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信贷风险管理
6123300000002

第2章 银行风险概述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具有种种不确定性的宏观政治、经济、自然气候和微观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银行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之一,同样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而在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风险。

一、银行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发生偏差,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经营对象来看,银行经营的是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纽带的货币资金,而不是具有各种使用价值的物资商品,因此,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均直接表现为货币资金损失的风险。一旦银行遭受损失,就会波及众多经济实体并产生连锁反应,使企业生产难以为继,债权债务关系难以清偿,进而引起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混乱。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和投资来获取收益,其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银行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企业。因此,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超过一般企业的风险损失。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1)扩散性。它是指个别银行机构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涉及与之相关联的银行和众多的社会经济主体。这是银行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的一个显著特征。

(2)潜藏性。它是指银行风险往往并不是只在金融危机或存款支付危机爆发时才存在,而是很可能在银行繁荣的表面下隐藏着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损失。原因是信用活动是此借彼还,因此很多损失因素会被信用循环所暂时掩盖,并且由于金融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使得本属即期银行风险的后果,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来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

(3)集中性。它是指由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风险都集于银行一身,银行成为风险的集散地。这是由于:银行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货币资金是连接社会经济各主体的纽带。社会经济各主体的行为(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货币资金自身价值的变化,从而引起银行资产价值的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

(4)加速性。它是指银行风险一旦爆发,不同于其他风险爆发只在既定范围内匀速变动,而是因风险而失去信用,因信用基础失去而加速变动。因为,一旦在某种情况下出现某笔或某几笔存款不能兑付时,存款越是兑付不了,就越没有客户存款,客户反而越是挤兑;越是挤兑,存款越是减少,兑付就越困难,从而形成马太效应。所以,一旦银行风险爆发,往往都伴有突发性、加速性,直至引发金融危机。

二、银行风险的类型

银行风险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风险的主体构成,可以分为资产风险、负债风险、中间业务风险和汇率风险;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按风险的性质,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按业务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银行放款到期时,借款人不向其偿还放款本息而使银行资金无法收回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在信用关系中产生,存在于信贷行为的全过程中,是目前银行金融风险中最大的一种风险。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即大量贷款不能到期收回。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和信贷资金正向着多样化、多风险的融资和投资领域推进。在这种新的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可能遭受更为严重的信用风险。

就潜在损失的程度而言,信用风险是首要的银行风险,少数重要客户的违约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导致支付危机。因此,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顾名思义,市场风险实际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部分。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整个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风险。由于利率是资金的机会成本,汇率、股票和商品的价格皆离不开利率;同时由于信贷关系是银行与其客户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因此利率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尚未完成,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刚刚起步,利率风险问题方才显露。虽然以存贷利率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在逐步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基准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开始,影响利率的市场因素仍不明朗,而且市场仍然没有有效的收益率曲线,利率风险将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市场风险。

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走出国门投资海外,汇率风险也随之增加。同时,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施以来,人民币兑外汇的风险明显上升。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已突破7元。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因素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加大,我国银行业的汇率风险也将进一步提升,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和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者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意识错误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它涵盖了银行内部很大范围内一部分风险,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与其他风险一样的关注。最近以来,许多银行由于内部控制失误而蒙受了很大的损失,操作风险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通常,操作风险在两个层次上出现:第一,技术层次上,信息系统或风险测量不完善、不健全、低效滞后。这类风险可归纳为“技术风险”。第二,组织层次上,风险的报告和监控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出现问题。这类风险可归纳为“组织风险”。

(四)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由于投资对象市场价值的波动,从而使商业银行在投资活动中投入的本金和预期收益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按银行的投资内容可分为证券投资风险、信托投资风险和租赁投资风险等。商业银行的投资性资产在提供流动性保障、创造收益、降低经营风险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银行在开展投资业务时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投资风险日益成为银行的一种重要风险。

三、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正如前面所说,银行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了更好地采取措施预防银行风险的形成,将银行风险消灭在摇篮中,就有必要对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做深入、透彻的分析。根据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导致银行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宏观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发生变化。例如,投资量、投资结构、行业分布、外汇流动,这些指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从而影响银行在这些产业中投入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再例如,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银行风险的产生。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物价上升,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就可能出现挤兑风潮,严重威胁银行的生存。宏观经济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银行造成风险:

1.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宏观经济运行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也不尽相同。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投资增加,相应的银行信贷规模扩大,经营利润增加,风险较小;而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投资减少,相应的银行信贷规模缩小,经营利润减少,尤其当出现借款人亏损或倒闭时,风险相对较大。

2.金融监管情况

现代社会,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银行风险一旦发生,由于涉及面广、金额巨大等特点,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体系实行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监管体系健全、措施得力,就可能将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减轻风险造成的损失,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银行自身管理水平

1.银行经营管理理念

银行应该协调好风险和盈利,从中找到平衡。如果过分追求盈利,就会导致银行高风险业务过多,风险增加。如果过于保守,业务品种过少,无法分散风险,也会对银行发展产生影响。

2.银行业务结构

银行应从以下两点协调好业务结构:一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介业务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应该协调;二是资产与负债各种业务之间的期限结构与利率结构应该协调。如果资产与负债业务期限不匹配,例如出现短存长贷情况,就会加大银行的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

1.借款人的道德风险

在银行存贷款业务中,银行有可能遭受来自借款人道德风险引发的信用风险。首先,在贷款条款谈判过程中,借款人有可能不如实申报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造成贷款合约不完整;其次,在贷款发放后,银行很难对借款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借款人可能从事高风险的活动,从而增加银行的风险。

2.银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在使用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活动主要由经理来完成。由于经理人与委托人的利益不一致,会产生代理人问题,银行经营者有可能从事一些有损于股东利益的事情,使银行受到潜在风险的威胁。

3.银行自身的道德风险

银行由于自有资本率很低,因此有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动机,而存款人又很难对银行实行监督。此外,许多国家的政府在整个银行系统陷入困境时会以最后贷款人身份出面援助,从而增加了银行从事风险投资的动机,加大了银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