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6130600000028

第28章 各地宫观

道教许多宫观建筑超凡脱俗,出神入化,既保留了自然山林的宏伟秀丽,又体现出风水宝地的绝好气韵,可称地设天成。

这些道观与本派历史传承紧密相连,曾经几度焚毁,也曾几代兴隆,至今天,这些记载历史的道观已经不仅仅只是一座道教宫观,更是我国道教文化的具体展现。

●楼观

楼观,我国道教宫观,位于陕西周至终南山麓。相传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的故宅。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道庙称“观”,据说即源于此。

道教称,尹喜仰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有圣哲临关,时老子由楚入秦,经函谷,尹喜乃请老子著书以传后世,老子为说《道德经》,其地则称老子说经台。

有史可考的道教楼观派,兴起于魏晋,兴盛于北朝、隋唐。唐高祖敕令扩建楼观庙宇,改名宗圣观。北宋太宗时,复赐额顺天兴国观。金末毁于战乱。元代全真道士尹志平居楼观10年,在旧址上修复殿堂,楼观从此成为全真道宫观。

明清时楼观遭山洪水灾、兵燹之祸,至清末已只存残迹,有部分碑碣石刻,宗圣观主体建筑则荡然无存。此后说经台即成为楼观派主要活动场所,统而言之说楼观台。全真道派和正一道派都尊称楼观为“终南祖庭”。

●白云观

白云观,道教全真第一丛林,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其前身是唐代的天长观。据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观。

观内至今还有一座汉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据说就是唐代的遗物。金正隆五年,天长观遭火灾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敕命重修,金世宗赐名说“十方天长观”,后复遭火灾,重修后更名太极宫。

元初,邱处机自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3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

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白云观的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布局紧凑。中路以山门外的照壁为起点,依次有照壁、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灵官殿、钟鼓楼、三官殿、财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药王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

●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江苏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

《吴郡图经续记》称“唐置,为开元宫”,明卢熊《苏州府志》称“晋时号真庆道院”,宋称天庆观,元至正元年,始名玄妙观,明代称正一丛林,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一度改“玄”为“元”或“圆”,称“圆妙观”,后历遭毁坏,历经整修,民国元年,恢复“玄妙观”旧称。

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正中及西厢有大小殿宇26座,连绵不绝。现有山门、主殿、副殿及21座配殿。

山门雄伟高耸,上悬康熙帝御笔赐额“圆妙观”。南宋淳熙六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

殿中须弥座上供高17米泥塑贴金的3尊神像,正中是元始天尊,两旁是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称三清。神像高大庄严,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

道德天尊像座有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通老子像碑之一。

三清殿西山墙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刻360天尊像,合周年数。玄妙观前一条街名观前街,为苏州的主要商业街之一。

●冲虚观

冲虚观,位于广东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北麓朱明洞南。原址为葛洪所建四庵之一的南庵,初名都虚庵。葛洪升仙后,改建为葛洪祠,以示纪念。

唐玄宗天宝年间扩建,易名为葛仙祠。宋哲宗元祐二年,又赐名为“冲虚观”,以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

冲虚古观内有殿宇五重,分别为灵官殿、三清殿、黄大仙殿、吕祖殿和葛仙殿。冲虚观内如今还有葛洪的许多遗迹。其中葛仙殿后有葛洪建造的丹灶。丹灶旁原有苏东坡书“葛洪丹灶”4字,已泯灭。现在所刻的“稚川丹灶”4字乃是清乾隆年间广东提学吴鸿重题。

观内还有一个八角形的水池,是葛洪的“洗药池”。据载,葛洪时常为民采药,这池便是他洗药草的地方。

最神奇的是观内的“长生井”,据说是葛洪炼丹时取水所用。这口井长年不枯,井水能治病,昔日名说“神仙水”,据说经常饮用此水,可保长生,因此留下了一斗米换一斗水的传说。这是冲虚观“三奇”之一。

另外二奇分别是:冲虚观主殿三清殿周围大树环绕,屋顶却无落叶;观内无蜘蛛结网。此“三奇”至今仍吸引着不少人去探究谜底。

●称台观

称台观又名佑圣观,位于三台县城南40千米,距郪江古镇二千米的巴蜀地区的第二大道教胜地。南宋开禧二年,道人赵肖庵入山,嘉定三年,建大殿三间,嘉定七年,取名佑圣观。从宋历元到明,因兵燹毁废。

