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士君子,请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非乐》)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诚心要为天下人谋利,为天下人除害,对于音乐这样的东西,是不应该不禁止的。"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非常活跃,学术争鸣空前繁荣。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问题,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就音乐而言,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大力提倡音乐,认为音乐可以教化民众,而墨家的代表者墨子则极力反对音乐,并且写了一篇《非乐》来论述自己观点。
我们知道,墨子曾经求学于儒家,因为对儒家的一些主张意见不合,从而自立门派,因而在墨子学说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针对儒家思想的,像“非乐”就是这样一个方面。
墨子认为,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这才是治理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事情就去做;而危害到人的利益的就应该停止。统治者不能因为美丽的东西、快乐的声音、美味的食物可以使身体安适,就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统治者在施政时,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而音乐,制造乐器需要耗费钱财、荒废农耕、还能使人耽于荒淫,于国于民都没有利,因而墨子极力否定音乐。
为了阐述自己的非乐主张,墨子专门写了《非乐》来论证自己反对音乐的道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 墨子认为音乐上不符圣王事业、下不合万民利益。
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鼓琴瑟笙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好听、也不是认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而是认为虽然眼睛希望看到美丽的东西、耳朵希望听到快乐的声音,但音乐对于统治者和民众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因而应该制止。"
墨子说,古时的圣王也向万民征取钱财,用来造船和车,因为船用于水上、车用于地上,君子可以休息双脚,民众可以休息肩和背,因此万民都送出钱财来,并不因为统治者征取钱财而有怨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收取钱财制造车船符合民众的利益,因而大家都拥护。而现在的王公大人为了国事或者自己制造乐器,必定向万民征取很多钱财,然而乐器并不像车船那样有实用价值、符合民众的利益,相反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民众必然会对上产生怨恨。
所以说,提倡音乐,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所以墨子认为,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第二 统治者爱好音乐,就会荒疏政事,而且劳民伤财。
统治者爱好音乐,必然会置办贵重的乐器、并且耳聪目明、身体健壮的男人来敲打乐器;用年轻貌美的女人来舞蹈,这样就使得耽误农时、荒废生产。
从前齐康公作《万舞》乐曲,规定跳这种舞的人不能穿粗布短衣、不能吃糟糠。认为吃的不好就会影响面目的色泽,衣服不美会损害身形动作的优美,因而必须吃好饭和肉、穿绣有花纹的衣裳。这样一来,统治者就会添置华丽的衣服,而所花费的钱财自然会转移到老百姓头上,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统治者在欣赏音乐时,肯定会找人陪伴在左右,如果与贤士同听,就会荒废天命的听狱和治理国事;与奸佞小人同听,就会受到他们的诱惑而不再清廉。
墨子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会加重人民的负担,荒废耽误自己治理国家,所以说,统治者喜好音乐时错误的。
第三 官员爱好音乐,会耽于享乐、影响施政;百姓爱好音乐,会浪费时间、耽误生产。
墨子认为,在没有音乐之前,王公大人早上朝、晚退朝,听狱治国;士人君子竭尽全力,于内治理官府、于外往征收赋税、充实仓廪府库,政事井然。而现在的王公大人喜欢音乐,就不再早上朝、晚退朝,尽心尽力听狱治国,因而导致国家混乱、社稷危亡;士人君子喜欢音乐,就不再任何治理官府、征收赋税,因而仓廪府库不再充实,民众不再安居乐业。
民众们时依赖自己的力量才得以生存的。如果他们不喜好音乐,那么农夫早出晚归,耕田、种菜,妇女们早起晚睡,纺纱、织布,因而生活富足,社会稳定。而现在他们都喜好音乐,忘了自己本分的工作,因而耽误农时、荒废生产,导致国用不足、经济紧张。
而造成在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音乐,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是错误的!
第四 墨子认为音乐没有实用价值。
墨子认为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的最大忧患,然而为他们撞钟、敲鼓、弹琴、吹笙,是不能解决这些忧患的,音乐不能使民众的衣食财物得到满足。
在整个社会上,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强壮的掳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奸诈的欺骗愚笨的、高贵的鄙视低贱的、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而不能禁止。这些罪恶不是靠音乐就能制止的,天下的纷乱不会因为统治者喜好音乐就能得到治理。
因而墨子认为音乐对于“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既然“乐无实用”,当然应该否定。
墨子还认为统治者制乐,越是多样复杂、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就越大,所以乐对国家治理是不利的。音乐尽管好听,但不能解决人民“饥民不食,寒者不衣,劳者不息”的实际问题;制乐赏乐要花费很多物力财力;享乐会耽误上层人管理国家大事,影响下层人从事生产劳动。墨子从上述角度对音乐的否定,并不是否定音乐的本体,而是否定人对音乐的享用。这正好与儒家学说相反,墨子通过对音乐社会作用和价值估量,得出了“音乐无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观点。
墨子的非乐思想,虽然包含着对统治者的批判和对老百姓的关怀,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他从狭隘功利主义出发,片面否定乐客观存在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这对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来说,并没有积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候国趁机争夺霸权,纷纷实行变法,重用知识分子,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灿烂时代——诸子百家的争鸣时代!
音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一部分,自然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不但在理论上得到了一步阐述,在形式和内涵上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诸子百家所争论的“音乐”并不是今天我们所通用的狭义的单纯音乐概念,而是一个复合性的整体概念,它是一种融音乐、诗歌、舞蹈为一体的综合的歌舞乐同体概念。
儒家承继了西周以来乐舞和政治、宗教、习俗等密切相连的传统,充分注意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从不同角度阐发和肯定“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尚方面的教化作用。儒家还将“乐”和“礼”相结合,指出“乐”依“礼”而成,建立了为国家政治和教化服务的礼乐观。
音乐在政治、道德和社会风所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从这种角度来制乐赏乐,也确实能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满足民众的感情需。然而凡事都要掌握一个度,当儒家的礼乐制度发展走向极致时,也就成为了繁文缛节,过分关注形式而渐渐远离了初衷。墨子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非乐”的思想。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的小生产者和老百姓的利益,矛头主要是指向劳民伤财、贪图音乐享乐的高层统治阶级,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反对一切音乐的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对于墨子“非乐”的音乐观,需要我们扬弃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