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元代战争史
6128100000038

第38章 窝阔台大汗征宋之战

一,宋军进取河南之战

当赵范等倡收复三京之议,理宗与郑清之亦主其说之时,淮东安抚司之参议官邱岳曾上言阻其事,云: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气盛锋锐,宁肯捐所得以与人耶?

我师若往,彼必突至,非惟进退失据,开衅致兵,必自此始。且千里长驱以争空城,得之当勤魄饷,后必悔之赵范不听。史嵩之亦言,荆襄方饿馑未可与师。淮西转运判官杜果更言“边郡”之不可用兵之实况,云:

“臣备员边郡。切见沿淮旱蝗连岁。加以调发无度,辇运不时,生聚萧条,难任征发,中原板荡,多年不耕,无粮可因,千里馈运,士不宿饱。若虚内以事外,移南以寅此腹心之地,岂不可虑。”(续通鉴卷二(十七)致仕官乔行简,则就内忧问题,进言不可用兵,云:

方今境内之民,困于州县之贪刻,扼于势家之兼并。饥寒之氓,常欲乘时而报怨。盐茶之寇,常欲伺叛而窃发。萧墙之忧,凛未可保。万一兵兴于外,缀于强敌而不得休,潢池赤子,复有如江闽东浙之事,其将奈何……夫民至愚而不可忽,内郡武备单弱,民之所素易也。往时江闽东浙之寇,皆藉边兵以制之。今此曹猾多窜伏山谷,窥伺田里。彼知朝廷方有事于北方,其势不能以相及,宁不动其奸心,臣恐北方未可图,而南方已先骚动矣。

淮西总领吴潜亦劝告执政,略云:

以金人既灭,与蒙古为邻,法当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自荆襄首纳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开调度寝广,百姓狼狈,死者枕藉。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地,荼毒已甚。近闻有进恢复之画者,可谓俊杰。然取之若易,守之实难。征行之具,何所取资?民穷不堪,激而为变,内郡率为盗贼矣。

理宗与郑清之皆不听,一意用兵。遂于端平元年(蒙古窝阔台六年、西1234)6月,命赵范移司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刻日进兵陈蔡。命知庐州(今安徽合肥)全子才,会淮西兵万人,赵葵自滁州率淮西兵五万取泗州(今盱眙县西北,淮北岸),会师汴京。

先是金叛将崔立据汴京降蒙古时,有汴京都尉李伯渊等,为立所侮,乃共谋杀之。及闻宋将全子才之兵将至,渊等即以书约降,而阳与崔立谋备御,遂袭杀之,以城降宋。时约在6月之中下旬。

全子才已克汴京,赵蔡亦至,谓子才曰:“我辈始谋据关守河,今已抵汴半月,不急攻洛阳、潼关,何待耶?”子才以粮饷来集对。葵督促盆急。乃舍钧辖范用吉、樊辛,季先、胡头等,提兵三干,以淮西制置司机宜文字徐敏子为监军,先向洛阳。又命扬谊将庐山强弩军万五千,继之而进。各给5日之橙。

7月,徐敏子所遣前军,和州宁淮军正将张迪所率二百人,至于洛阳城下。城中寂然无应者。至晚,有民庶三百余家,登城投降。迤与敏子遂率众入城。

当时形势,虽宋人不北上争河南,蒙古亦将征宋,故是时窝阔台大汗曾谓其群臣曰:“先帝肇开大业,垂四十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鹧诸国,皆已臣附,唯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如何?”塔思(木华黎之孙)请将兵南征,大汗即许之,蒙古军遂直向河南疾趋。(新元史卷百十九,塔思传)

徐敏子军在洛阳,时汴堤决,水潦泛滥,粮运不继。所复州县,又皆空城,无兵食可因。因此,敏子入洛阳之明日,军食告竭。乃采蒿和面,作饼而食之。

当扬谊所率后继之兵,至于洛阳之东三十里,方散坐进食时,蒙古前锋军已突至,谊部军立即奔溃,拥入洛水死者无数,谊仅以身免,于是洛阳城内之宋军震惧。

8月初,蒙古兵临洛阳城下立寨。时洛阳乏粮,宋军杀马而食,乃突出而走。师退无律,而后阵又遭覆没。是时赵蔡与全子才在汴,亦以史嵩之不运粮接济,而蒙古兵又决黄河寸金淀(今开封县北。黄河泛滥之水所汇),从淹宋军,多有溺死者,于是亦引军南还,所谓收复三京之议,至今遂告幻灭。