从明永乐十一年,奉敕大建宫殿起到万历十九年,全观重建殿堂13重。清代又多次扩建和培修,到光绪十五年,称台观已成为四川第二道教名山,蜀中名观。

现存有三皇观、回龙阁、长廊亭、券洞门十殿、城隍庙、天王殿、九间房、灵宫殿、振辰楼、钟鼓楼、正殿等建筑,绵延1000米,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殿内长年不结蜘蛛。

现内存有明代万历十七年的铜钟、铜鼎、匾对、称台胜境墨稿,明代万历四十二年的《圣谕》和乐笏、尚方宝剑等。称台观风景秀美,有奇洞、泉眼、池塘、古墓等。小桥流水,古柏参天,百年以上老树比比皆是。观内香烟缭绕,称“巍巍胜境类蓬莱”、“茅屋称台天下无”。是仅次于青城山的四川第二大道教名观。

●常道观

常道观在青城山腰,又称天师洞。因东汉天师张道陵曾于此传道,故名。洞在山腰混元顶下峭壁间,祀天师塑像,沿壁有廊可通。观重建于隋大业年间,唐改称常道观,宋时名说昭庆观,后又沿用常道观至今。

现存殿宇重建于清末,主殿为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台,气势宏伟。殿内供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像高0.9米,为唐开元十一年刻石。

观内历代石木碑刻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诏书碑、飞龙鼎、明代木刻花瓶等。观前右方有古银杏一株,高数十米,枝叶扶疏,传为张道陵所植。

观东不远处有三岛石,危岩三岛,传为天师降魔时所劈,今石上有“降魔”两字。岛旁泉水环流,浓荫蔽日。

●无量观

无量观,道教著名宫观。在辽宁鞍山市东南10千米的千山北沟,也名无梁观,传因初建时无梁而得名。清代康熙六年,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刘太琳创建,后屡有修缮。

观内外主要建筑有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南天门、八仙塔、祖师塔、葛公塔等;老君殿创建于清代康熙初年,嘉庆、道光及同治年间均有修葺,殿内供奉太上老君塑像;三官殿是清代道光二十六年创建,因祀三官大帝而名;慈航殿,原名慈航阁,中供慈航道人圣像。

观前山腰间有一石台,台上置石桌石墩,四周环以短石垣栏柱及石板,相传昔日常有仙人羽客栖集于此,故人称“聚仙台”;台东有八仙、祖师、葛公三塔。

沿山门拾级而上至西峰,峰顶石台,名振衣岗,岗北山峰,古称拜斗台,昔为观内道士朝拜北斗之处。观之周围峰峦叠嶂,松海环绕,有南天门、钟楼、万年松、正直松、石龛松等众多名胜古迹。

无量观整个建筑依山随景而筑,殿宇房舍成阶梯状,层层而上,气势壮观,布局自然,结构巧妙,是东北著名的道教宫观。

●中岳庙

中岳庙,即指嵩山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东4000米。它背倚黄盖峰,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规模宏伟,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北魏时,祠址经过了3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氏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八方传播。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宋太祖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

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称,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

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永乐宫

永乐宫,位于芮城县城北约3000米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这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原来是一处道观,是为奉祀我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镇永乐镇,出被称为永乐宫。

永乐宫是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

永乐宫的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

永乐宫内,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

这些元代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朝天宫

朝天宫,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宋大中祥符间,改名祥符宫,续改天庆观,元朝元贞年间,改额玄妙观,寻升大元兴永寿宫。

南京朝天宫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面积约30000平方米,加上江宁府学现存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

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称冶山,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冶铁铸剑,后历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庙宫殿。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赐名为“朝天宫”,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清末,朝天宫改为江宁府学和文庙,朝天宫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

明代的朝天宫是当时南京最大、最著名的道观,占地面积300亩,有各种殿堂房庑数百间,立体建筑有神君殿、三清正殿、大通明宝殿、万岁正殿等。

大山门为东向,据记载,大山门内有左右碑亭各一。其南碑为“奉敕重建朝天宫碑”保存完整,现存朝天宫大成殿丹墀前,其北碑碑身已毁,仅存碑座。

●紫霄宫

紫霄宫座落在湖北武当山的主峰天柱峰东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是武当山上保存较为完整的宫殿古建筑群之一。

