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3:战场篇
6119200000004

第4章 远东突袭

1.苏联对日宣战

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于1945年7月27日开会,讨论波茨坦公告与苏联调停的问题。军部阿南惟几陆相、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等主战派以种种条件为理由主张全面拒绝波茨坦公告;东乡外相等人则认为:苏联政府未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名,因此苏联对日本仍然保持着法律上的中立,且盟国对过去所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有所缓和,所以应当先看一看苏联的态度,然后再最后决定日本的态度。7月28日,铃木首相屈服于军部首脑的强烈要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声明说:波茨坦公告只不过是《开罗宣言》的“旧调重弹”,“政府认为(公告)并无任何重要价值,只有对它置之不理。”

日本公开拒绝波茨坦公告,同盟国只有对日本法西斯进行最后一战。美国杜鲁门政府为了争取掌握占领日本的主动权,急欲单独迫使日本投降,以便获得在战后同苏联对抗的有利战略地位,遂于8月6日抢在苏联出兵之前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9日,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日本居民遭受的灾害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拒不投降的结果。8月8日17时(莫斯科时间,东京时间为当日23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交给他一份苏联对日宣战书,宣布参加波茨坦公告,并当面宣布,苏联从8月9日起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苏联对日宣战,既是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所承诺的在德国投降后2或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义务,也是苏日矛盾加深,双方长期军事对峙的总爆发。

1945年春,苏军即已根据《雅尔塔协定》,向远东集结兵力。从20世纪初日本发动日俄战争起,日本在对朝鲜、中国实施侵略政策的同时,一直酝酿进攻苏俄的战争计划。1928年,日本就企图侵占西伯利亚,以消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可能发生的革命影响。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不久,苏联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远东地区不刺激日本,于1932年3月16日,由苏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在日内瓦曾向日本大使提议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问题,但遭到拒绝。日本在拖延10年之久后的1941年4月13日,才与苏联签订中立友好协定,有效期为5年,并发表声明:互相尊重所谓“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满洲国”双方领土完整与相互不可侵犯性。

1932年8月,日本参谋部制定了1933年度的对苏作战计划,企图把刚刚侵占的中国东北作为北上进犯苏联的跳板,阴谋夺取整个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内蒙连成一片,以作为争霸亚洲及世界的战略基地,并建立对苏作战的有利态势。只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奋勇抵抗,“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准备对苏战略体制,始终未得进展”。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8月,关东军先后在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中受到苏联红军的严重打击而遭惨败。关东军对此一直耿耿于怀。1941年6月25日,即德国进攻苏联后的第3天,当时苏联大使曾询问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日本是否将遵守与苏联签订的条约保持中立。松冈对此未作正面答复,却说:“三国公约是日本对外政策的基础,如果目前的战争以及中立协定与此基础有抵触……则中立协定无效”。

日本毫无诚意执行苏日中立友好协定不打自招。日军参谋总部不仅企图夺取苏联的远东领土,而且妄想毁灭苏联的全部武装力量,打算把鄂木斯克作为法西斯德国与军国主义日本瓜分苏联的分界线,代号为“关特演”的1941年的计划就是这样的计划。随着法西斯德军在苏德战场的失败,日本企图利用苏德战场上的有利形势入侵苏联的计划也随之变成泡影。但日本“仍然认为进攻苏联是他们政策的基本目的之一,既未放弃其侵略野心,也未放弃其进攻的准备。”据此,苏联政府于1945年4月5日宣布废除苏日中立协定。

苏联对日宣战,大大出乎日本意料之外。日军原来判断,苏军对德作战结束后,需要休整,对日作战时间可能在1946年春,最早也要在1945年9月上旬;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可能由苏联远东滨海地区向中国东北实施。关东军根据这一判断,把防御重点定在中国东北的东部方向。

8月9日零时,苏军发起对日作战,到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历时24天。苏军把这次战略性进攻战役称为“远东战局”。中国军史学术界习惯上把它称为“远东战役”。它包括5个不同规模的战役,即: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3个进攻战役、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登陆战役。

