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城安西王府:史迹·史识·史册
6133400000004

第4章 开城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北家山Ⅱ区

第一节 北家山Ⅱ区遗址概况及勘探布孔

北家山Ⅱ区指开城村二队西、黑刺沟村四队东侧的俗称“西平梁”山地的东坡地,坡地北面是“大堰河”(又叫“沙沟堰”),南面有清水沟,西南与北家山Ⅰ区相邻。中心地带的地理坐标东经106°14.435′、北纬35°50.943′左右,高程2007~2035米。

该遗址中心区域地势西高东低呈缓坡状,现地貌为阶梯状耕田,由西向东主要划分九级阶地,阶地每级高差0.5~1.8米不等。其北有大致呈东西向的断崖、水蚀冲沟以及开城到妥家山的村间道路;南有东西走向的开城至北家山的村间小道,此小道在第8阶地东端与第9阶地南端相交处又分岔出一小道,穿过遗址区第7阶地,在西北方向与通向妥家山的村间道路相接。在阶地地埂、断崖处散见的砖块、瓦砾比较集中,其中第3阶地和第6阶地东侧地埂、崖面,堆放或暴露着较多的黄釉、白釉、绿釉龙纹瓦当,滴水,筒瓦残片,素面砖和绿釉砖残块,还见青石、红砂石残块等建筑材料。在第8阶地东南方向约300米处台地中,距现地表深约0.6米,当地村民耕地时曾挖出长方形、方形铺地砖200余块。据村民讲,这一地带是20世纪60年代在搞农田基本建设时,用拖拉机平田整地而改变成现在的阶地,部分阶地经人工修整。该地点钻探范围东西约490米,西部南北约100米,中部南北约165米,东部南北约155米。

北家山Ⅱ区勘探的9个阶地,探孔分布自西而东编排,布孔172排,行距2~5米,孔距2~5米不等,探孔共计5000多眼,勘探面积4.5万余平方米。

第1、2阶地布孔23排,探孔1000多眼。普探后没有发现遗迹现象。

第3阶地南北长115~145米,东西宽65~70米。布孔31排,探孔1800余眼。经普探与重点探查,发现房屋基址一处、夯土基址四处、道路二条。

第4阶地布孔17排,各排孔数不等,探孔1000多眼。普探后发现扰坑五处。

第5阶地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约20米。布孔8排,探孔近400眼。普探结合重点钻探,发现夯土墙基一处及扰坑二处。另外勘探有清代墓葬3座。

第6阶地布孔8排,探孔130余眼。这级阶地土质松软,距现地表深0.8~2米均为扰土,土色浅褐色,包含砖块、琉璃瓦片、白灰墙皮、木炭、红色颜料土块及夯土块,个别孔眼约2.4米深处见砖块,平均深2.4~2.7米处见黄生土,土质较硬,呈黄褐色。该阶地建筑遗迹基本毁坏殆尽。

第7阶地布孔42排,探孔480多眼。普探后发现东西走向冲沟一处。

第8阶地布孔22排,探孔300余眼。普探后发现在阶地北端有东西向冲沟。

第9阶地南北长约145米,东西宽35~45米。布孔21排,探孔近220眼。铲探到冲沟及扰坑。另外勘探有清代墓葬1座。

第二节 房址

北家山Ⅱ区探查房址一座,编号2006NABⅡF1.

06NABⅡF1:

GPS坐标。东经106°14.427′、北纬35°50.918′,高程约2030米。

相对位置。在第3阶地西南部。房址西南拐角处有输往北家山村庄电路的第22号电杆。

遗迹状况。房址开口距现地表深0.25~0.6米。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长约24米,北端东西宽约9米,南端东西宽约10米。基址西侧有折拐突出部分,即由基址西北角南向约6.5米处向西折出约2.4米后,又向南延长约14.5米处,再东向折进约2米,又向南延伸约3.3米处和基址的南侧边相接。基址发现有平铺的砖块,距现地表深0.6~0.9米。

第三节 夯土基址

北家山Ⅱ区探查到夯土基址四处,编号2006NABⅡHJ1~HJ4.