自东天门入龙虎殿、循碑亭、十方堂、紫霄殿至父母殿,层层殿堂,依山叠砌,其余的殿堂楼阁,鳞次栉比,两侧为东宫、西宫,自成院落,幽静雅致,再加上四周松柏挺秀,竹林茂密,名花异草,相互掩映,使这片古建筑更显得高贵富丽。

紫霄殿面阔五间,重檐九脊,绿瓦红墙,光彩夺目,其额枋、斗拱、天花,遍施彩绘,藻井浮雕有二龙戏珠,形态生动,宛若真物,由于彩绘,也使得全殿显得光彩夺目,富丽堂皇。

殿前的平台十分宽阔,雕栏重绕,雄伟壮观。殿内供有玉皇、真武、灵官诸神像,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雕刻手法细腻、逼真。殿后的父母殿,崇楼高举,秀雅俏丽,与紫宵殿相映成辉,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

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有禹迹池、宝珠峰。周围岗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

进入龙虎殿、青龙、白虎泥塑神像侍立两旁,形成威严。沿数百级台阶循碑亭穿过十方堂,有一座宽敞的方石铺面的大院落,院上三层饰栏崇台,捧拱主殿紫霄殿。

紫霄殿进深五间,重檐九脊,翠瓦丹墙。殿中石雕须弥座上的神龛内供奉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塑像和文武座像,两旁侍立金童玉女,君将等,铜铸重彩,神态各异,是我国明代艺术珍品。

殿左放着一根数丈长的杉木,传说从远方飞来,故名“飞来杉”;又因在一端轻轻扣击,另一端可听到清脆的响声,而称为“响灵杉”,相传也是明代遗物。大殿四周神龛内,陈列着数以百计的元、明、清代铸造的各种神像和供器,堪称我国铜铸艺术的宝库。

●洞霄宫

洞霄宫,道教宫观。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西南的大涤山中峰下大涤洞旁。

创建于汉武帝时,唐代弘道元年,奉敕建天柱观;乾宁二年,钱缪改建后称天柱宫;宋大中祥符五年,奉敕改名洞霄宫;宋南渡后,常以去位之宰执大臣提举洞霄宫;元代世祖至元年间,屡经扩建,规模日益壮观。

洞霄宫极盛时占地面积达80亩,并以该宫总摄江、淮、荆、襄诸路道教,是元代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元邓牧撰有《洞霄图志》6卷,记当地宫观、洞府、古迹、人物、碑记等颇详。

洞霄宫至正年间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年重建,因林壑深秀,名胜古迹甚多,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称“大涤洞天”清代乾隆年间再次焚毁,后唯存方丈室、斗姆及道舍数间,今尚留遗址。

●元符宫

元符宫,道教著名宫观。在江苏句容与金坛两县之间的茅山积金峰南坡。全称元符万宁宫,简称印宫。

据《茅山志》记载,唐至德时建有火浣宫,北宋天圣三年,为延真庵,天圣五年,为天圣观;宋哲宗时因茅山上清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治好皇后心痛之疾,绍圣四年,哲宗敕江宁府于此营建元符观,历时九载,于崇宁五年落成,徽宗御题额说元符万宁宫。

其时宫内主要建筑有宫门、玉华门、天宁万福殿、玉册殿、九锡殿、景福万年殿、飞天法轮殿、钟楼、藏经阁、大有堂、东库堂、西称堂、宝策殿、众妙堂、三素堂、九真堂、北极阁、震灵堂、潜神庵及十三房道院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南宋建炎四年,毁于盗火。

绍兴二十八年,高宗赐金重建,并御书宫额;宋理宗时,敕令茅山上清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缮修上清宗坛,工峻御书其坛及圣德、景福、万年三殿额。

元、明、清初屡有修复重建,清末绝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至民国时仅存灵官、太元、三清三殿和东秀、西斋、勉斋、聚仙四房道院。现有山门、灵官殿、万寿台、太元宝殿及二房道院,均为近年所建。宫外名胜古迹有蓬壶洞、玉柱洞、华阳洞、楚王洞、常遇春影壁等。

