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读书法
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
——张载(宋代学者)
古人有句名言:“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本好书只要不厌其烦、来回地读,就能读出书中最深奥最深刻的道理来。在循环读书的过程中,每次读都能读出新意,这样才能把一本好书读懂“吃透”。
许多书籍,尤其是经典,内容丰富,意义深邃,不是只读一遍便能理解的。别林斯基谈到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时说:“如同一切精深的创作一样,《死魂灵》不是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能完全了解的,第二次阅读它时,完全就像新的、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著作一样。”像别林斯基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阅读同代人的文艺名著,尚且有此感受,我们普通人在读书时,如果仅仅看一遍就束之高阁,又能从中得到多大教益呢?
广州市政府办公厅的一位干部,也谈到了对于好书应该百读不厌的体会。他说:“在读书期间,教学大纲要求我们通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望着厚厚的几本著作,我很担心读不进去。第一次阅读全书,仅仅是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还谈不上有很高的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很多自己认为理解的东西,理论界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同学间对一些问题也争论不休。我带着问题再次向书本请教,这时,我发现自己的理解是肤浅的,有些是片面的。我尝到了反复阅读的甜头,阅读的兴趣也就愈来愈浓,通读了两遍《资本论》,并且反复阅读了重要章节。由于翻阅的次数多,书中有些纸张已经变色、磨损。反复阅读和思考,使我对书中的基本观点理解的更全面,更深刻了。
当然,这种重复并不是简单地来回看几遍,而是在循环中“消化”“吸收”书中的精华。好书不厌反复读,特别是一些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公认的好书,经典之作,循环阅读,不仅可以补充过去阅读时理解不清之处,而且还可以纠正以前阅读时看法上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在循环阅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新的启示,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说:“读书尤其是读好书不在多,而在于精。”
循环读书法是一种对一本书多次阅读的方法,适用于很多有价值的读物。循环读书法又分短期内循环和长期内循环两种。
短期内循环适用于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时。因为书的内容较难理解,读一遍两遍不能完全明白。于是就像作战一样,正面进攻不行就侧面攻,从不同方位去进攻目标。正如狄慈根所说的那样:“当我阅读我不懂其内容的著作时,我的方法是求得对内容有一个肤浅的理解,浏览许多篇章,最后再从头读起。通过多次反复,求得完善的理解。”对于对象愈熟悉,认识能力就愈强。最后,它的开头也会明白起来。短期内循环,如果有目的、有要求,并且目标单打一,精力集中,那就比较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长期内循环多用于读名著,间隔一两年,甚至五年、十年,再去读同一本书,不仅勾起了记忆,克服了遗忘,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的增长,原来不懂的地方,这时弄懂了,原来认识肤浅的地方,这时深化了。
所以说,无论短期内循环还是长期内循环,都不仅是加深理解的方法,而且是突破难点的方法。每一次阅读,都要善于选择不同角度,好像钻探一样,四处打眼,寻找目标,可以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从而把一个整体切割成不同的小块从不同方面来认识;有时也需要把一次次循环后的认识进行连贯的思考,得出综合的理解,或者说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如果不求甚解,虽驰骋千里,却空手而归。因此,读好书不应求多,而应求得彻底,只有反复循环地读,才能读到书中精深之处,最后变为自己的财富,受用不尽。词学研究家夏承焘说自己在读书时,遇到有心爱的作品,反复吟诵,一次有一次的领会,一次有一次的境界。吟诵的多了自然会背,背多了,自然会作,且不至局限于某一人之风格。只要多读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还能熟读成诵,读书读到能背诵的地步,确是受用无穷。
怎样才能把书读“精”呢?想要把书读“精”,必须循环反复地读,才能读出书中味,把握书中精华。可以说,“循环读书法”是把书读“精”的一个捷径。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的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人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社会,书籍多得可以信手拈来,人们完全能够做到过目万卷,然而,“过目”的虽多,真正“留心”的却又有多少呢?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古代的至理名言现今仍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自己的读书座右铭。
在买书的时候,更不要买那些只能读一遍,不能使人愿意再读的书。中国古语所谓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21世纪已经来临的今天,一个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恐怕不能读尽所有的书。因此,我们在不十分闲暇的人生忙迫之中,能忙里偷闲,将自己所读过的书再读一遍,是其乐无穷的。
将读过的书重读一遍,好比去某个名胜景观故地重游重游,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人,却因游览者心情和整个社会环境氛围的不同,产生一种稔熟而又新鲜的感觉。这也正如在人生中与一位多年不见的旧友重逢,你知道他的过去,但是同时又揣测他的近况如何。
这就像上面所提到的,与其读一百部好书,不如将五十部重读一遍,因为仔细地将已经获得的重新加以咀嚼,有时比生吞活剥更有好处,但可惜人生太短,好书不多,人们遂在顾此失彼之中生活,正如有人所感慨的:“唉,那些不能有机会再读一遍的书啊!”
人们所惋惜的,不仅是那些可以重读的书,更指那少数的可以百读不厌的书,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温雅的安静的书,高贵的启迪的书,那些值得的埋头细嚼的不仅一次而可以重读多次的书,这些曾经于我有所收益的书,要像老朋友一样记起他们,像邂逅的旧友一样,会获得新知、新的感觉、新的启迪。”
有些书,通读一遍,其义自明;有些书,来来回回地精读数遍,仍嫌不足。但是不管多难读的书,只要用心专一,假以时日,总会越读越明了。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有一位考上文科重点大学的学生在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谈到:在读书期间,他对语文语法知识怎么也读不进去,什么主、谓、宾、定、状、补越读越懵。过后总是不甘心,就买来一本《现代汉语》反复读。读不进去,过几天再读,来回读了许多遍,每读一遍时就反复琢磨,终得其要领,“主谓宾”是句之主干,“定状补”是句之枝叶,还有“连谓式”、“兼语式”,掌握规律,灵活运用,领悟于心,以此方法坚持数年,领会就越来越深了。最后,他终于考上自己的理想的大学。
由此可见,只要不厌其烦,常读多思。是能弄通书中之“义”的。这也是无论名人还是凡人的读书心得吧。
在读书过程中,你会发觉,将自己喜欢的好书或经典之作重读一遍或多遍,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