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千家诗
6117600000004

第4章 谨

“谨”,告诉我们居家生活应该注意的行为仪表。

朝①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①朝(zhāo):早晨。

早晨要起得早,晚上要睡得迟。岁月不待人,人生易老,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董遇惜时

东汉末年的董遇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很多读书人都慕名向他求教学习方法。董遇总是谦逊地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只是刻苦多读罢了。任何一本书,只要你读上一百遍,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求教的人听后惊呼道:“每本书读一百遍,哪来这么多的时间啊?”董遇说:“时间靠自己去争龋冬天、夜晚、雨天是平常最空余的时间,抓紧了这‘三余’,时间不就有了吗?”

“原文”

晨必盥①,兼②漱口。便溺③回,辄④净手。

①盥(guàn):洗(手、脸)。②兼(jiān):同时进行几件事。③溺(niào):尿的异体字。④辄(zhé):立即,就。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刷牙漱口。大小便后,要立即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故事

两只青蛙的故事

在一个池塘边生活着两只青蛙,一绿一黄。绿青蛙经常到稻田里觅食害虫,黄青蛙却经常悠闲地躲在路边的草丛中闭目养神。

有一天黄青蛙正在草丛中睡大觉,突然听到有人叫:“老弟,老弟。”

它懒洋洋地睁开眼睛,发现是田里的绿青蛙。

“你在这里太危险了,搬来跟我住吧1田里的绿青蛙关切地说,“到田里来,每天都可以吃到昆虫,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而且还能为庄稼除害,况且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路边的青蛙不耐烦地说:“我已经习惯了,干吗要费神地搬到田里去?我懒得动!况且,路边一样也有昆虫吃。”

田里的青蛙无可奈何地走了。几天后,它又去探望路边的伙伴,却发现路边的黄青蛙已被车子轧死了,正暴尸在马路上。

很多灾难与不测都是因为我们的懒惰和其他不良习惯造成的,举手之劳的事情却不愿为之,就注定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命运靠自己来掌握,选择勤劳就可以得到幸福,携带懒惰永远难逃厄运。

这也是个简单的道理:懒惰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大敌。

冠①必正,纽②必结。袜与履③,俱④紧切。

①冠(guān):帽子。②纽(niǔ):纽扣。③履(lǚ):鞋。④俱(jù):全、都。

出门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一定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

故事

王安石的衣着

王安石是北宋有名的宰相。据说,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太讲究卫生,极少洗澡,整天弄得脏兮兮的。有一天,皇帝召见王安石和几位大臣商议国家大事。谈话时,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里爬到了他的脸上。皇帝看见后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却一点儿也不知道。后来这件事成了朝中大臣们的笑料。王安石虽然是一位大政治家和文学家,但他确实太不注重仪表了。我们千万不要有他这种毛玻

置①冠服,有定位。勿乱顿②,致污秽③。

①置:安放。②顿:安顿。③秽(huì):肮脏。

回家后帽子、衣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要到处乱放,以致把衣帽弄脏。

故事

刘禹锡陋室出雅文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

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三栋九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

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

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

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八十一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侗;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

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衣贵①洁,不贵华。上循②分,下称③家。

①贵:以某种情为可贵,②循(xún):依照。③称(chèn):相称、合适、配得上。

穿衣服可贵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上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下也要适合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

故事

洛克菲勒的故事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美国十九世纪三大富翁之一。他一生至少赚了十亿美元,捐出的就有七亿五千万美元。但他自己平时花钱却十分节俭。

有一次,洛克菲勒下班想搭公车回家,差一毛钱,就向秘书借,并说:“你一定得提醒我,免得我忘了。”

秘书说:“请别介意,一毛钱算不了什么。”

他却正色地说:“你怎能说算不了什么,把一块钱存在银行里,要整整两年才有一毛钱的利息啊1

洛克菲勒习惯到一家熟识的餐厅用餐,餐后,给了服务生一毛五分钱的小费。

有一天,不知何故,他只给了服务生五分钱。服务生不禁埋怨说:“如果我像您那么有钱的话,我绝不吝惜那一毛钱。”