●青羊宫

青羊宫,川西第一道观,座落在成都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侯祠,西望杜甫草堂,东邻二仙庵。相传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

据考证,三国时期取名“青羊观”。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在唐僖宗时又改“观”为“宫”。现在青羊宫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记》说:“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烟粘碧坛,风行清磬。”这样一来,青羊宫便成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了。

到了明代,唐代所建殿宇不幸毁于天灾兵焚,破坏惨重,已不复唐宋盛况。今所见者,均为清康熙六至康熙十年陆续重建恢复的,在以后的同治和光绪年间,又多次培修,解放后又多次修葺,即形成现在的建筑规模。

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13000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为当今我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既是青羊宫传统的庙会日,又是青羊宫历史悠久的“花会”日,届时宫内香烟缭绕,磬声悠悠,人如潮涌,宫外各种名花异卉争奇斗妍,流香溢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重阳宫

重阳宫,我国著名道教宫观,全真道祖庭,又称为重阳万寿宫、祖庵,位于古都西安市区西南40千米处,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葬骨之地。

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马钰袭掌全真教,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两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元世祖时乃更名重阳万寿宫。

重阳宫在元代的北方道教中影响很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悬挂在山门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赐金匾仍清晰可辩。

元代时,重阳宫殿堂建筑共计约5048间,东至东甘河,西达西甘河,南抵终南山,北近渭河,全真道徒往往称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

明清以后,屡遭破坏,宫院逐步缩小。明代重阳宫开始衰落,规模逐渐缩小。现存的灵官殿、七真殿均为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建制和规模远非元代可比。

作为元代盛极一时的大重阳万寿宫所存除碑石、石棺之外的实物,仅有闲置在院中的几块硕大的筑基石和一件残存的屋脊,可以让想见当年宫殿的宏大气势。

●天后宫

天后宫是为供奉天后娘娘所搭建的,位于福建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来庆元二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该宫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有温陵天后祖庙之称,台湾和东南亚的许多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的。

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来微宗赐额“顺济”为庙名,即“济以顺风”之意。宗元时代,泉州成为世界贸易港之一,元代朝廷为了发展海上贸易,于至元十五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明永乐五年,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建庙。此后朝廷节遣内宦及给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满刺加等国,率以到庙祭告祈祷为常,永乐十三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从泉州浯江启航,“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改宫号为“天妃宫”。

清康熙十九年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后易宫名为“天后宫”。

康熙二十四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来宫致祭。雍正元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今悬挂于殿中,乾隆后历代有重修。现在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

●万寿八仙宫

万寿八仙宫,位于西安东门外,始建于宋代,后代历经重修。据八仙宫石碑记载,原先这里有座雷神庙,八仙流浪来这里,他们手捉飞来蟑螂食之,去后留下遍地栗壳,被视为游戏人间,遂建八仙宫庙祭祀。

八仙宫庙址属唐朝兴庆宫长乐坊地段,山门外石碑上刻有“长安酒肆,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因此八仙宫被视为道教仙迹胜地。

八仙宫在长乐坊大街,南沿建有大照壁,北沿建有砖砌大牌楼,以此向北有第二个牌楼、山门、灵宫殿、雷祖殿、斗姆殿。两廊厢房东院为吕祖殿院、厨房院、道众宿舍院;西院为邱祖殿院、监察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时曾住八仙魔,赠银整修,并颁赐庙额“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因此得名。

八仙宫现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五间。第二进分前、后二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称籍”4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

每逢农历四月十四、十五、十六,八仙宫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四方香客称集于此,盛况空前。

●妙济万寿宫

妙济万寿宫,又名铁柱宫,在江西南昌市翠花街西。始建于晋,祀净明道所尊祖师许逊。

宫左有井,与江水相消长。中有铁柱,传为许逊所铸以镇蛟螭之害者。唐咸通中,赐名铁柱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额景德观,政和八年,改名延真观。南宋嘉定间,改名铁柱延真宫。

元大德七年,遭火灾,后重修,泰定三年又遭火灾,再度重建。明正德间,赐金修葺。嘉靖中,再遭火焚,两赐帑金助修。嘉靖二十六年,赐额妙济万寿宫。至清代,皆曾重加修葺。道光二十三年之重修,曾历时六年,至道光二十八年始告竣。

