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知识基本常识
6131700000029

第29章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是禅宗之“宗经”吗

慧能(638~713),俗姓卢,生于岭南新州,即今广东新兴县。父亲宦途失意,忧愤而疾至死,由母亲抚养成人。由于家境贫困,长大后以卖柴为生,赡养老母。一天,慧能在集市上卖柴,忽听见有人诵读《金刚经》,便下定决心,千里迢迢赶往蕲州黄梅,即今湖北黄梅县,向弘忍禅师学习佛法。弘忍禅师很欣赏慧能,为使慧能免遭佛教内部其它派别人士的陷害,暗中传法给慧能,并命他连夜赶回岭南。后来慧能到曹溪“开山”传教,变“戒坛”为“法坛”,慧能的弟子们视慧能为佛,慧能法语,犹如佛经,于是把慧能在法坛上所说的“法语”记录下来,由法海加以整理,称《坛经》。

慧能的基本思想是“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吗

法海本《坛经》共分57节,1.2万字,为慧能法坛讲法及与弟子对话的记录,反映慧能对佛法的基本思想。慧能佛法,大致分两个方面,即世界观上的“真如缘起”论和解脱论上的“佛性”论。所谓“真如缘起”论,认为精神是本原,是第一性的,而客观存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基于本源的精神,不是指人的主体意识,而是超自然超时空的最高存在,是不可思议的精神实体,它的名称就叫作“真如”。

慧能认为佛性广大,无南北之分,解脱意味着成佛;只有成佛,才是真正的解脱。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慧能很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当然,慧能对于人的肯定,最后还是导向于佛教的彼岸世界,不是要人们面对现实,改造世界,而是要他们向往彼岸世界,追求出世解脱。

《六祖坛经》的宗教思想表现在哪些章节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按:指神秀偈语),惠能一闻,知未见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适来诵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尔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于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惠能答曰:“我在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因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闻已,即识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一段话主要反映了慧能的“悟境”吗

弘忍欲传法给弟子,要求弟子作一首偈颂,以考察谁的悟性最高,然后传法给他。上座神秀作的偈颂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为众弟子传诵,独弘忍知道其“悟境”不高。及慧能偈出,深得弘忍欣赏,心下“印可”,当夜即传法给慧能,并命他连夜回家,是为六祖。从这里可以看出,慧能的悟性极高,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六祖坛经》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人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2.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3.遇悟即成智。

4.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

5.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

6.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7.用智能观道,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8.故知不悟,即佛是为生;一念若悟,即为生是佛。

9.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10.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研读《坛经》应澄怀心灵吗

研读《坛经》,先要鉴别《坛经》版本,共有四种:敦煌本、惠昕改编本、曹溪原本、元僧宗宝改编本,其中敦煌本为法海辑录,最接近慧能思想原貌。阅读此书,当澄怀心灵,积极进取,切忌“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