宋朝廷以是役之败,赵蔡削一等秩,措置河南京东营田边备。全子才削一秩,措置唐、邓、息州营田边备。徐敏子削秩放罢。杨谊削四秩,勒令自放。罢史嵩之,以赵范代京湖制置使。盖转攻为守以备蒙古也。此以孟珙在襄阳,亦积极为备,招中原精锐之士万五千余人,分屯漅北樊城新野唐邓间,號为镇北军。明年正月,又下令沿京湖、四川、两淮制臣、帅臣,严为防备,常如敌至。并奖励中原忠节来归之人。

二、蒙军南征

端平元年12月15日己卯,蒙古遣使者王捻至宋,来资败盟。27日辛卯,宋即遣使邹伸之等,前往报谢,但已不能迟缓蒙古南征军之南下矣。

窝阔台大汗,于宋端平二年(大汗七年,公元1235年)6月,开始命将南征。兵分三路:命次子阔端(一作库端)与元帅塔海绀孛,由秦巩入蜀,为西路。三子阔出(一作库春)与侄呼图克(或作胡都突)张柔等,直驱荆襄,为中路。大将口温不花与史天泽等进军江淮,为东路。三军悉选蒙古、契丹、汉军之精锐编组。蒙古军每十人调发一人,中州户每十户调发一人从征。三军编组既毕,分别向宋境进击。

(一)西路阔端军攻略四川

先是金室灭亡之后,郡县皆降。独金之总帅汪世显坚守巩昌不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10月,阔端军进次巩昌(旧府名,后汉陇西郡地,陇改制巩州元改巩昌路,属甘肃省,治今陇西县)之际,汪世显迎降,阔端使汪世显仍旧职,即日率所部从征。

沔州战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月,阔端军自凤州,沿甘肃两当、徽县道入蜀(陕西凤县,位于秦嵌大散关之西南约五十华里。又大故关亦作散关,又称崤谷,在陕西宝鸡县城西南约五十华里,大散岭上,两旁山势夹束,曲折陡峻,为陕南天险,当秦蜀交通孔道。)汪世显为先锋,渡嘉陵江,直趋大安(宁羌),阔端本军攻沔州(今略阳),军至西池谷,距沔州九十里矣,宋吏民议退保大安,沔知州高稼言于制使赵彦呐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若能进据险地,以身捍蜀,敌有后顾,必不深入,倘仓皇召兵,退守内地,敌长驱而前,蜀事去矣!”已而彦呐竟然之,而留稼守沔。蒙古兵自白水关进至六股株(即白马关,在略阳县燕北),距河六十里。蜀无域,依山为阻。高稼升高鼓噪,张旗鼓以为疑兵,赵彦呐旋又遣何邻王宣等率兵援稼。俄而蒙古兵大至,回何等遁走。高稼被围困战死。赵彦呐闻稼死,沔州破,乃进屯青野原。(按青野原蜀之咽喉,在沔州北),蒙古军围之,利州守将曹友闻以军往接,半夜截战,败蒙古兵,遂解其围。既而蒙古先锋汪世显攻大安,曹友闻又回师救之,指挥甫毕,蒙古军数万突至,友闻迎战,又败之,蒙古兵稍引退,曹友闻遂引兵扼凤州西南百二十里之仙人关。

宋军所败者,盖阔端之前锋军,既而蒙古军主力尽集,宋军众寡不敌,乃退守由秦入蜀之诸山隘,10月阔端大败宋军于典无府西南数十里之阳平关。(多桑蒙古史二卷二章)

阻平关战斗:是年(1236)9月,宋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驻守仙人关,谍报蒙古合番汉军五十余万至(按蒙古每攻坚,辄驱民为工役),曹友闻以为众寡不敌,不敢迎战,应乘高据险,出奇设伏以制之。蒙古军攻凤州东南之武休关,宋都统朋显忠军败北,遂陷兴元(今汉中)。蒙古将攻大安军,赵彦呐召曹友闻退守大安,以保蜀口。友闻乃遣弟万及友谅引兵上鸡冠(今沔县南,龙门山之隘口),多张旗帜,示敌坚守,曹友闻自选精锐万人,夜渡江(即汉江),密往流溪(汉江东小溪)设伏。两军相约:敌至,内以鸣鼓举火为号,外呼杀声,内外夹攻,以歼敌兵。蒙古兵东至,曹万出而迎战,蒙古八都鲁及达海,帅步兵万余人搏战,矢石如雨,曹万身被数创,余诸军举烽,友闻即分兵为三部,自率精兵三千人,急驰至隘下入龙虎头(即龙尾坡,在沔县龙门山西南),先遣统领刘虎帅敢死士五百冲锋,敌不动。友闻乃伏三百骑于道旁再令刘虎冲突敌阵,会大风雨,泥泞没足,诸将请侯少霁再战,友闻叱之曰:“敌知我伏兵在此,迟必被歼”。遂拥兵齐进,宋军素以锦裘代铁甲,经雨濡湿,不利步战。黎明,蒙古军以铁骑围攻宋军,血战益厉,曹友闻与弟万相继战死,宋军尽殁。蒙古兵遂长驱入蜀。(续通鉴卷百六十八)