2.战前准备

1945年7月5日,日军大本营确定关东军的对苏作战方针是:“利用满洲广阔地域粉碎敌之进攻。不得已时,也要扼守长春—大连线以东、长春—图们线以南要地,坚持长期作战,以利于遂行大东亚战争。指导要点:尽量利用北朝鲜东部山地、牡丹江流域西侧山地、大小兴安岭和四平—齐齐哈尔线外沿地区的地形和工事,力争粉碎敌人。为阻滞敌人进攻,预期以一部兵力打头阵;尔后,利用满洲广阔地域和地形,阻敌进攻,以期持久,同时广泛开始游击战。关东军主力适时集中在长大线以东、长图线南山地,诱歼进攻之敌;不得已时,也要扼守通化、临江周围要地,以图长期坚持。”

苏军3个方面军越过国境线。关东军辖日第1、第3方面军,计24个师又12旅,70余万人。此外还有伪满、伪蒙军8个师又12个旅,约20余万人。日伪军总兵力近100万人,共装备作战飞机150架(另有可用于作战的教练机约500架),坦克160辆,各种火炮5000门。

关东军的部署如下:第1方面军担任东部正面防御,主力集中在牡丹江、延吉一线,司令部设在牡丹江。第3方面军担任西部正面和南满的防御,司令部设在沈阳,其44军部署在阿尔山、洮南、通辽地区,第30军配置在长大线以东地区;第4军担任北部正面防御,司令部设在齐齐哈尔。第34军为关东军的预备队,设置在朝鲜咸兴地区。

关东军的防御由3道防御地带组成。第1道,由边境筑垒地域及二线主阵地组成;第2道,沿长大和长图线设置,成据点式防御;第3道,以通化为中心,沿中朝边境山区设置,是最后抵抗地域。纵深工事在开战前刚刚动工。沿边境线的17个筑垒地域(东面8个,北面5个,西北面2个,西南面2个)总长1000余公里,计8000余个永备工事和土木质发射点。以虎头筑垒地域为例,在4个山丘上建立了6个抵抗枢纽部和3个独立支撑点,筑有火力发射点400余个,火炮阵地66个,指挥观察所64个,全正面约100公里,纵深40~50公里,其设施可容纳2个师以上的兵力。1941年曾配置1个守备师(1.2万人)。远东战役时,守军减为4个步兵连、4个炮兵连(各种火炮34门,内150毫米以上口径重炮共13门)和保障分队,计1400人,另有日侨义勇队500人。

1945年4月,华西列夫斯基奉命开始制定对日作战计划。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摧毁日军整个军事体系,曾考虑过3种方案:一是进攻日本本土,但实施战略性登陆战役没有把握;二是进攻华北,但因日军没有密集集团,不能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三是歼灭关东军。最后,确定了进攻关东军的方案,同时在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实施登陆战役,控制宗谷、根室两海峡,威逼日本本土,保障苏联海上的航行自由。

在选择主突方向时,苏军统帅部分析东北的地形、道路和日军的部署后,认为把主突方向选在蒙古东部突出部最有利。因该方向日军防御薄弱,大兴安岭以东地形开阔,便于坦克机械化兵团行动,只要迅速越过大兴安岭,就能出其不意,迅速前出到东北平原,从而达成进攻突然性。总的企图是:以3个方面军从东、西、北3个方向同时进攻,东西对进,以西为主,北面为辅助进攻方向,切断东北日军与华北、朝鲜的联系,分割围歼关东军主力于中满地区。苏军统帅部在训令中强调:“尽快夺取胜利,避免与日军在满洲陷入持久作战。”

为了达成速战速决,苏军统帅部认为,仅靠远东原有40个师的兵力是不够的,遂决定从欧洲向远东机动兵力。在5~7月内,向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增调了2个方面军指挥机构、3个合成集团军、l个坦克集团军,共27个师、12个旅、许多独立兵团和特种部队,使远东兵力猛增1倍。

鉴于战区远离莫斯科,战场广阔,作战方向分散,协同困难,为实行统一的战略领导,在伯力成立了以华西列夫斯基为总司令,希金上将为军事委员,斯·帕伊凡诺夫上将为参谋长,并赋予全权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下辖3个方面军、太平洋舰队和黑龙江区舰队,共有11个合成集团军、l个坦克集团军、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3个空军集团军、3个防空集团军。计陆军80个师(其中6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火炮2.6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00余辆,作战飞机3800余架,海军各种舰船500余艘,海军航空兵飞机1500余架。总兵力达150余万人。其战役部署如下:

