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一生要知道的经济学全集
6130500000009

第9章 通货膨胀:白菜卖出猪肉价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给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今天,我们用价格指数,也即成千上万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量通货膨胀。”简单地说,通货膨胀等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若年化物价总水平上涨3%,通常就被认为存在温和通货膨胀。从技术上说,专家们倾向于关注CPI、PPI等指标。

关于通货膨胀的另一种看法,说来很简单: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部分的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当然,坚持这一看法最为彻底而坚定的,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比如说米塞斯、哈耶克。按照这种看法,所谓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得太多了。当然,货币本身就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概念,而“太多”究竟是什么含义也涉及复杂问题。这些暂且不去管它。但当代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因而可以说,仅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观察货币现象,还是可以得出很多可信的结论。

所谓通货膨胀,从技术意义上说,就是中央银行发行了太多的货币,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太多了。既然人人都离不开货币、事事都离不开货币,则中央银行一旦发行货币太多,就必然导致严重而广泛的问题,其中一项就是货币贬值。由于货币贬值,所以用货币标示的物价就上涨了。不过,今天,物价主义的通货膨胀观似乎是主流看法,尤其制定政策的官员、提出政策建议的专家,似乎都是物价主义的信徒。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只是学术界部分学者的看法,且这些学者处于边缘位置。当然,正确是否与信奉者多寡没有关系,而信奉哪种通货膨胀观,将决定对通货膨胀的判断。比如,目前,大多数官员、专家都不认为中国已发生了通货膨胀。他们信奉的就是物价主义通货膨胀观。事实似乎显而易见:没看到物价的普遍上涨啊。既然没有这种现象,经济也就没有受到扰乱,那就不必采取什么反通胀对策。但是,从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的角度看,事实并非如此。单从货币的多发这一事实,本身就构成了通货膨胀。而过去大半年来,中国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实,因而通货膨胀其实已经发生了。

那么是中国的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太多了吗?还是其他的原因?

对于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国的央行发行的货币过多。比如说,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总量是30万亿人民币。市场上每年流通的货币量是10万亿,每年的流通次数是3次。那么,这个钱不多不少,恰恰够用。但是如果说经济总量还是30万亿,流通的货币量也还是10万亿,但是人们比较倾向于存钱守富。每年的流通次数只有2次,那么这个钱就不够用的,现在的1元要当做1.5元来使用。这则是通货紧缩。那反过来呢?人们不倾向于存钱守富,而是不断地投资,让钱生钱。每年的流通次数不是3次了,而是9次,那么,现在市场上一年的货币流通总量就是90万亿,远远超出30万亿的经济总量。这样的话,我们现在的1元钱只能当3角3分来使用了。如果国家对市场的预期货币量估计错误,发行的货币过多了,再加上外来投资的货币进入国内市场,使市场中的货币量太多了,导致了什么东西都涨价。白菜不仅可以卖出猪肉的价格,甚至还可能卖出汽车的天价。

那当我们遇到通货膨胀时又如何应对?

应对通货膨胀的核心是在主观上不要让自己的心理膨胀,要心平气和地理性消费。凡事多问自己,我真的要买吗?真的要买这么多功能的吗?真的要买这么华丽的包装的吗?真的要买价格这么高的吗?真的要立刻就买吗?真的就必须要在这里买吗?不立刻在这里买会有哪些损失呢?买这个所花的钱是自己预算之内的吗?——确实经过三思的行动,才是理智的行动,才不会在一时昏头之后追悔莫及。

不能被所谓的主流舆论、媒体、御用专家与服务于资产者的专家的言论所蛊惑。只有自己的家人、亲人、伴侣、可以生死与共的朋友才会希望你在受到蛊惑的时候,清醒一些、理智一些。因为你与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谓专家,除非是没有丧失自己良心的、没有任何顾虑的,也没有什么名与利的追求的,才会真正给你切实的利你建议。

约束自己信用消费的冲动,不在今天背负明天的债,加强储蓄意识,回归中国传统的理财观念。出来混的是要还的!当信用是可以用来买卖的时候,是作为要去争夺的市场的时候,是可以自我标榜并拿出来销售并换取资源的时候,信用已经在贬值了。任何标了价格的东西都是已经贬值的东西。真正的信用是不需要客观市场的承认的,而是内心的平和与良知。信用的根基不是不可知的未来与脆弱的信用体系,而是一贯的行为准则与支付能力。同样,只有强有力的资金支付能力才足以带来更强大的信用体系。

最重要的一点:遵循现金为王的黄金法则。这个最简单,无须细说。任何销售与商业都是大同小异,钱的支配权在你的手里时,推销者就会把你当爷一样供着;一旦你的钱给了他(她),你就会丧失这种优越感。

经济学小贴士

白菜可以卖出猪肉价,钞票可以当柴烧,了解了通货膨胀,你会知道,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