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信贷风险管理
6123300000009

第9章 信贷风险管理基本知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由此决定了信贷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一方面,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与社会上各行各业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行业的变化最终都会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运动;另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变量的货币,它既受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又受政府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因而遭受风险的可能性比一般企业要大得多,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信贷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一)信贷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信贷风险管理,是指银行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可能导致贷款损失的主观因素进行有效的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以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贷款损失、提高贷款质量,从而增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的一种贷款管理活动。

上述概念包括四个要点:一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础是要根据贷款特性的要求,不能违背贷款的客观规律。二是贷款风险管理的手段是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定量化和综合化。三是贷款风险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风险分析、识别、计量、控制和处理。四是贷款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要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增强防范能力。总之,贷款风险管理,就是要分散、转移、降低和补偿风险,使风险贷款安全化,保障银行能收回贷款本息,取得更好的效益。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意义

我们知道,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是依赖于负债业务的。商业银行不仅要依托资产的不断按期归流来获取收益和进行再贷款业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而且要通过贷款的归流保证负债业务的流动。如果贷款拖欠和难以收回,就会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直接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会有损银行声誉,引发挤兑危机,而且会引起社会经济金融秩序的大混乱。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对贷款风险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有利于保证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和发展,银行和企业都将投入充满竞争的市场。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和企业都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竞争的优胜劣汰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时时受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冲击,使生产经营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难以抵挡大风大浪的冲击。因产品质量、技术、成本、市场等问题,有些企业经营会出故障,有些企业会“翻船”,这样就会给企业的资金运用和流动带来风险,从而影响银行贷给企业的资金的安全。一旦贷款遭受损失,便会减少银行信贷资金。因此,银行要实行贷款的风险管理,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2.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

贷款是银行各项资产中占比例最大的盈利性资产,而贷款的盈利是以贷款的安全为前提的,没有贷款的安全,也就没有贷款的盈利。因此,银行在加强贷款管理、识别风险类型、分析风险成因的基础上,监测贷款过程产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对各种不可避免的贷款风险进行事先控制至关重要。一旦贷款风险来临,或转移,或分散,或部分承担,这样,即使产生贷款风险也不会给银行带来过大的资金损失。可见,只有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将贷款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才能实现并提高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是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强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其生产经营是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分散决策的。企业决策失误造成的经营风险会统统转嫁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形成信贷风险。在此情况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立足于防险抗险。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信贷人员习惯于国家直接调控,市场观念、经营风险的意识不强,被动地接受信贷管理风险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借助于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是改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提高资产效益和自身信誉的主要途径

当前,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占比高是困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的难题。要改变这种局面,除要继续改善外部经营环境之外,根本出路在于引进风险机制,强化风险管理,逐步把信贷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信贷资产的获利能力和自身信誉。

3.是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

加入WTO以后,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其业务经营管理原则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是必然的。如《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是按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进行计算的,这项规定除了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补充资本,以防止因资本不足而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外,还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协议规定强化资产风险管理,用最大努力提高资产的整体质量,以确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

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一)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就是通过对贷款的风险实施量化管理,控制贷款的风险,实现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由以下内容组成:

1.企业信用等级评估

借款企业信用程度高低,直接对信贷风险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估,对借款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来测算借款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这是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借款人(单位)领导素质、履约情况、经济实力、资金结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贷款调查人员或经贷款行认可的评估机构对借款人进行调查评估后,应撰写总评估报告,对借款人进行综合评价,评定借款人信用等级,经初评后填写借款人信用等级认定表,然后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确定相应的信用等级系数。

2.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形态的风险测定(略)

3.贷款风险度测算(略)

4.贷款风险保障机制

建立贷款风险保障机制的重点,是建立贷款不同阶段的管理岗位责任制,实行审贷分离。在贷款前期调查阶段,重点进行借款人的信用分析或者借款项目评估,确定借款人信用等级系数,测算贷款风险度,提出贷款意见;在贷款审查阶段,主要验证贷款风险度,确定贷款方式,对贷款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努力将贷款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在贷款决策阶段,管理人员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之后,最终审批贷款;贷款发放之后,贷款检查人员要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资产的管理和清收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贷款资产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和分析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度。只要贷款各阶段、各岗位的人员相互配合并相互监督,建立起自控、互控、监控三道防线,就能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

(二)全面实施贷款风险度管理

为了加强信贷管理,防范和减少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根据《巴塞尔协议》精神和我国《贷款通则(试行)》的规定,银行对借款人进行贷款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时,必须分别进行贷款风险度的测定、复制和追踪调查与检查,以确保银行贷款的安全和效益。这就对银行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健全贷款风险度管理的要求。全面地采用贷款风险度这一科学、系统的量化方法来规范贷款行为,是我国银行业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的必由之路,是银行信贷用规范的机制融审、贷、查于量化指标体系中的有益尝试,为全面提高贷款效益奠定了基础。

贷款风险度是把影响贷款安全的贷款方式、贷款对象、贷款形态三个因素通过量化用系数表现,以衡量贷款资产风险程度的尺度。

贷款风险度管理最早在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试行,由于效果良好,很快就为各地区的各大银行所效仿,并得到了金融管理部门的肯定。贷款的传统管理方法“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在摒弃了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前提下,由于在各个环节上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致使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具体表现在:贷款质量检查缺乏具体标准,贷款效益无法进行比较,贷款形式五花八门,贷款的“三查”流于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兴衰存亡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如此的经济环境内,银行如何防止和降低贷款风险,如何提升竞争力?对此,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的经验给我们以启发:首先从高层次的体制上解决信贷管理问题;其次从具体操作上解决审、贷、查统一的度量标准问题,保证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度量标准,真正划清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界线。

贷款风险度管理就是将“贷款风险度”这个标准应用于审、贷、查全过程的管理之中,它既可用于贷款的调查、审查和审批,也可用于考察信贷员和各级经营机构所经营的贷款资产质量。在贷款风险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量度标准统一、运作程序统一、检查考核统一的原则,实行审贷分离、确定权限、分级管理。

三、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配信贷资金、调节经济生活、支持经济发展的准则,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及金融政策在信贷管理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一)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

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是积极运用信贷杠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资金的分配政策。作为宏观政策,它是一种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相结合、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在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货币政策导向下,信贷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决定贷款的具体投向和数量,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自身资金运用的价格,对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央银行不仅要调控货币信贷总量,还必须调整信贷结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而信贷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手段,干预和引导产业部门的投资、生产和销售,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准则或策略,目的在于实现产业部门之间、企业之间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的产业政策体系,基本上由投资政策、物资分配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发展规划组成。其中,财政和银行是资金的两大主要管理部门,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在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贷政策既是产业政策的组成部分,又不完全等同于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以结构的均衡为己任,信贷政策不仅有通过调整信贷结构从而调整产业结构的内容,而且还身负信贷总量调控从而促进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重任。因此,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既相互兼容,又相互区别。信贷政策中的结构调整政策及其措施,是产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信贷政策影响社会资金存量和增量流向及分配结构,它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政策能否有效地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信贷政策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银行、信用社通过对信贷、利率等工具的运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要高估信贷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信贷政策及其工具只是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工具的一部分,信贷政策不是万能的。

四、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信贷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农业和农村信贷政策要为这一目标服务,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严格贷款投向,确保支农重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信贷政策的重点是:保证农民种植粮、棉、油的生产费用的需要,支持农户开展多种经营,择优安排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方式的农业生产贷款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组织的贷款,对学生家长发放助学贷款和农村建房贷款,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持开拓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