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网络立法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主动、积极地开展有意义的心理辅导活动,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积极教育引导中学生接受有益的网络知识,以正确心态对待网络,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最近几年来,中国的网络发展日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它正以疯狂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正如春天的气息铺满大地。它改变我们的生活,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网络的蓬勃发展将会使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社会逐渐向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信息社会逐渐转变。在信息社会,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不同于以往,地球村正式成为一种可以触摸的概念,变得实在起来。不可否认的是,因特网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便利和改变。它毫无疑问的是一项很伟大的发明。
但是,网络也像其他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尤其是那些中小学生,在面对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的时候,因为年纪比较小,他们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还不能形成比较成熟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很容易被那些不良因素和信息影响。不同的网络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他们来说,因特网是“大灰狼”还是“牧羊犬”,不得而知。
所以我们说,今天,当学生分享网络便利的同时,也给教育者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对待学生因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立法尚不健全的情况之下,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积极主动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心理辅导的活动,构建一个中学生互联网道德教育体系,积极对中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接受那些有益的互联网的知识,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面对互联网,避免学生们因为对互联网的太过迷恋而带来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信息化、开放性和多样性,必定对人的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人格的多重性影响深远,这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则有可能加剧了这一影响。从小的环境来看,当代社会中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物质生活上相对来说是很丰富的。而且,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不少父母为工作忙碌,无暇与子女交流、谈心,部分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导致学生内心孤独、精神世界空虚。互联网的出现为这些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的场所以及沟通的环境。但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无节制、无道德性,却进一步加剧学生与社会的隔离,引发了中小学生的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扭曲和背离。这就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从学生的心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出发,要对学生的心理感受表示尊重,引导学生们能够正确的对自我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要给予学生生活体验的空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当代的中小学生是生活成长在一个安定优越的社会环境之中的。由于学校、家庭是从他们的安全等因素出发的,制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成长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心理脆弱,意志力不强,抗诱惑能力、抗挫折能力较低,对生活的认识层面,个人体验少。渴望参与的愿望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就在网络虚拟中放大甚至泛滥。我们甚至可以说,学生对互联网的如此痴迷和热衷,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因为缺乏现实生活中体验的一种矫枉过正。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将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
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对中小学生的求知方向进行引导。从现代中小学生积极向上、求知欲望高涨的心理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增强其自控能力。例如,学校要开展各种形式文体活动的双休日,在寒假、暑假的时候举办各种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调查和各具特色的培训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有意识的将中小学生的视线从互联网上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中。
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消除对性的神秘感
老师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或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教育讲解,如请有关心理专家或医生作心理卫生辅导和青春期卫生及性知识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生理现象和性困惑,切不可因觉得不便而敷衍了事。学校在性教育的方面应当及时开设一种正式的性知识教育课,以此来将中小学生对于性的神秘感消除掉。使中小学生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对黄色网站的热衷或沉迷。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互联网世界上的精彩纷呈以及互联网文化的简单快捷,对于处于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所以也就很容易令学生们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
(1)积极引导学生上网
互联网世界具有很丰富的信息量,所能做的积极的事情也非常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陆那些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能够帮学生开阔眼界的好网站。
(2)防患于未然
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者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信息,以及防止或尽量避免学生上瘾。
(3)心理治疗
如适当的对上网时间进行控制,教师要求学生在上网的时候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以及教师的人际交往,教师要跟家长之间保持很密切的联系,让家长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学生的烦恼是不少的,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
(4)利用网络对学生实施在线辅导
教师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导师。教师应有和学生沟通的E-mail和QQ,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学生在节假日里,除了向老师请教学习问题外,如果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和烦恼,都可以在约好的时间里和校长、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任课老师联系或发E-mail,还可使用视频对话。这正好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开创一个心理辅导的新的空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增加对祖国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令学生能够自觉地抵制来自西方的价值观、腐朽的生活方式以及黄色信息的诱惑。
学校应对学生上网硬性约束
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约束力比较差,学校就应该通过规定来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
(1)规定上网时间
规定学生的上网时间,需要学校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相互配合。同时,也需要社会的配合,之所以国家会规定中小学生上网的时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学生因为整天沉迷互联网而上瘾。
(2)制订学生文明上网公约,倡导网络道德自律
学生上网学习一定要有约束。为了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在电脑课、德育课、班会上大力宣传正确上网行为,让学生参与制订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既认识到网络对学习的巨大推动作用,又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地树立健康的网络观念。
完善校园网络
要防止学生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和侵害,一个完善的校园网络无疑是最必要的硬件。通过安装防火墙、多媒体教育平台(含网络监控),以及3721上网助手、反黄软件(如美萍反黄卫士)等上网辅助软件加强网络管理,及时对网上无用和有害的信息进行屏蔽或删减,最大限度控制网络信息的污染程度,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这样,学校不仅能够保持对网络的知情以及监控,争取了对互联网的主动权,还能强对互联网的可控性。同时注意占领网上阵地。在校园局域网的共享服务器上存放大量健康向上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资料文件(包括课内、课外、娱乐等方面的知识),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增加视频,增加趣味性。有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试题、练习;有指导学生将心理障碍进行及时解决的文章;有中外名著;有科普知识;也有经典电影大片、益智小游戏等健康向上的娱乐项目。学校还通过举办“网上家园”班级、个人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比赛等活动,把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上来。
总而言之,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这无疑也是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积极学习网络知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把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向更高台阶。