文州及全蜀陷落:阔端既殄灭曹友闻之军,遂分军自利、文等州入蜀。其自文州(今文县)入蜀之军,于残阶州(今武都),破宕吕(今岷县南)之后,翌(十)月遂攻文州。宋知州刘锐,通判赵汝曏,乘城拒守,昼夜搏战。阔端将按竺迩(一作安笃尔)率炮手为先锋攻之,久不下。谍知城中无井,乃夺其汲道。城中兵民水不入口者半月,卒无叛志。按竺迩率勇士梯城先登。至此,刘锐度城不能守,先使家人饮药死,并聚其尸及公私金帛悉命焚之。是月22日丙午,城破,锐及二子自刎死。赵汝曏被执被杀之。军民同死者数万人。

蒙将按竺迩已破文州,乃招徕吐番诸部族(今洮河及文县以西,皆为吐番族游息之地),赐以银符,略定龙州(今四川江油县西北),途与阙端合兵,进破成都。于是宋军望风披靡,1月之间,利州,潼州(今梓潼),成都三路皆陷,宋惟守夔州(今奉节县)一路,及潼川(今三台县)阔庆府(今南充县)而巳。时阔端闻阔出卒于中路军次,乃弃成都而去。盖此时以陇西州县初下,人心携贰,有不稳之情势故。且此时对南宋土地,仍无占据之意,故其后数次仍屡进屡退也。

复攻成都:宋嘉熙三年、窝阔台汗十一年(公元1239年)8月,阔端将塔海帅兵复入蜀,宋制置使丁黼闻之,先遣妻子南归,自誓死守。塔海军自新井(今四川南部县)入,为竖宋军旗帜,黼以为溃卒,以放榜招之。既审知其诈,黼乃顷兵夜出成都城南迎战,至石荀街(成都西门外)兵散,力战而死。蒙古军遂陷汉、印、简、眉、蓬州、遂宁、重庆、顺庆府等地。

12月,宋将孟珙在京湖谍知蒙古将塔海等,帅众号八十万南下。策其必道施、黔(施州,今湖北恩施。黔州,今四川彭水县),以渗透湖湘。乃请粟十万石,以给军饷。以二千人守峡州(今湖北宜昌县东南,江南岸),千人守归州(今佑归县),命其弟孟瑛以精兵五千驻松滋(湖北今县),又增兵守归州隘口万寿谷,以为蔓州声援。只以千人屯施州。又沿江增置营砦,分布战舰,并遣兵间道至均州(湖北今县)防遏。未几,蒙古军渡万州(今四川离县)湖滩(万县西,水势险急),由是施、夔等州震动。孟珙之兄璟,时知峡州,遂率师迎拒于归州大堙砦(在州西),战捷于巴东(今县),夔州遂得保全。

明年2月,宋以盂珙为四川宣抚使。蒙古将按竺迩,复窥万州,宋军遣舟师数百艘,溯流迎战。按竺迩顺流率劲兵,乘巨筏,浮草舟于其间,弓矢雨射,宋兵不能敌,败续于夔门。蒙军旋又北还。

宋理宗淳佑元年,(窝阔台十三年、公元1241年)11月,蒙古将塔海部将注世显复督丘入蜀,进围成都,宋制置使陈隆之,誓与城共存亡。固守弥旬,部将田世显潜送款于蒙古,夜开北门纳蒙古兵入,隆之举家数百口皆死,送隆之至汉州(今广汉),命谕守臣王夔降,隆之大呼曰:“大丈夫死尔,勿降也。”遂被杀,汉州兵三千出战,战败。夔驱火牛突围出奔,汉州遂为蒙军所屠。(续通鉴卷百七十)

明年12月,阔端军以一部攻叙州(今四川宜宾县),宋杨大全战死。是后,阔端军甚少进展,战事遂入于休止状态。盖此时窝阔台大汗新卒(宋淳佑元年、窝阔台汗十三年、公元1241年11月)其后称制,庶政多紊,耶律楚材以忧卒。而宋朝方用任二能将,以固西陲也。时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孟珙又兼四川安抚使,兼知夔州,固守均(今湖北均县)、开(今四川开县),万(今县)、夔(今奉节县)、施(今湖北恩施县)之线,尤以后二者,为西防之要区。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四川本有“财赋甲天下”之称,自端平三年为蒙古所残破后,所存州县无几,宋之国用,因而益穷。阶至,除遴选守宰,大更弊政外,积极于地形险要之地修筑城堡。于利(今广元)、阆(今阆中兰州之间,城大获山(今苍溪县东南山上筑城),以护蜀口蓬州,并城营山以为州治(今营山县界云山上)。在渠州(今县)则城大良平(今广安县东北),将嘉定府治(今乐山县)徙于泸州旧治(今县)。泸州治则城于神臂崖(在州东)。其他亦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列,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屯兵聚粮,为久守计。民亦有安土之心。蒙军因此无法再进。

