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城安西王府:史迹·史识·史册
6133400000023

第23章 城垣马面

城址四面墙体诸马面基部平面多呈圆角长方形,为顶部小、底部大的夯土墩体,鼓凸于墙垣外侧。

1.北墙马面。2处。分置于北墙中部偏西的门址两侧。高程1894米。北墙门址西侧马面的东壁距北门址夯土台基的西壁约35米,凸出北墙外侧4米,亦即马面的东、西两壁南北均宽4米,马面北壁东西长约15米,残高6.5米,现存顶部南北宽2.8米,东西长9.3米;残顶部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4.5米,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2.2米;马面基部夯土开口距现地面深0.9~2米,其外侧附近距现地面1.6~2米深处发现有0.06~0.1米踩踏面,踩踏面浅灰褐色土,质较硬,层理明显;距现地面2.2米左右深以下,土质较软,包含有大量碎砂子颗粒,水分较大。

北墙门址东侧马面毁失较重,其西壁距北门址夯土台基的东壁约30米,现凸出北墙外侧1~1.5米,即马面西壁南北残宽1.5米,东壁南北残宽约1米,现存北壁东西长约14米,残高2.1米。马面外侧附近距现地面3米余深处发现有厚0.1~0.4米的踩踏面,含较多白灰颗粒,质较硬,黄褐色土。

2.东墙马面:6处。马面之间距42~65米。为便于叙述,东墙马面由北向南依次编为东1马面、东2马面……东6马面,马面所处地势逐次增高,相距渐短。

东1马面:高程1883米。马面北壁距东北角台外侧约122米。凸出墙体外侧5~9米,北壁东西残宽5米,略外弧,南壁斜直,宽约9米,东壁基部南部长约17米,残高10.3米。现存顶部东西宽4.1米,南北长6米,残存顶部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7.6米,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3.7米。从其南壁观察,马面外部有增筑的夯土,增筑部分与原筑夯土界限清楚,在增筑前对原来夯筑的外壁表面削切得比较齐整。夯层厚0.06~0.2米,夯土有灰褐色、黄褐色土两种。

东2马面:高程1891米。残毁较重。马面北壁距东1马面南壁约65米。现凸出墙体外侧2.5~3米,即其北壁东西残宽2.5米,南壁东西残宽3米,东壁基部南北长约17.5米,残高7米左右。残存顶部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5米,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0.2米。依对马面外围所探查的探孔,马面基部夯土开口距现地面0.3~1米,夯土黄褐色和五花土,质较硬,厚1米左右,夯土直接筑在灰褐色土层之上。

东3马面:高程1907~1913米。马面北壁距东2马面南壁约65米。凸出墙体外侧5米左右,马面北壁东西宽约4米,南壁东西宽约6米,东壁南北长约14米,北壁和南壁略外弧,东壁较直,残高10米余。现存顶部东西宽约5米,南北长6.4米,现顶部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9米,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5.5米。

东4马面:高程1930~1932米。马面北壁距东3马面南壁约58米。凸出墙体外侧2.5~6.5米,即马面北壁东西残宽2.5米,南壁东西宽约6.5米,东壁南北长约15米,北壁和南壁较直,东壁略外弧。现存顶部东西宽5.9米,南北长7.3米,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6.8米,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11.2米。

东5马面:高程1935~1938米。马面北壁距东4马面南壁约49米。凸出墙体外侧7.5米,即马面北壁和南壁东西均宽7.5米,东壁南北长8米,北壁和南壁斜直,东壁较直。现存顶部东西宽3米,南北长4米,高于墙体外侧地面7.5米,高于墙体内侧地面5米。

东6马面:高程1949~1952米。马面北壁距东5马面南壁约42米。凸出墙体外侧即马面北壁和南壁东西宽1.5米,东壁略外弧。东壁基部南北长约15米。北壁和南壁较直,东壁略外弧。现存顶部东西宽1米,南北长2.3米,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9.5米,高于墙体内侧现地面2.5米。

3.南墙马面。1处。高程1957~1960米。马面东壁距东南角台内侧20米,距西南角台内侧约40米。马面以浅褐色土、五花土、黄褐土分层夯筑,凸出墙体外侧4~5米,即其东壁南北宽4米,西壁南北宽5米。南壁东西长约10米,东西两壁外弧,南壁较直。现存顶部南北宽3.2米,东西长5.7米,顶部高于墙体外侧现地表7.4米,高于墙体内侧现地表6.2米。据探查,马面外侧基部低于现地表,其夯土开口距现地表深0.3~2米,越靠近马面基部,夯土开口距现地表越浅,夯土筑在红色砂土(生土)之上。

