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6130600000025

第25章 宫观概况

道教在发展之初并没有道观,而是寻一处胜境,独自修行,这种清净的,远离世俗杂音的地方必然在偏远的深山溪涧中,因此这些山峰便成为后来道教所向往的仙山,更传说有神仙镇守仙山,有高道在仙山得道成仙。

道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产生了道观,伴随着封建王朝统治者对于道教的崇拜,下旨修建宫观,因此大型的道教建筑群体不断涌现,或为道教徒自己筹钱修建,或为当朝政府下令修建,宫观道教从此成为道教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道教宫观是对道教庙宇的通称,简称“道观”。

宫观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场、传教的活动场所,是道教中道宫和道观的合称,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动场所,如庵、台、洞、祠、庙、堂等。

●道教庙宇名称

道教庙宇有很多名称,早期有“治”、“靖”、“庐”、“馆”等,“宫观”是其后期总称。

道教“观”之称起源于汉武帝,《说文》记载,“观,谛视也”,就是要“好好地看一看”,武帝为了“好好地看一看”天上的神仙,便建造高大的建筑以登高望远,所以有“蜚廉桂观”、“益延寿观”之建,北周武帝时将“道馆”统一称为“道观”。

道教“宫”之称起源于唐玄宗,741年,为了祭祀老子,唐玄宗下令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皇帝当然要住在皇“宫”中,所以次年唐玄宗下令将庙改称为宫。宋徽宗时更建造“神霄宫”来供奉自己的神像,从此以后,宫观成为道教庙宇的总称。

后来较大的称为观,受过皇帝册封的叫作宫,较小的称为“道院”、“堂”、“洞”等,遂成定制。

●道教宫观的产生作用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我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金元时期以来,全真道兴起后,建立了道教丛林制度,宫观又成了全真道士出家后集体诵经修养之地。

道教历来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相传这些洞天福地都是仙,人居住游憩之处,是通天之境,故后人多在这些地方潜修炼养,兴建宫观。

尤其是历代帝王对道教的尊奉,使得道教宫观遍布我国各地,它们虽然规模不等,形制各异,但总体上却不外以下三类:宫殿式的庙宇;一般的祠庙;朴素的茅庐或洞穴。三者在建筑规模上有很大区别,但其目的与功用却系统一的。

●道教宫观的布局结构

道教官观在其布局、体量、结构上除十分鲜明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同时也注入了道家与道教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太上老君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本,而人则应当效法大而无垠的宇宙自然。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讲得更加明确:“天与地法,上下相应:天有子,地也有子;天有午,地也有午;天有坎,地也有坎;天有离,地也有离,其相应若此矣。是故丑未者,寅之后宫也。申者属卯,侯王之婿也。”

经中将天地与人事相互对应的“天人对应”思想,是道教宫观建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道教宫观建筑的重要特点。《称笈七签·二十八治》称:“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称: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

“治”是五斗米道政教合一的管理机构,也是早期道教祭神之场所,它的建制便是按照天象方位之原则而设立的。后来的道教官观便本着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的思想,顺乎“自然”之规律来建造。

道教官观根据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即天南地北,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的布局,使供奉道教尊神的殿堂都设在中轴线上。两边则根据日东月西,坎离对称的原则,设置配殿供奉诸神。

这种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对称的建筑也表现了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在大的丛林,道众住房多在宫观之东部。

按照阴阳五行思想,东方作青龙,为木,属阳,正符合道士修炼达到“纯阳”,返还于道的目的。西跨院则为配殿,或是作为称游道众和香客们的临时客房。大多数宫观的建筑格局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

道教认为这种格局对应了木、火、金、水四正,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大的宫观由数进四合院、三合院纵向铺开,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形成鳞次栉比的发展势态。道教认为这样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便于区分神的等级。

一些大宫观山门前建有影壁和棂星门,道教认为影壁可以藏风聚气,还有避邪的功能;棂星门是道士们观星望气,迎候神仙之处。

又有说法,棂星门为宋人祭祀灵星之坛。因道教官观多建于山中,故其大门称为“山门”。山门多为3个门洞,这样既符合对称的格局,又寓示进山门,过了三界,才称得为真正出家道士。另外宫观建筑在用色和装饰图案也有自己的讲究。

●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格

道教官观的建筑规格与其所供奉神仙的神阶及封建帝王对道教的是否崇奉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是多神教,有着庞大的神团体是,神仙中的长幼尊卑区别也是十分严格的。早在南朝梁时,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撰写的《真灵位业图》,就是专门记述道教神仙排列次序的。

根据《真灵位业图》所记,神仙世界分为7个等级,每阶设有一中位主神,左右,配有若干诸神,道教认为这些等级不同的神仙居处,也与人间帝王将相居住在不同等级的宫殿、王府、官邸是一样的,故道教官观的建筑也有等级差别。

