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县志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黄庭坚在江南芜湖时,连续两天梦见自己在一个地方吃芹菜面,醒来之后,嘴里似乎还存留有芹菜面的味道。更奇特的是,他依稀记得那间房屋的模样。于是,他出了县城,凭着直觉信马由缰去寻找。在步入一条林阴道之后,他忽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像是旧地重游?这田地,这河流,这道路,这小桥,这一草一木,这一石一沙,都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仿佛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那是在一个辽远的什么时候呢,他仿佛就在这里长久居住过,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印满了他的足迹、他的记忆,倾注着他的思念、他的怀恋。是梦?是幻?还是……一种恍若隔世的记忆越来越清晰……
当他踏入一座院落时,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这里宛若他的旧居一般。他梦游一样直奔一扇门前,像是回家一样随手将门推开,自然而然地走了进来。
房间里,一位老婆婆正在一个牌位前上供,供品居然就是芹菜面!
老婆婆说,这是他女儿生前居住的房间。女儿奉佛甚坚,矢志不嫁,终日读诗作文。可惜,年纪轻轻便……女儿终生茹素,最爱吃芹菜面,今天是她的忌日,所以这几天就用芹菜面供奉她……
黄庭坚不知为什么对墙角的一个柜子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老婆婆说,自从女儿去世,就找不到柜子的钥匙了,所以一直没有打开过。黄庭坚想都没想,伸手从梳妆台后面的夹缝里摸出了一把钥匙。老婆婆惊呼一声:“天哪,这正是柜子的钥匙!客官,你怎么知道我女儿将它藏在那里的?”
黄庭坚挠挠头,也感到莫名其妙。好像,这钥匙就是他自己藏在那里似的!他打开柜子,翻阅了一下那姑娘生前写的文稿,惊诧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因为,他发现,这里面竟然存放着他今生每次参加科举的文章!
古人云:“书到今生读已迟。”信不虚也。
黄庭坚恭恭敬敬地给老婆婆磕了一个头,将她当母亲赡养起来。
黄庭坚的诗与苏东坡齐名,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在大师辈出的北宋文坛开一代文风,与他的参禅开悟有着极大的关系。他引禅入诗,以诗喻禅,别开生面: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他将禅的思维方式引入诗词创作上,用他的话说:“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粒,点铁成金也。”
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
深密伽陀枯战笔,真诚相见问何如。
风前橄榄星宿落,月下桄榔羽扇开,
静默堂中有相忆,清江或遣化人来。
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
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只自知。
诗中提到的“二老”,指的是黄龙惟清禅师与黄龙悟新禅师,他俩都是黄庭坚的师兄。尤其死心叟——悟新禅师,他对黄的禅修起过关键作用。
当年,黄庭坚由一缕木樨花香豁然开悟,自己题偈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然而,他的开悟,仅仅是破了本参,尚未大彻大悟。有一年,他到云岩去会见师兄悟新禅师。在方丈,悟新禅师瞪着眼睛问大谈禅道的黄庭坚说:“这里的悟新长老我死了,你黄学士也死了,烧成两堆灰,到什么地方再相见?”
黄庭坚头脑里一片空白,无言以对。悟新禅师大喝一声:“出去!”
在黄庭坚懵懵懂懂向外走时,悟新禅师在他身后说道:“看来,你在晦堂(祖心)禅师处参悟到的禅,还不能运用自如啊!”
悟新禅师说这番话“存心不良”,就像在黄庭坚心里放进了一个疑团,使得他自觉不自觉里总是思量着它,情不自禁地参究着它。后来,绍圣二年(1095年),他被贬官到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一代)的路上,忽然,那昼夜提撕在心中形成的疑团爆裂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命根顿断,他宛若从一场大梦之中醒来——黄庭坚官场失意,却在选佛场脱颖而出,悟透了最后的禅关。
黄庭坚曾经写过一首描述修行意境的《诉衷肠》词。他效仿著名的船子德诚禅师,借钓鱼描绘禅修过程,可以说是极为传神: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衣一钓丝,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明月归。
黄龙祖心禅师圆寂之后,专门遗言由门人黄庭坚主持后事,可见其对这位俗家黄庭坚弟子的重视与信任。荼毗(火化)那天,祖心大师的弟子们礼请邻近寺院的住持大和尚举火(主持点火法事)。然而,奇怪的是,那些本来十分易燃的柴草,却无论如何也点不着,总是烧不起来。黄庭坚慧眼明澈,他对黄龙宗的嗣法传人、师父的大弟子悟新禅师说:“如同佛陀的茶毗必须由上首弟子大迦叶尊者举火一样,这是师父在等待着师兄你点火啊!”
看看周围众多德高望重的大和尚,悟新禅师还想谦虚,黄庭坚不由分说,将火把点燃,塞进了他的手里。悟新禅师举着火把召唤大众,说偈曰:
不是余祸累及我,弥天大罪不容诛。
而今两脚捎空去,不做马来定做驴。
悟新禅师用火把在空中画一个圆相(圆圈,象征圆满清静的佛性),大喝一声:“就在这里洗雪冤屈!”
他一扔火把,大火熊熊,烈焰腾空。黄庭坚以诗偈凭吊师父:
海风吹落楞伽山,四海禅徒着眼看。
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
江西,是禅宗发扬光大的故乡,而江西诗派也发源于江西,从创派宗师黄庭坚到其他二十五位重要诗人,大都与禅僧交往密切,脚踏实地参过禅,从禅修中获益匪浅。因此,他们从诗风到作品,都深受禅的影响,读者能从中领悟到禅韵的飘逸,体会到禅味的神奇。难怪后人评价说:“诗到江西别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