4.西墙马面。7处。马面之间距40~50米。由北而南依次将附置在西墙的马面编为西1马面、西2马面……西7马面。同东墙马面一样,西墙马面所处地势自北而南亦渐高。

西1马面:高程1897米。马面北壁距西北角台外侧约40米,凸出墙体外侧5米左右,北壁东西宽约4米,南壁东西宽约6米,西壁基部南北长约20米。北壁、南壁斜直,西壁直壁。现存顶部东西宽2.1米,南北长6.6米,高于墙体外侧现地面2.7米,与墙体内侧地面几乎水平。马面基部夯土开口距墙体外侧现地面0.7~1.3米,夯土为五花土,厚1.1~1.7米,质实较硬,夯土直接筑在生土层上。

西2马面:高程1902米。马面北壁距西1马面南壁约50米。现马面基部平面略呈半圆形,凸出墙体外侧最大径约2.5米,周壁弧状。现存顶部东西宽约2米,南北长14.6米,高于墙体外侧现地表4米,也与墙体内侧现地表水平。马面基部夯土开口距墙体外侧现地表0.5~2.5米,夯土灰褐色,质坚硬,厚2.2米,上面发现有(塌落)白灰皮。马面夯筑在青灰色黏土层上。

西3马面;高程1911~1914米。马面北壁距西2马面南壁约48米。凸出墙体外侧4~7.5米,即北壁东西宽4米,南壁东西宽7.5米,西壁南北长约10米。北壁和南壁倾斜,西壁直壁。现存顶部东西宽5米左右,南北长6.4米,高于墙体外侧现地表5米,高于墙体内侧现地表7.3米,马面基部外侧夯土开口距现地表2.4~2.8米,厚0.7米,夯筑在红生土上。红生土距地表深约3.5米。

西4马面:高程1924~1928米。马面北壁距西3马面南壁约48米。马面基部平面略呈半圆形,凸出墙体外侧最大径约7米,北壁较斜直,东西宽约5米,其他壁呈弧形,现存顶部东西宽5米左右,南北长约15米,高于墙体内、外侧地面均7.5米左右。马面基部外侧夯土开口距现地表1.9~3.1米,夯土呈灰褐色和灰黄色两种,质坚硬,厚0.7~1.9米,夯层明显。夯土下为厚0.2米的灰褐色黏土及红色砂土(原生土)。

西5马面:高程1933~1949米。马面北壁距西4马面南壁约50米。凸出墙体外侧4~6.5米,即马面北壁东西宽约4米,南壁东西宽6.5米,北壁和南壁略呈弧形,西壁南北长约18米,较斜直。现存顶部东西宽4.5米,南北长约17米,顶部高于墙体外侧现地表7.9米,高出墙体内侧现地表6.4米。马面基部夯土开口距现地表0.3~1.5米,夯土有灰褐色土和黄土两种,质硬,厚2.7~3.9米。马面外侧附近距地表1.5~1.7米深处发现有厚0.02~0.03米踩踏活动面。

西6马面:高程1953~1956米。马面北壁距西5马面南壁约53米。马面基部平面现呈半圆形,凸出墙体外侧约5米,周壁圆弧。现存顶部东西最宽约4.8米,南北长7.3米,高于墙体外侧地表6米,高于墙体内侧现地表8.1米。马面基部外侧夯土开口距现地表0.4~1.5米,夯土厚约1.4米,土色浅黄,质甚硬。探至距地表2.8米为原始红生土。

西7马面:高程1959~1961米。马面北壁距西6马面南壁约40米,马面南壁距西南角台南侧约65米。凸出墙体外侧5米有余,其北壁东西宽5.5米,南壁东西宽约5米,西壁南北长约20米,周壁略弧。现存顶部东西宽1米,南北长10多米,高于墙体内、外侧现地表均近5米。马面基部夯土开口距地表0.7~1.6米,夯土由浅黄色土、五花土、铁红色土组成,厚0.6~1.8米,质坚硬,夯筑于橘红色生土及灰土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