06NABⅡHJ1:

GPS坐标。东经106°14.435′、北纬35°50.943′,高程约2031米。

相对位置。在第3阶地中部偏东侧,东北临夯土基址06NABⅡHJ4约5米;南距道路06NABⅡL1(见后文道路部分)6~8米。地表散见琉璃瓦片、砖块。

遗迹状况。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5米。平面似呈院落形式,南北约27.5米,东西约16.5米。基址仅保存了基槽部分,以细五花土夯筑,残厚约0.8米,夯土坚硬,上部夯层间夹杂白灰。基址夯土分北侧、西侧、东侧三部分:

北侧夯土部分,平面形制大致呈梯形,东西两边内收折拐,北边东西长约16.5米,南边东西长约8米,南北宽约5.1米。其与东西两侧基址相接,构成一整体。

西侧夯土部分,平面形制大体为不规则南北向长方形,东西宽约4.2米,西边南北长约27.5米,东边南北长约22.5米,从南边向北14.1米处面向东有一拐折突出的部分,突出部分的北端东西约1.25米,南端东西约1.85米,南北约2.1米。在该基址东南角部位距现地表深约0.75米处发现平铺青砖,残留铺砖范围呈方形,南北约2.6米,东西约3米。

东侧夯土部分,平面形制大体呈不规则南北向长方形,东边南北长约26.2米,西边南北长约21米,东西宽4.25~6~9.5米不等。基址西面从南边至北约16米处向东折进约1.25米后向北延伸约4.8米与北侧基址相接。基址南部毁坏较重。

06NABⅡHJ2:

GPS坐标。东经106°14.421′、北纬35°50.952′,高程约2031米。

相对位置。在第3阶地北部,东南距夯土基址06NABⅡHJ1约25米;东距夯土基址06NABⅡHJ3约10米;北约50米为阶地地埂断崖。

遗迹状况。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9米。平面呈东西向不规则长方形,北侧边东西长约8.4米,南侧边东西长约7.7米,东侧边南北宽约5.5米,西侧边南北宽约5.8米。基址现存夯土仅是基槽部分,夯土残厚约0.4米。

06NABⅡHJ3:

GPS坐标。东经106°14.431′、北纬35°50.954′,高程约2031米。

相对位置。在第3阶地北部,南距夯土基址06NABⅡHJ1约18米;西距夯土基址06NABⅡHJ2约10米。

遗迹状况。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25米。平面形制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约9米,西侧边南北宽约5.8米,东侧边南北宽约5.5米,夯土为细五花土,残厚0.3~0.5米,夯层坚硬。经重点探查,基址基槽底部不平整,西高东低。基槽北壁残高约0.25米。

06NABⅡHJ4:

GPS坐标。东经106°14.444′、北纬35°50.948′,高程约2030米。

相对位置。在第3阶地中部的东侧边缘,西南距夯土基址06NABⅡHJ1约5米,西北距夯土基址06NABⅡHJ3约20米;东南距扰坑06NABⅡK3(参见后文扰坑部分)约10米。

遗迹状况。基址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9米。平面形制呈矩形,北侧边东西宽约4.8米,南侧边东西宽约9.3米,东侧边南北长约10.8米,西侧边自北边至南约4.8米处向西折出0.45米后,南向折延约6米与基址南侧边相接。基址基槽部分开挖在黑垆土层中,残存基址是基槽内的夯土,由细五花土夯筑,夯土残厚0.6~0.75米,夯层坚硬,上部夯土层夹杂白灰。基槽底部不平整,南高北低。

第四节 夯土墙基

北家山Ⅱ区探查到夯土墙基一处,编号2006NABⅡHQ1.

06NABⅡHQ1:

相对位置。夯土墙基发现于第5阶地,地面较平整。墙基的南端东距输往北家山村庄电路的第20号电杆约12米,北端北距冲沟06NABⅡG1约18米。

遗迹状况。墙基开口距现地表深0.65~0.75米。平面呈长条状,以细五花土夯筑,现存夯土为墙基基槽部分,夯层内夹杂白灰小颗粒,土质坚硬。墙基南北残长约66.5米,基宽2.5~3米,夯土残厚0.3~0.35米,底距现地表深约1.1米。墙基毁坏严重,断续相连,其南段被扰坑06NABⅡK6(见后文扰坑部分)打破。墙基在南端折向东,拐向东面的墙基残长2.5米(北侧边)~5.5米(南侧边),南北宽约2.3米。

第五节 道路

北家山Ⅱ区探查到道路两段,编号2006NABⅡL1~L2.

