,术后离床活动较多,恢复较快。

(六)培养准确的角色定位

对术前病人角色心理缺如者,往往满不在乎,对手术认识不足,对术后会发生的情况毫无思想准备,术后醒来发现自己身体有了某种缺陷,就会承受不了。护士对此类病人要反复宣讲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如可能出现肢体残缺、生活不便、容貌的改变等,都要一一交代清楚。例如,有一例乳腺癌的病人,做根治术后,觉得自己胸部塌陷是很丢人的事,自手术后一年多时间内,不好意思进浴室洗澡,直到最后自杀。对这类病人如能尽早做好心理疏导,不至于会产生如此不好的后果。

病人角色过分强化者,依赖性强,常常以手术为借口,不愿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对外界事物反应淡漠,整日只想自己的疾病。护士对这类病人应加强其自我护理教育,讲清早期活动的好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并协助病人早日下地活动,指导病人的自理能力,消除依赖心理,提高病人的自信心。

(七)取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可以降低负性心理反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病人手术的依从性、健康行为以及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病人离开家庭、工作和原来的群体,来到陌生的医院,往往会产生孤独感,与周围世界的整体性和整体感觉受到削弱。家庭支持高的病人,手术后很少用止痛剂,且恢复较快。所以,在术前就要向病人家庭和工作单位,讲清社会和家庭支持的重要性,让单位和家庭在术前、术后多来探望,适当送些鲜花或其他礼物。社会心理的干预可以影响病人的认知和情感,从而促进术后的恢复。

(刘杜娟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