(二)中路阔出军侵襄汉

蒙古军伐宋之战,攻击军分为三路,阔端居右,直取四川;阔出居中,口温不花居左,中左两军,直叩襄樊,再侵武汉。于是右军左旋,出巴东与中军会合,领有荆楚:再与左军会合,进窥吴越。此似为蒙古军之既定计划。而宋室北边,东西数千里,东恃江淮,中扼江汉,西方初恃秦横之险,次扼大巴巫山三峡,以为抗拒。兵力分配,偕以上诸险要形成重点,但就全般地势言,东部多沼泽河川,蒙古缺乏舟师,不能大有作为。西部多山岳关隘,蒙古骑兵运动亦甚困难。是以宋室亦将重兵配置于中略之江汉方面。

宋理宗于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9月,为收复三京失败之后,于是命赵葵措置河南京东管田边备,全子才措置唐(今河南唐河),邓(河南今县)、息(河南今县)州营田边俻。翌年2月,复命孟珙为襄阳都统制,训练精锐之师万五千人,分屯樊城、新野,唐、邓间,以防卫汉淮之线。

蒙古口温不花军先于窝阅台汗之七年(公元1235年)7月,自唐邓进军,直趋江淮。阔出军于翌年正月亦自唐邓南下,指向樊襄,沿汉水以趋荆澈。口温不花军自唐州奔东南时,因地形便利骑兵之机动,故作广正面前进,犯固始(河南今县)、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再左旋扫荡江淮。此两军在时间上,稍有先后。兹先就出军之作战,叙述如下:

洪山江陵诸战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7月,在中路方面,首先发动攻击(蒙古西路军因攻金巩昌汪世显,及安抚陇西费时,至是年12月,始向兴元进攻)。阔出先遣其将口温不花攻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宋将金子才,赵范等弃唐邓之地南走。

翌年(宋端平三年,1236)正月,蒙古阔出遣汉军张柔将曹武攻洪山砦(今湖北京山县北),及缘山诸砦,宋将张顺、翁成大等,又拒止之。窝阔台汗又命应州(今湖北应山县)郭胜、钩州(今河南禹县)孛术鲁九住,邓州赵祥,从阔出军,以充先锋南征。镇此时蒙古军在今钟祥京山安陆之线(宋水军发挥与陆军协同战力),遭遇坚强之抵抗故也。

襄阳陷落:端平四年3月,宋叛将王旻,竟以襄阳降于蒙古。此事对宋之国防影响极大,因襄阳乃江汉战略重镇,此地一失,则两湖震动。因当时宋之京湖制置使赵范,以北军主将王曼、李伯渊、樊文彬,黄圃弼等为腹心,朝夕酣狎,民事边防一切废弛。既而南北两军交争,赵范失于抚御。是月,王曼等遂焚襄阳城郭仓库,降于蒙古。南军大将李虎等,亦因乱劫掠襄阳一空。于是一方重镇,未经战斗,即为蒙古所有。宋左司谏李宗勉因上言,略谓:“均、房、安、(湖北安陆)、蕲、光化等州,兵祸甚烈(蒙古分兵攻掠)。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及江之险不恃。江陵或不守,则事追势蹙,必有危亡之忧。”理宗因下罪己之诏。(续通鉴卷百六十八)

随郢江陵诸战斗:端平三年4月,阔出军陷随(湖北今繇)郢(今钟祥县)二州,宋荆门军(湖北今县)败北。8月蒙古军复又陷枣阳军(湖北今县)德安府(今安陆县)。11月阔出殁于军中,12月蒙古将贴木触攻江陵。史嵩之遣孟珙救援(时宋廷以史嵩之守淮西,赵葵守淮东,陈转守江。赵范守江汉已败走)。

当随郢陷落之后,李宗勉复上奏,略谓:“蜀之四路,已失其二,成都隔绝,莫知存亡。诸司退保夔门,未必能守。襄汉昨失九郡,今郢破,荆门又破,辽陵孤城,何以能立?两淮(淮东淮西)之地,人民奔进,井邑邱墟。分上流淮东、淮西为二帅,而以江淮大帅总之,分地而守。不然,(蒙古)将水陆俱下,大合荆楚之索,扰上游,江以南震荡矣。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钦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也。”(同上书)