06NABⅡL1:

GPS坐标。东经约106°14.444′、北纬约35°50.926′,高程约2030米。相对位置。在第3阶地中部偏南,房址06NABⅡF1和阶地中的几处夯土基址之间。

遗迹状况。路面开口距现地表深0.55~0.9米,叠压在黄生土层上。道路平面大体呈“Z”形折拐,自西向东约8米处向南折延约18米,再向东拐折延伸约26米,宽3~4米,路面踩踏层厚10~15厘米,质坚硬,土色呈黄褐色。

06NABⅡL2:

相对位置。在第3阶地西南部,房址06NABⅡF1西侧,东距输往北家山村庄电路的第22号电杆约3米,西距第2阶地埂崖约6.5米。

遗迹状况。该段道路残存路面开口距现地表深0.45~0.75米,叠压在黄生土层上。道路平面呈长条形,南北残长约9米,宽1~1.5米,路面踩踏层厚约20厘米,质坚硬,土色呈黄褐色。道路东西两侧为浅棕褐色土。

第六节 扰坑

北家山Ⅱ区探查到扰坑八处,依勘探先后顺序编号2006NABⅡK1~K8.

06NABⅡK1:在第4阶地中部,南距输往北家山村庄电路的第21号电杆约3米,北距扰坑06NABⅡK5约13米。

遗迹状况。扰坑K1开口距现地表深0.65~0.75米,坑底距现地表深1.7~2米。坑口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约23米,东西3~4.4米,深1.1~1.35米。坑底不平,坑内填土呈灰褐色,土质松软,内含少量瓦片。

06NABⅡK2:在第4阶地中部偏西侧,北与扰坑06NABⅡK3相邻,西距夯土基址06NABⅡHJ1约20米,东南距输往北家山村庄电路的21号电杆约36米。

遗迹状况。扰坑K2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4米,坑底距现地表深约1.1米。坑口平面呈椭圆形,东西约3.65米,南北约2.6米,深0.68~0.72米。坑内填土含砖块、琉璃瓦片、白灰颗粒等。

06NABⅡK3:在第4阶地中部偏西侧,南距扰坑06NABⅡK2约3米,西距夯土基址06NABⅡHJ1约22米。

遗迹状况。扰坑K3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6米,坑底距现地表深约0.96米。坑口平面呈椭圆形,东西约2.8米,南北约2.2米,深0.34~0.4米。坑内是纯白灰,无其他遗物。

06NABⅡK4:在第4阶地北部,地势西高东低,南距夯土基址06NABⅡHJ4约39米,北距地埂断崖约8米。

遗迹状况。扰坑K4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9米,坑底距现地表深约1.85米。坑口平面呈椭圆形,东西约2.4米,南北约1.8米,深0.91~0.96米。坑内填土是灰褐色土,质地稍硬,坑底有骨渣块。

06NABⅡK5:在第4阶地中部偏北,南距扰坑06NABⅡK1约13米。

遗迹状况。扰坑K5开口距现地表深约0.75米,坑底距现地表深约1.8米。坑口平面呈椭圆形,南北约6米,东西约4.6米,深1~1.1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松软,含少量的瓦渣。

06NABⅡK6:在第5阶地南部,东临输往北家山村庄电路的第20号电杆,西侧打破夯土墙基06NABⅡHQ1.

遗迹状况。扰坑K6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2米。扰坑东部被第5、6级梯田阶地间的地埂断崖打破,西部被4、5级梯田阶地间的地埂断崖打破。探明的坑口平面呈不规则形,南北通长约16.5米,北部呈袋状,东西约12米,南北约8.8米,中部西侧南北约2.5米,南部呈长方形,北侧东西约3.25米,南侧东西约6米,西侧南北约4.5米。坑深1.1~1.2米,坑底距现地表深2.3~2.45米。扰坑内的填土呈灰褐色,土质较软,包含物有砖、瓦渣。扰坑北端向西打破夯土墙基06NABⅡHQ1南段。

06NABⅡK7:在第5阶地中部偏北,西距夯土墙基06NABⅡHQ1约3米。

遗迹状况。扰坑K7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2米。坑口平面呈椭圆形,东西约3.5米,南北约4.4米,深0.9~1.3米。坑底距现地表深约2.5米,底部不平,中部深,南北两侧较浅。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较硬,包含少量的琉璃瓦片、白灰颗粒、黑木炭小颗粒等。

06NABⅡK8:在第9阶地北部偏西侧,西端被第8阶地断崖打破。南距沟堑06NABⅡG3(见下文沟堑部分)约38米,北距地埂断崖约50米。

遗迹状况。扰坑K8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2米。坑口平面呈不规则矩形,西部南北长约14米,东西宽2.5~5.5米;东部东西长7.25~10.5米,南北宽5.75~7米。坑深0.75~1.35米,坑底距现地表深1.75~2.5米。底部不平,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较松软,包含少量的砖块、瓦片、黑木炭颗粒等。

第七节 沟堑

北家山Ⅱ区发现沟堑三处,编号2006NABⅡG1~G3.