洛克菲勒听后笑了笑说:“这就是你为何一辈子当服务生。”

还有一次洛克菲勒来到纽约一家旅馆,要住最便宜的房间。

他向经理问道:“这里最便宜的房间一晚多少钱?我是一个人住,只需要一个很小的房间。”

经理告诉他后说:“您为什么要住这样简陋的房间!您的儿子来我们这里从来都是住最贵的房间,您却要住最便宜的房间。”

洛克菲勒打趣地说:“是的,因为他(儿子)爸爸是个富翁,但我爸爸不是1

洛克菲勒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习惯的执行都源自一种理念。

洛克菲勒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孩子要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洛克菲勒拆看过包裹后,总会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家里四个孩子,洛克菲勒却只给他们买了一辆自行车,让他们四个人自己分配,轮流骑。

最小的孩子小约翰,8岁前几乎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是家里的老小,穿的都是前面三个姐姐留下的。

但在对待邻居的孩子身上,洛克菲勒却鼓励他们并尽可能地在金钱和其他方面给予帮助。

洛克菲勒退休后,儿子小约翰开始掌管家族事物,他和几个商会的朋友成立了一个非洲援助基金,专门帮助生活在非洲的贫困人口。

小约翰在基金会成立的开幕仪式上,激动地说:“感谢我的父亲洛克菲勒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为基金会注入了一大笔金钱,更重要的是,父亲从幼年起就一直是我精神上的动力和偶像。父亲对我的告诫,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赚钱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我们能够如此生活,就证明我们已经非常幸福。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地看着我们的四周,关注那些不幸的人,关注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这个世界到处都有人需要我们伸出仁爱之手。我们每伸出一双手,这个世界可能就会少一串泪珠,多一张笑脸。’”

在洛克菲勒影响下,洛克菲勒家族的后代们一直坚信着这样一条真理:每个人都应该善用财富,要知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财富的意义并真心地去珍惜,好好地利用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幸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合理利用财富比拥有多少财富更为重要!

洛克菲勒家族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什么的家族。

但愿在我们的教育下,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知足且能够帮助别人知足的聪明人。

让我们做父母的和我们的孩子们共同记住洛克菲勒家族的这条真理:对于每个人来说,合理利用财富比拥有多少财富更为重要。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①。

①则:规范、准则。

日常饮食,不要挑拣偏食,三餐食量要适中,不要超过限度。

故事

节俭治国的隋文帝

隋文帝在称帝以前,很了解暴虐的统治不得人心。现在他自己当了皇帝,唯恐重蹈覆辙。特别是,他感到自己当皇帝太容易,怕人心不服,所以总是警惕自己,谨慎地处理政事,注意节俭。有一次,他配止痢药,要用一两胡粉,找遍宫中也没有找到;又有一次,他想找一条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他的车马用具坏了,派人去修补,不许做新的。平时,他留意民间疾苦,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就拿来给大臣们看,责备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下令饥荒期间不吃酒肉。

他教训太子杨勇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有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你是太子,应当注意节俭。”他很注意皇亲国戚的行动,他们要是犯了法,也一律严惩。他的三儿子秦王杨俊,灭陈的时候立下战功,受到奖励。后来,杨俊觉得自己是皇子,又有战功,生活越来越奢侈,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他指使手下的人放高利贷,敲诈勒索,使许多小官吏和老百姓倾家荡产。隋文帝听说以后,特地派人去调查处理,把杨俊手下的人抓起来几十个。可是,杨俊不但不收敛,胆子反而越来越大。他模仿皇宫建造自己的宫殿,用外国进贡来的香料涂抹墙壁,用美玉、黄金装饰台阶,宫殿的墙上到处镶着镜子。还搜罗许多美女,日夜寻欢作乐。隋文帝知道了这些情况,非常生气,下令罢免了杨俊的官职,把他禁闭起来。将军刘升以为隋文帝不过是一时气愤,就去说情。他对隋文帝说:“秦王不过是多花了些钱,把房屋修得稍好一些,这算什么大错?我认为陛下处罚过重了。”隋文帝严肃地说:“法不可违,不论什么人都得遵守国家的法律。”刘升以为隋文帝不过是说说而已,就坚持说:“秦王还年轻,这算不了什么大错,陛下就饶了他吧1还没等刘升说完,隋文帝站起来就走了。

