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贷与信贷业务
信贷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种行为,具体是指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约定期限偿还,并支付给贷出者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信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题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狭义的信贷通常指银行的贷款,即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贷放行为。这里指狭义的信贷。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客户对银行的信用需求形势出现了多样化,银行的信贷业务种类范围得到了快速广泛的发展。因此,信贷业务也指银行包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利用自身资金实力或信誉为客户提供资金融通,并以客户支付融通资金的利息、费用和偿还本金或最终承担债务为条件,对客户提供的各类信用,包括本外币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担保等资产和或有资产业务。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主要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题。
信贷业务按核算的归属划分,可分为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表内业务主要包括各种本外币贷款、商业汇票的贴现等;表外业务主要包括商业汇票的承兑、信用证和担保等或有资产业务。
贷款是银行、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体。
商业汇票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转让给信用社,信用社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融资行为。
商业汇票承兑是指信用社作为付款人,根据出票人的申请,承诺在汇票到期日对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
信用证是指信用社应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立的,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保证,是信用社有条件的付款承诺。
担保是指信用社根据申请人的请求,以出具保函、备用信用证等方式向申请人的债权人承诺,当申请人不履行其债务时,由信用社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
二、信贷的基本特征
信贷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有偿性、周转性和融通性。
(一)有偿性
存款有存有取,贷款有借有还,存款、贷款均有一定的利息,这是信贷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只存不取或只借不还,无偿占有,那么信贷就不成其为信贷了。
(二)周转性
任何种类的存款、贷款都是不断周转的。在存款的周转中,必然是存入、支取、再存入、再支取。如果存款的存、取中断,信贷也就中断;如果存款只存不取,必然会造成市场产品销售疲软,也意味着信贷中断;如果存款支取不存,则银行将无款可贷。在贷款的周转中,必然是发放、收回、再发放、再收回,不断循环往复,周转使用。如果贷款放、收中断,信贷也就中断;如果贷款只放难收,意味着贷款增加,企业生产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低下,信贷难以为继;如果贷款只收不放,也会使信贷中断,企业无法进行生产经营。这说明信贷的周转性是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因此,信贷具有周转性的特点。
(三)融通性
信贷通过存款、贷款在国民经济各经济实体之间相互融通资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不断扩大,信贷资金的融通范围越来越广。从信贷本身来看,存款是此存彼取、贷款是此贷彼还,信贷就可以对社会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余缺进行灵活调剂,融通供需。从银行之间的信贷资金融通情况看,可以采用同业拆借来融通信贷资金,通过借贷行为使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系统内资金余缺得到调剂。因此,信贷具有融通性的特点。
三、信贷资金的运动特点
信贷资金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信贷的方式(即以还本付息为条件)聚集和分配的货币资金。正确地认识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合理地处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是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内容。银行通过存款方式吸收和占用信贷资金,同时又通过贷款方式利用和分配信贷资金,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银行的存款与贷款都反映着信贷资金的运动。从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来看,信贷资金的概念包括银行存款、贷款的货币资金。
(一)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
1.资金筹集
银行通过一定的方式,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地吸收资金和组织资金,使信贷资金数量上不断扩大,期限上稳定,壮大银行力量,获得可靠的资金来源。
2.资金配置
在资金配置阶段,银行按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将信贷资金投向能够带来较高资金利润率的行业、部门或企业,同时形成合理的资产配置结构,以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3.资金使用
信贷资金的使用阶段,是信贷资金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结合,信贷资金转化为企业的经营资金。在这个阶段,资金运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商业银行转换为企业或其他资金使用者。因此,企业经营资金的正常周转与价值增值是信贷资金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企业经营资金的循环周转,要求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价值上增值。企业资金使用状况和增值大小,是银行信贷资金能否投入的重要标准。
4.资金归流
资金的归流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资金的使用者通过销售商品,使资金由商品形态转换为货币形态,完成资金形态上的归流,并实现价值增值。资金形态的转换或归流,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同时也直接影响提供信贷资金的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第二个过程是资金使用者向银行归还贷款本息,资金由使用者归流到银行。资金使用者在完成商品销售后,按期归还资金的本息,它要求及时足额归还。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可以分离,在资金数量上也可以有所不同。但是,前一个过程是后一个过程的基础和前提。时间上和金额上的限定,是信贷资金运动的本质要求。
5.资金返还
资金返还阶段,是商业银行归还借入的各种资金的业务活动。在这个阶段,同样也有时间上和金额上的限定,也强调及时、足额地归还本金,这是银行的信誉所在,也是信贷资金能够继续运动和周转的保证。
(二)信贷资金运动的特点
信贷资金具有预付、周转、增值和偿还的基本属性,不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信贷资金运动都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只是借出了这一部分货币资金一定时间的使用权,而始终没有放弃这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
2.以偿还和收息为条件
信贷资金运动是一种有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让渡,其条件是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按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是与两权分离紧密联系的,银行作为贷款的所有权人,凭借其所有权要求借款者按期归还本金以及支付使用贷款的代价——利息。正是因为贷款既要还本又要付息,才使得它具有灵活调节经济的作用。
3.与生产和流通相结合
信贷资金参与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是保证信贷资金周转和价值增值的前提。信贷资金只有现实地转化为企业经营的资金时,才会被社会产品生产所吸收使用,发挥职能,并具备按期归还的前提条件。信贷资金与生产和流通相结合,必然要求信贷规模与社会产品再生产的发展相适应,因为信贷资金的运动决定于社会的生产和商品的流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决定了信贷资金运动的规模。只有生产发展了,商品流通扩大了,银行聚集和分配的资金才能增加,信贷资金规模才能扩大。反过来,信贷资金运动和分配的规模又影响着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总之,信贷资金运动与生产和流通相结合,不仅是信贷资金运动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信贷资金运动的基础。
4.分配环节和使用环节的统一
信贷资金运动过程是资金分配环节和使用环节的统一过程。信贷资金的分配环节是使用环节的基础,而使用环节又是信贷资金实现归还和进行再分配的基础,信贷资金正是在正常的社会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基础上,在有借有还、到期归还本息的运动中创造自身的来源,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这就要求信贷资金不仅在分配环节上要合理,而且在使用上也应合理。分配的合理,可以使信贷资金使用的总体格局合理化,使贷款的投量和投向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为贷款回归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仅有分配的合理仍然不够,如果在贷款的使用环节出现问题,产生风险,信贷资金的归流仍然难以实现。
5.以银行为中心的货币资金运动
信贷资金是银行在执行信用中介职能中形成的。信贷资金的运动虽然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相结合,但从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看,企业的生产流通过程只是资金预付的对象和增值的基础,信贷资金的出发点和归流点仍然是银行,不论是存款的存、取,还是贷款的借、还,都是通过银行进行的。因此,信贷资金运动是以银行为中心进行的。这一特点充分说明了银行在信贷资金分配上有一定的主动权和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可以表述为:在社会再生产的前提下,以银行为出发点和归流点的货币借贷,是以偿还本金和收取利息为条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特殊价值运动。
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反映了信贷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是银行信贷管理必须遵循的规律。同时,银行信贷管理还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采取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和必要的法律手段进行科学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