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修炼你的独到之处
6128500000035

第35章 会计的风险

9.2.1 谁来拯救会计

这是摘自《中国会计报》的一篇文章,作者晏鹊。这篇文章通过会计窦某的惨痛遭遇对会计学子们敲响了一个警钟,也提出了一个个深刻的质疑。学会计、干会计的人全国数以千万计,可以说他们多多少少、大大小小都受到过会计风险的威胁和困扰,很多人为此而主动远离了财会工作岗位。这里我只能说,同学们谨记,会计风险不是书本上那几句不痛不痒的教导,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闹着玩的!

北京会计窦某为她的盲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日前,因在银行开设隐匿账户,协助本公司经理偷逃税款2190万元,北京光辉纪元贸易有限公司会计窦某获偷税罪,被判有期徒刑两年半,并处罚金500万元。

善良的人们在为法律的胜利而欢呼时,一定没有想过,该会计的一生恐怕就要在500万元负债中度过了。

一辈子能赚几个500万

正如一名网友所说:“会计有这么多钱罚吗?有这么多钱还做会计?”虽是愤懑之言,但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让我们给这位窦会计算笔账:2004—2009年,她连续5年为光辉纪元工作,换取了500万元罚金和入狱两年半的“免费”生活。

且不说两年半的牢狱生活将给窦某增加多大的成本,仅就罚金500万而言,这对窦某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无法对窦某的经济状况下断言。如果她坐拥千万家产,又或者从公司逃税中捞取了大量好处费,自然另当别论。不过,按一般情况,目前北京市会计薪酬不过每月几千元而已,就算按高薪1万元计,她这辈子工作30年,也只能赚到360万元。500万,这相当于给窦某判了无期徒刑,足以摧毁她后半生的生活。

但这似乎给了法律执行者以坚定的信心——严罚会计是杜绝企业犯罪的好办法!窦某该不该罚?当然该罚!对此,我国《会计法》也有规定,会计人员协同造假,要承担刑事责任。

可会计就真的“其罪当诛”了吗?无奈的犯罪业内人士都知道,在目前的会计行业,偷逃税款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常态。而会计,除非另觅高就,否则就只能成为从犯。

可是,在当前的人才市场上,普通会计却是供过于求。对企业而言,他们不怕找不到会计。自然,也有一些会计,会为了保住饭碗而成为公司老板口头上的“管家婆”、实际上的挡箭牌。而真正管家的那些人,却可以一边拿着巨额薪酬付罚金,一边换个新的所谓“管家婆”。

难怪有会计人哀叹:“会计——弱者的代名词!”如此高风险低收益的配比,只能让会计人进退维谷,而无法真正杜绝企业犯罪。

说到底,会计也不过是个打工仔。

在企业,薪酬不见得比别人高,风险却比别人高了一大截!执业环境如此恶劣,长此以往,谁还愿入会计这一行?

行业的救赎

谁能来拯救会计?首先,会计人员当然要加强自律。

为此,日前厦门率先立法管理会计人员,很多会计人也并不反对。但重要的是,这种立法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来协助,才能真正达到立法的目的。

要从根源上减少公司违法违规,真正要重罚的该是企业和企业控制人,该判他们“无期徒刑”,而不是让企业通过更换会计来获取违法的“差价”。

据悉,北京光辉纪元贸易有限公司目前仅被判处罚金3000万元。对于2003—2007年通过隐匿账户结算1.3亿元货款的公司来说,这一处罚显然无法与窦会计的“无期徒刑”相提并论!试想,如果重罚企业和控制人的规定已经出台,他们在动这种歪心思之前自然会前思后想,违法的概率也就会小得多。

我们不反对处罚会计,但是,请不要只对会计太苛刻!