过了几天,大臣杨素又来劝隋文帝赦免杨浚隋文帝说:“皇子和百姓只有一个法律,照你们的说法,为什么不另立一个‘皇子律’?任何人犯罪,都得依法制裁1

杨俊听说隋文帝拒绝了杨素的请求,又担心又害怕,就病倒了。病中,他给隋文帝写信表示认罪、请求宽耍隋文帝对送信的人说:“你回去告诉杨俊,我艰苦创业,都是为了他们,希望大隋天下,子孙万代传下去。他是我的儿子,反倒要把杨家的天下断送,叫我还有什么可说?”

没过几天,杨俊病死了。他手下的人请求给杨俊立个石碑,隋文帝不同意,说:“想要留名,在史书上记一笔足够了,何必立碑1随后,吩咐把杨俊府中奢侈华丽的装饰全部毁掉。

隋文帝对皇亲国戚、王子、大臣比较严,对百姓却比较宽。他认为,法律太苛,百姓就会反抗,法律和缓,百姓就会受到感化,自己的统治才能巩固。因此,他下令制定“隋律”,废除了前朝的许多残酷刑罚。百姓有冤枉可以越级上告,直到朝廷。各地判了死刑的罪犯,不能在当地处决,一定要送交大理寺复审,然后由皇帝批准执行。

开皇二十年,齐州有个叫王伽的小官,送七十多个罪犯去京城长安,当时法律规定罪犯在押送途中,一定要套上枷锁。走到荥阳的时候,王伽见这些罪犯头顶太阳,颈套枷锁,实在痛苦,就叫他们停下来,对他们说:“你们犯了国法,受了处分,这是罪有应得。可是,你们还给押送你们的民夫添了痛苦,让他们陪着你们风吹雨淋太阳晒,你们忍心吗?”罪犯们都表示自己有罪,连累民夫,实在过意不去。王伽说:“你们带着枷锁,长途跋涉,也很不容易,我想把你们的枷锁去掉。咱们约定时间,到长安城门集齐,你们能做到吗?”罪犯们都很感动,一齐跪在王伽面前,说:“大人的慈悲,我们终生难忘。”王伽遣散了民夫,把罪犯的枷锁去掉,说:“如果你们失约,我只好替你们受罪了。”说完,王伽便放了罪犯,自己带着随从向长安进发。

约定的日期到了,罪犯们都按时来到城门口,一个也不缺。隋文帝听说这件事以后,非常惊异,马上召见王伽,对他大加赞赏。还把罪犯们召进宫里,设宴招待他们,并赦免了他们的罪行。随后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各级官吏学习王伽,用感化的办法管理百姓。

隋文帝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凡是批评过他的人,只要是真正有才能的,他都加以重用。太子杨勇生活越来越奢侈,有一次,他又大摆宴席,让家臣唐令则弹琵琶唱歌,还叫后宫的美人出来跟唐令则学弹琵琶。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隋文帝派去辅佐杨勇的大臣李纲,实在看不过去,就对杨勇说:“唐令则本来应该帮助您读书向上,可他却引诱您整日吃喝玩乐,您应该治他的罪。”杨勇不但不听,还替唐令则辩护,说:“是我让他干的,你不要多管闲事。”

不久,这事传到朝廷,隋文帝废了杨勇,并把杨勇手下的大臣训斥了一顿。大家都吓得不敢吭声,只有李纲义正词严地说:“太子不过是个中等才能的人,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就看什么人辅佐他了。陛下派去唐令则这样的家臣,怎么能不把太子带坏呢?我认为这是陛下的过错。”

隋文帝一听,惊住了,想了半天,说:“你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选择你这样的人去辅佐他,他都不知亲近、重用,即使再派其他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李纲见隋文帝强词夺理,马上说:“我所以不被重用,就是因为小人包围了太子。如果陛下早把唐令则这类小人除掉,怎么知道太子不会重用我呢?责任还是在陛下。”