后贝加尔方面军:辖1个坦克集团军、4个合成集团军、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1个空军集团军和1个防空集团军,约65万人。其任务是分割围歼关东军第3方面军主力于长春、沈阳地区,切断关东军与华北的联系。方面军以坦克第6集团军和第17、第39、第53集团军组成主突集团,从外蒙古的塔木察格布拉克向长春、沈阳方向实施主要进攻,以第36集团军从左翼向海拉尔、齐齐哈尔方向实施辅助进攻,以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从右翼向承德、张家口方向实施辅助进攻,以第53集团军为第2梯队。以2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1个坦克旅为预备队。当前任务是,战役第15天越过大兴安岭,前出至索伦、突泉、鲁北一线,坦克第6集团军不迟于战役第5天进至上述地区,尔后向长春、沈阳进攻。战役纵深800~1000公里。司令部设在赤塔,临战前进至塔木察格布拉克。

远东第1方面军:辖4个合成集团军、1个战役集群(辖2个师)、1个空军集团军和1个防空集团军,约58万人。其任务是在太平洋舰队的配合下,分割围歼关东军第1方面军于牡丹江、敦化地区,切断关东军同朝鲜和日本的联系,尔后向哈尔滨、吉林、长春进攻。方面军成一个梯队,以第1、第5集团军和第10机械化军组成主突集团,向牡丹江方向实施主要进攻;以第25集团军从左翼向汪清、延吉方向实施辅助进攻;以第35集团军从右翼,向密山方向实施辅助进攻。以2个步兵军、1个骑兵师为预备队。当前任务是突破日军边境筑垒地带,于战役第18天前出至牡丹江、汪清一线,尔后向哈尔滨、吉林进攻。战役纵深400~500公里。司令部设在双城子,临战前至格罗捷阔沃。

苏军攻克筑垒地域。远东第2方面军:辖3个合成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和1个防空集团军,约33万人。其任务是在黑龙江区舰队的协同下,歼灭日军第4军。方面军以第15集团军沿松花江向佳木斯、哈尔滨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第2集团军从右翼向齐齐哈尔实施辅助进攻;以独立第5军从左翼向宝清实施辅助进攻。战役第一阶段,第16集团军在太平洋舰队协同下,担任鞑靼海峡西岸和堪察加半岛的防御,尔后,在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实施登陆作战。战役纵深500公里。方面军成一个梯队。以1个师和1个旅为预备队。司令部设在伯力,开战前进至列宁斯科耶。

太平洋舰队:以潜艇和航空兵在日本海域积极行动,切断关东军与日本本土驻军的联系;支援地面部队的濒海翼侧防御;协同陆军在北朝鲜东岸诸港口、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登陆作战。司令部设在海参崴。

各空军集团军分别隶属于各方面军。方面军首长根据当时敌情、地形和任务,赋予航空兵以不同的具体任务和协同方法。其主要任务是:实施不间断的空中侦察;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支援地面主要突击集团的战斗行动。海军航空兵保障舰队的海上作战,破坏日军海上交通,支援登陆兵上陆作战。

3.突破日军边境

8月8日夜,苏军3个方面军、太平洋舰队和黑龙江区舰队的部队占领进攻出发地域(阵位)。9日零时,各先遣支队越过国境。拂晓,主力先后发起进攻,航空兵分两批袭击哈尔滨、长春、吉林和沈阳,太平洋舰队在日本海积极行动。

在西线,后贝加尔方面军各先遣支队利用夜暗,不经炮火准备,同时在所有方向越过国境。4时30分,方面军主力开始进攻,基本未遇日军抵抗。坦克第6集团军在相隔70余公里的两个方向上成两路以疏开队形快速前进,战役第一天前进150公里。10日下午,又前进100余公里,主力到达大兴安岭。由于进展顺利,方面军司令员要求坦克集团军提前完成当前任务,于8月12日日落前,前出到鲁北、突泉一线。坦克第6集团军遂在行进间变更部署,坦克第5军由第2梯队改为第1梯队,当夜登上大兴安岭,占领了台日黑达坝。8月12日,坦克集团军全部越过大兴安岭,其先遣支队已于11日攻占鲁北,12日攻占突泉。左翼第36集团军于11日攻克满洲里筑垒地域,坦克部队在海拉尔筑垒地域,遭日军顽抗,主力实施迂回。右翼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分两路开进,一路14日攻占多伦,另一路15日占领张北。