06NABⅡG1:

GPS坐标。东经约106°14.529′、北纬约35°50.989′。

相对位置。横跨第7阶地、第8阶地南部、第9阶地南部。

遗迹状况。沟G1开口距现地表深1~1.7米。平面基本呈东西走向,东西残长约375米,南北宽4.5~11米,深0.8~4.5米,口大,底小,沟底距现地表深1.8~6米不等。沟之西端被一现代的蚀沟打破。沟底部不平,东部较浅,西部较深。沟内土色多呈灰褐色,土质比较松软,内含石渣砂粒、砖块瓦片等。

06NABⅡG2:

GPS坐标。东经约106°14.576′、北纬约35°50.996′。

相对位置。处第9阶地西南侧,东距沟堑06NABⅡG3约10米,南端与沟堑06NABⅡG1相接。

遗迹状况。沟G2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5米。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南北走向,南北长约24.4米,东西宽约4米,深0.8~1米,口大,底小,沟底距现地表深2.3~2.5米。沟内填土呈灰褐色,土质松软,包含砂石砖块、瓦片等。

06NABⅡG3:

GPS坐标。东经约106°14.583′、北纬约35°50.998′。

相对位置。处第9阶地南部,西距沟堑06NABⅡG2约10米,南端与沟堑06NABⅡG1相接。

遗迹状况。沟G3开口距现地表深约1.5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走向,南北长约32.5米,东西宽2.2~2.4米,深0.3~0.5米,口大,底小,沟底距现地表深1.7~2米,中段较深。沟内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较松散,包含砂石、砖块、瓦片等。

沟堑06NABⅡG2和06NABⅡG3的南端在第9阶地均与沟堑06NABⅡG1相接,沟内土质土色相同,包含物无明显差别,可能为同时期形成。沟的成因是由于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尚难明断。

第八节 小结

北家山Ⅱ区遗址勘探房址一座(06NABⅡF1)、夯土基址四处(06NABⅡHJ1~HJ4)、夯土墙基一处(06NABⅡHQ1)、道路二条(06NABⅡL1~L2)及扰坑八个(06NABⅡK1~K8)和沟堑三道(06NABⅡG1~G3)。房址与夯土基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周围探查有砖块、琉璃瓦片及白灰墙皮、赭红颜料块、木炭颗粒等。

房址NABⅡF1平面呈“凸”字形,南北约24米,东西9~10米,西侧有拐折凸出部分。房址地面残存平铺砖块,距现地表深0.6~0.9米。

夯土基址NABⅡHJ1处房址NABⅡF1东北,平面构成似呈院落形式,由北、东、西三部分组成,南北约27.5米,东西约16.5米,基址夯土残厚0.8米左右,上部夯层间夹杂有白灰,距现地表深约0.5米。夯土基址NABⅡHJ2东南距NABⅡHJ1约25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近6米,东西约7.7~8.4米,基址夯土残厚0.4米,距现地表深约0.9米。夯土基址NABⅡHJ3南距NABⅡHJ1约18米,西距NABⅡHJ2约10米,平面长方形,东西约9米,南北近6米,基址夯土残厚0.3~0.5米,距现地表深约0.25米。夯土基址NABⅡHJ4西南距NABⅡHJ1约5米,西北距NABⅡHJ3约20米,平面呈矩形,南北近11米,东西4.8~9.3米,基址夯土残厚0.6~0.75米,距现地表深约0.9米。基址一般由细五花土夯筑,夯土坚硬。现存的基址夯土实际上仅是其基槽内的部分。

夯土墙基NABⅡHQ1在四处夯土基址东面,也由细五花土夯筑,夯层坚硬,南北残长约66.5米,基宽2.5~3米,残高约0.35米,距现地表深约1米。墙基毁坏成若干残段,南端向东折拐。墙基两侧分布琉璃瓦片、砖块、白灰墙皮、赭红颜料颗粒等。

道路NABⅡL1在房址NABⅡF1和夯土墙基NABⅡHJ1之间的东侧,残长约55米,宽2.2~4米,呈折曲形,踩踏面厚10~15厘米,距现地表深0.7~0.8米。道路NABⅡL2处房址NABⅡF1西侧,南北残长约9米,宽1~1.15米,路土厚约20厘米,距现地表深0.45~0.75米。

北家山Ⅱ区的房址与夯土基址及道路相对集中分布在遗址区西部,东部的夯土墙体远离建筑基址群。建筑基址破坏严重,诸多的扰坑及连年耕地垦田加重了这一地点遗址的残毁程度,各建筑基址之间及建筑基址与道路、墙基走向之间的布局关系不够明确。该遗址点建筑规模、功能性质的判明还需进一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