隋文帝听了,很不高兴,脸色也变了,一甩袖子退朝了。文武大臣都替李纲捏了一把汗。没想到,过了几天,隋文帝反倒任命李纲做了尚书右丞。

隋文帝把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发展,比如继续推广均田制,规定一个男劳力可分田八十亩,一个女劳力可分田四十亩。这样做虽然得田最多的还是官僚大地主,但是毕竟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多少分到了一些土地,使地主兼并土地受到了一点限制,这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由于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加上隋文帝的节俭政治,只经过二十几年,隋朝的经济就繁荣起来。政府的仓库都装得满满的。一直到隋朝灭亡以后二十年,隋朝仓库的粮食还没有用完。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①。

①丑:与“美”相对,难看的意思。

少年儿童年纪还小,尚未成年,不要喝酒。喝醉了酒,言行失态,最为难看。

故事

苻生喝酒误国

苻生喝酒不分昼夜,有时一连数月不临朝处理政事。因为少一只眼睛,就忌讳别人说:“残、缺、偏、只、少、无、不全”一类词,因误说了这些字眼而被杀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人尤其喜欢活着剥掉牛、羊、驴、马的皮,用热水退活鸡、活猪、活鹅、活鸭的毛,把它们放到大殿前面,几十个为一群。有时则剥掉人的脸皮,让他们唱歌跳舞给他观看,以此作乐。

苻生曾经问周围的人说:“自从我统治天下以来,你们在外边听到些什么?”

有人对他说:“您是圣明君主,赏赐得当,刑罚严明,天下人都在歌颂太平盛世。”

苻生怒道:“你向我献媚1于是就把他拉出去杀了。

改天他又问这个问题,别人一想,不能歌颂他,越拍这人越有毛病,改说:“陛下的刑罚稍微过分了一点。”

苻生又怒道:“你诽谤我1这人也被杀了。

苻生晚上吃枣过多,第二天早晨肚子不舒服,就召来太医令程延,让他号脉诊断。

程延说:“陛下没有别的病,就是枣吃多了。”

苻生很奇怪,问道:“你是圣人吗?”

程延想我一大夫,怎么会是圣人呢?回道:“不是1

苻生大怒:“你不是圣人,怎么知道我吃枣了!敢骗朕,拉出去杀了1

一天,苻生大宴群臣于太极殿,让尚书令辛牢做掌酒官,正喝到尽兴时,苻生一看,大臣们都不怎么喝,掌酒官还在那儿闲着没事干,不高兴了:“诶!你这陪酒的不去敬酒,坐那儿干什么?”捞起弓箭来,一箭把辛牢射死。

群臣十分害怕,再也没有人敢不喝醉,全都喝得烂醉,横躺竖卧,衣冠不整,苻生这才高兴:“喝酒赌钱品人生嘛,喝醉了那才都是好人呐1

有一天夜里,苻生对服侍他的婢女说:“苻坚、苻法兄弟也不可信赖,明天就应当把他们除掉。”

婢女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苻坚以及他的哥哥清河王苻法。苻法和梁平老以及特进光禄大夫强汪率领勇士数百人潜入云龙门,苻坚和吕婆楼率领手下三百人击鼓跟进,守卫王宫的将士们全都丢掉武器归顺了苻坚。

苻生这时还醉倒大睡,苻坚的士兵来到后,苻生惊慌地问周围人说:“这是些什么人?”

周围的人回答:“强盗1

苻生说:“为什么不叩拜1

苻坚的士兵全都笑了。

苻生又大声说:“为什么不赶快叩拜,不拜者杀头1

苻坚的士兵把苻生带到别的房间,废黜他为越王,不久就把他杀了,定谥号为厉王。

步从容,立端正。揖①深圆,拜②恭敬。

①揖(yī):行礼。②拜: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

走路时步履要从容,站立的姿势要端正。拱手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弯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故事

张九龄的风度

张九龄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容貌清秀,衣帽整洁,不管是走路还是说话都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在朝廷的大小会议上,他总是很显眼,连皇帝都对他的举止赞叹不已。同一位衣帽整洁、举止文雅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觉得愉快,感到精神焕发。