9.2.2 造假小会计悲情录

斟酌再三,我还是决定再次引用《中国会计报》的一篇文章《造假小会计悲情录》(作者为该报记者骆伟琼),一是这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好;二是借此再次提醒在校的同学们牢固树立“风险”观念,不要为了“五斗米”而助纣为虐;三是借此再次呼吁财政部(中国会计人的“娘家”)等有关部门切实关心、体贴一下会计、审计这些亲爱的“孩子们”,调查一下一线“会计”的处境,体验一下一线“会计”的感受,不要总是强调会计人要“学这学那、考这考那”,提高不完的素质和水平;不要总是搞那些不疼不痒、形而上学、对象错乱、治标不治本的检查;不要出了事儿总是拿会计人“开刀”、“说事儿”!也更应该下点工夫,想点办法,优化一下会计人的工作环境,解除一下会计人的工作“羁绊”,排除一下会计人身边的“地雷和炸弹”,让会计人真正挺起腰杆,坚持原则,遵守准则,客观公正。因为会计人说:我们学的“会计”,我们也知道有风险,但是“家家单位”都造假,我们不干“会计”去干什么呢?

几天前,李珊珊黯然离开了已经待了三年之久的厦门某外贸公司。

金融风暴最“猖獗”时,这位平凡的小会计都顶过去了,然而,在风暴将要过去时,她却被几张“华丽”的报表打倒了。

“最近1个月来,领导接连谈了几家银行,每次他都会让我按照银行要求修正爷报表数据。”李珊珊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这段时间自己的心情就跟厦门的台风天气一样,极不平静。

从妥协到出走

李珊珊所在公司规模不大,会计就只有她一名。刚到公司不久,她发现总经理偶尔会让她制作一份“特别”的报表,“据我所知,刚开始公司只跟一家关系较好的银行这样合作,所以我没太当回事。”但去年下半年的一场金融风暴,让李珊珊所在的外贸公司严重受损,用她的话说,“公司已经处于亏损边缘”。

慢慢地,李珊珊感觉不对劲了,因为公司找的银行越来越多,一份谎称公司“每个月赚几十万元”的报表常常被同时送到好几家银行。“可怕的是,每家银行都给了公司一定的贷款额度。”“肝有点颤!”其实,李珊珊时刻都没有忘记我国《会计法》中的一条规定,即会计人员协同作假,要承担刑事责任。“我不能冒这样的风险!”李珊珊一遍遍地告诫自己,最终她提心吊胆地走了。

讲原则的代价

其实,会计人迫于“造假”压力而离职的现象并不新鲜,只不过在这种经济“非常时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急需钱却又偏偏更难筹到钱,这样一来,制作“华丽”的报表以便于融资似乎变得“简单好使”。

但对于会计人来说,即使躲过了“暴风雨”的侵袭,也难以躲过新一轮“阴云”的笼罩。所以,李珊珊绝对不是个案。

3个月前,哈尔滨的沈浩在刚刚发现公司有这个苗头时,就毅然提出了辞职。而那个阶段,正是大多数人都把工作当做“救命稻草”的时候。因为这个难以言说的苦衷,沈浩还和父母闹了一阵子别扭,直到现在,他还在寻找一家能让自己满意的企业。“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没必要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留下污点。”沈浩向记者表示,不造假是他的底线。

与沈浩的做法不同,另一些会计人还在做苦苦煎熬的“忍者”。

“好不容易躲过了裁员危机,暂时不能说服自己主动离职。”一位已经“拖家带口”的会计人悄悄地告诉记者,他们目前确实承受不起为找工作要付出的高昂成本。

避免成为“两院院士”

对于目前这种处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人,有人戏称他们是“两院院士”:做得好的进医院,做得不好的进法院。如此高的职业风险,显然与他们那点微薄收入不成正比。

于是有人问了,中小企业确实融资难,但是一定要以“牺牲”会计人为代价吗?“其实,他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融资方法。目前,我就发现一种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打包融资爷政策,它既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化解银行贷款风险,而且效果很明显。”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郭晋龙表示。

也有财务部门负责人支招,财务报表是很重要,但这不是参与银行授信评级的全部要素,如果让会计人全面参与到企业的融资中去,和银行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企业不是没有机会。

当然,还有一些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即法人承诺,也就是让法人亲笔签字并盖上公章,证明其所提供的数据无误,并为此承担法律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会计人远离“是非”。

“如果企业也可以试着保护会计,那就更好了!”沈浩道出了许多普通会计人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