在东线,远东第1方面军先遣支队于9日1时趁夜暗和暴雨偷渡乌苏里江,袭击日军边境筑垒地域。8时30分,主力发起进攻,除个别方向外,均未进行炮火准备。左翼第25集团军和右翼第35集团军分别遭到日军东宁、虎头筑垒地域的顽抗,屡攻不克,前进受阻,主力被迫迂回,留下一部兵力,并调来重炮和轰炸航空兵,继续攻击。第5集团军以先遣支队消灭日军火力点后,主力迅速前进,于战役第2天攻占绥芬河,14日攻入牡丹江市区,与第1集团军协同,同日军展开巷战,为提高进攻速度,避免陷入僵局,方面军司令员决心以主要力量从牡丹江市南面迂回,直插吉林。

在北线,远东第2方面军于9日1时发起进攻,独立第5军强渡乌苏里江,14日占宝清。第15集团军在黑龙江区舰队协同下,强渡黑龙江,于14日经激战攻占富锦筑垒地域,打通了至佳木斯的道路。第2集团军先担任黑龙江北岸海兰泡沿线的防御,11日转入进攻,因渡河器材不足,只得分批投入战斗,进展缓慢,于14日才包围了孙吴和爱辉筑垒地域。

经战役第一阶段6天的交战,后贝加尔方面军越过大兴安岭,前进450~500公里,前出到东北平原;远东第1方面军前进150~200公里,前出到牡丹江平原;远东第2方面军前进50~100公里,前出到佳木斯的接近地;太平洋舰队协同陆战队,占领了北朝鲜雄基、罗津等港口,切断了日军从海上的退路。关东军的部署被割裂、打乱,失去统一指挥,只有部分兵力仍在牡丹江市和海拉尔、孙吴、虎头等筑垒地域继续抵抗。

4.关东军投降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但关东军并未停止抵抗。苏军继续进攻。后贝加尔方面军于16、17日相继攻占札兰屯、洮南、通辽、赤峰、张北等地。由于道路泥泞,坦克集团军只能沿铁路路基运动,每昼夜前进速度平均40~50公里,主力在先遣支队后面跟进,没有进行战斗。部分兵力继续围攻海拉尔筑垒地域。远东第1方面军的第1和第5集团军于17日攻占牡丹江市,俘日军4万余人。当日,方面军右翼第35集团军进占勃利,左翼第25集团军进占图们,并向北朝鲜推进。部分兵力仍在虎头和东宁筑垒地域同日守军进行激烈争夺战。远东第2方面军的第15集团军于17日攻占佳木斯后,沿松花江追击退却之敌。第2集团军在航空兵和炮兵支援下,对孙吴筑垒地域展开猛烈攻击。

8月17日,关东军下令停止抵抗,日军开始投降。鉴于各兵团离战役目标尚远,华西列夫斯基于18日命令各方面军派出快速支队,迅速进占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从18日起,苏军以临时编组的小分队,先后在13个重要城市(内有朝鲜4个)实施空降,控制机场和市区重要目标,接受日军投降。20、21日,东西对进的苏军快速支队分别在哈尔滨、长春、沈阳会合。驻守虎头和东宁筑垒地域的日军,直到8月26日才停止抵抗。

与此同时,8月11日~25日,苏军第16集团军在太平洋舰队部分兵力的协同下,实施了南库页岛进攻战役;8月18日~9月1日,远东第2方面军一部在第16集团军一部和太平洋舰队的编队协同下,实施了千岛群岛登陆战役。

苏军攻占哈尔滨。此前,南库页岛战役已开始。8月10日,远东第2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给第16集团军下达了如下任务:令配有加强兵器的步兵第56军,于8月11日10时,在航空兵支援下向古屯(波别迪诺)、气屯(斯米尔内赫)、上敷香(提赫美涅沃)、内路(加斯帖洛)等方向发起进攻,突破日步兵第88师在古屯筑垒地域的防御,攻占上敷香、敷香(波罗乃斯克)和内路等城。