先是,孟珙与蒙兵破蔡州灭金之后,还屯襄阳。招中原精锐之士万五千人,分屯汉北樊城、新野、唐、邓间,以备蒙古,名曰镇北军。诏以珙为襄阳都统制。旋珙还京赴枢密院禀议,理宗召问和战之策。珙答以战(恢复中原)则须俟机会,和则非甲胄之士所当书。遂遣珙还屯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赵范代守襄阳。时为端平二年正月。珙至黄州,即增阵波隍,搜集军实,招徕北方遣民。及得史嵩之遣援江陵之令,珙乃先遣尾兵部将张顺先渡汉水,而自率全师继之。珙度蒙古兵众而善战,应以智取。乃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硬则列垣,照耀数十里相接,以示宋军势之盛。又遗其将赵武等与蒙古军战,洪亲往节度。几经冲杀,遂破蒙古二十四砦,夺还所俘二万口而归。明年10月,蒙古口温不花乃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县)下复州(今湖北沔阳县西),而转攻黄州,蕲州,安庆府守臣张可大李士达等,皆弃城走,幸孟樊还救,击却之。宋遂以孟珙为京湖制置使,使恢复郢州荆门。(此时蒙古攻真州江苏仪征),亦败绩。四川方面,宋亦于蒙军去后恢复成都)。

孟珙反攻,克复江汉诸地:

克复郢州宋理宗嘉熙二年(窝阔台汗十年公元1238年),宋因江陵之胜利,遂拟收复襄樊。10月,宋令孟珙收复京襄。孟珙以为必先得郢,然后可以通魄饷;得荆门然后可以出奇兵。及军至岳州,珙檄江陵节制司进军襄郢,召诸将亲示机宜。部署既定,挥军直前,遂一举规复郢州、荆门军。

克复襄樊:宋军在孟珙指挥下,连年在江汉方面造成连续胜绩。珙乃于宋理宗嘉熙一二年(公元1239年)3月,复遣兵反攻,三战皆捷,遂克复信阳、樊城、襄阳。寻又复光化军,息、蔡二州亦来降。于是孟珙上奏曰:取襄不难而守为难,非将士不勇也,非车马器械不精也,实系于事力之不给耳!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事也。一边以蔡息降人置忠街军,襄郢降人置先锋军,以增强襄樊之防守战力。(续通鉴卷百六十九)

克复夔州:蒙古军在荆湖地区之作战,并不顺利,且由于孟珙之足智多谋,樊城襄阳,为宋军相继收复。但蒙古在四川方面之作战则长驱直入。塔海军于宋嘉熙三年,窝阔台汗之十一年(公元1239年)8月,复破成都,陷汉、邛、重庆、顺庆等地,乘势直追施、黔,欲出湖湘,以完成楚湘方面之军事胜利,以便服流而下建康、临安。孟珙在是年12月,知阔端军塔海部有侵湖湘之企图,乃对其左翼方面,增强其作战部署,并增加军需供给,首先请粟十万石,以给军饷。派二千人进屯峡州,千人进屯归州,派精兵五千驻松滋,以为夔州声援。部署既定,孟珙认为已完成宋军方面之不可胜,进而寻求敌之可胜。于是增兵守归州隘口,又以千人屯于施州(今之恩施),且堆置营砦,分布战舰,同时派兵驱均州,掩护右侧。盖孟珙军已自对北面之作战,转而向西面作战矣。未几蒙古军渡万州湖滩,施、夔震动。洪乃帅师迎击之于归州大堙砦附近,得捷于巴东,遂克复夔州。

破坏蒙古攻势准备:明年(公元1140年)2月,孟珙遂在京湖大兴屯田,为长期防拒之计。会谍知蒙古于襄樊、信阳、随州等处,招集军民布种。积船材于邓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准备造船,展开水陆攻势(过去蒙军攻至江汉沼泽河川地区,不能进展,即以缺乏水军之故)。珙为粉碎其再发动攻势潜力,乃分兵进袭之。一面潜兵焚其所积船材,一面遣兵烧其在蔡州之屯粮。因此,珙受命为四川安抚使、知夔州(因此时蒙古将按竺迩击破万州之宋蜀军,而直抵夔州,江汉为之震动故也),节制归、峡、鼎(今湖南常德)、澧等州军马,于是东起信阳:西至均、归、夔三州,南至鼎州之战区,政治军事皆归珙统一指挥。珙乃招筑散民为宁武军,以降人回鹘爱里八都鲁为飞鹘军。又理蜀政之弊,为条例颁诸州县,立赏罚以课殿最,使诸州奉行之。寻又兼夔州路制置屯田,调夫筑堰,募晨给种,自秭归,至汉口,为屯二十,垦田十八万八千二百八十顷。又创南阳,竹林两书院,以处襄汉四川流寓之土。以李庭芝权施州建始县(今县)。庭芝训晨治兵,选壮士,杂官军敌之,期年,民皆知战守,善驰逐。无事则植戈而耕,战至则悉出而战。珙下其法于所部地区行之。由是防区巩固。

