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回乡之路:寻皈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
6132000000025

第25章 “浙中绿岛”生态效应价值说

“浙中绿岛”的提出,是对近代武义发展史的一次反思。据《武义县志》记载,直到清朝初期,武义县人口从未突破7万人。及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由于采取了“轻徭赋与民休息”、“招集流民奖励垦殖”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从雍正九年(1731)到宣统二年(1910),武义县的人口数从15308人迅速达到155329人。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平原人满为患,大量人口迁移山区,刀耕火种,吃山用山,时日一久,原始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从民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段时期,由于生产技术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还是属于传统的刀耕火种。20世纪50年代末经受“大办钢铁”和“大跃进”等大规模的运动和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一直到 90 年代初期,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燃料、畜牧业饲料等方面的压力,使人地的矛盾尤为突出,开荒种粮、砍柴当薪、伐木养菇等,“人与自然之争”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严重衰退。直到90 年代中后期,武义县出台了一系列强硬的保护政策,自然生态才开始复兴。

“浙中绿岛”是武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与终极旨归。武义县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初显“绿岛效应”,为欠发达地区先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一、“绿岛效应”的形成

近几年,环保部门对一些地区生态危机频频亮出黄牌,而武义县依然是一片山青水秀的净土,成为了“浙中绿岛”。

自从“十五”计划之初武义县提出“生态立县”战略以来,该县致力于打造“浙中绿岛”、“生态武义”,先后建立了12个自然保护区和2 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保护区面积达10万多亩,建设省级以上的生态公益林44畅62万亩。下山脱贫退耕返林8000多亩。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绿化造林先进县”称号;2000 年通过省级绿化达标验收,被授予浙江省“绿化合格县”称号;2001年获得全国首家“中国有机茶之乡”称号;2005年被评为市级“生态建设先进单位”;2006 年4月,武义县政府被国家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武义县成为全省第十个省级生态县;2008年10月28日,武义县被公布为“中国温泉养生生态产业示范区”;2009年,在首届中国武义· 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上,武义县被授予“国际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从八婺第一峰牛头山之巅到武义母亲河熟溪河畔,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清新的风、葱翠的山、清澈的水、恬静的村落、洁净的街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深厚的人文景观和优质的温泉资源,武义业已真正成为杭州、上海和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成为都市人休闲度假、调养身心的绿色乐园。据统计,2009年武义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22畅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畅75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 856畅5%、2715畅5%,景点门票收入 4968 万元,比 2000 年增长65畅24倍。

二、“浙中绿岛”价值分析

“浙中绿岛”之所以能够形成全方位的、良性的、持久的“绿岛效应”,是因为它蕴含了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诸方面的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体性价值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一)经济价值

武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对武义县发展县域经济、富裕百姓生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根据统计资料,1995 年武义县茶叶总产量为 3120 吨,产值为 2185 万元。通过发展有机茶带动茶产业向高端产品发展,到200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 7523吨,产值 23697 万元,分别比 1995 年增长 141畅1%、984畅5%。武义县生态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餐饮、地产、文化、商贸、物流、金融等第三产业正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09年武义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03畅25亿元,增长9畅1%,其中一产 9畅78 亿元,增长 6畅2%,二产 58畅96 亿元,增长 7畅9%,三产34畅51亿元,增长12%。武义县近年经济发展情况参见下表:

武义县建设生态文明从实践的层面证明了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竞争优势,而且是最持久的竞争优势。越早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能够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社会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持久生产力。

(二)社会价值

武义县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进生态村建设和文明小区建设,不仅推进了生态建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困扰许多地方的就业、民生、稳定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些年,一些地方老百姓自发采取非正常手段抵制或捣毁污染企业的事件频频发生,凸显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公平的密切关联性,同时也表明社会公众生态意识在不断加强。在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所以,生态文明是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相统一的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因而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三)生态价值

武义县是在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工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情况下,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2000 年武义县提出“生态立县”战略的时候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仅8378元(按2000年末汇率折算为1012美元),而美国开始大规模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1000美元,日本虽较低,也超过了4000美元。武义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颠覆了长期以来“先发展,后治理”和“边发展,边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探索了一条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合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道路。

(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大关系和谐发展、人类全面发展与人类个体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的本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让人们心情愉悦地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也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浙中绿岛”的出现,顺应了现代人生理、精神的需要,适合当代都市人渴望“返朴归真”、向往“诗意栖居”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许多人常年处在与大自然相对隔离的都市里,生活节奏快而且竞争激烈,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严重污染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日趋恶化。作为具有自然特性的人,要求从喧嚣、繁杂、污染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渴望走近大自然,寻求清静和放松,呼吸新鲜空气,返朴归真,领略质朴、神秘、奇险的自然情趣。因此,“浙中绿岛”——武义县成了周边地区,特别是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居民休闲养生旅游的极佳目的地。2008年,上海市旅游部门对“全国短线游最值得去的20个地方”进行问卷式民意调查,武义被上海市民评为“第一个最值得去的地方”。“绿岛效应”催生了当代都市人寻找“诗意栖居”的时尚生活方式。

余潇枫指出:“绿色生活”是全球绿色治理的深度展开,它是对以往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一种“逆反”和重建,寻求一种强调生态安全的新的生存方式。“绿色生活不仅是尽量少地对地球带来损害,而且也要尽量少地对他人、动物、植物、昆虫带来损害。”要走出生存困境,必须认同绿色地球才是人类安全的家园,绿色生活才是真正和谐的人类生活。绿色生活包含有使用绿色产品、绿色住宅、绿色办公室,进行绿色饮食、绿色消费、绿色旅游,开展绿色家庭投资、绿色教育等诸多内容。中国民间绿色环保组织“地球村”将国际流行的“3R”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造和完善,提出了“5R”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涵,即 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评价、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类、循环回收)、Rescue(救护物种、保护自然)。实现绿色生活,重要的是伸张“绿色正义”,使其成为每个地球公民的义务,并贯彻到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去。“绿色生活方式是污染控制的源头防治,也是生态保护的治本之策。只有把生活方式作为环保本身的内容时,环保才能走进生活,公众参与也才有了实现的渠道。”“发展绿色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是武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基调,其产生的“绿岛效应”促使武义人生态文明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武义人的生态意识得到了提高,如发展有机茶,长期的严格质量要求提高了种植者、生产者、销售人员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武义人学会了与自然对话、沟通、共生的生存方式;学会了与游客在大生态背景中交流、合作、互惠的经营方式。在“浙中绿岛”建设过程中,武义人懂得了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实现生活富裕;完全可以在确保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物质生活需要;完全可以利用“绿岛效应”,在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