在世俗世界中,我国古代建筑可分为殿式建筑、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三个等级。殿式建筑即宫殿式样,是帝王后妃起居之处;大式建筑低于殿式建筑,不许用琉璃瓦,不许描龙画凤,其斗拱、屋顶、基座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小式建筑即普通民房建筑。

奉祀道教的天神、帝君,或受到帝王敕封的庙宇多为殿式或大式建筑,一般供奉地方神或专用于修行的小庙,除少数庙宇为大式建筑外,多为小式建筑。例如供奉三清、四御、玉皇、五岳、真武等神仙的庙宇和殿堂多是殿式或大式建筑。

奉祀东岳泰山神的岱庙,“秦时作畴”、“汉时起宫”,唐时增建,至北宋宣和年间,岱庙的规模已是“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主殿黄瓦朱甍,回廊环绕,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其它四岳、主庙,包都是红墙黄瓦,殿、寝、堂、阁、门、亭无所不有,与帝王宫殿无异。另外,道教官观的规模、规格还与历朝帝王对道教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道教宫观的建筑形式

道教宫观多为我国传统的群体建筑形式,即由个别的、单一的建筑相互连接组合成的建筑群。这种建筑形式从其个体来看,是低矮的、平凡的,但就其整体建筑群来讲,却是结构方正,对称严谨。

这种建筑形象,充分表现了严肃而井井有条的传统理性精神和道教徒追求平稳、自持、安静的审美心理。这种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群体使它在严格的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不影响整体建筑的风格。

这种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道教宫观的结构建筑

多数道教宫观的建筑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即以木架为骨干,墙壁用砖砌,用瓦盖屋顶,而墙壁隔扇仅作为内外间隔之用,不负屋顶重量。这种木架结构是在柱顶架梁,再于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一层梁上立脊瓜柱,搭成一个木构架。

在两组构架之间,用枋横向连接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再装檩,这些檩除排列承托屋面重量的椽子外,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

殿式建筑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用以承托梁头、枵头和支撑出檐的重量,出檐越远,斗拱的层数也越多。斗拱除负重外尚有装饰作用,同时斗拱层数的多少也是衡量建筑等级的标准之一。

大多数殿式殿堂用斗拱建歇山重檐屋顶。屋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而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崇台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道教宫观的建筑规制

传统的道教大型宫观的建筑规制为,中路宫观前建影壁,然后是山门、幡杆、钟鼓楼、灵宫殿、玉皇殿、四御殿、三清殿,还有各自的祖师殿等。两侧有配殿、执事房、客堂、斋堂和道士住房等。大的庙宇有东西跨院。

帝王敕封的大宫观前建棂星门、华表、石狮等。华表,上古称为“谤木”,后又称“华表木”,相传是尧舜时为纳谏而设。后世华表成为宫殿、陵墓的标志,偶尔也见于桥头。一般小庙是不得建华表的。

帝王宫殿、陵墓的华表柱上雕有称龙,而道教官观前的华表多为八角柱体,浮雕多为祥称或八卦图案。多数宫观山门前有一对石狮。

狮为百兽之王,放在门前以示神威。东边为雄狮,左蹄下踏一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混元一体和无限神权;西边为雌狮,右蹄下踏一小狮,俗称“太师少师”,象征道门昌盛。

现存多数宫观、道院的建筑体制是不完整、不严格的。也有不少宫观依山势而建,也不可能完全符合规制。

●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

大多数道教官观建于山林间,一些建于城市的大宫观,除建有神殿和生活用房外,也有园林建筑。

道教官观的园林建筑因地域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相同,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以人造景观为主,例如北京白云观的小蓬莱,在人造的山林中建有亭、台、楼阁及回廊。成都的青羊宫、二仙庵等均属这一类。

二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辅以人工造景,例如陕西楼观台,建于小山顶上,四周古木竹林,南望终南起伏绵延,台下建生活用房和大的殿宇及附属景点,太上老君殿等主要殿宇建在台上。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山门、三清殿、黄帝殿建在中轴线上,庄严肃穆。天师洞建在崖壁洞穴中,10多个大小不等的天井和曲折的回廊随地形而高低错落,以亭、桥、牌坊点缀于自然山林之间。

陕西龙门洞、千山无量观、崂山太清官等道观均属此类。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为道教徒提供了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成为信徒、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

道教宫观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但又有别于传统世俗建筑,也不同于佛教建筑。道教的信仰特点决定了道教建筑的多样性、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统一;田园式建筑与宫殿式建筑并存,反映了道教“仙道贵生”,出世与人世并重的宗教思想。