拒敌入寇:宋理宗淳佑二年(蒙古太宗后乃马真氏称制二年,公元1242年),蒙古欲复寇蜀,以也可那颜、耶律朱哥自京兆(今长安)取道商(陕西今县)房(湖北今县),以趋三川遂攻泸州(今四川泸县)。孟珙遣一军屯江陵及郢州,一军屯沙市,一军自江陵出襄,与诸军会合。又遗一军屯涪州(今四川涪陵县)。且下令应出戍主兵官,不许弃寸土。灌开州(四川今县)梁栋,以乏粮还司,珙以其弃城,斩之。明年,朝廷又命余玠为四川制置使,由是上流之势益固(其详已见前述),蒙古之攻势益不能展。

巩固江陵:淳佑四年12月,宋廷又以孟珙知江陵府。珙至江陵,登城以望城守之形势,叹曰:“江陵所恃三海(在今江陵县东北。孙吴时引诸湘及沮漳水汇江陵以北,阻拒魏兵,号称北海),不知沮洳有变为桑田者,故敌一鸣鞭,即至城外。盖自城以东,古岭、先锋直至三汊(海有上中下,古领等即其名)无限隔。”乃修复内布隘十又一,别作十隘于外,有距城数十里者。沮漳之水,益自城西入江,因障之而东,使绕城北入于汉。而三海遂通为一。其高下为匮蓄泄,三百里间,渺然巨浸。由是江陵遂固。故终孟珙之世(珙于淳佑六年卒),蒙古不得展其技也(三)东路口温不花军进攻江淮口温不花军于窝阔台汗七年(宋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7月进取唐州后,似即在唐蔡闻掩护及协力阅出主力军向江汉进击,故至明年始再东向江淮也。

江淮战斗,开始于宋端平三年10月。是年4月,宋朝廷中已议“分上流淮东淮西,为二帅(两战区),而以江淮大帅总之。”故于5月,宋廷以赵葵为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葵积极垦田治兵,以加强守备。同时宋廷又作后方部署,以署官知庆元府(今浙江鄞县)沿海制置,理宗并嘱之曰:“庆元控制海道,如招军造船,团结训练等事,宜留意施行!”盖南宋自高宗以来,每与北方来犯之寇作战,皆必作此等准备也。

10月18日壬寅,口温不花开始攻陷淮西固始县(河南今县)(9月蒙军陷德安府,亦属宋淮南战区),宋淮南将吕文信,杜林,率溃卒数万叛,于是六安、霍邱(皆今安徽县),皆为叛军所据。

11月口温不花开始大举进入淮西,蕲(春)、舒(今安徽怀宁)、光州(今河南潢川县)等地宋守臣皆遁。口温不花乃合三州人马粮械趋黄州(黄岗),游骑自信阳趋合肥,宋令淮西制置使史嵩之援光州(本驻舒州),淮东制置使赵葵援合肥(本驻扬州),沿江制置使陈转趣和州(本驻建康),以援淮西。

是月口温不花将察罕部陷定远(安徽今县)、六合(江苏今县),遂攻真州(仪征),知州邱岳,部分严明,守具周悉。察罕军薄城辄败,邱岳乘胜出战于胥浦桥(今仪征县西),以强驽射杀其致师者(指挥官)1人,蒙古兵稍却。岳曰:“敌十倍于我,不可以力胜也”。乃为三伏,设炮石待之。蒙古军至西城,伏起炮发,杀其骁将,蒙古军聚大扰。邱岳又选勇士袭敌营,焚其庐帐,越2日蒙古军遂引去。盖察罕之军,乃一种强力搜索掳掠之哨骑,志在扰乱,避免攻坚者也。

但此时江淮间,凡被蒙古军所扰之处,流民纷纷蚁聚,弱者困毙,强者剽掠。于是诏沿江州县,安抚流民,强壮者头充军者,填刺军额,弱者救济。因此,凡流民过江者,令陈韩存卹,强壮留江淮者,史嵩之招募;不顾者发还本籍,以为民兵。常之并采清野之策以御敌。

