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读书法
人生如大海,出海愈远,然后愈感到浩淼无边。昨日仅窥空了世复世相之一角,则矍然自以为得之,今日既由一角而几及全面,这才嗒然自失,觉得终究还是井底之蛙。
——茅盾(中国现代作家)
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当你们独自阅览时,你们只了解到一面,即令了解了三面,还是没有了解到第四面。终于把四面全都了解了,哪知这东西不是一个平方体,而是一个立方体,却总共有六面。”我们把这种全方位的读书方法称作“立体读书法”。
立体读书法,就是要求你读书时不单从一方面去读,而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读。既看正面,也看反面;既横阅,也纵阅;既可左顾,也可右盼。总之,务将各方含义都理解。
鲁迅先生也常常采用立体读书法。他对这种读书法有自己精辟的见解:“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指导读书的方法是:先从泛览诸家做起,从中选出合于自己心意的作者,再集中精力,深入钻研他的专集,这一步是由“面”到“点”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好“专集”,再由点扩而大之——去读“史”,也就是再从史的角度去理解这部书。如仍不满足,便辅之以读作者的传记,从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的角度去进一步探求书的含义。按照这种方法读书,那就既包含一般的泛读,又有重点的“深掘”,既有横读又有纵览,怎能读不好书呢?
书,是记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成果的。许多书,尤其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一般生活现象简单的描述,而是对现实社会的提炼、综合与升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物的模特……,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为追求最佳的读书效果,读书者当然应该讲求“立体读书法”。
“立体读书法”是根据人的思维规律所制定的。我们知道,单一的、平面的思维是不能适应对事物越来越深入的认识要求的。这正如平面几何,它对于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形式尚是有效的,但一进入多维空间、弯曲表面或球面体时,它就无能为力了。因此,科学家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立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对认识对象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思索、考察,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最富创造性、最有成效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多思。“多思”既指多方面地思考,也指深入地思索。只有多思,才能理解书的多方面意义,不仅知其正面,还知其反面;不仅知其表面,还知其骨髓;不仅知其本意,还知其喻意、转意及言外之意等等。
传统思维形式呈点状,它的扫描范围狭窄,只能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终将被进步的思维力量所突破,形成线状思维。线状思维是纵向发展的思维形态。它思考的起点不老是局限在事物的初始状态,而是着重于事物的现有状态,汇成一股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思想力量。
但线状思维也有局限性,也终于要被更先进的思维形态所突破,进入扇状思维领域,把思考力射入各个方向,铸成发现潜在用途的思维结构。而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只有全方位、多侧面的立体思维方式,才能适应不断高速度发展的社会生活。
牛顿讲过:“把复杂的现象看得简单,可能发现新定律;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也可能发现新领域。”我们可以把这句至理名言看作是读书思维的诀窍。
会读书的人是这样获得知识、开拓思维境界的:他的眼睛盯着书本,心灵伴随书上的信息运转着、激荡着,或者联想回顾,或者对比概括,或者辨析道理,或者萌生新意,或者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通过紧张专注的思维活动,你会感到胸臆开阔,视透古今;会觉得模糊的远古变清晰了,神秘的世界变明朗了。你站在书籍砌成的大厦上,觉得视象中有丰富的天地万物;觉得自己浑身是劲,想对着苍山大海呼叫,想经由一种合理的渠道,实现久蕴心间的使命。可见,读书时培育的思维力,可以“力透纸背”,使人顿悟出字里行间之外别人未能发现的东西,从而达到平面书立体读的功效。
其次,要重读。人的读书是与读书者当时的认识水平、所处环境和关心的问题有直接关系的。这次不理解的问题,下次读就可能理解;这次不需要、不关注的内容,下次就可能是最急需的。因此,重读一次,便能有一次新的收获。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温故而知新”。“温故”只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我们这里所说的重读,不是那种机械的重复。如果每一次重读都只是上一次读书活动的“翻版”,倒不如省下时间去读几本其他的书,学习一些新知识。
只读一次书,很可能只了解到书的一面,即或是了解到二面或三面,也不能算是了解到了全面。如果我们每次重读时以不同角度或视点,甚至带着不同的感情去审视所读的图书,每次就可能触及到知识的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收获。如此反复读书,必然获得立体读书的效果。
再次,要多议。多议,就是找人多讨论。在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中,仅仅靠个人的奋斗、个人的能力,要完全做到立体思维、多方观照和对事物多角度的理解是很困难的,只有联合兴趣相投、才能不同的个人,建立立体形的知识信息网络,构成“集团冲锋”的优势,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大凡嗜书者遇在一起,总爱谈书论报。通过讨论与交流观点,使人的心志振作,促发人的激奋之情,丰富人们的精神活力。况且,一本书,几个人同时去读,各自的理解角度往往是不相同的。你注意了这一面,他可能注意了另一面。经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有助于对书中内容的全面理解。
有一位著名的化学教授说,他在学生时代常常和几个志趣一样的青年,定期在一间矮小的阁楼里聚会、讨论,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于是,在思想的彼此交流、灵感的互相触动中,使他们大开眼界,很快接触到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于是,论文在这里孕育,人才幼苗从这里破土而出。
在议论中,可以刺激思维的热情、亢奋,可以驱除掉个人沉思冥想中往往发生的慵惰情绪,使人的思想处于兴奋状态,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敏感机智。在这种有声有色的动态氛围里,记忆力也比平时加强了。所以,有的人过了一段时间,甚至十年二十年,也能记起当时的环境特征和说话人的音容笑貌。
总之,平面书,可作立体读。恰当而灵活地运用“立体读书法”,不仅会涉及到知识的各个层面,使你把书读得更深透,理解得更全面,而且思维的触角会不断地触及到平时被忽略和遗忘的每一个角落,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宝藏”。
不读书,倒觉得天地不过这么大,自己无所不晓。越是读书,就越觉得书读不透,越觉得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片面,越觉得自己无知,越觉得天地之博大,个人之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