●道教宫观组织形成形式

道教宫观的组织形成形式,主要分为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种。子孙庙又称小庙,这种庙宇可以收徒弟,代代相传。但是不得悬挂钟板,没有传戒权利,一般不接纳别处道友前来挂单。假如子孙庙悬挂钟板,则称“子孙丛林”或“子孙常住”,具有半“十方丛林”性质,允许道友挂单。

十方丛林又称十方常住。这种庙宇悬挂钟板,日常作务以钟板为号令,具有传戒特权。但是不得冠巾收徒,由子孙庙收的徒弟前来挂单留住而组成道众,在丛林互相参学。因此丛林的道士流动性很大。

现在道教的丛林,和过去有些不同。许多十方丛林,也在冠巾收徒。从前道士前往丛林挂单需要背诵道教经典,现在只要具备手续证明即可。

●十方丛林的管理体制

道教十方丛林,有着一整套系统的管理体制,常住道士在丛林中分别担任不同的执事,分工细致,各负其责,共同维护丛林的正常秩序。最高负责人是方丈,或监院,即观主。

方丈、监院以下有:客、寮、库、帐、经、典、堂和号等八大执事,分别负责八个方面的事务。丛林各执事称称、职责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丛林的最高领导者。也称“住持”。《庄子 天下篇》成玄贡疏:“方,道也。”《大戴礼记 本命》:“丈,长也。”即对有道长辈的尊称。

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也很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

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也称“方丈”。《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演龙门之正法,撑苦海之慈航,常怀传贤之心,素无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

监院:俗称当家。道教丛林主持一切事务者。监院由全体道众推选,可以连选连任。如果本丛林无此人才,也可到其它宫观去请。

监院若不称职,方丈有权撤换之。《三乘集要》记载:“监院乃常住之首领,道众之宗主,必须才全智足,信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已卫众,柔和良善,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者,乃可当此大任。”

监院之下,设有“三都五主十八头”,即:都管、都讲、都厨,静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庄头、库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磨头、碾头、园头、圊头、槽头、净头。

十方丛林,还设有其它重要执事:

总理:协助监院、都管统理内外公务;知客:负责接送来往宾客及参访道友;

巡照:监察丛林内外一切事务;

巡寮:主管丛林人事安排;

海巡:负责查理公事及调解纠纷;

监修:负责庙宇维修并兼管庄农;

公务:管理房地山田及借贷还贷诸事;

迎宾:也称“号房”。负责对挂单道友进行考问、登记;

主翰:负责书写文稿、绘图等事;

书记:负责书写表疏、信函;

典造:又称“典座”或“点造”。负责办理斋馐饮食;账房:管理账目。

丛林中高功、提科及表白,连同都管、都讲、都厨、静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库头、总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监修、公务、迎宾、主翰、书记、典造、账房等,称为道教十方丛林“二十四位大执事”。

●全真教三大祖庭

一是陕西终南山刘蒋村,即今天的陕西户县重阳宫。重阳宫位于户县城西10千米的祖庵镇,是我国道教全真派祖师、重阳真人王喆修道和葬骨的地方。

重阳宫在元代的北方道教中影响最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全真道徒往往称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历来享有“全真圣地”的盛名。

二是山西永济县永乐镇永乐宫,这里是纯阳真人吕洞宾的出生地。永乐宫的前身是始建于唐代的“吕公祠”,奉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宋、金之际,增加门庑,扩充为道观。元代全真派首领丘处机备受统治阶层重视,道观也跟着被升格为道宫,由河东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兴建永乐宫总共耗费了110余年的时间,这几乎与元代同始终。

三是大都长春宫,即今天的北京白云观。这里是长春真人丘处机被元太祖迎回国之后的修炼地和坐化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

●万法宗坛

道教原有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派是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君派则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称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号为净明法坛。

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天下道教事,故三山法籙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沿用之。

●仙境与洞府

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它是存在于各民族的乐园神话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道教产生后在吸收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

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我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所以,它体现的是一种超越宗教意识的世俗愿望和理想。

仙境,道教称神仙所居的胜境。道教认为无限美妙的神仙世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远之名山洞府。在《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山和蓬莱仙境的神话合为一个新的神仙世界。其中对得“道”者和神仙之胜境,更有进一步的描绘。

《庄子·逍遥游》称:“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又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称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列子》则称大壑中有五山:“一说岱舆,二说员峤,三说方壶,四说瀛洲,五说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道教认为地上和海中皆有仙境。地上的仙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海中仙境为十洲、三岛。道教关于洞天的传说比较多,所称洞天并不是山洞,而是山腹中的另一个世界,大小在周围四十千米到几千千米之间,其中有日月或其它光照,甚至时间的流逝速度都和洞外的世界不一样,故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