壮者此次察罕在江淮间之攻袭,给予宋江淮防线以最重打击。故宋左司谏曹豳上言:“陛下以方面付三关,而和战之议,私自矛盾(蒙宋数有使往返和议,末成),忧未艾也。史嵩之在淮西,用清野之说,敌末至而民先罹其祸;用撒花之说,民欲战而禁其不得往。盖以和误国也。赵葵在淮东,定远之破,近在葵境,六合之破,政在属部,葵乃闭城自守,不出一兵援之。是畏怯以辱国也。陈鞾在金陵,旷口(似在六合县市)之,天殆少警之……今宜卖嵩之以收复襄阳,为江陵捍蔽,经理上流,为下流防拓,葵则结邻闽以御哨骑(蒙古哨骑渗透),备舟师以防海道。鞴则以沿江并颌淮西,以安淮东。若秋冬可以遏敌,乃为报效。”理宗从之。

宋理宗嘉熙元年(窝阔台汗九年,公元1237年)10月,口温不花围光州(今河南淡川县),史天泽先破外城,攻子城又破之,进次复州(今湖北沔阳县西)。宋以舟师三千封锁湖面为栅。天泽曰:“栅破则复将自溃。”乃亲执桴鼓,督勇士四十人攻之。不逾时栅破,复州降。于是口温不花攻黄州,荆湖制置使史嵩之赴援,孟珙引军还救,遂击却之。转攻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宋知军事杜杲,缮城守御。蒙军以火攻楼橹。杲随陷随补。蒙军招敢死士为巴图鲁攻城以自效。呆募善射者用小箭射其目,巴图鲁多伤而退。蒙军又填壤为二十七坝,杲分兵扼坝拒之。蒙军乘凰纵火,俄而风雪骤作,杲募壮土夺坝路。士皆奋跃力战。会池州都统制吕文德,突围入城,合力捍御。赵葵亦自扬州遣兵救援,蒙军乃退。明年(1238年)正月12月已未,宋廷遂下诏以黄州、安丰二城获胜,赏赐将士,并命收复光州、信阳,以固淮西。又诛知蕲州张町大,谪知安庆府(今怀宁县)李土达于雷州,以彼等于蒙军攻黄州时,皆闻风弃城霄遁也。旋以史捞之为参知政事督视京西荆湖南北江西路军马。俄又使嵩之兼督砚光,蔪、黄、夔、拖诸州军马。盖以其救援江陵黄州有功也。(上引见续通鉴卷百六十九)

宋嘉熙二年(1238年)9月,口温不花将察罕帅兵号八十万,进围庐州,期破庐后,造舟于巢湖,以窥江左……既合围,于庐州壕外,筑土城六十里,穿两壕,攻具皆数估于攻安丰者,杜杲复膺命守庐州,杲极力备城隍,缮守具,蒙古军筑坝,高过城楼。果以油灌草,即坝下焚之,皆为煨烬。蒙军不得逞。呆又于串楼内,立雁翅七层,炮中坝上,蒙古军惊骇。杲乘胜出战,察罕败走,宋军追蹑数十里。杲随辣舟师,以扼淮河,另遗吕文德等伏精锐于要害,蒙古军不能进,察罕遂督师北返。呆以是役之功,诏加淮西制置使。

(四)战争之休止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宋帅孟珙遗师与蒙古军战,三战皆捷,宋遂光复信阳、光化、樊城、襄阳。明年2月,蒙古将张柔等分道侵宋。同年5月,蒙古复使王檝入宋,橄前后凡五次奉使使宋,以和议未协,檝隐忧致疾,卒于宋境,宋适使归其于蒙古,翌年(公元1242年)元太宗窝阔台死,(按元太宗窝阔汉台于公元1241年12月出猎于鈋铁胡兰山,进酒欢饮,极夜乃罢,翌日卒(12月11日,年五十六岁,在位十三年,葬于起辇谷。语见多桑蒙古史上册一二三页,原注云:“见冯秉正书同册二三三及二三四页,元史及纲目译文二八四及二八五页”。)俟后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迄贵由即位(定宗)之五年间,宋与蒙古,只有零星局部战斗,呈休止状态。

三、战后之政局

窝阔台病逝,乃马真氏称制和林,此时蒙古正大举用兵欧州及中亚,同时并分兵讨伐高丽。闻窝阔台可汗驾崩,拔都等都纷纷班师东归。翌年(淳佑二年),蒙古在四川之塔海部,又自成都南下,破泸州,杀死宋都毓杨大全。东方之张柔所部则越过惟水,攻到揭于江北,轫掠和州、滁放、扬州,并攻入通州,画屠其民,江北大道蹂躏,只有寿春久攻未下。到淳佑五年,乃马真氏将张柔调回,改派都元帅察罕率骑兵三万,代替张柔。察罕再围攻寿春,仍不克,乃纵兵大掠,从此淮水流域,成为一片荒凉战场。