据说,重修后宫殿“宏壮瑰丽,倍逾于旧”。光绪二年之重修,还于谌母殿后添造逍遥别馆一所。其后,则年久失修,至今只存一殿二院,余皆废圮。

●玉隆万寿宫

玉隆万寿宫,座落在江西南昌市新建县的西山上,为净明道之祖庭。净明道奉晋代的许逊为祖师。相传许逊飞升后,里人于其故居建许仙祠祀之。南北朝时,据说空中常有红锦帷飞来旋绕,故改名游帷观。隋时废圮,唐代重建。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升观为宫,改称玉隆宫。宋徽宗政和二年,遣内使于玉隆宫建道场七昼夜。政和六年,徽宗称他在五月一日辰时,梦见许逊为他降妖治病,于是诏令在“玉隆宫”前加“万寿”两字,并以当时西京豪华的崇福宫为蓝本,进行扩建。

兴建了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谌母殿、蓝公殿、玄宗殿和玉皇、紫微、三官、敕书、玉册五阁,以及12小殿、7楼、3廊、7门、36堂,规模之大,“埒于王者之居”,成为我国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

此后,南宋宝庆元年重加修葺,元代延祐三年重修大殿。元末,宫观毁于兵火。明朝武宗正德十五年,皇帝题额“妙济万寿宫”,对宫内建筑又作了重大修葺。明万历十年重修部分殿堂。

玉隆万寿宫在总体布局、环境景观、建筑式样、门窗装饰、三雕技艺等方面,处处凝聚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匠心,融合了民间优秀传统工艺,这使之不失特色、永具魅力。

整修后的玉隆万寿宫雄伟壮观,基本恢复了原有的光彩。雕龙画凤,栩栩如生,层楼飞檐,庄重古朴,不愧为临川文化古建筑的代表之作。也使得这一临川古文化、古建筑的瑰宝得以保存。

●崇禧万寿宫

崇禧万寿宫,在江苏茅山。是茅山宫观建筑群中最早创建者。初建于南朝梁,名曲林馆,后为陶弘景之华阳下馆。

《茅山志》卷十七记载:“崇禧万寿宫在丁公山前。隐居华阳下馆。唐贞观九年,太宗为王法主建,号太平观。天宝七载,玄宗敕李玄静取侧近百姓100户,并免租税科徭,长充修葺洒扫。中和间,盗火所焚。天祐间,邓启遐重建。”

宋祥符元年,因祈祷改名崇禧观。至哲宗时,“岁月因循,屋颠而不持,榱故而不革,圮废而不兴,垣颓而不作”。

何君表倡议重新之。重修后的崇禧观南面建三门,先玉皇殿,次三清殿,次北极殿,左本命殿,规模庞大,成为茅山一处兴盛的道观。

元仁宗时,因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之请,于延祐六年诏升观为宫,据有关记载,该宫盛时,有殿12座,其名为:复古、威仪、四圣、葆真、三茅、天师、南极、玄坛、东华、三清、七真、三官等。

顺帝至元二年遭火灾,明正统十四年重建。至清末,此宫尚存。1938年9月,被日本侵略军焚毁。

●上清正一万寿宫

上清正一万寿宫,道教著名宫观,正一道的祖庭。在江西鹰潭市南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中上清镇东首。初为天师张道陵的草堂,第四代天师张盛在此置传箓坛,逢三元日升坛传箓。

唐代会昌年间,始于此处建真仙观,宋大中祥符五年,改名上清观,仁宗天圣年间,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曾观于龙虎山南。哲宗元祐元年,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又重建,但均已不可考。宋徽宗崇宁四年于上清镇东再建,政和三年升观为“上清正一宫”。

南宋高宗建炎年问,宁宗于庆元、嘉定年间均有修建;理宗于端平二年赐内努,并派太乙宫高士易如刚再次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兴建二阁、三馆、六殿及东西道院数百楹,不久又创建门楼,增建紫微阁。

元代曾有三建二毁,武宗时敕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明代先后有6次重建与修复及增建。

雍正十年,除将原有殿宇葺修一新外,又新建了碑亭、斗姆宫、后堂、库房、厢房、斋堂、厨房、虚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整个宫宇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名振江南;后因年久失修与屡遭灾毁,现仅存有一口元代所铸大钟及部分碑刻藏于天师府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