勿践①阈②,勿跛③倚④。勿箕踞⑤,勿摇髀⑥。

①践(jiàn):踩。②阈(yù):门坎儿。③跛(bǒ):腿脚有毛病,走起路来身体不平衡,④倚(yǐ):斜靠着。⑤箕踞(jījù):古人席地而坐,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⑥髀(bì):大腿。

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不要站得歪歪斜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像个簸箕的样子,也不要摇动大腿。(这些都是很轻涪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故事

巧取豪夺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喜欢得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要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会摹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模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家。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子才来讨还原本。

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摹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摹本和真本摹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摹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

缓①揭②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③棱④。

①缓(huǎn):慢。②揭(jiē):揭开。③触(chù):碰,撞,接触。④棱(léng):棱角。

进门的时候慢慢地揭开帘子,不要有声响。走路转弯时弯度要走大一点,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

故事

苏嘉折车辕

汉朝有个叫苏嘉的人,他是苏武的哥哥,据说,他专门负责为皇帝驾车。一次,皇帝出游,苏嘉为皇帝驾车,从京城来到郊外的行宫。当皇帝正准备下车的时候,苏嘉因为不小心,一下子撞到了门前的柱子上,车辕被折断了,皇帝差点儿受了伤。结果,苏嘉被判为大不敬,只好自杀。看来做任何事情都得小心,有时候一件小事如果处理得不好,也会酿成大祸。

执①虚②器,如执盈③。入虚室,如有人。

①执:拿。②虚:空。③盈(yíng):满。

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不可以随便。

故事

克勤克俭

古时候,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人们苦于水患,热切希望加以治理。

尧帝时,鲧受尧的委派负责治水,九年不成。

舜帝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鲧的儿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务,当时虽然他刚刚结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认真地察看了地形,吸取了前人失败的教训,废弃了过去一贯采取的堵塞方针,采用了疏导的办法。他日夜辛劳地带领着百姓疏通河道,开渠作坝,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长达十三年的艰苦岁月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进去看一下,与群众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最后,终于制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见他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禹,他对禹说:“大禹啊,你是一个最贤能的人,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是能够担当得起这个职位的。”

在舜的再三坚持下,禹便接替了舜的职位。他继位后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①难,勿轻②略③。

①畏:怕。②轻:轻易、随便。③略:简略。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事不要怕困难,也不要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故事

爬山比赛

以前一位印第安酋长,惯于用比赛来考验部落中的年轻士兵。有一次,他选出四位杰出的青年,对他们说:“我要你们去爬山,爬到自己气力能耐的极点,然后从山上取来一样东西作为证物。”

翌日清晨,四位强壮的印第安青年同时出发上山。半天过后,第一位归来的,手握针枞一枝,显示他爬到的高度。第二位带回一小枝松木。过不久,第三位抱着一种生于高山的灌木报到。

踏着皎洁月色,第四位终于踉跄而归。他显然精疲力竭,双脚早被尖石刺伤。

“你带了什么来?爬到多高?”酋长问道。

“我到达的地方,没有针枞,也没有松木可供遮荫,没有沿路的花儿可以驱逐长途跋涉的疲劳,只有石头,山崖和荒野。我的脚受伤而皮破,浑身疲惫不堪。我又很晚回来,但是——”年轻的战士双眼发亮起来,“我见到了大海!”

入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缚蛟龙。一个人付出什么样的艰辛,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付出的艰辛越多,收获也就越大;跋涉的路途越崎岖遥远,他的阅历、他的心境也就越加宽广。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①事,绝勿问。

①邪僻(xiépì):邪恶、怪僻。

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场所,绝对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地去追问。

故事

割席断交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的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戴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果断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将入门,问孰①存。将上堂,声必扬。

①孰(shú):谁。

将要入门先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进厅堂时,先放大音量要让厅堂里的人知道。

故事

邻居餐桌上的谜底

每晚入夜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然后抽动鼻子,把香气吸进肚子里去。久而久之,我甚至能分辨出邻居家吃的是什么肉。我不解邻居家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而我们家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

