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释译
6127600000015

第15章 打草惊蛇

“原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释译”

带着疑虑去查实敌人的真实情况,等弄清楚之后再采取军事行动。反复侦察和分析敌情,这是发现敌方阴谋的重要手段。

“计名由来”

计名“打草惊蛇”,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喻指某种军事上的谋略。原意是蛇生活在草丛中,若草被搅动,蛇便会受惊而走。也有人认为,“打草惊蛇”一语,源出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南唐时,有个叫王鲁的人,在任当涂(属今安徽省)县令时,贪赃敛财,搜刮民脂民膏。一天,老百姓联名控告他手下的主簿贪污,王鲁因自己也有不法行径,胆怯心虚,故而在看状纸时,下意识地写下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8个字。此后,“打草惊蛇”一语就渐渐流传开了。

“古今战例”

蜀魏争夺汉中之战

公元218年,刘备起兵10万围攻汉中,曹操闻报大惊,率兵40万亲征。定军山一役,蜀将黄忠计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大怒,亲统大军抵汉水和刘备决战,誓为夏侯渊报仇。蜀军见曹兵势大,遂退驻汉水之西,两军隔水相峙。刘备与孔明至营前观察两岸地势,谋划破敌之策。

孔明见汉水上游一带土山连绵,可伏兵千余。回营后命赵云领兵500,带上鼓角,伏于土山之下,无论何时,只要听到本营中炮响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可出战。孔明自己则隐在高山上观察敌军动静。第二天,曹兵到阵前挑战,见蜀营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了一阵便回去了。到了深夜,孔明见曹营灯火已灭,料想军士们已经歇息,便命营中放炮为号,令赵云的500伏兵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不已,疑有蜀兵劫寨,赶忙披挂出营迎敌。可出营一看,并不见有什么蜀兵劫寨,便又回营安歇。待曹兵刚刚歇定,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又起。一夜数次,搞得曹兵彻夜不得安宁。一连三夜如此,致使曹操惊魂不定,寝食难安。有人对曹操说,这定是诸葛孔明的疑兵计,不要理睬他。可曹操说:“我岂能不知是孔明的诡计!但如果多次皆假,一次真来劫营,我军不备,岂不要吃大亏!”无奈,曹操只得传令退兵30里,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诸葛亮施“打草惊蛇”之计逼退了曹兵,便乘势挥军渡过汉水。蜀军渡过汉水后,诸葛亮传令背水扎营,故意置蜀军于险境,这又使曹操产生了新的疑惑,不知诸葛亮又将使什么诡计。因为曹操深知“诸葛一生惟谨慎”,认为他如果不是胜券在握,是绝不会走此险棋的。诸葛亮正是看中曹操这种心理,偏走此险棋来疑他、惊他。曹操惊疑之中,为了探听蜀军虚实,下战书与刘备约定来日决战。战斗刚开始,蜀军便佯败后退,往汉水边逃去,并将多数军器、马匹弃于道路两旁。曹操见此,急令鸣鼓收兵。手下将领疑惑地问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反令收兵?”曹操说:“看到蜀兵背水扎寨,我原本就有怀疑;现在蜀兵刚交战就败走,而且一路丢下许多军器、马匹,更说明是孔明的诡计,必须火速退兵,以防上当。”然而,正当曹兵准备掉头后撤时,孔明却举起了号旗,指挥蜀兵返身向曹兵冲杀过来,致使曹兵大溃而逃,损失惨重。诸葛亮用计设险局,临阵佯败,以“打草惊蛇”之计置曹操于疑惑、惊恐之中,再次巧妙地打败了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