西方侵入四川之塔海,也和前次阔端一样,在攻到长江边上。像旋风一样,呼啸而去。留下四川西北一片残破。淳佑三年(公元1241年)宋理宗派兵部侍即余玠续任四川制置使,令收复蜀中地方,部署防卫力量。余玠到重庆,大加整饬,筑招贤馆,选揽英豪,并于关隘山险,筑城堡为要塞,尤其合州之钓鱼山,居重庆上游,在四川中心,当三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之会,地势险要,构筑最为坚固。蜀中自余蚧整顿后,一切军政秩序,渐次恢复,民心亦定。北方之蒙古因国内有事,没有南侵,为防宋人北攻,亦在沔州,利州筑拭屯田,且耕且战。宋蒙在川陕之栅,成为相持之局。

蒙古太宗窝阔台在位十三年,死时五十六岁。斯时诸子侄都从征在外,遂由皇后染列格揑可敦乃马真氏(六皇后)称制,暂行代理国政。等待诸王子回朝,再由库里尔台大会重新决定新君。此时蒙古诸王将士,正东征辽韩,西征欧洲,南征宋人,闻太宗驾崩,都纷纷回朝,因为路途遥远,拔都缺席,直到乃马真氏称制之第三年,诸王宗室才集会于和林。

招集大会之所,在阔哈湖畔(按元史译文证补谓在达兰达巴之地),窝阔台驻夏之所。宋淳佑六年(公元1243年)春,大会始开成,因拔都与皇后及贵由有嫌,途托病足不来赴会,而拔都为诸宗王之长,其他诸王,欲待其至,始行推戴新君,乃马真皇后屡遣人促驾,拔都虽许赴会,终托词不至。最后大会遂不待其来而举行。诸王凡百数十人,各将所部将卒来会,拖雷之寡妻莎儿合黑帖泥吕,亦参与大会,其他如鲁木之塞勒术克朝算端鲁克那丁,俄罗斯大公牙罗斯老、波斯长官阿儿浑、突厥斯单河中长官马思忽惕,阿勒波王之弟、报达敌主之使臣、亦思马因派教主之使臣,毛夕里、法儿思,起尔曼三国之使臣,皆奉币而入朝,尚有罗马敬帮所派之修士二人参与大会。开会之地,曰昔刺斡尔朵。置毳帐二千,聚会大帐可容二千人。贵由在受推戴以前,已受特别礼遇,选举之时,皇后与莅会人员群赴距离营刺斡耳朵三四程之金斡耳朵中,盖帐柱贴金箔而钉金钉,故以名也。宗王诸部长诸统将等,共议推戴新君,首先决定选窝阔台之后人承大位,又因乃马真皇后主张以贵由嗣位,贵由受推戴,唯贵由以大位须传之其后人为条件。于是莅会者签署文约曰:“汝后人虽仅存一块肉,置之草中脂内,而狗牛不取者,吾曹决不奉他人为汗”。誓毕,脱帽解带,奉贵由坐金座上,共以汗号上之,是为元定宗,时为同年(淳佑六年)8月也。(多桑蒙古史二卷四章)

莅会人员对新君九拜,其在帐外之藩王及使臣,以及平野之民众,皆同时跪拜称贺。贵由受朝贺毕,率诸宗王统将等出帐,对天三拜,会毕大宴7日,贵由然梭取其父皇所藏之金银财帛,令皇婶拖雷遗孀散予众人。

宋嘉熙三年二元太宗十二年,(公元1239年)史嵩之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督两淮四川京湖军马,总揽军政大权,可是史嵩之与当时所谓君子之士,不能融洽,如杜范,刘应起、李韶等,皆以不合而去。翌年礼部进土徐霖上书力陈嵩之植党专国奸深之状。理宗置之不理。是年(嘉熙四年)9月,嵩之以父死请假守丧,理宗特诏“起复”,一般理学家认为大违礼法,掀起与论之批评。最后嵩之自知为众议所不许,自萧终制,理宗本身又是一个理学君主,遂准其终三年之爽。综计嵩之自嘉熙三年为相,至淳佑四年(公元1246年)去职,在位不过六年。纵有擅权营私之处,其情形与韩佗胄,史弥远亦不相同。何以会因为“起复”一事而起波澜,实因当时政治上是非潭沌……内幕复维。主要还是门户之见,党派倾轧,部份群隶起哄之心理形成,所谓义理者,不过是标榜而已。接着又发生了大全之用事,贾似道之误国,南宋政局,益不堪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