我经常习惯吮着手指头在门边看邻居一家吃鱼和肉,口水从手指缝中流出。邻居常常会夹上一块肉放在我的手心,然后说:“回去吧,回去叫你妈妈也买一点肉吃。”有时我弟妹几个也去,搅得邻居好烦。

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肉?”我想知道这个谜底。

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当然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走。”

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她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了线内的土方,给工钱二十元。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发软,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又得两元钱了。”我又支撑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我说:“妈妈,这太辛苦了,我吃不了这种苦。”妈妈说:“歇一下吧,你歇一下再干。”我就这样歇一会儿又干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仍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衣服上都能看到盐渍了,这么辛苦,我甚至想今天晚上不吃肉了。我试探着把话说出去,妈妈说:“孩子,不下苦力气,哪得世间钱。”

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儿领了二十元钱。这时候,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妈妈就买了五元钱的鱼和五元钱的肉,留下了十元钱买盐、油、酱、醋。

晚上,餐桌上摆上了香喷喷的大鱼大肉,弟妹们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妈妈又说:“这也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我的心灵为之一震。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们,我哭了。

那年我11岁,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和妈妈说的“吃苦”两个字。

几分辛劳,几分收获;吃得几分苦,享得几分福。若想不劳而获,只想享福不想吃苦,除了昧着良心偷掠他人成果,肯定是没有别的途径可寻的。

人问谁,对①以②名。吾与我,不分明。

①对:回答,②以:用。

假使有人问:“你是谁?”要用自己的名字来回答。如果只说是“吾”或者说是“我”,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

故事

程门立雪

北方的隆冬,天气十分寒冷,滴水成冰。这一天正下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把大地粉饰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午前时分,在京师洛阳通往城外的路上,那皑皑的雪地里,有两个人迎着凛冽的北风和纷飞的雪花,艰难地往前走着。在他俩的身后,所踩出的深深脚印,很快又被大雪掩盖了。

走在前头的那个人,四十来岁年纪,寒风吹得他清癯的脸庞呈现出稀罕的红晕,他张嘴哈着雾气,很费力地拔着脚步前行。他名叫杨时(1053-1135),字行可,号龟山,是将乐(今福建省将乐县)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跟在他身后的另一人,是他的同乡好友游酰今天他俩是专程去拜访理学大师程颐的。

“雪越下越大了1游酢加大脚步追上来,喘着粗气说,“兄台,要不要避避雪再走?”

“不了。”杨时用手拂了一把落在眉毛上的雪花,坚定地说:“还是走吧!我们来到洛阳时间不长,伊川先生又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人。”

杨时对程颐仰慕已经很久了。程颐(1033-1107)字正叔,人们称为伊川先生,恰恰是杨时以前的老师程颢的弟弟;他兄弟二人都是北宋最有成就的大学者,被世人尊成为“二程”。杨时自幼就聪颖好学,长于诗文,在家乡曾有“神童”之称。在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后,他却总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于是在二十九岁那年前往河南颖昌,登门拜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东西,对自己在任官时大有佐助。可是,那往后不到三年程颢先生就去世了,令他痛惜不已。这次来到洛阳,他怎能放过向伊川先生求教这样难得的机会呢!

一想起已故的程颢先生,杨时的心里还在隐隐作痛。这些年来,他担任过地方官吏,也在朝廷中供过职,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知县、秘书郎、著作郎、径筵等等,他一直都记着老师所熏陶的高洁气节,所以才能做到不畏权势、据理直言,在所任职的地方也取得了“皆有惠政、民思不忘”的政声。想到很快就能见到老师的弟弟——同样是很出色的先生,他迈出的脚步更有力了。

走在杨时身边的游酢,何尝不是这样的心理呢?他也是程颢先生的高足,曾任萧山县尉、河清(今河南省孟津县)知县、颖昌府(今河南省许昌市)教授等职,很有政绩,这都是与老师的教导分不开的啊!