随后,该军奉命不得在内路、敷香一带停留,而应沿该岛的东西两岸继续向南进攻,肃清南库页岛的全部敌军。

经过5天的顽强战斗,步兵第56军越过日军前沿地带,于8月16日突破了古屯筑垒地域的主要防御地带。攻下古屯地域后,日军在国境线上所构筑的整个防御体系就被打垮了。残存的几个抵抗支点已被苏军围困,继而被消灭。苏步兵第56军的基本兵力继续向南进攻。与此同时,远东第2方面军的部队在太平洋舰队的协同下,还进行了数次登陆战役,目的是使日军不能从日本本土向库页岛增调兵力,以便迅速围歼岛上日军,解放南库页岛全境。

8月16日,登陆部队攻占了该岛西岸的惠须取(索博列沃)海港及其市区。8月20日,另一支登陆部队攻占了真冈(霍耳姆斯克)海港及其市区。这支部队继续向东南方向发起进攻,于8月25日攻占了雷多加(阿尼瓦)以及重要的海港和海军基地大泊(科尔萨科夫)。8月21日,向丰原方向发起进攻的步兵第56军,攻下了海港敷香和内路等城市。

为了更快地击溃和肃清南库页岛的日军部队,苏空降兵于8月24日在落合、丰原等地的机场着陆。8月25日,第16集团军的主力赶来与空降兵会合。经过激战,第16集团军在古屯地域突破了日军强固的边境筑垒防线,向南库页岛腹地推进了360公里,并在太平洋舰队的舰艇协同下,粉碎了日步兵第88师,迫使日第5方面军1.8万名官兵缴械投降。

苏军在中国东北和库页岛的顺利进攻,为实施肃清千岛群岛日军的登陆战役造成了有利形势。日军在千岛群岛上构筑了极为强固的防御工事,封锁了苏联海军由鄂霍次克海驶往太平洋的一切出口。

战役于8月18日晨开始。苏步兵第101师和海军陆战队1个营组成的登陆队,在第428榴弹炮团及其他加强兵器的支援下,在占守(施姆舒)岛登陆。登陆是在出人意料的浓雾中进行的。日军发现登陆兵后,企图用反冲击将其赶下海去,但未成功。日军的人员和技术装备遭到很大损失后,溃散成许多小股,向该岛腹地逃窜。到8月23日傍晚,岛上的1.2万名日军官兵便向苏军投降。到9月1日,苏军肃清了千岛群岛所有岛屿上的日本军队,日第5方面军的4.7万名官兵缴械投降。

远东战役,苏军共歼关东军、伪满军和伪蒙军的全部,第17和第5方面军的一半,以及松花江江上军,总共10个军、l个集团军级集群和1个区舰队。日军损失官兵约70万人,其中8.3万余人被击毙,60.9万余人被俘。俘虏中有陆海军将级军官148名。苏军伤亡3.2万余人。

被苏军缴械与俘虏的有:日军的23个步兵师、10个步兵旅、1个摩托化敢死旅、2个坦克旅(第1旅和第9旅)、2个航空旅(第15旅和第101旅)、1个步兵师(第1师)和1个骑兵师(即兴安第2师),伪满军的11个步兵旅,内蒙军的2个骑兵师(第7和第8师)和1个骑兵旅(第1骑兵旅),以及其他各兵种和特种兵的许多兵团和部队。

苏军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仅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1方面军就缴获1565门火炮、2139门迫击炮和600辆坦克、861架飞机、9508挺轻机枪、2480挺重机枪、2129辆汽车、约1.8万匹马、679座仓库及许多其他战斗技术装备和军用物资。远东第2方面军和红旗黑龙江区舰队俘获日军松花江江上军的全部舰艇。

苏军发动远东战役,不仅士气高昂,兵力雄厚,而且占有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外交上的全面优势,并集中使用了最新技术成果和在苏德战争中的作战经验,利用了日军在作战指导上的一系列失误,从而加速了对日作战的迅速胜利。

远东战役,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缩短了同盟国对日作战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