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城安西王府:史迹·史识·史册
6133400000029

第29章 勘探小结

三十里铺古城依照山势构筑,南面城垣夯筑在山顶,东、西两面城垣外临陡坡,北垣地势相对最低,内抱较为广阔的坡地。以北面山下观之,城址形制宛如将要竖起的“凸”字。垣体周长141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垣体主要由灰褐土和黄褐土夯筑,夯层厚多在6~20厘米,夯窝径4~6厘米。东垣北段地势平坦,南段折曲至山顶,南北总长约555米,墙体基宽8~20米,残高4.5~11.4米;西垣北段地势亦较平,中南段蜿蜒至山顶,南北总长约475米,墙基宽7.6~14.6米,残高5.1~8.8米;南垣筑在山巅,东西长约115米,墙基宽约19米,残高8.5米左右;北垣东西长约320米(含其中部门址夯土台基),墙基宽9.5~14米,残高4.6~6.9米。四面墙垣顶部残宽1~5.5米。经对东垣中部墙体的局部解剖,墙垣夯筑前开挖有基槽,槽宽5.8~6.5米,深0.75~1米,基槽内填土夯实后,城垣再在基槽上部起筑。从试掘情况看,墙垣经二次增筑,原筑墙体采用穿绳版筑、棍夯的构筑方式;增筑的墙体下部可能以“堆筑法”进行,即边堆土,边夯打,每次堆筑一大层。城垣之外有宽4~17米、深1.55~2.5米不等城壕。

城址4个转角处呈长方形圆角鼓凸,东南、西南、东北3个角台尚残高8米左右,西北角台毁坏严重。墙体外侧构筑数量不一的马面,东垣墙体附筑马面6处,西垣墙体附筑马面7处,马面彼此间距大致为65米。南垣中部附筑马面1处,北垣门址两侧各筑1个马面。马面平面亦呈长方形圆角鼓凸,一般凸出墙体外侧3~6米,长14~20米。北垣中部门址由长方形夯土台基与门道构成。台基东西长约45米,凸出北垣外侧12~21米;门道处台基北侧中偏西部,南北残长5.5米,东西宽约8米。城内由北而南主要呈三级台地地貌,北部台地面积最大,略有斜坡;南部高处的两级台地呈阶梯式,面积狭小而平坦,这两处台地北侧边缘各有东西向夯土墙相隔,墙中部辟门,各自成一小城。散见遗物有绳纹板瓦、内壁饰凸圆点纹的灰陶腹片及青瓷片等。该城延续时代较长。

三十里铺古城有这样几个特点:

1.城址处在清水河上源的河流谷地,扼南北通途要道,地理位置重要;

2.城址构筑受所在地势制约,凭借高山陡坡筑城,形如簸箕,尽显险峻势态;

3.城址封闭性特征突显,对外仅在城池的北垣开门作唯一出口;

4.城址军事防御色彩浓厚,墙垣厚实、马面密布、角台高大,城外且有壕沟环绕;

5.城中有城是该城一大显著特点,大城之内的南部还有两重小城,随地势一城高出一城,每个小城也相对封闭;

6.从墙体构造、地表遗物判断,该城址延用时间比较长,尤其在宋、元两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