两人终于来到了城外程颐的家。可是没想到,屋宅内外静悄悄的。一个小童看到有客人,迎出门来。杨时很有礼貌地作揖说:“请转告你家主人,就说闽籍学生杨时、游酢求见。”小童说:“我家先生正在休憩呢。”杨时连忙说:“啊,不要叫醒他!我们就在外头等吧。”漫天的大雪仍然在下,落在杨时、游酢的头上、身上,但他俩都静静地站着,态度恭敬而虔诚。天气实在太冷了,落在眉毛上的雪花瞬间就结成了冰凌,可两人还是一动也不动,就像是雪地里的两具冰雕。

不知过了多久,天色已经昏暗下来。屋里的程颐午睡醒了,一听小童说闽籍杨时、游酢等待已久,就连忙出门来迎接,只见两个客人还静静地站在雪地里,他俩脚下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几乎淹到了膝部。伊川先生十分过意不去,连声说:“快进来!快进来1

用人物,须明求。倘①不问,即为偷。

①倘(tǎng):假如。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

故事

诚信生意二百年

苏州自古就被誉为“人间天堂”,十分繁华。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城里商肆林立,更是空前兴旺。其中有一间杂货店——孙春阳南货店,成为当地有名的商号。

这间杂货店的店主孙春阳,是宁波人,曾应童子试,科举不利转而从商。他经商的方法,说奇特也奇特,说平常也平常,主要就是两个字:“诚信”。可是他就凭着这一招,使原本规模很小的店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孙春阳祖上很会腌制腊肉和火腿,他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手艺,并努力进行了改进、创新,希望以此为基础发家致富,便在家乡做起了腌肉的生意。但明朝采取闭关政策,宣布海禁,对外的商业贸易中断,使宁波一带的商业发展停滞下来,孙春阳看到难以在宁波有大的发展,便来到了苏州,开了这间“孙春阳南货店”。

当时的苏州,南北群货荟萃,店铺数以万计,相互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而残酷。一间小小的杂货店,能生存下来已经很艰难,要出人头地更是谈何容易!孙春阳所经营的杂货,量不大却很繁杂,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之物。他就从“质”字上面花心思,从“诚”字里头做文章。无论是什么小货物,他都保证质量,严格进货,精心制作,诚实地对待顾客,质量有瑕疵的干脆不上架,买主发现有问题的允许退货。

据清代著名的诗人、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小菜单》记述“玉兰片”时说:“以冬笋烘片,微加蜜焉。苏州孙春阳家有盐、甜二种,以盐者为佳。”一品小菜能得到美食名家的赞誉,实属不易。集清人烹饪品种和厨师经验之大成的《调鼎集》也说:“熏鱼子出苏州孙春阳家,愈新愈妙,陈则变味。”可见做工精良,诚信经营是孙氏杂货店的一大特色。

在经营的过程中,孙春阳不断丰富品种。在没有制冷设备的明代,他的南货店自备地窖,一年四季供应各式新鲜水果,人无我有,“每有异品”。冬日有西瓜,酷暑卖蜜橘,成为苏州最有特色的店铺。

孙春阳还学习县衙将所司之事分为三班六房的办法,把所经营的货品也分为六房,包括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分柜摆货,开架以仓储的方式进行销售。顾客看好货后,可在统一的付款处付款,取得提货凭证,然后到各货房领货。而店中总管掌握纲要,一日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年一大结,既减少了中间环节,减少了经营成本,也便于管理。从顾客的角度讲,货品一目了然,购货时便于进行比较、挑眩这种分类摆货、统一收银的经营方式,其实就是后世超市的雏形。

在非常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孙春阳南货店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恪守信誉,以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终于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商店。其出售的货物上至皇宫大内,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赞誉有加。

因经营和管理有方,这家店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得以代代相传,经历明清鼎革的动乱,历二百多年不败。孙春阳的子子孙孙仍然食其利,享其名。

老字号都有诚实守信的店规,孙春阳南货店更是能持之以恒。清朝初年,有人拿了明代万历年间的货券去店中兑取货物,店中人毫不迟疑,立即付给。其诚实守信的原则,即使改朝换代也不受影响。

可惜这家名扬天下的二百年老店,在太平天国后期毁于战火。但其经营方式却延续至今,并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难。

故事

宋濂借书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那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季节。

他母亲心疼地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看这本书,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还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1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叹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